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概述》PPT课件
香港电影简史【上大电影学课件】

• 喜剧功夫片
• 1978年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醉拳》,武打动作真实感强, 变化多端,中间夹杂噱头,具有喜剧效果。成龙电影成为一种潮 流,《新扎师弟》、《龙少爷》、《警察故事》、《A计划》、 《红番区》、《我是谁》等风行一时。
多元创作时期1979-1997
• 一 新浪潮 • 1979年章国明、徐克、许鞍华、翁维铨推出电影 处女作《点指兵兵》、《蝶变》、《疯劫》、 《行规》,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未来主义武侠片、 悬念推理片、警匪片、帮派片等类型。香港电影 新浪潮运动产生。随后产生了大批的导演。如谭 家明、许鞍语片制作公司有名的有:长城、凤凰和邵氏。长城擅长写实题 材,凤凰擅长家庭伦理剧,邵氏公司推出《红玫瑰》、《貂蝉》、 《江山美人》等影片。拍摄了无数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 三 重要导演
• 著名的导演有粤语片导演三杰:秦剑、李铁、李晨风。 还有朱石麟、李翰祥。
• 朱石麟被誉为领导潮流的国语片大师,擅长拍摄家庭伦 理剧,主要作品有《同病不相怜》、《玉人何处》、 《清宫秘史》等。
黄金时期1949-1966
• 一 粤语片 • 1952年新联影业公司成立,主要拍摄粤语片,推 出《败家子》、《桃李满天下》、《再生花》、 《苏小小》等粤语片。1964年王为一导演的《七 十二家房客》轰动一时。 • 另一家影业公司中联公司则拍摄了《家》、 《春》、《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949 年底,胡鹏导演了《黄飞鸿之鞭风灭烛》,黄飞 鸿系列由此滥觞。
• 当时主要的导演是张彻、胡金铨、郭南宏、张鑫炎等。主要的作 品有《报仇》、《龙门客栈》、《萧十一郎》、《云海玉弓缘》、 《流星蝴蝶剑》。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李小龙主演《唐山大兄》标志香港武侠电影由刀剑武侠片 向拳脚功夫片转变。1972年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 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李小龙将香港武侠电影带入国际影坛,创 造了极大声誉。
香港电影概论

香港电影概论素有东方好莱坞美誉的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产业渗透力的重要分支,而香港电影歌曲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电影中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烘托环境,推进故事,同时歌曲与画面的玩美结合,使得电影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电影与歌曲的交相辉映,使得一些经典电影歌曲不仅传唱至今,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片本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中的电影歌曲不仅创造了香港电影歌曲流行歌曲的辉煌时代,一大批流传至今仍传唱不息的经典作品也使得香港一批年轻歌手通过演唱影片主题曲而迅速走红,其中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伴随着人们度过人生中最青春最黄金的年华,今天我们将通过两期节目为您一一细数香港影坛二十载的流行歌曲,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和影像这两杯浓烈而醇香的美酒中去畅饮二十年风华果实的甘甜。
前传50--60年代早在1949年底到1966年,香港电影业就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突出的格局是粤语片和国语片并行发展,不仅创作数量急剧增加,年产200多部影片的惊人数字在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绝后,早期的香港粤语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歌很少,出现的粤语演唱的歌曲多由粤剧腔改编而成,这部拍摄于1949年的影片《黄飞鸿》中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就是吸收了广东粤剧和其它广东音乐的因素,采用了六声的羽调式,激昂高亢,充满豪情,歌词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黄飞鸿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这首主题曲也一直成为了黄飞鸿系列的主要标志,无论演员和导演如何更替,唱法和配器怎样改变,主旋律和歌词却始终不改。
20世纪中期,随着内地戏曲片《天仙配》在香港上映,曲调优美,歌词丰富的传统戏流行香江,导演李翰祥在1958年执导了黄梅调电影《貂蝉》,之后又以《江山美人》和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掀起了中国传统剧目搬上银幕的高潮。
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借鉴了同名越剧和国外音乐剧,全部音乐采用的是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曲调,在那个大陆与香港,台湾相对隔绝的年代,这部影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尤其是优美婉转的音乐都引起无数观众的深深思乡之情,因此,这部舞台戏剧片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成功,更是掀起了香港长达二十年的黄梅调热潮。
TVB.xPPT课件

-
7
Miss Hong Kong
Jade Solid Gold
-
8
Wherever Chinese, there is TVB
TVB is the only mass media company which allowed cover the whole China (mainland , Taiwan, Macao). Wherever you are, you can watch or listen TVB through the Internet or television antenna.
-
11
That’s all Thank you!
-
12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e from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is exchanging with each other.
-
9
Wherever comparisons, there are gaps. Hong Kong vs. Mainland China
-
5
Mr. shao and his buildings
Shaoyifu was very very rich. He became a charitarian when he was old.
-
6
• Not only are TVB's programmes popular in Hong Kong and amongst Chinese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TVB is justifiably proud to have received over 460 international awards in recognition of its high quality production.
中国电影艺术史之香港电影

1953年创业作《中秋月》,奠定写实风格的喜剧电影方向。
2、粤语片创作
• 1949年,南国公司首拍粤语片《珠江泪》,成为业界竞相仿照 的里程碑作品。
• 四大公司:新联、中联、华侨、光艺。
• “新联”:1952年成立,提出“新联出品,必属佳片” 。 创业作,吴回导演的《败家仔》。
•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 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神话” 。
(2)喜剧片
• 1982年,麦嘉、许冠杰、张艾嘉、黄百鸣等人合 作的《最佳拍档》,成为了轰动一时的都市动作喜 剧片。
• 1983年由张坚庭《表错七日情》导引出的温情生 活喜剧片。
(3)鬼怪灵异片
• 1980年,许鞍华执导影片《撞到正》首开风气, 之后洪金宝《鬼打鬼》、午马《人吓人》和刘观伟 《僵尸先生》《僵尸少爷》等系列影片。
• “中联”:1952年底成立,提出“中联出品,制作严谨” 。 创业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由此奠定写实性较强
的创作方向。
(三)1966-1978,转型时期
1、武侠功夫片此起彼伏
• 新派武侠片 • 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1967年张彻导演
《独臂刀》,标志新派武侠片诞生。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罗维导演了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
• (1)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 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 许冠文市民喜剧 • 1974年,许冠文兄弟自编自导自演创业处女作《鬼
马双星》。 • 之后1976年《半斤八两》、1981年《摩登保镖》、
1984年《铁板烧》等影片都屡创票房奇迹。 • 其他1975年《天才与白痴》、199-1997)
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港片,特别 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要一提港片,给 人的感觉就和现在看好莱坞大片一样,虽然 得租录像带,虽然画面的质量不好,但是谁 会在意这些呢,在那个年代,看港片就是一 种时髦,香港电影,曾经为我们描绘出了一 幅幅侠义豪情的江湖世界,也曾让我们痴迷 与功夫片里那些绝世的武功和警匪片里那些 枪林弹雨的场面,甚至许多音乐和台词,都 成了我们许多人心中的经典记忆。
梁朝伟,巨蟹的闷、 骚、潮湿。他最大的 魅力就是湿乎乎的, 夹缠不清的暧昧,特 别在王家卫的电影中。 他的深情眼神来自, 高眉骨,大眼眶,大 眼珠。配上结构鲜明 却柔和的轮廓。在结 构鲜明之下,五官极 舒展,于是深情也有, 攻击性却消失了,添 上浓浓的绅士感及信 赖感。
动作电影
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州,导演、 编剧、监制、演员。1951年,吴宇森从广 州移居到香港。1973年,执导首部电影 《铁汉柔情》,正式开始其导演生涯。 1977年,执导并编剧了喜剧电影《发钱 寒》,之后以喜剧电影为发展主线。1984 年,吴宇森赴台湾发展。1986年,他返回 香港后执导了枪战电影《英雄本色》,该 片获得了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奖,同时也奠定了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电影 风格。1990年凭借《喋血双雄》获得第9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赴 美国好莱坞发展。1997年凭借电影《变脸》 获得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颁发的金环奖。 2000年执导动作电影《碟中谍2》。2002 年,吴宇森成为第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 留下手印的华人导演。
有一种电影叫香港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 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 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 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 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 不用在犹豫了!如果上天能 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 我会对哪个女孩说三个字: 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 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 万年!
解读香港电影剖析PPT课件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古天乐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吴彦祖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陈奕迅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谢霆锋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陈冠希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余文乐
香港本土文化电影逐渐消失 集体北上内地电影市场活跃以后,主因是有 了合拍片制度后,香港导演为迁就内地庞大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而弃 港产片的特色。内地市场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文化背景相近; 北方则以普通话为主,对香港文化不太了解。不少香港无人不识的视帝 视后在北方并无人气,南北市场不接轨,所以地道的香港文化、俚语会 令北方观众一头雾水。为了整个内地市场,香港导演唯有自绝皇牌杀招, 结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阶段,作品变得不伦不类,口碑票房不济,令 人质疑香港制作水准。内地的电影制作又已成熟起来,票房动辄上亿, 香港制作地位动摇。加上,港星接拍内地电影初期,因普通话不灵光, 增加制作时间和成本,内地明星又纷纷上位,压缩港星生存空间。香港 市场萎缩,娱乐公司都不愿投资在新人身上,更将发展阵地转到内地, 半放弃本地市场。香港本土媒体的恶意炒作 抹黑打压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香港、大陆、台湾、新加坡)的先驱者。
未回归之前是世界第三大电影基地(仅次于好莱坞、宝莱坞)。
·1913年黎民伟的《庄子试妻》香港第一部影片,并拍摄了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其妻子严珊珊是第一个女演员。
·1949年以前的香港电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为中国历史背景的特殊性,这一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爱国片、反战片、社会教育片,同时电影工业被战火有所摧毁,战后需要重建、重组。
一、1946-1965 香港电影的延续时期:对旧上海电影商业的延续1,1949年后,大批大陆的电影人来香港发展、香港电影可以大致划分为左派的“中原电影”和右翼的“新马电影中原电影:40年代中后期从大陆转移香港,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以长城、凤凰营业公司为代表。
(后被驱逐出境)新马电影:50年代初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转移到香港,立足于商业利益。
以邵氏兄弟、电影懋业为代表2,片种类型:戏曲片(黄梅调电影很时尚)、喜剧片、武侠片(新派武侠片)3,两大公司:邵氏(邵逸夫)古装片(张彻、李翰祥、胡金辁)电懋(陆运涛)言情片、都市剧(张爱玲)年两家公司签订君子协定1964年陆云涛飞机遇难终结4,代表人物张彻(1923-2002)水瓶座·典型的制片厂导演,什么赚钱拍什么,其作品《独臂刀》开创了新派武侠片·阳刚张彻影片注重男性的雄健感,以及血肉暴力感,壮男裸胸露肉,是张彻影片的招牌。
张彻的阳刚路线大大扭转了港片的“性格”,开创了此后长期以男星为首的港片主流趋向没有人可以记住他的任何作品里面的女性形象,在张氏作品中,写男主角与女人谈恋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尴尬事。
·悲情张彻镜头里的英雄情感炽热,性格强猛而少转折,因此多以悲剧收场。
香港电影概述

【内容提要】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
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
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
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
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
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
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