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总产值口径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
现将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不包含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三个部分。
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由于工业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价值,因此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仅是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不受中间投入价值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其核算结果也不受企业重组、合并、拆分等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成果,并能较好地与GDP核算和国际标准接轨。
二、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含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
三、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分为2个层次。
第一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即第三级分类)。
第二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为39个行业(即第四级分类),其中采矿业有6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
四、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核算不仅涉及指标多,而且对相关指标的细化、分类有较为严格要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根据统计调查周期和指标详细程度的不同,工业增加值核算一般分为三种情况:普查年度工业增加值核算,一般年度工业增加值核算和月度工业增加值核算。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依据及相关数据的取得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依据及相关数据的取得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审计与统计薜技术协作信息2∞7(26)总第937期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战美李晓梅工业增加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目前工业企业最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生产法,但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指标计算复杂,虽然运行多年,仍存在许多问题.一,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存在的问题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等于工业总产值扣除中间投入再加上本年应交增值税,这三要素只要计算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增加值的准确,应交增值税因在财务报表有单独企业税金报表,取数容易,工业总产值和中间投入需要层层计算,相对来说最容易出现问题.1.工业总产值计算口径错误.在成本价值计算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出厂价格确定不准.有些企业在计算成本价值往往年初到年尾只用一个计划价格,有的甚至把给业务员的底价作为出厂价格,这样就造成了总产值和销售收入不配比,使总产值偏高或偏低;二是产量概念模糊.产品产量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但有些企业只按生产量(含次品)来计算产品价值,造成总产值偏大.总产值计算结构不完整.一是漏算期末期初在制品半成品差额价值.有些企业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到了期末可能还有部分在产品没有形成成品,如果没有计算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就会造成工业总产值与直接材料计算口径不一致;二是漏算对外加工费收入. 有些企业有对外修理加工业务,如果对外加工费未计算到产值中去,而加工费用已进成本,产值就与成本产生了偏离.2.中间投入项目区分不清.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四大类.工业中间投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倒算法计算比较简便易行,具体计算方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该三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如工资,福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由于中间投入计算的基础资料都来源于财务会计核算的相关资料,企业财务明细账目上设置差别较大,不同的企业相同的费用放置的科目可能完全不同,有些企业为了规避风险或少交税,将一些科目进行了调整,如为了少交个人所得税,将原应计人职工工资福利的支出转到其他不属于增加值的科目体现(如其他业务支出),这些都会使统计人员在取数核算时混淆视线,如果企业统计人员在计算时没有认真仔细分析具体费用的实际用途,不知道哪些该核算哪些不该核算,都会导致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核算出现偏差. 二,提高生产法增加值核算准确性的方法1.正确理解工业总产值概念.工业总产值由成品价值,期末期初在制品半成品差额价值,对外加工收入三部分构成.在计算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成品价值的计算口径,确定产品价格为不含增值税平均出厂价格(可通过用一种产品的产品销售收入除以相应的销售量而得到),在产品产量上以本年生产的产成品为计算基数;其次应注意结构完整,做到不漏算,不少算,不多算,不误算.工业总产值完整的结构用公式表示为:工业总产值=某种产品产成品量×该种产品的平均出厂价格+期末期初在制品半成品差额价值_卜对外加工收入2.认真查找财务报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项目.认真查找中间投入项目的最好办法是用分配法来验证生产法工业增加值计算是否准确.分配法是统计人员从企业财务报表中提取属于增加值的指标进行加总.用分配法汇总出的增加值与生产法算出的增加值进行对比,正常情况下生产法算出的增加值与分配法算出的增加值较为接近,且生产法算出的增加值会略大于分配法算出的增加值.如果分配法算出的增加值大于生产法算出的增加值,说明在计算中间投入时有可能把属于增加值的部分当作中间投入计算,反之,分配法算出的增加值大大小于生产法算出的增加值,则有可能把有些应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当作增加值来计算,出现这两种情况统计人员都需要进一步分析,找出多算或漏算的中间投入,从而保证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准确.3通过报表中相关指标对比发现问题.一是企业增加值率与行业增加值率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相差较大就要细分析是因为产品结构问题还是计算中间投入时计算有误;二是主营业务收入与工业总产值进行对比,如感觉企业增加值不合逻辑,可将这两个指标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相差较大,再进一步分析企业在计算中间投入时是否按产值口径进行调整;三是直接材料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对比,正常情况下直接材料是小于主营业务成本,且占一定的比例,如果发现直接材料大于主营业务成本或所占比例不合逻辑,则要进一步进行了解,当然前提是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产值比例相当;四是三项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与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进行对比,如果三项费用与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完全一致或相差不大,说明企业在计算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时没有将属于增加值的指标完全扣除,五是报表指标间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如工资和人数对比,折旧和固定资产进行对比,以此来验证这些增加值指标的可靠性,此外还要看看报表的完整性,是否有缺项漏项.(作者单位:黑龙江多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辅机工程有限公司)5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统计口径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程度,主要从事工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
统计口径指的是统计数据的基本依据和规定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是国家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统计调查时所采用的统计口径和标准。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主要包括两个指标: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定义标准,二是统计口径的界定和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定义标准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企业规模主要是以工业总产值、工业用电量、从业人数等指标为重要依据。
我国根据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了各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定义标准,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的界定和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通常以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为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金额的企业才能列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产业范围,主要包括工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主要从事制造业、采矿业、采石业等产业的企业;三是所有制形式,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可以列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还包括统计调查的要求和标准,包括对于企业经营情况、产量产值、用电情况、从业人员情况等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对工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
第二篇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是指统计局在进行经济统计时所采用的标准和方法,用来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每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常这些企业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是指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工业企业统计制度》,确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范围和标准,并通过调查、登记等方式对这些企业进行统计,以反映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趋势。
具体来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本标准。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是反映工业产品总量的两项重要指标。
这两项指标之间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的特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首先,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核算的范围是一致的,都是工业生产的范围,所反映的都是工业企业本期生产活动的成果。
其次,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都遵循最终产品的核算原则。
它们核算的均是企业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产品价值,以避免企业内部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再次,工业增加值总量计算的基础来自于工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差额价值。
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不包括原材料等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和付给各部门的劳务支出,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量,与其他部门没有重复计算。
工业总产值所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包括原材料等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是工业企业生产的总周转量。
虽然在企业内部产值没有重复计算,但企业之间产值允许重复计算。
附件一: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结果稍有差异,一般来说差异不会很大。
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计算方法增加值的两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一、生产法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1、定义: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增加值1、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基础是工业产品生产总量,只要是本期生产的不论是已销售的还是尚未销售的都要计算工业总产值,所以工业总产值是以产品的生产为计算原则。
2、工业销售产值计算的基础是工业产品销售总量,不管是否本期生产,只要是在本期销售的都应计算工业销售产值,因此工业销售产值是以产品所有权的转移为计算原则。
销售产值不含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而工业总产值包括。
3、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有:一是生产法。
计算公式为: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收入法。
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工业增加值是什么?工业增加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组成部分,也是工业统计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之一,现阶段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就是以该指标为基础计算的。
工业增加值如何计算?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
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工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总价值,对于评估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首先,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包括工业企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三个方面。
工业企业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的总产值,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是工业总产值的核心部分。
工业总产值则是指工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总价值,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
其次,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产值法、成本法和收入法三种。
产值法是指通过统计工业企业产出的产品的总产值来计算工业总产值。
成本法是指通过统计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来计算工业总产值。
收入法是指通过统计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收入来计算工业总产值。
再次,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
意统计口径的选择,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对工业总产值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其次,要注意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所使用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最后,要注意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总之,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只有在严格遵循科学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工业总产值数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依据及相关数据的取得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依据及相关数据的取得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依据及相关数据的取得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
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那么,如何用“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本文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按“生产法”计算: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的方法,从上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涉及到三个要素: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
1、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总产值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反之,凡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不计入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
最终产品的原则:即凡是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也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工业总产值(现行价):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
它包括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原则:工业总产值的计算采用“工厂法”,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将企业内部各个生产车间的成果相加。
本企业自产自用(用于生产的)的生产成果,不向外出售的不应计算产值,如卷烟厂附设车间自印自用的盒皮、商标,自产自用的滤嘴棒、铝箔纸等。
工业总产值不包括:
①非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价值;
②本企业非工业活动单位的非工业产品价值和收入;
③本企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锯末、切屑、矸石等)的出售价值。
注:有关指标的统计口径及计算方法:
生产成品价值:企业本报告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规定不需包装的产品除外)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
生产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期产品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它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
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对外加工费收入: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不包括增值税销项税额。
该指标可根据会计制度中“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资料取得。
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年度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报告期应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企业在报告期内已经过一定生产过程,但尚未完成生产过程仍需继续加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即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根据改革后的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该指标填报原则是:如果企业全部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的,不需填报该指标;如果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必须填报该指标。
从而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中间物质消耗价值口径一致,便于同口径准确计算“生产法”工业增加值。
37.卷烟产值(现行价):以货币表现的卷烟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卷烟总量。
它包括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38.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
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
包括已销售的成品、半成品价值,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和对本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价值。
工业销售产值按当年价计算,计算范围、计算价格和计算方法与工业总产值一致,但两者计算的基础不同:工业销售产值计算的基础是产品销售总量,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基础是工业产品生产总量。
成品价值:企业在报告期内实际销售(包括本期和上期生产)全部产品、半成品的总金额(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包括为本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销售价值。
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销售价值:企业按合同对外提供的工业性劳务,包括为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工业性劳务。
39.工业中间投入: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工业中间投入的确定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并已计入工业总产出的产品和服务价值;
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掉(包括本期摊销的低值易耗品等)的产品和服务价值。
工业中间投入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项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计算中间物质消耗时,如外购材料、燃料、动力等,按现行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执行,均按不含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因此,工业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可根据会计科目归纳填报。
主要有以下项目:
①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可从会计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中的“直接材料”项取得。
如企业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成本核算项目,则可从会计“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中,将属于直接材料消耗的项目汇总后填报。
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指“制造费用合计”减去制造费用中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
③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指“管理费用合计”减去管理费用中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效益工资(指工效挂钩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养老与医疗保险费、折旧费、税金(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上交给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规费的办法倒算。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④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指“营业费用合计”减去营业费用中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
⑤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①~⑤项相加求得工业中间投入价值。
(40)工业增加值(现行价):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烟草系统工业企业一律采用生产法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