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筑书籍

合集下载

南宋建筑史pdf电子版下载

南宋建筑史pdf电子版下载

南宋建筑史pdf电⼦版下载本书下载地址:/?p=453《南宋建筑史》,郭黛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0⽉出版,定价158.00元 城市、宫殿、皇陵、宗教、园林、桥梁……内容宏富,包罗万象;柱、⽹、梁、⽃栱、椽⼦、门窗、⽡件、吻兽……别现精微,个性独具。

⼋⼗余⾼龄的郭黛姮先⽣近⽇出版了⾃⼰的第⼗四部专著——《南宋建筑史》。

说起郭黛姮先⽣,中国建筑学界⼏乎⽆⼈不知。

她是中国建筑史学⼤师梁思成先⽣的关门弟⼦,清华⼤学建筑学院教授。

承继师业,她以中国古代建筑史为志业,在清华⼤学建筑学院的讲台上,⼀站就是五⼗余年。

作为当代著名的古建筑学专家,她还是国家⼀级注册建筑师,她主持的“圆明园数字复原”项⽬蜚声海内外。

在建筑史研究⽅⾯,她的《乾隆御品圆明园》《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宋辽⾦西夏建筑》《东来第⼀⼭——保国寺》等⼗余部著作,每⼀部都堪称精品。

这部《南宋建筑史》也不例外。

郭先⽣与南宋建筑的结缘,始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宋辽⾦西夏建筑》的写作。

在这部皇皇巨著中,郭先⽣对两宋并辽、⾦、西夏的建筑有了全局性的认识,搭建起了这⼀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建筑发展特点的基本理论架构,这也为《南宋建筑史》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郭先⽣主持维修杭州六和塔、雷峰塔重建⼯程中,对南宋时期的建筑形态及建筑特点有了更细微更近距离的观察,从⽽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进⼀步结合并验证。

郭黛姮先⽣的《南宋建筑史》正是这样⼀部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专著。

因为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对峙的地理历史环境,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化呈现出相当的独特性,由于⼤量北⼈南迁,南宋的经济获得了长⾜的发展,⼈⼝的增多也引起了城市与建筑的巨⼤变⾰,⽂化发展使建筑⽂化的审美趣向也引起了连锁反映,创新、与两宋理学哲理新思潮呼应、追求细腻柔美等都成为时代的建筑风格,战乱频仍也为佛教建筑发展带来契机。

⽆论是平⾯布局的丰富多彩还是环境的塑造,都被纳⼊建筑的整体视野,个体建筑的宏伟、壮观进⼀步被强调。

建筑文摘——精选推荐

建筑文摘——精选推荐

中国建筑历史学习参考书籍大全(欢迎大家补充)《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买不起)4.李允(和)《华夏意匠》(天大曾出售过翻印本)第二章城市建设1.贺业(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2.郭湖生《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专栏)》(《建筑师》连载)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找不到)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考天大的经典必读书目)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1.于倬云《紫禁城宫殿》(是香港出版的,找不到,列了也白列)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孔庙建筑》(据说天大也测过了,为什么自己不出一本?)3.刘敦桢《易县清西陵》(《刘敦桢文集》有)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2次出现)第四章宗教建筑1.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文集》有)2.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古建筑》3.罗哲文《中国古塔》(其实类似的很多,这本真不好找)4.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虽然不太好找,但今年还真是派上用场了!)第五章住宅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各地民居专著(没法看了)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3次出现,足见其重要性所在)第六章园林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3.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御苑撷英》4.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很难找)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买不起,如果熟读了也就不用考研了) 2.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同上)3.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不好找,也太难)4.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太专业了)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1.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经典中的经典)2.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同样是太专业了)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据说天大学生人手一册,不知风水大师是否也拿回扣?) 4.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高技派建筑初探摘要:开放与交流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也带来了更多建筑新技术的应用及新设计的发展。

宋代私家园林专著——洛阳名园记

宋代私家园林专著——洛阳名园记
水北胡氏二园,相距十余步,在邙山之麓,瀍水经其旁,因岸穿二土室,深百余尺,坚完如埏埴,开轩窓其前,以临水上。水清浅则鸣漱,湍瀑则奔驶,皆可喜也。有亭榭花朩,率在二室之东。凡登览徜徉,俯瞰而峭絶,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阳独有此园耳。但其亭台之名,皆不足载。载之,且乱实。如其台四望,尽百余里,而萦伊缭洛乎其间。林朩荟蔚,烟云掩映,髙楼曲榭,时隠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圗,而名之曰“玩站台”。有庵在松桧藤葛之中,辟旁牖则台之所见,亦毕陈于前。避松桧,骞藤葛,的然与人目相会,而名之曰“学古庵”。其实皆此类。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以一巳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靖康后,祝融回禄尽取以去矣。
董氏西园
董氏西园,亭台花朩,不为行列区处,周旋景物,岁増月葺所成,自南门入,有堂相望者,三。稍西一堂,在大地间。逾小桥有髙台一。又西一堂,竹环之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间涌出,开轩窓,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景,而洛阳城中,遂得之于此。小路抵池,池南有堂,面髙亭堂,虽不宏大,而屈曲深邃游者,至此往往相失,岂前世所谓“迷楼者”类也。元佑中有留守,喜宴集于此。
大字寺园
大字寺园,唐白乐天旧园也。乐天云“吾有第,在履道坊。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是也。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隠园,水竹尚甲洛阳,但以其图考之,则某堂有某水。某亭有某朩。其水,其朩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复彷佛矣。岂因于天理者,可久而成于人力者,不可恃耶?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
独乐园
司马温公在洛阳自号迂叟,谓其园曰“独乐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椽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曰“见山台”者,髙不过寻丈。曰“钓鱼庵”、曰“采药圃”者,又特结竹杪,落蕃蔓草为之尔。温公自为之序,诸亭台诗,颇行于世。所以为人欣慕者,不在于园耳。

北宋的建筑

北宋的建筑

4.1.2 祠 庙
封 建 社 会 的 建 筑
– 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堂结构为单槽形式, 即有一排内柱。
4.1.2 祠 庙
– 为了形成一个深二 间(四椽)宽阔前 廊,其构架作了特 殊处理:将殿下檐 前廊当中三间的四 道梁架加长到深二 间(四椽),梁尾 插到殿身单槽缝的 内柱上,使殿身前 檐当中三间的四柱 不落地面而立在上 述梁上,并把殿身 正面的门窗槛墙后 推到内柱之间。殿 内部分深三间(六 椽),上架通梁, 空间完整高敞。
封 建 社 会 的 建 筑
• 《千里江山图卷》
4.1.3 住 宅
封 建 社 封 会 建 的 社 建 会 筑 的 概 建 况 筑
• 《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画家王希梦所画,画面上有大中小型村 舍数十幢。
4.1.4 园 林
• 艮岳
封 建 社 会 的 建 筑
• 北宋沐梁,大抵都城附近皆为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初 春时节芳草如茵,杏花似绣,按当时风俗,各园相继开放, 城中居民争相前往踏青揽胜,呈现出“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 ,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的盛况。
封 建筑
–殿柱侧脚和生起显著;檐口线从次间上翘,形成富有 弹性的檐口曲线。
4.1.2 祠 庙
封 建 社 会 的 建 筑
–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即 《营造法 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
4.1.3 住 宅
• 《清明上河图》
4.1.7 佛教建筑
封 建 社 会 的 建 筑 – 隆兴寺山门与天王殿共用
4.1.7 佛教建筑
封 建 社 会 的 建 筑
– 摩尼殿为重檐九脊殿顶。
4.1.7 佛教建筑
封 建 社 封 会 建 的 社 建 会 筑 的 概 建 况 筑

关于《鲁般营造正式》和《鲁班经》

关于《鲁般营造正式》和《鲁班经》

关于《鲁般营造正式》和《鲁班经》《鲁班经》是一部古代民间匠师业务用书。

该书现存的最早版本,是国家文物局收藏的明万历本,不过,这一本缺失前面二十多页。

其次,是崇祯本,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都有收藏,比较完整。

往后,清代刻本种类很多,直到近代仍广泛流传,还有石印本、铅字排印本等。

《鲁般营造正式》现仅存宁波天一阁收藏的一本,其年代,据天一阁工作同研究志意见,当是明中叶成化、弘治间(公元1465,1505年)刊印。

这也就是1931年赵万里先生在天一阁整理藏书时所发现而向中国营造学社介绍的刻本。

当年,刘敦桢教授对此书进行校订,认为即是《鲁班经》的更早版本,这是因为《鲁班经》包纳了《鲁般营造正式》的基本内容,因此,1)认为前者由后者增编而成。

敦桢师曾指出:“此书总结江南民间建筑经验”,应“调查江南一带实物,访问匠工,推求书中所述各种做法和术语,进而校订文字图样,加以注释,使这部古代匠师苦心努力的著作与2)民间建筑艺术不致沉埋湮没”。

他的愿望,没有来得及亲自去实现。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鲁班经》,他无疑见到这本书,但没有作专节论述。

近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所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主要成就》,也列有《鲁班经》一项,所加解说为:“总结我国南方民间建筑经验”。

但未加论证。

以上,是过去关于《鲁班营造正式》和《鲁班经》的研究和评价的大致情况。

可以说,工作还处在开始阶段。

本文不是全面的研究论述,而只是对两书的性质、源流、学术价值,发表一些粗浅见解,以为引玉之砖而已。

一、《鲁班经》的编集情况实际上,《鲁班经》不是对《鲁般营造正式》的“增编”,也不是“改编”,而是名符其实的“新编”,它从性质和要求上完全不同于《鲁般营造正式》。

看一下《鲁班经》的组成情况是很有趣的。

如果拿它和现存的明代其他一些书籍作一比较,就会发现,这本书确是“汇编”而成,换句话说,是从其他书籍摘抄而成,《鲁般营造正式》不过是这些供摘抄的底本之一。

《营造法式》札记六题

《营造法式》札记六题

《营造法式》札记六题《营造法式》研读的6则札记,分别是针对新旧两版《营造法式》的编撰过程与北宋末叶新旧党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比较《木经》与《营造法式》这两部营造专著的差异;推测耍头3种别名的由来;以实物印证《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椽头盘子"这一特殊构件;分析石作流杯渠的制作方式,并与宋代相关文献和实物相对照;考证"壁隐假山"的性质。

《营造法式》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一部官方颁布的建筑典籍,详细记载了当时官式建筑的技术做法、规范、用料与功限定额,达到了极高的科学水准。

《营造法式》为宋代建筑设计资料集与建筑规范丛书,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作者李诫,是我国第一部由统治阶级颁布印刷,关于古代建筑设计、建造制度的书籍。

《营造法式》的前身为《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1091)编成,没有确定的模数,无法确定用工用料,对建筑设计、施工的规定也比较不明确。

《营造法式》全书一共分三十四卷,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卷一、二,总释和总例,名词解释。

对文中所出现的各种建筑物及构件的名称、条例、术语做一个规范的诠释。

第二部分从卷三卷至卷十五,各作制度,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包括了十三个工种。

最重要的是大木作和小木作。

卷三壕寨制度、石作;包括场地平整、基础、柱础、台阶、长堤排水等建筑基础各项制度。

卷四、五大木作制度;包括建筑模数、梁架结构、屋顶各构件、斗栱等各结构构件制度。

卷六至十一小木作制度;包括门、窗、屏、地棚、壁板、平棊、帐、壁藏等制度。

卷十二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卷十三瓦作制度、泥作制度;卷十四彩画作制度;卷十五砖做制度、窑作制度其中第三部分卷十六至卷二十五,功限,相对于劳动定额的计算。

第四部分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料例,相当于用料计算。

第五部分卷二十九至三十四,图样,非常真实地表现保存了当时的一批建筑的图。

木构建筑体系作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结构体系,自汉代起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北宋初年渐趋成熟。

关于宋朝民俗的书

关于宋朝民俗的书

关于宋朝民俗的书
1、《东京梦华录》
该著作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公元1102年-1125年)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东京梦华录》所记述的,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2、《武林旧事》
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以前,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

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

3、《都城纪胜》
该著作内分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船、铺席、坊院、闲人、三教外
地、共十四门,记载临安的街坊、店铺、塌坊、学校、寺观、名园、教坊、杂戏等。

此书虽然卷帙不大,但对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市民阶层的生活与工商盛况的叙述,较一般志书记载还具体,因而《四库提要》称其“可以见南渡以后土俗民风之大略”,为研究这一时期杭州的时俗民风提供了重要资料。

与《梦粱录》《武林旧事》同为研究临安以及南宋社会和城市生活的重要文献。

基于宋《营造法式》的城楼建筑

基于宋《营造法式》的城楼建筑
• 墙体砌筑:墙体砌筑应遵循“平、齐、直”的原则,保证墙体的平整度、垂直度和水平度。砖缝应饱满、密实 ,灰浆应均匀涂抹,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 屋顶施工:屋顶施工应采用传统的举折和举架技术,确保屋顶的排水顺畅和造型美观。同时,应注意屋顶与墙 体的连接处理,防止雨水渗漏和破坏建筑结构。
• 总的来说,《营造法式》为城楼建筑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设计施工原则与规范,确保了城楼建筑的质量、 稳定性和美观性。这些原则和规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01
宋《营造法式》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文献,为研究城楼建
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参考。
建筑技术特点
02
基于《营造法式》的城楼建筑在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具有
独特的技术特点,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传承与保护
03
通过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古代建筑文化
,推动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元素的吸收与保护。
THANKS。
案例三
01
融合现代技术
将《营造法式》中的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如运用现代
材料进行斗拱结构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良设计,以满足现代建筑的抗震、节能等需求。
02
创新空间布局
借鉴《营造法式》中的空间布局理念,打破现代建筑的常规布局模式,
创造出更具人文关怀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城楼建筑。
03
古今融合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营造法式》的挖掘和研究,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有机融
尊重自然原则
城楼选址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地形、水文、气候等,建筑 布局和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建筑书籍
建筑专业书籍的出现是宋代对传统建筑的突出贡献。

喻皓(?—989)是今杭州人,五代和北宋初期的著名工匠。

北宋初年,喻皓著有《木经》,〖JP2〗可惜这部建筑专著现已失传,幸好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引述了《木经》的部分内容,使我们对《木经》略知一二。

北宋最重要的建筑书籍当然是《营造法式》。

其作者为任职于北宋将作监的李诫(?—1110)。

他是河南郑州人,主持建造了多个大型工程。

1097年,李诫受皇帝委派开始编修《营造法式》,于1100年完成。

该书所阐述的建筑形制对宋以后的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