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特性

合集下载

合理施肥原理

合理施肥原理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施肥措施。 简化施肥技术 广应用。 推广、示范与试验相结合 加强技术培训 为使农民实施方便,最好把配方施肥技术要点制成“配方施肥建议卡”,便于推
土壤肥料
单元小结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种类 植物必需营养 元素 标准 功能
C、H、O、N、P、S、K、Ca、Mg、Fe、Mn、Zn、Cu 、Mo、B、Cl
土壤温度、光照、土壤通气性、土壤酸碱性、养分浓度、植物吸收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2.植物的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的特点: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①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 ②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③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 ④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提高根外营养施用效果: ①溶液的组成; ②溶液的浓度及反应; ③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④植物叶片的类型; ⑤养分在叶内的移动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根毛区
根系是植物
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一般说来, 根毛区是根尖吸收养分最活跃的区域。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 植物根系
可吸收离子态和分子态的养分,一般以 离子态养分为主,其次为分子态养分。 养分向根系迁移的途径 即截获、扩散和质流。 其方式有三种,
土壤 扩散 质流

截获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在植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对植物具有特殊的功能 4.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关系。 协同关系 拮抗关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

百合花营养成分及特性分析

百合花营养成分及特性分析
百合花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其中 Ca 含量最丰富,高达 1274.9μg/100g, 其 次 是 Mg (351.5μg /100g)、Si(136.5μg /100g)、Fe(130.3μg /100g)含量较高,其余 Cr(3.9μg /100g)、 Mn(4.7μg /100g)、Se(130.3μg /100g)、Sn、Zn、I、Mo 元素含量 较低。 2.4 百合花维生素分析
分别为粗纤维 1.42 g/100g、碳水化合物 3.52g/100g、灰分 1.56
g/100g。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人体能量供应,膳食纤维具有增
强人体肠道功能、降低血胆固醇、调节血糖、预防结肠癌等作
用[4-6]。
2.2 百合花氨基酸分析
- 18 -
百合花蛋白质组成中的非必需氨基酸里,谷氨酸含量最 高,为 240.12mg/100g,依次为精氨酸 121.42mg/100g、天门冬 氨 酸 108.57mg/100g、 丙 氨 酸 87.14mg/100g、 丝 氨 酸 77.14mg/100g、甘氨酸 67.14mg/100g、脯氨酸 61.42mg/100g、胱 氨酸和酪氨酸 34.28mg/100g、组氨酸 21.42 mg/100g。在百合花 中的非必需氨基酸里谷氨酸、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比较 丰富。谷氨酸参与脑内蛋白质和糖的代谢,具有改善儿童智 力发育等功效。精氨酸具有促进肝脏和精子机能的功效。
百合花中含有 VA、VB1、VB2、VB3 和 VC 以及 VE 等维生 素,其中 VC(4.14 mg/100g)含量较高,VC 是高效抗氧化剂,用 来减轻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底的氧化应力,人体每日的需 要量为 75mg,VC 具有加强身体免疫力、防癌、降低胆固醇、 防止坏血病等功能。VE 含量为 0.18 mg/100g,VE 参于体内代 谢,可促进红细胞生长,人体每天需要量是 8~10IU,VE 缺乏 时,女人得习惯性流产。VA 含量为 0.02 mg/100g,VA 维持视 力、黏膜及皮肤的正常功能,人体每天需要 0.8~1.0 mg,缺乏 时会导致夜盲症。VB1 含量为 0.02mg/100g,VB1 负责醣类能量 代谢,人体每天需要 1.8~2.2mg,缺乏会造成脚气病。VB2 含 量为 0.01 mg/100g,VB2 参与的生化反应有呼吸链能量产生。 VB3 含量为 0.02 mg/100g,VB3 负责蛋白质、醣类和脂质的代 谢,人体每天需要 13~19mg,缺乏时容易导致癞皮病。因此, 经常食用百合花,能有效补充人体维生素 A、维生素 B 族和

植物营养特性

植物营养特性

植物营养特性新鲜植物体由水和干物质两部分组成,干物质又可分为有机质和矿物质两部分,现代分析技术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可检出70多种矿质元素,几乎自然界里存在的元素在植物体内部都能找到。

然而,由于植物种类和品种的差别,以及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技术的不同,都会影响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

如盐土中生长的植物含有钠(Na),酸性红黄壤上的植物含有铝(AI),海水中生长的海带含有较多的碘(I)等。

从植物种类上来看,小麦、水稻等禾谷类植物中含硅多,马铃薯、甘薯中含钾多,豆科植物富含氮和钾。

从不同器官比较,籽粒中氮、磷含量比茎秆高,而茎秆中的钙、硅、氯、钠和钾多于籽粒。

这就说明,植物体内吸收的元素,一方面受植物的基因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受环境条件所影响。

这也同时说明,植物体内所含的灰分元素并不全部都是植物生长发有所必需的。

有些元素可能是偶然被植物吸收的,甚至还能大量积累;但是,植物对于有些元素的需要量虽然极微,然而却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因此,植物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必需营养元素和非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可以通过营养溶液培养法来确定,方法是在培养液中系统地减去植物灰分中某些元素,而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些缺少的元素,无疑是植物营养中所必需的。

如省去某种元素后,植物照常生长发育,则此元素属非必需的。

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营养元素之间在生理功能方面也有相似性。

C、H、0、N、S是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的营养元素;P、B和Si有相似的特性,都以无机阴离子或酸的形态而被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或以上述无机形态存在或与醇结合形成酯类;K、Na、Ca、Mg、Mn和CI以离子形态从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只以离子形态存在于汁液中,或被吸附在非扩散的有机阴离子上。

在17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和氧是植物从空气和水中取得的。

氮素除豆科植物可以从空气中固定一定数量的氮素外,一般植物主要是从土壤中取得氮素,其余的13种营养元素都是从土壤中吸取的,这就是说土壤不仅是支撑植物的场所,而且还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者。

植物营养遗传的特性与改良[可修改版ppt]

植物营养遗传的特性与改良[可修改版ppt]

Aroona
1.42
1.31
92
Durati
1.12
0.45
41
缺锌处理的产量 *锌效率(%)= 施锌处理的产量 ×100
4、植物铜利用效率在不同植物种类 和不同品种之间都有明显的基因 型差异。小麦一般对缺铜比较敏 感,而黑麦对缺铜有较强的抗性。
在缺铜土壤上不同基因型对铜的反应
植物 种类
品种
施铜量(mg/盆) 0 0.1 0.4 40
一般认为,养分效率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当植物生长的介质,如土壤中养分元素的有 效性较低,不能满足一般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时,某一高效基因型植物能正常生长的能力;其二、 当植物生长介质中养分元素有效浓度较高,或不断 提高时,某一高效基因型植物的产量随养分浓度的 增加而不断提高的基因潜力。
小 麦 Cabo
0 0 9.5 100
Halberd
1.6 7.1 52.0 100
Chinese spring 0 25.5 44.0 100
黑 麦 Imperial 100 114 114 100
小黑麦 Beagle
98.6 95.2 93.6 100
在表述不同植物营养形状的基因型差异时常用 到养分效率这一概念,但目前对养分效率(Nutrient efficiency)尚无统一定义。
养分效率基因型差异的可能机理
养分吸收效率既取决于根际养分供应能力及养 分的有效性,同时也取决于植物根细胞对养分的选 择性吸收和运转能力。
在养分胁迫时,植物可通过根系形态学和生理 学的变化机理来调节自身活化和吸收养分的强度。 对于磷、锌等土壤中弱移动性的养分,根系形态特 征如根系体积、分布深度、根毛数量等的改变对养 分吸收有明显的影响。根际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 改变,根分泌的还原性和螯合性物质以及微生物能 源的种类和数量等都是衡量不同基因型植物吸收效 率的标准。

简述植物营养的来源特点及作物施肥技术要点

简述植物营养的来源特点及作物施肥技术要点

简述植物营养的来源特点及作物施肥技术要点无机盐是植物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

这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生理代谢过程,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和正常功能的进行。

植物营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元素需求量大小: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不同,其中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被称为大量元素,对其他微量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小。

2.吸收方式的多样性: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溶解在其中的无机盐,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营养元素的移动性: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有不同的移动性,如氮、磷、钾等元素具有较高的移动性,可以在植物体内远距离转运,而钙、镁、硫等元素的移动性较差,主要集中在吸收部位。

4.营养元素吸收途径的选择性:植物对不同的无机盐吸收途径有选择性,例如对硝酸盐、磷酸盐和钾盐的吸收有选择性。

作物施肥技术要点:1.土壤检测与化验:在施肥前进行土壤检测与化验,分析土壤中的养分含量、pH值等,并结合作物的需求确定施肥方案。

2.合理施肥剂的选择: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和作物的养分需要,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配方进行施肥。

常用的施肥剂有有机肥、化肥、生物肥等。

3.施肥时间的选择:施肥时间应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结合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施肥时间。

通常,在播种前、生长期初、休眠期后等时期进行施肥。

4.施肥量的控制:施肥量应根据作物的需要、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

施肥量过少会导致养分不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而施肥量过多则容易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5.施肥方式的选择:施肥方式包括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

基肥主要用于增加土壤肥力,追肥和叶面喷施主要用于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补给养分。

6.水肥一体的管理:合理的水肥管理是作物全面施肥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技术,保持土壤湿润度和肥料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作物施肥技术是根据植物的需求和土壤条件来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通过合理的施肥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第八章 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与改良

第八章  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与改良

第八章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与改良进入21世纪,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将越来越少,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足够养活众多人口的粮食,必须提高作物单产。

如果单纯依靠增加生产投入,既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又导致经济效率下降,甚至造成环境污染。

充分发掘和利用植物自身的抗逆能力,通过遗传和育种的手段对植物加以改良,在有限的养分水分等资源条件下提高作物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铁、磷等养分而言,土壤中的全量并不低,但常处于难以利用的状态,施人的磷肥和铁肥也易被土壤固定,利用率较低,利用养分高效植物,可以提高这类养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投入。

此外,世界范围内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挖掘植物耐养分胁迫及毒害元素的能力,对于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植物营养遗传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本章将着重介绍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差异、生理基础和改良途径。

在农业生产的范畴内,提高作物产量的基本途径有两种:①改良作物品种以适应它们所生长的环境条件;②改良环境以创造作物生长的最适条件。

上述两种途径是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

据估计,在60年代至80年代的20年间,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作物产量提高了2—3倍,增产的原因约有60%是由于品种改良,其余约40%是由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包括土壤改良和增施化学肥料等。

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看,应用前一种途径提高作物产量比后一种途径更为有利。

因为相对而言,环境条件或栽培技术的改良需要投入更多的能源、劳力和化学物质(例如化学肥料和农药),这不仅会使生产成本上升,而且还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有人认为,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应是调整作物育种与耕作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比重,将现有的比例(约60:40)提高至70:30甚至更高。

所以,通过改良作物营养性状来提高作物产量应是农业科学工作者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调整作物育种与耕作技术比重的潜力很可能就在植物营养性状的改良之中有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植物营养性状改良的重要性,并已开展了一些颇有意义的工作。

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优秀课件

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优秀课件

• 5 NH+4同化基因 5.1 G棋因 5.2 GOGAT基因 6氮同化基因表达调控 6.1氮调节系统的组成 6.2氮调节系统在生物中的分布 6.3 glnAntrBntrC操纵子 6.4 gln1基因表达调控 6.5高等植物氮同化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2章植物磷素营养分子生理 1植物的磷素营养 1.1植物体内磷的含量、分布和形态 1.2植物磷素营养的生理功能 1.3植物磷效率的概念 1.4植物耐低磷胁迫性状的遗传特征 2原核生物磷吸收转运分子机制 2.1大肠杆菌磷饥饿诱导基因 2.2大肠杆菌磷调节子遗传图谱 2.3磷调节子的调节模式 2.4重要磷调节子基因结构及功能 3真菌磷吸收转运分子机制
6机理Ⅱ植物的铁元素吸收机制及其相关基因 6.1机理Ⅱ植物对麦根酸家族(MAs)的分泌及其生理作用 6.2麦根酸家族(MAs)的生物合成 6.3麦根酸家族(MAs)合成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6.4铁铁胁迫下机理Ⅱ植物根部表达的基因和蛋白 6.5MAs Fe(Ⅲ 7抗摧铁胁迫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7.1将Refre1基因导入烟草 7.2将机理Ⅱ相关基因导入水稻 8影响铁吸收和转运的突变株 9植物体内铁的贮存——铁蛋白 9.1铁蛋白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9.2植物铁蛋白及其基因的结构
问题的提出:
1. 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日趋增大;
2. 全球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作土壤由于沙漠化、盐渍化、 侵蚀和污染等原因,肥力不断退化;
3. 能源危机造成肥料、土壤改良剂等价格日益提高,从而给 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
解决的途径: 通过施用肥料和改良剂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以提高单产,
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 秀课件
参考书目
• 植物营养遗传学 严小龙 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3
• 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 吴平 科学出版社, 2001

第四讲植物营养答案

第四讲植物营养答案

第四讲植物营养答案第四讲养分的有效性与养分利⽤效率1.⼀般⼟壤中的养分根据其有效性,可以分为哪⼏部分构成,它们之间如何转化?答:可以分为⼟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壤养分的⽣物有效性。

它们主要靠以下⽅式转化:(1)截获:是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壤中获取养分⽽不经过运输。

截获所得的养分实际是根系所占据⼟壤容积中的养分,它主要决定于根系容积⼤⼩和⼟壤中有效养分的浓度。

(2)质流:植物的蒸腾作⽤和根系吸⽔造成根表⼟壤与⼟体之间出现明显⽔势差,⼟壤溶液中的养分随⽔流向根表迁移。

其特点是运输养分数量多,养分迁移的距离长。

养分通过质流到达根部的数量取决于植物的蒸腾率和⼟壤溶液中该养分的浓度。

(3)扩散:当根系截获和质流作⽤不能向植物提供⾜够的养分时,根系不断的吸收可使根表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向上出现养分浓度梯度差,从⽽引起⼟壤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运输。

⼟壤养分的扩散作⽤具有速度慢距离短的特点。

2.有效养分与速效养分有何不同?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的⼟壤养分。

速效养分-在作物⽣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的⼟壤养分。

迟效(缓效)养分3.⼟壤养分有效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养分⽣物有效性包含那⼏个⽅⾯的含义?⼟壤养分有效性的基本特征:(1)以矿质养分为主;(2)位置接近植物根表活短期内可以迁移到根表的有效养分。

养分⽣物有效性的含义包括:(1)⼟壤中矿质养分的浓度、容量与动态变化;(2)根对养分的获取与养分向根表迁移的⽅式与速度;(3)在根系⽣长与吸收的作⽤下,⼟壤中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以及环境因素对养分有效话的影响。

4.什么是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者有何关系?养分的强度因素:是指⼟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强度因素是⼟壤养分内供应的主要因⼦。

养分的容量因素:是指⼟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也就是不断补充强度因⼦的库容量。

⼆者有何关系:容量因素对强度因素的补充不仅取决于养分库容量的⼤⼩,还决定于储存养分释放的难易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营养特性
新鲜植物体由水和干物质两部分组成,干物质又可分为有机质和矿物质两部分,现代分析技术研究表明,在植物体内可检出70多种矿质元素,几乎自然界里存在的元素在植物体内部都能找到。

然而,由于植物种类和品种的差别,以及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技术的不同,都会影响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

如盐土中生长的植物含有钠(Na),酸性红黄壤上的植物含有铝(AI),海水中生长的海带含有较多的碘(I)等。

从植物种类上来看,小麦、水稻等禾谷类植物中含硅多,马铃薯、甘薯中含钾多,豆科植物富含氮和钾。

从不同器官比较,籽粒中氮、磷含量比茎秆高,而茎秆中的钙、硅、氯、钠和钾多于籽粒。

这就说明,植物体内吸收的元素,一方面受植物的基因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受环境条件所影响。

这也同时说明,植物体内所含的灰分元素并不全部都是植物生长发有所必需的。

有些元素可能是偶然被植物吸收的,甚至还能大量积累;但是,植物对于有些元素的需要量虽然极微,然而却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因此,植物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必需营养元素和非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可以通过营养溶液培养法来确定,方法是在培养液中系统地减去植物灰分中某些元素,而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些缺少的元素,无疑是植物营养中所必需的。

如省去某种元素后,植物照常生长发育,则此元素属非必需的。

各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营养元素之间在生理功能方面也有相似性。

C、H、0、N、S是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的营养元素;P、B和Si有相似的特性,都以无机阴离子或酸的形态而被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或以上述无机形态存在或与醇结合形成酯类;K、Na、Ca、Mg、Mn和CI以离子形态从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只以离子形态存在于汁液中,或被吸附在非扩散的有机阴离子上。

在17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和氧是植物从空气和水中取得的。

氮素除豆科植物可以从空气中固定一定数量的氮素外,一般植物主要是从土壤中取得氮素,其余的13种营养元素都是从土壤中吸取的,这就是说土壤不仅是支撑植物的场所,而且还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者。

植物体在整个生育期中需要吸收各种必需营养元素,且数量有多有少,它们之间差异很大,也只有保持这样的数量和比例,
植物体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为人类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量,否则某一种必需营养元素不足或缺乏,就会影响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导致生产最终没有产量的结果,所以,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发育是紧密相关的。

生产上,土壤中各种有效养分的数量并不一定就符合植物体的要求,往往需要通过施肥来调节,使之符合植物的需要,这就是养分的平衡。

土壤养分平衡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根系是植物体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

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根系来完成的。

因而,植物根系的粗壮发达,生活力强,耐肥耐水是植物丰产的基础。

大多数植物都有庞大的根系,用离体根研究表明,根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以上的分生组织区,致离根尖1cm, 这是因为在营养结构上,内皮层的凯氏带尚未分化出来,韧皮部和木质部都开始了分化,初具输送养分和水分能力;在生理活性上,也是根部细胞生长最快,呼吸作用旺盛,而质膜正急骤增加的地方。

就整个根系而言,幼嫩根吸收能力比衰老根强,同一时期越靠近基部吸收能力越弱。

植物根能吸收的养分形态有气态、离子态和分子态三种。

气态养分有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硫和水汽等。

气态养分主要通过扩散作用进人植物体内,也可以从具有较多气孔的叶子进入,由气孔经细胞间隙进入;植物根吸收的离子态养分,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组;土壤中能被植物根吸收的分子态养分种类不多,而且也不如离子态养分易进入植物体,植物只能吸收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

如尿素、氨基酸、糖类、磷脂类、植酸、生长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一般认为有机分子的脂溶性大小,决定了它们进人植物体内部的难易。

大多数有机物须先经微生物分解转变为离子态养分以后,才能较为顺利的被植物吸收利用。

迁移至根表的养分,还要经过一系列十分复杂过程才能进入植物体内。

分种类不同,进入细胞的部位不同,其机制也不同。

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离子进入根细胞可划分为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两种形式。

被动吸收,又称非代谢吸收,是种顺由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

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

养分可通过扩散、质流等方式进人根细胞。

不论哪种离子交换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属于养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或是离子间的交换,其推动力是
物理化学的,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关系较小,同时这种吸收交换反应是可逆的。

植物根系不仅能吸收无机养分,也能吸收有机态养分。

一般认为,可能是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透过酶作用下而进入细胞的。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吸收。

也有人认为根部细胞和动物一样,可以通过胞饮作用而吸收。

所谓胞饮作用是指吸收附在质膜上含大分子物质的液体微滴或微粒,通过质膜内陷形成小囊泡,逐渐向细胞内移动的主动转运过程。

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称为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是植物营养的一种方式,但只是一种辅助方式。

生产上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叶、茎等地上器官上,称根外追肥。

根外营养的主要器官是茎和叶,其中叶的比例更大,因而,人们研究根外营养机制时多从叶片研究开始。

一般认为叶部吸收养分是从叶片角质层和气孔进人,最后通过质膜而进入细胞内。

最近的研究认为:根外营养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角质层上的裂缝和从表层细胞延伸到角质层的外质连丝,使喷洒于植物叶部的养分进入叶细胞内,参与代谢过程。

植物的根外营养和根部营养比较起来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需要用;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浓度及反应、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叶片与养分吸收、喷施次数及部位则会影响根外营养的效果。

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或品系,由于产量不同,尽管植株中养分浓度相差不大,但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却相差很大。

杂交种和其他高产品种需肥量都高于常规品种,如果施肥量不足就不能发挥高产优势。

一个品种的适应性广,往往需肥量低,产量低;反之,适应性差,对养分供应要求严格,往往产量较高。

这些都是由植物营养基因的不同所决定的。

植物形态特征会影响养分的吸收:根、根系有支撑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合成植物激素和其他有机物的作用。

就吸收养分能力大小而言,根表面积和根密度与根的形态有关,包括根的长度、侧根数量、根毛多少和根尖数。

植物叶、茎不仅本身可由于形态大小、酸度、位置不同而造成吸收养分的能力不同,叶、茎光合作用能力的不同造成可供吸收养分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从而也就影响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会影响养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具有较
高的阳离子交换量,甚至还有较小的阴离子交换特性;植物吸收养分是个能动的过程,是根据体内代谢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选择性吸收,因而与植物体内的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植物激素和植物毒素植物激素(如生长素、激动素和脱落酸)和植物毒素,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代谢活动起重要作用。

植物生育特点也会影响养分吸收:不同植物种类对元素吸收的选择性植物种类不同,体内所含的养分也不样,这是由于植物选择性吸收所造成的。

植物的生育阶段是体内代谢活动阶段性在形态上的反应,在各生育阶段,植物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少,吸收强度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雌性器官分化期达吸收高峰,到了成熟阶段,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渐趋减少,但从单位根长来说养分吸收速率总是幼龄期较高。

在整个生育期中,根据反应强弱和敏感性可以把植物对养分的反应分为营养临界期和肥料最大效率期。

所谓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显示非常敏感的时期,不同植物对于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

大多数植物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如冬小麦在幼苗始期、棉花和油菜在幼苗期、玉米在三叶期。

氮的营养临界期,对于水稻来说为三叶期和幼穗分化期;棉花在现蕾初期;小麦、玉米为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水稻对钾的营养临界期在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

在植物的生育阶段中,施肥能获得植物生产最大效益的时期,叫做肥料最大效率期。

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如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产量提高效果将非常显著。

据试验表明,玉米的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油菜为花苔期;棉花的氮、磷最大效率期均在花铃期;对于甘薯,块根膨大期是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植物吸收养分有年变化、阶段性变化,还有日变化,甚至还有从几小时至数秒钟的脉冲式变化。

这种周期性变化是植物内在基因的外在表现。

如果环境条件符合上述变化,将大大促进植物生长。

改变外在环境条件,适应这种基因性变化可以获得高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