糖尿病基本用药PPT课件
合集下载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PPT课件-2024鲜版

分类
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 病。
4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2024/3/27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等)、自身免疫 因素等。
危险因素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家族史等。
5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1型糖尿 病),疲乏无力、肥胖(2型糖尿病) 等。
并发症筛查
随访管理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进行电话随 访或门诊复查,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 用药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治疗 建议。
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如眼底检查、 肾功能检查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 症。
2024/3/27
22
06
总结与展望
2024/3/27
23
当前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药物治疗需个性化,但部分患者用药不规范;药物副作用及安全性问题需关注; 胰岛素抵抗等难题待解决。
运动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3
药物、饮食、运动的协同作用 强调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运动锻炼三者之间的 协同作用,共同控制血糖水平。
2024/3/27
21
定期监测和随访管理
血糖监测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了解血 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机遇
新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数字化技术助力精准医疗,提高 治疗效果;综合管理模式优化,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4/3/27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02
药物治疗将更加精准化、 个性化,满足不同患者 需求。
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 病。
4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2024/3/27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等)、自身免疫 因素等。
危险因素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家族史等。
5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1型糖尿 病),疲乏无力、肥胖(2型糖尿病) 等。
并发症筛查
随访管理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进行电话随 访或门诊复查,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 用药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治疗 建议。
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如眼底检查、 肾功能检查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 症。
2024/3/27
22
06
总结与展望
2024/3/27
23
当前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药物治疗需个性化,但部分患者用药不规范;药物副作用及安全性问题需关注; 胰岛素抵抗等难题待解决。
运动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3
药物、饮食、运动的协同作用 强调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运动锻炼三者之间的 协同作用,共同控制血糖水平。
2024/3/27
21
定期监测和随访管理
血糖监测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了解血 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机遇
新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数字化技术助力精准医疗,提高 治疗效果;综合管理模式优化,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4/3/27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02
药物治疗将更加精准化、 个性化,满足不同患者 需求。
糖尿病患者饮食及用药指导PPT课件

DPP-4抑制剂
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来增加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 平,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如西格列汀等。
胰岛素治疗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适应症
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2型糖尿 病口服降糖药无效或合并严重并发症 等。
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 胰岛素类型和剂量,一般采用皮下注 射的方式给药,需注意注射部位的选 择和轮换。
新型降糖药物研发
针对现有药物的局限性,未来将有更多新型降糖药物问世,提高治 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智能化管理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智能化管理,提 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
合理饮食
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 议,制定科学的饮食计
划,保持营养均衡。
规律运动
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 糖和保持健康,患者可 选择散步、游泳等低强
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管理,包括定期监测血糖、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遵医 嘱用药等。同时,医生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 自我管理能力。
04
并发症预防与营养支持
心血管并发症预防
控制血糖和血脂
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 ,保持血糖和血脂在正常 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 险。
均衡饮食
分型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 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诊断标准与评估
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的检测结果。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 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时,可诊断为糖尿病。
肾脏功能维护
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来增加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 平,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如西格列汀等。
胰岛素治疗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适应症
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2型糖尿 病口服降糖药无效或合并严重并发症 等。
使用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 胰岛素类型和剂量,一般采用皮下注 射的方式给药,需注意注射部位的选 择和轮换。
新型降糖药物研发
针对现有药物的局限性,未来将有更多新型降糖药物问世,提高治 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智能化管理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智能化管理,提 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
合理饮食
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 议,制定科学的饮食计
划,保持营养均衡。
规律运动
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 糖和保持健康,患者可 选择散步、游泳等低强
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管理,包括定期监测血糖、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遵医 嘱用药等。同时,医生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 自我管理能力。
04
并发症预防与营养支持
心血管并发症预防
控制血糖和血脂
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 ,保持血糖和血脂在正常 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 险。
均衡饮食
分型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 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诊断标准与评估
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的检测结果。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 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时,可诊断为糖尿病。
肾脏功能维护
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PPT课件

改善葡萄糖刺激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 高血糖素,减缓胃排空
双胍类 (二甲双胍)
增加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 减少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磺脲类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 素增加
格列奈类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 加
噻唑烷二酮
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 少脂肪组织分解
-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
19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
➢头痛、乏力、腹泻; ➢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 ➢部分患者的体重增加; ➢可加重水肿; ➢可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2024/8/3
20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要点:
1、可使HbA1c下降1-1.5% 2、噻唑烷二酮类可能增加骨折和心衰的发生风险、膀 胱癌风险增加。
1-2 9
作用持续 时间(小时)
6-10 24-72
16-24 16-24
24 8 16
最大剂量 (mg)
代谢产物
3000 500
30 15 320 180
8
弱活性 强活性
无活性 中度活性
无活性 无活性 无活性
2024/8/3
10
临床应用要点:
1、第一代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已很少应用。 2、降糖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残存的胰岛β细胞。 3、可使HbAlc降低1%-2%。 4、大部分磺脲类经肝代谢后肾排泄,仅格列喹酮主要经
——减少肥胖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及降低死亡率,为一线药物。
2024/8/3
16
双胍类药物副作用:
常见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乳酸性酸中毒: ——多发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造影等相关检查治疗 时应停用1周。 ——服用苯乙双胍的患者相对多见,目前已很少使用。
双胍类 (二甲双胍)
增加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 减少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磺脲类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 素增加
格列奈类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 加
噻唑烷二酮
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 少脂肪组织分解
-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
19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
➢头痛、乏力、腹泻; ➢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 ➢部分患者的体重增加; ➢可加重水肿; ➢可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2024/8/3
20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要点:
1、可使HbA1c下降1-1.5% 2、噻唑烷二酮类可能增加骨折和心衰的发生风险、膀 胱癌风险增加。
1-2 9
作用持续 时间(小时)
6-10 24-72
16-24 16-24
24 8 16
最大剂量 (mg)
代谢产物
3000 500
30 15 320 180
8
弱活性 强活性
无活性 中度活性
无活性 无活性 无活性
2024/8/3
10
临床应用要点:
1、第一代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已很少应用。 2、降糖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残存的胰岛β细胞。 3、可使HbAlc降低1%-2%。 4、大部分磺脲类经肝代谢后肾排泄,仅格列喹酮主要经
——减少肥胖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及降低死亡率,为一线药物。
2024/8/3
16
双胍类药物副作用:
常见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乳酸性酸中毒: ——多发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造影等相关检查治疗 时应停用1周。 ——服用苯乙双胍的患者相对多见,目前已很少使用。
《糖尿病口服药》课件

低血糖
尤其在未按时进食 或进食过少时。
心血管事件
某些口服药可能增 加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
注意事项
遵医嘱用药
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 停药。
定期监测血糖
确保药物有效控制血 糖。
注意饮食和运动
与药物治疗共同配合 ,控制血糖水平。
避免饮酒
酒精可能影响血糖水 平,与口服药相互作 用。
关注其他健康问题
如肝肾功能不全、心 血管疾病等,可能需 要调整用药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老年人
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评估风险和利 弊。
肝肾功能减退,需谨慎用药,注意调 整剂量。
儿童和青少年
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注意生长 发育的影响。
04
糖尿病口服药的联合用药
与胰岛素的联合用药
胰岛素与口服药的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副作 用。
瑞格列奈
总结词
促进早期胰岛素分泌
详细描述
瑞格列奈是一种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通过与胰岛β 细胞膜上的KATP通道结合,促进早期胰岛素分泌,快速 降低血糖。
总结词
适用轻度及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
详细描述
瑞格列奈适用于轻度到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尤其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病人。
总结词
副作用较少且轻微
胰岛素与口服药的联合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情严重程度 、年龄、体重等因素。
胰岛素与口服药的联合使用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以确保安全有效 。
与其他口服药的联合用药
糖尿病口服药可以与其他降糖 药、降压药、降脂药等联合使 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相 互作用和剂量调整,避免出现 不良反应和药物过量。
糖尿病药物治疗pptPPT课件

强调糖尿病的危害性
阐述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以及长期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对治 疗的重视程度。
介绍治疗方法和效果
详细解释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效果和适用人群,让患者了解治疗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记录血糖值,并解释血糖波动的 原因和应对措施。
根据随访结果和最新研究进展,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患者教育
心理支持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 和自我管理能力。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 辅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包括糖尿病的定义、类型、症状、并发症等,帮助患者全面了解 疾病。
不同类别药物间相互作用
01
02
03
降糖药与降压药
某些降压药(如β受体阻 滞剂)可能会掩盖低血糖 症状,与降糖药联用时需 谨慎。
降糖药与降脂药
他汀类降脂药与某些降糖 药(如格列奈类)联用时 ,可能会增加肌溶解和肝 功能异常的风险。
降糖药与抗凝药
抗凝药(如华法林)可能 会增强或减弱降糖药的效 果,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和血糖水平。
02
糖尿病药物治疗原则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01
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等因素,制
定符合患者个体特征的治疗方案。
血糖控制目标个体化
02
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设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避免过
低或过高的血糖水平。
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03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鼓励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
阐述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以及长期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对治 疗的重视程度。
介绍治疗方法和效果
详细解释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效果和适用人群,让患者了解治疗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记录血糖值,并解释血糖波动的 原因和应对措施。
根据随访结果和最新研究进展,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患者教育
心理支持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 和自我管理能力。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 辅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包括糖尿病的定义、类型、症状、并发症等,帮助患者全面了解 疾病。
不同类别药物间相互作用
01
02
03
降糖药与降压药
某些降压药(如β受体阻 滞剂)可能会掩盖低血糖 症状,与降糖药联用时需 谨慎。
降糖药与降脂药
他汀类降脂药与某些降糖 药(如格列奈类)联用时 ,可能会增加肌溶解和肝 功能异常的风险。
降糖药与抗凝药
抗凝药(如华法林)可能 会增强或减弱降糖药的效 果,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和血糖水平。
02
糖尿病药物治疗原则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01
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等因素,制
定符合患者个体特征的治疗方案。
血糖控制目标个体化
02
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设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避免过
低或过高的血糖水平。
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03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鼓励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
糖尿病用药类用药PPT课件

03
糖尿病用药的联合应用 与注意事项
联合用药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原则
联合用药应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 和医生的指导,选择最适合的药 物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在联合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 患者的血糖变化、药物相互作用 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不同类型糖尿病用药的联合应用方案
1型糖尿病
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主要 药物,可与二甲双胍、格列奈类 等药物联合使用,以更好地控制
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双胍类、磺脲类、 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和DPP-4抑 制剂等。
口服降糖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 免与某些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注意 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过敏等,定期监 测血糖和肝肾功能。
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
口服降糖药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糖, 如抑制肝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 摄取和利用等。
详细描述
体重增加的原因可能是药物刺激胰岛 素分泌或影响食欲中枢,处理方法包 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调整用药 方案等。
胃肠道反应
总结词
胃肠道反应是糖尿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 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 症状。
VS
详细描述
胃肠道反应可能与药物的化学成分有关, 处理方法包括饭后服药、减少药量、更换 药物等。
感谢您的观看
04
糖尿病用药的副作用与 处理方法
低血糖反应
总结词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用药后常见的不 良反应,表现为心悸、出汗、头晕等 症状。
详细描述
低血糖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未及时 进食或进食过少的情况下,处理方法 包括及时补充糖分,调整用药时间和 剂量,以及规律饮食。
体重增加
总结词
糖尿病用药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影响 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ppt课件

总结词
长期使用可能增加体重
详细描述
长期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影响患者的 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总结词
作用机制独特
详细描述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酰 脲受体结合,刺激胰腺更快地释放胰岛素。适用于2型糖尿 病,尤其是以空腹高血糖为主的患者。
总结词
口服降糖药
通过口服方式起效,包括促胰岛素分 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 抑制剂等。
02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降糖药
总结词
促进胰岛素分泌
详细描述
磺脲类降糖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发挥降糖作 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轻度患 者。
总结词
低血糖风险
详细描述
由于磺脲类降糖药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可能导致低 血糖反应,尤其在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风险 增加。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糖尿病药物治疗概述 • 口服降糖药 •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 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 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结合
01 糖尿病药物治疗概述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01
02
03
控制血糖水平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水平 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减少 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 生。
关注不良反应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 在使用的药物。
其他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
SGLT2抑制剂
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头痛、鼻咽炎等副 作用。
可能导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低血糖等副 作用。
长期使用可能增加体重
详细描述
长期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影响患者的 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总结词
作用机制独特
详细描述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酰 脲受体结合,刺激胰腺更快地释放胰岛素。适用于2型糖尿 病,尤其是以空腹高血糖为主的患者。
总结词
口服降糖药
通过口服方式起效,包括促胰岛素分 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 抑制剂等。
02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降糖药
总结词
促进胰岛素分泌
详细描述
磺脲类降糖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发挥降糖作 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轻度患 者。
总结词
低血糖风险
详细描述
由于磺脲类降糖药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可能导致低 血糖反应,尤其在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风险 增加。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糖尿病药物治疗概述 • 口服降糖药 •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 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 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结合
01 糖尿病药物治疗概述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01
02
03
控制血糖水平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水平 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减少 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 生。
关注不良反应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 在使用的药物。
其他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
SGLT2抑制剂
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头痛、鼻咽炎等副 作用。
可能导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低血糖等副 作用。
糖尿病合理用药ppt课件

服用方法 餐时服用,每日3次
PPT课件
27
α- 糖苷酶抑制剂
• 主要药物 •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 作用机制 • 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改善空腹血糖 • 适用于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 降糖效力:HbA1c 下降 0.5%~0.8%
• 用法:与第一口饭同服
32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1 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2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3 胰腺外分泌疾病 4 内分泌疾病 5 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6 感染所致 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妊娠糖尿病
PPT课件
7
目录
1. 糖尿病概述 2. 糖尿病治疗目标 3. 糖尿病综合治疗 4. 口服药物治疗 5. 胰岛素治疗 6. 用药误区及建议
➢ 其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 态(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症)、乳酸性酸中毒。
➢ 糖尿病可并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 衰竭,甚至致残和致死。
PPT课件
2
WHO 1999 糖代谢的分类
正常血糖(NGR) 空腹血糖受损(IFG)* 糖耐量减低(IGT)* 糖尿病(DM)
--诱发因素:进餐延迟、体力活动加剧、药物剂量过大 --年老体弱,长效制剂用量偏大者可发生严重低血糖
低血糖
主要 副作用
水肿
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多形性红斑
PPT课件
24
磺脲类禁忌症
1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或哺乳期 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 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造血系统受抑制、白细胞缺乏者 注意: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一般 ≤7.0 ≤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高血糖状态的简单描述
❖ 糖尿病前期:5.6、7.8
➢ 空腹血糖(FPG):5.6 mmol/L ➢ 负荷后血糖(2hPG):7.8 mmol/L
❖ 糖尿病:7+11= 18
➢ 空腹血糖(FPG):7 mmol/L ➢ 负荷后血糖(2hPG):11.1 mmol/L
不同血糖单位之间的换算:mmol/L × 18 = mg/dl
-
糖尿病的治疗
9
-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标
早期、平稳、持久控制血糖 避免并延缓并发症及器官损害
10
-
11
糖化血红蛋白(HbAlc)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 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反 应过去2到3个月的平均血糖 水平。 正常范围:4-6%
-
HBALC与平均血糖水平
HbAlc%
平均血糖 水平
6
7.0
不良反应
• 使用不当易导致低血糖
• 增加体重
• 偶尔有过敏反应
• 增加β细胞负担
19
磺脲类降糖药物
-
❖ 氯磺丙脲 ❖ 甲苯磺丁脲(D860)
第一代
❖ 格列本脲(优降糖)
❖ 格列吡嗪(美吡哒、 瑞易宁)
❖ 格列齐特(达美康)
第二代
❖ 格列喹酮(糖适平)
❖ 格列美脲 (亚莫利) 第三代
20
-
长效类——优降糖(格列本脲)
-
口服降糖药物的安全使用
姜堰中医院 李小芬
1
-
2
糖尿病----概述
定义 遗传 环境
-
胰岛素分泌缺陷 生物作用障碍
临床特点
慢性持续血糖升高 ● 急性代谢紊乱 ●多系统损害等慢性并发症
糖、蛋白质、脂肪、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临床综合征 3
-
糖尿病诊断标准
4
-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即是糖调节受损(IGR),血糖水 平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的代 谢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 耐量减低(IGT)、或二者兼而有之
--每日最大剂量为4片(80 mg/片) --促胰岛素分泌曲线与优降糖不同,较少发生低
血糖
22
-
短效类——美吡达(格列吡嗪) 糖适平(格列喹酮)
--半衰期短(<6h),作用持续12-24h,每日3次服 用
--较少发生低血糖, 老年人较为安全 --每日最大剂量为6片
(美吡达5 mg/片,糖适平30mg/片)
β细胞功能
生活方式干预
口服降糖药物 (单用或联合应用)
随着β诊细断 胞功能的减退不启断动调胰岛整素治治疗疗基方础 案 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 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 基础-餐时胰岛素等
时间 (年)
14
注意:遵医嘱,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选择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
15
-
降糖药的分类
口服降糖药
降糖药物
胰岛素 注射降糖药
• 老年患者易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 优降糖所致低血糖昏迷需观察48小时 • 合并使用-糖苷酶抑制剂者口服或注射葡萄糖
-
24
-
磺脲类药物
--所有磺脲类药物均为服药后半小时起效,应餐 前半小时服用
--所有磺脲类药物均可导致低血糖,以优降糖
最突出 --除非较高血糖,肥胖者不首选 --理论上对磺胺过敏者慎用
25
-
磺脲类导致低血糖
❖诱因:
进餐延迟 体力活动量过大,尤其二者兼有 药物剂量过大,尤其使用长效制剂(如优降糖) 饮酒 肾功能不全(老年)
GLP-1 16
-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格列奈类
DPP-4抑制剂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
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
α-葡萄糖苷酶抑17制剂
-
主要药物介绍(一)
磺脲类
18
磺脲类有哪些特点?
-
作用特点
• 作用机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 降糖效力:HbAlc1~2% 特别是老年患者 • 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肝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
在适合工作年龄 人群中导致失明 的首要原因1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 因2
中风
心血管死亡率和 中风危险性增加2 到4倍3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中每10 人有8人死于心血 管事件4
糖尿病神经 病变
导致非创伤性下肢 截肢手术的首要原 因5
-
8
1 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9–S102. 2Molitch M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4–S98. 3 Kannel WB, et al. Am Heart J 1990; 120:672–676. 4Gray RP & Yudkin JS. In Textbook of Diabetes 1997. 5Mayfield J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78–S79.
--应用最广泛(农村)的口服降糖药 --疗效突出,价格便宜 --半衰期长(12h),作用持续24h,每日1-2次 --最易导致难以纠正的低血糖昏迷,最不安全的降糖
药 --每日最大剂量6片(2.5mg/片),用至4片时血糖仍
不能得到控制时应考虑胰岛素治疗
21
-
中效类——达美康(格列齐特)
--半衰期长(6-12h),作用持续12-24h,每日12次
6
-
糖尿病分型(WHO,1999)
❖ 1型糖尿病
➢ 免疫介导 ➢ 特发性
❖ 2型糖尿病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GDM)
1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3胰腺外分泌疾病 4内分泌疾病 5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6感染所致 7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7
糖尿病的
9
11.8
10
13.4
12
为了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 糖尿病治疗药物不断发展进步
-
双胍类 磺脲类
动物胰岛素
DDP-4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
人胰岛素类似物
格列奈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
人胰岛素
13
Available from 72th ADA website:
-
用药原则 1
--有肾脏病变(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糖适平最合
适
23
格列美脲:新一代的磺脲类降糖药
--独特的节有省一胰定岛胰素岛作素用增,敏在作更用低,胰岛素水平之下即 能发挥同样临的床降上糖会作因用为。它的增敏
作用而合用 --一般不增加胰岛素水平,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 --每天一次,有效控制24小时血糖。 --服用方便,不受餐时影响。 --增加体重很少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很小 --剂量:1mg- 2mg- 3mg- 4mg- 6mg, QD
-
高血糖状态的简单描述
❖ 糖尿病前期:5.6、7.8
➢ 空腹血糖(FPG):5.6 mmol/L ➢ 负荷后血糖(2hPG):7.8 mmol/L
❖ 糖尿病:7+11= 18
➢ 空腹血糖(FPG):7 mmol/L ➢ 负荷后血糖(2hPG):11.1 mmol/L
不同血糖单位之间的换算:mmol/L × 18 = mg/dl
-
糖尿病的治疗
9
-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标
早期、平稳、持久控制血糖 避免并延缓并发症及器官损害
10
-
11
糖化血红蛋白(HbAlc)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 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反 应过去2到3个月的平均血糖 水平。 正常范围:4-6%
-
HBALC与平均血糖水平
HbAlc%
平均血糖 水平
6
7.0
不良反应
• 使用不当易导致低血糖
• 增加体重
• 偶尔有过敏反应
• 增加β细胞负担
19
磺脲类降糖药物
-
❖ 氯磺丙脲 ❖ 甲苯磺丁脲(D860)
第一代
❖ 格列本脲(优降糖)
❖ 格列吡嗪(美吡哒、 瑞易宁)
❖ 格列齐特(达美康)
第二代
❖ 格列喹酮(糖适平)
❖ 格列美脲 (亚莫利) 第三代
20
-
长效类——优降糖(格列本脲)
-
口服降糖药物的安全使用
姜堰中医院 李小芬
1
-
2
糖尿病----概述
定义 遗传 环境
-
胰岛素分泌缺陷 生物作用障碍
临床特点
慢性持续血糖升高 ● 急性代谢紊乱 ●多系统损害等慢性并发症
糖、蛋白质、脂肪、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临床综合征 3
-
糖尿病诊断标准
4
-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即是糖调节受损(IGR),血糖水 平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的代 谢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 耐量减低(IGT)、或二者兼而有之
--每日最大剂量为4片(80 mg/片) --促胰岛素分泌曲线与优降糖不同,较少发生低
血糖
22
-
短效类——美吡达(格列吡嗪) 糖适平(格列喹酮)
--半衰期短(<6h),作用持续12-24h,每日3次服 用
--较少发生低血糖, 老年人较为安全 --每日最大剂量为6片
(美吡达5 mg/片,糖适平30mg/片)
β细胞功能
生活方式干预
口服降糖药物 (单用或联合应用)
随着β诊细断 胞功能的减退不启断动调胰岛整素治治疗疗基方础 案 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 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 基础-餐时胰岛素等
时间 (年)
14
注意:遵医嘱,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选择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
15
-
降糖药的分类
口服降糖药
降糖药物
胰岛素 注射降糖药
• 老年患者易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 优降糖所致低血糖昏迷需观察48小时 • 合并使用-糖苷酶抑制剂者口服或注射葡萄糖
-
24
-
磺脲类药物
--所有磺脲类药物均为服药后半小时起效,应餐 前半小时服用
--所有磺脲类药物均可导致低血糖,以优降糖
最突出 --除非较高血糖,肥胖者不首选 --理论上对磺胺过敏者慎用
25
-
磺脲类导致低血糖
❖诱因:
进餐延迟 体力活动量过大,尤其二者兼有 药物剂量过大,尤其使用长效制剂(如优降糖) 饮酒 肾功能不全(老年)
GLP-1 16
-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格列奈类
DPP-4抑制剂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
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
α-葡萄糖苷酶抑17制剂
-
主要药物介绍(一)
磺脲类
18
磺脲类有哪些特点?
-
作用特点
• 作用机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 降糖效力:HbAlc1~2% 特别是老年患者 • 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肝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
在适合工作年龄 人群中导致失明 的首要原因1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 因2
中风
心血管死亡率和 中风危险性增加2 到4倍3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中每10 人有8人死于心血 管事件4
糖尿病神经 病变
导致非创伤性下肢 截肢手术的首要原 因5
-
8
1 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9–S102. 2Molitch M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4–S98. 3 Kannel WB, et al. Am Heart J 1990; 120:672–676. 4Gray RP & Yudkin JS. In Textbook of Diabetes 1997. 5Mayfield J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78–S79.
--应用最广泛(农村)的口服降糖药 --疗效突出,价格便宜 --半衰期长(12h),作用持续24h,每日1-2次 --最易导致难以纠正的低血糖昏迷,最不安全的降糖
药 --每日最大剂量6片(2.5mg/片),用至4片时血糖仍
不能得到控制时应考虑胰岛素治疗
21
-
中效类——达美康(格列齐特)
--半衰期长(6-12h),作用持续12-24h,每日12次
6
-
糖尿病分型(WHO,1999)
❖ 1型糖尿病
➢ 免疫介导 ➢ 特发性
❖ 2型糖尿病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GDM)
1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3胰腺外分泌疾病 4内分泌疾病 5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6感染所致 7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7
糖尿病的
9
11.8
10
13.4
12
为了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 糖尿病治疗药物不断发展进步
-
双胍类 磺脲类
动物胰岛素
DDP-4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
人胰岛素类似物
格列奈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
人胰岛素
13
Available from 72th ADA website:
-
用药原则 1
--有肾脏病变(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糖适平最合
适
23
格列美脲:新一代的磺脲类降糖药
--独特的节有省一胰定岛胰素岛作素用增,敏在作更用低,胰岛素水平之下即 能发挥同样临的床降上糖会作因用为。它的增敏
作用而合用 --一般不增加胰岛素水平,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 --每天一次,有效控制24小时血糖。 --服用方便,不受餐时影响。 --增加体重很少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很小 --剂量:1mg- 2mg- 3mg- 4mg- 6mg, 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