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心理分析完整版

易经与心理分析完整版
易经与心理分析完整版

易经与心理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重访爱诺思——《易经》与“心理分析”

这是许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浏览网页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转贴过来这里。在这文章写后的10年中,也常去爱诺思访问。

2006年的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时,我也专门为纪念瑞策玛先生,在大会的报告讲述了与他的交往与其中的动人故事。

有一种安详能超越所有的理解;

存留于永恒者的心中。

有一种力量能使万物更新;

促发知心为一者的生动……

重获此文,放在这洗心岛和山木的博客,也是对瑞策玛先生的追思。

再过一周,将与易学家刘大钧先生和张文智先生等一起,访问瑞士荣格学院,并做有

关“易经与心理分析”的报告。届时,也将重访“爱诺思”。

《易经》与“心理分析”——重访爱诺思

在瑞士南部与意大利接壤的阿斯科纳,有一闻名遐迩的学术中心,爱诺思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前任主席瑞策玛(R u d o l f R i t s e m a)博士,化其40余年的心血,完成了爱诺思的《易经》版本①。该版本正式出版后,随即便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并且即将被翻译为俄文、法文和日文等,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的凡响。

“爱诺思”(E r a n o s)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她便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夫人(O l g a F r o e b e-

K a p t e y 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着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维尔海姆(R i c h a r d W i l h e l m)、鲁道夫·奥图

(R u d o l f O t t o)和卡尔·荣格(C a r l G u s t a v J u n g)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30年代开始至今,爱诺思已经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促进东西方学者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引人瞩目的贡献。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会议”,是国际上研讨东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每年都出版的《爱诺思年鉴》,是西方人研究东方文化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瑞策玛(R.R i t s e m a)博士,同时化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

瑞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

验,其规律或道。”①瑞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②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爱诺思与易经,以及在爱诺思版本的易经中,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最初是通过理查·维尔海姆接触易经的。那是1923年,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D a r m s t a d t),赫曼·科舍灵(H e r m a n n K e y s e r l i n g)所创立的“智慧学校”所在地;《易经》也一直是科舍灵“智慧学校”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思想基础。当时维尔海姆已经完成了他的易经研究和翻译,正在准备出版他的《易经》德译本。卡普泰因夫人自己曾经这样来描述她当时的感受和体验:“最初接触《易经》的刹那间,我便意识到在这中国的古书中,包含着一种联系人们日常生活与超越性原型世界的方式与途径。”③

也是在达姆施塔特,卡普泰因还结识了荣格和奥图。荣格和奥图对于东方文化和东方的神秘主义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也都对卡普泰因,以及后来的爱诺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荣格曾经一度成为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尽管当时荣格是以其对“原型”的研究和思考,来代替了对易经的具体的心理学分析(荣格对于《易经》的认识和体验,后来集中发表在他为维尔海姆《易经》英译本的前言中),但是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远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瑞策玛在1944年的时候开始接触易经,是通过他自己的心理分析家冯·凯勒(A l w i n a v o n K e l l e r)博士。其最初的印象与卡普泰因接触《易经》时的感受完全相似,那便是即刻意识到了《易经》对他的生活所将具有的深远意义,意识到了《易经》能够帮助他更为深入地体验其深层的自我。他从冯·凯勒博士那里借来了一本维尔海姆翻译的《易经》(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瑞士并不容易买到有关《易经》的书),化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利策玛自己把书全部抄了一遍。而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于对易经的研究。由于并不十分满足于维尔海姆的译本,利策玛开始学习汉语,希望能够对易经的中文原意进行更为深入地理解。

瑞策玛在1948年结识卡普泰因夫人,正是由于双方对于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共同兴趣与志向,建立与发展了深厚的友谊。1961前后,当卡普泰因邀请利策玛作为她的继承人,接管爱诺思基金会的工作时,利策玛曾一度面临难以取舍的境地。因为那时他在荷兰的一家以出版东方文化着作而闻名的出版公司工作,事业发展顺利;太太凯瑟琳是当地颇有影响的钢琴教师,有自己的许多学生,并且经常举办音乐会。按照利策玛的理解,当我们面临重大的决策,意识与理智难以决断的时候,则往往可以借助于无意识的力量,或

者象荣格所描述的——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利策玛以他所面临的情境起了一卦,得到了“随”,其中第四爻变。

随卦有“元亨利贞无咎”之象征,其第四爻的爻辞为:“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随”所包含的意向与启迪,使得利策玛夫妇即刻作出了决择:辞去在荷兰的工作,举家前往瑞士阿斯科纳的爱诺思。而接下来十余年的发展,正展现了“随”之第四爻的寓意。其中虽有收获,但也多有困难,多有曲折;但是“有孚在道,以明”,终归有今日爱诺思的成就与发展。瑞策玛也是把《易经》作为君子之道:即使有凶险,是为君子警戒;诚信利贞而无咎。

瑞策玛与斯提芬·卡赫(S t e p h e n K a r c h e r)合作,1989年以《爱诺思年鉴》的形式,发表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初形式,并且为其取名为:《周易:包罗万象的启迪》。接下来几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对该易经版本的研讨,国际间着名的易经学者,频频聚会于阿斯科纳,共同研究爱诺思的《易经》版本,共同探讨《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这些研讨,通过一种集体性的工作,也大大地改进与完善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内容与形式。1994年,英国基础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了爱诺思的易经:将其定名为:《周易:中国的经典,变化的启示》。

注重对卦名,以及卦爻辞中的所有汉字的理解与分析,包括对其象形与象征中的心理学意义的理解与分析,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不同于其它西文译本的显着特点。从汉字的象形与象征中,探寻《易经》中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本文的作者之一,受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启发,以《汉字原型效应研究》为主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受邀请要在下一届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做与其博士论文研究有关的报告。

我们与瑞策玛和爱诺思的交往也有着一段故事。1993年,我们在美国进行访问研究的时候,通过美籍华人学者刘耀中(E d w a r d L o w)先生的介绍,结识了当时作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的托马斯·科茨(T h o m a s

K i r s c h),和其名誉秘书长莫瑞·斯坦(M u r r a y S t e i n)。1994年8月,由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颜泽贤教授邀请,科茨与斯坦等一行5人,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来对中国进行正式的学术访问与交流。我们在华南师范大学组织了“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研讨会,科茨做了“荣格与道”的报告,斯坦则对分析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总结性的介绍。当时讨论的一个热点,集中到如何对荣格所使用的“S e l f”一词进行理解与翻译。他们回去后,斯坦在《国际分析心理学通讯》(1995年第11期)上撰文总结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访问,其中引用了我们写给他的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解释我们把荣格的“S e l f”理解与翻译为“自性”的考虑。利策玛看到斯坦写的这篇文章后,即写信给我们,以进一步探讨有关“自性”的内涵;随着来往书信的交谈与交流,利策玛向我们发出了访问爱诺思的邀请。他建议让我们在爱诺思的圆桌研讨会上,专门来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的中文翻译问题。

我们第一次访问爱诺思,是在1995年的夏天。当时我们已经在瑞士的苏黎士,受托马斯·科茨的邀请参加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从苏黎士乘火车赶往阿斯科纳需要3个小时左右,一路上风景如画,有如乘车欣赏一个大公园。我们对于爱诺思的最初印象,也是其魅力无穷的自然景色。十余栋木结构的古朴建筑坐落在山间,所面对的是连接瑞士和意大利的马乔列湖。湖光山色,优美幽静,简直是一处世外桃源。但是真正吸引我们的,是爱诺思基金会的中文图书室。在国外看到与自己国家和文化有关的东西,总是使人格外钟情。

1997年6月,我们作为主讲人再次参加爱诺思的圆桌会议,会议的主题仍然是关于易经和中国文化。我们所发言的题目是“P s y c h o l o g y o f

H e a r t”——“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已作为《爱诺思年鉴—1998》的内容,由美国S p r i n g P u l i c a t i o n出版);用这样一个题目,我们所强调的是我们汉语“心理学”中所包含的“心”的意义,以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社会科学动态》1991,10)、“汉字中的心理学”(《心理科学》1993,6)、“沟通心理学的桥梁”(《读书》1996,6)、“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光明日报》1997,3,1)和“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报》1998,2)等文稿中,探讨了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以及我们汉字“心”的心理学内涵。它可以在生理、心理和灵性三种不同的层次上,表述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完整的或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正如一个“思”字,使心与脑浑然一体。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一句经典的话语,已经概括了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意义。宋代张载要用易“为天地立心”,在其《易说·复卦》中断言:“复言‘天地之心’,咸、恒、大壮言‘天地之情’。”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其以尽神。”(《易经·系辞上》)《易经·说卦传》中称圣人之作易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精辟的概括,更是尽情发挥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易传中所阐释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是对于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的发挥。在易经的卦爻辞中,有“心”字的最初表达形式及其蕴涵;属于心部的汉字更是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同时,更有集中分析与阐释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卦象,如咸之感应,坎之心病,也都是我们在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中所探讨的内容。易经与心理分

析,是我们的共同兴趣;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就形成了爱诺思版本《易经》的独特价值。

我们曾经就住在爱诺思图书馆楼上的客房中,宽大的阳台就象是行驶在水中的船头,能够让你尽情地欣赏与领受瑞士马乔列湖的神韵,以及对面意大利的山色与风景。傍晚绕着爱诺思山庄散步,也可以乘坐爱诺思的游艇去追逐夕阳留下的霞光,或者是投入那清澈的湖中去畅游一番。

我们以为我们对爱诺思已经很熟悉了,但实际上那里还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那是一本我们刚刚打开不久的书。我们把“E r a n o s”翻译为“爱-诺-思”,是取“爱”与“思”中的象征性意义,所表达的是我们对于

“E r a n o s”的一种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但“E r a n o s”的真正含义,却是去认识那些还不认识的事物,所包含的是一种追寻与探求未知的精神。

(原载《周易研究》2001年第3期)

易经与生活

[导读]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中国周易学会西安研究员吕山峰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 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这部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 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的书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思想结晶,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 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卦辞、《易传》语言晦涩难懂,然而却 与生活息息相关。孔子读易后,感慨“洁净精微,易之教也!”足以说明《易经》语言精深, 处处有哲理和教化之妙用。本文是我根据多年读易的体会,主要把《易经》的生活理论归纳 一些,以便参考学习。 一、《易经》与日常生活 1.衣:黄裳元吉;生活即教育。(坤六五)古人把上衣称作衣,下衣称为裳,喻意下 衣是为了陪衬上衣,君子以厚德载物,常怀忠信,舍己为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无成 有终”,这和《道德经》“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老子思想守弱、消极,其实不然,实际上老子是解读了《易经》坤卦精神。笔者研读宗教文化典籍,曾 经在多次易经讲座中,反复强调我们要学习《易经坤卦》、《道德经》以及佛教的《地藏王 菩萨本愿经》,为其效法自然、善待众生、护念地球母亲的理念而深受感动。 2.食:君子以饮食宴乐。(水天需)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饮食宴乐,民 以食为天,人生饮食大事,以快乐为准则。本卦从初爻到六爻,基本上包含了生存需要、安 全需要、尊重需要。相比而言,周文王《水天需》卦比马斯洛五大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要早 近3000多年。 3.住:先王以享于帝立庙。《风水涣》(涣,风行水上,患难,先王带领民众,选择 吉祥的地方建屋宇、立宗庙。注:涣,音同涣;享音同祥,帝同地。所有注疏解释都用到音 韵学。)居住,也是人生的一大追求,购房、买房,以选择福地而居住为目的。所以出现“相地、堪舆、风水”这一行业。不少学者认为,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中郭璞《葬书》中,笔 者则以为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周易六十四卦卦辞、推断及详解

周易六十四卦卦辞、推断及详解 一、乾为天卦OOOOOO 卦辞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推断词讼和吉病人痊愈功名有成求名大吉。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事业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自有天佑春风得意事业如日中天。但阳气已达顶点盛极必衰务须提高警惕小心谨慎。力戒骄傲冷静处世心境平和如是则能充分发挥才智保证事业成功。经商十分顺利有发展向上的大好机会。但切勿操之过急宜冷静分析形势把握时机坚持商业道德冷静对待中途出现的困难定会有满意的结果。求名潜在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只要进一步努力克服骄傲自满情绪进业修德以渊博学识和高尚品质成君子之名。外出利于出行结伴而行更佳。婚恋阳盛阴衰但刚柔可相济形成美满结果。女性温柔者更佳。决策可成就大的事业。坚持此卦的刚健、正直、公允的实质修养德行积累知识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必能克服困难消除灾难。 二、天风女后卦OOOOO× 卦辞他乡遇友喜气欢须知运气福重添。自今交了顺当运向后保管不相干。推断功名有成家宅平安失物得见占病无妨。上卦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乾相叠。乾为天巽为风。天下有风吹遍大地阴阳交合万

物茂盛。姤gǒu卦与夬卦相反互为“综卦”。姤即遘阴阳相遇。但五阳一阴不能长久相处。事业合时宜循时序。但潜在着危机阴阳不协调。务必依附于强者多方联系增强势力防止小人渔利争取形势好转。诸事宜及早准备等待时机一旦成熟立刻行动。经商市场正从红火的状态走向衰危及早脱身为妙强行发展有危险。无正直的人相助却有小人在暗中盘算。对此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隐忍待时以图商业活动的再发展。求名性格不很合群内心自视过高不免处于困境而不得志。应投靠真诚正直的人在其支持下成功。外出有困难虽无大灾祸但无人相助。婚恋严格考察对方的道德品质避免陷入“三角”纠纷。夫妻以诚相待可转危为安。决策吉利。可在有利的环境中顺利发展但决不可冒险行事以免适得其反。其次在于随时提防身边小人的陷害。为此在邪恶未成势之前即应制止宁可孤立也不可与小人结伴。 三、天山走遁卦OOOO×× 卦辞浓云遮日不光明劝君切莫远出行。婚姻求财皆不吉须防口舌到门庭。推断占病不安讼下下卦象曰浓云蔽日不光明劝君且莫出远行婚姻求财皆不利提防口舌到门庭。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乾相叠。乾为天艮为山。天下有山山高天退。阴长阳消小人得势君子退隐明哲保身伺机救天下。事业时运不佳应考虑退隐勿与不正派的人同流合污。但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为保存实力总结经验把握时机待机而出。切忌贸然行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勿为眼前小利禄所诱惑。经商市场进入衰落的状况行情不佳。决不可执意追求盲目投入而应沉着冷

国学经典 论朱熹的“感物道情”与“交感”说

国学经典论朱熹的“感物道情”与“交感”说朱熹的“感物道情”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的“交感说”。“交感”一词是朱熹在诠释《周易·咸卦》时提出的。“感”或“交感”在《周易》中最基本的应用就是强调“男女相感”“阴阳相感而生万物”的思想。由此而形成的“交感论”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最富特色的理论之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考察朱熹的“感物道情”理论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交感说”或者“感物说”的。 一、“感物”的观念及其发展 朱熹的“感物道情”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是对传统“交感说”的继承和发扬。不过将“感物”与“道情”辩证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审美活动结构,其功劳则在于朱熹。这一思想恰恰产生于朱熹对《诗经》研究之中。“感物道情”既是朱熹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传统美学的丰富与发展,这与其整个学术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首先看看朱熹对传统“感物”思想之传承。 关于“交感”思想的最早源头,就文字资料而言是《周易》,就现考古发现

的相关实物而言,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之类的“青铜器”等。 《周易》中的“交感”理论及其相关思想是较为丰富的。《周易·咸卦》中特别论述了“交感”理论所具有的人本特性。这就是说《周易》在解说“咸卦”时,是以“人”的特性为基点的,而人的特性又集中在“男女”“夫妇”这一基本“自然关系”方面。“咸”作为“明人事”之首卦,是有其特殊意蕴的,我认为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中最为基本的事实——“男女”“夫妇”之强调。因此,《周易》:“咸:亨,利贞,取(又作“娶”)女吉。”按照《周易》体系,以“乾”为首的前三十卦称为“上经”,而以“咸”为首的后三十四卦为“下经”。而“先儒皆以《上经》明天道,《下经》明人事”,还认为两经具有“乾坤乃造化之本,夫妇实人伦之原”之意义。这都说明《下经》以“夫妇”为核心来“明人事”的。而“咸”卦又是“明人伦之始”,尤为特殊。所以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指出:“此卦明人伦之始,夫妇之义,必须男女共相感应,方成夫妇。既相感应,乃得亨通。”[①]正是由“男女”之基本事实扩展为“阴阳二气”“刚柔相济”等化生万物之活动。关于“阴阳”观念的最早起源,实际上来自于对“男女”之体认。如陈望衡先生在《中国古典美学史》就阐述说:“阴阳关系最基本

周易解梦

《周易解梦》诗曰: 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 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黄粱巫峡事非此莫能穷 《周公解梦》之一、天地日月星辰 天门开贵人荐引天光灼身疾病除天晴雨散百忧去天明妇有生贵子天门未至有兵荒仰面向天大富贵乘龙上天主大贵上天求妻儿女贵上天取物位王侯飞上天富贵大吉癸天上屋得高官天裂有分主国忧天皇明主公卿至天欲晓益寿命吉渡天河主有所吉天地合所求皆得天公使有大吉祥日月初出家道昌日月照身得重位日月落忧没父母日月昏暗孕妇吉日月欲出有官职日月合会妻有子日月衔山奴欺主负抱日月贵王侯吞日月当生贵子礼拜日月大吉昌日光入屋官位至日初出无云大吉日出有光有好事云开日出凶事散日入怀贵子月女拜星月烧香大吉云忽遮日有阴私星入怀主生贵子星落有病及官事星列行主添奴婢持执星宿大富贵流星不落主移居巡天摩星位公卿云起四方交易吉五色云主大吉昌云赤白吉青黑凶见浮云作事不成云雾遮事大吉利黑云压地时气病霜雪降主事不成雪下及时大吉利雪落身上万事成雪不沾身主孝服雪落家庭主丧事阴雨晦时主囚事行路逢雨有酒食雷霆作声官位至雷声恐怕私居吉雷从地震主志遂身被霹雳主富贵电光照身有吉庆赤虹见吉黑虹凶霞满天百事欢悦狂风大雨人死亡风吹人衣主疾病忽大风国有号令风如吼主远信至 《周公解梦》之二、地理山石树木 地动主迁官位吉地裂主疾病大凶修平田地大吉昌地高下不平主病卧于石上主大吉地中黑气上主凶运石入家主富贵石上得利禄大吉盘石安稳无忧疑登岩抱石官职迁手弄小石生贵子身人土中百事吉自身取土被耻辱升山落地主失位居住高山有喜事山行得财有福禄抱物上山孕贵子山中农稼衣食丰枯木再发子孙兴堂上地陷主安忧园林茂盛大吉利树木枯死宅不安林中坐卧病欲痊树木凋零主人凶林中树生添贵子种树木者大吉昌登大树名利显扬上树忽折有死伤与人分花主分散枯木开花兴子孙大树落叶屋中吉立树下贵人庇阴树生堂上父母忧大木忽折主凶恶担水来家得财喜砍伐大树多得财草木茂盛家道兴门中生果树有子松生屋上位三公家中生松事转丰家中生柏大吉利庭前竹木喜重重枫生屋上百事遂兰生庭前主添孙果林中行主得财入果园中大发财桑生井上主有忧果树多熟子孙安折笋到家女有子见笋者主添子孙扫地除粪家欲破粪土堆者钱财聚 《周公解梦》之三、身体面目齿发 自身白衣人所谋梳头洗面百忧去身拜尊长大吉昌身上汗出主凶恶身病虫出得重职身上虫行病患安绳索系身长命吉枷索临身病欲来身或肥瘦皆为凶面对官者主大吉露体无衣吉大利妇人披头有私情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曾繁仁作品精选精练

曾繁仁作品精选精练 “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曾繁仁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意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长期以来,许多哲学界与美学界的前辈学者就“生生”作了自己的探索。我国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明确将中国哲学精神概括为“生生”即“生命的创生”,而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贴生命的伟大。这种阐释形成“生生美学”的雏形。“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它们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这种“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过去,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所以没有勇气说这就是中国的生态美学,只说是生态审美智慧。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文化形态,决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中国具有原生性特点。这种原生性的生态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与古希腊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阴阳之道还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易经六十四卦全图案详解

易经六十四卦全图解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在阴阳的变化中,阐述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和指导。 六十四卦方图、方圆图 六十四卦方图

六十四卦方圆图六十四卦词义辨析

六十四卦: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各卦的含意可参见:周易上经三十卦一览及周易下经三十四卦一览。 《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 乾(天)1乾 11泰 34大壮 26大畜 14大有 5需 43夬 9小畜

坤(地)12否 2坤 16豫 23剥 35晋 8比 45萃 20观 震(雷)25无妄 24复 51震 27颐 21噬嗑 3屯 17随 42益 艮(山)33遁 15谦 62小过 52艮 56旅 39蹇 31咸 53渐 离(火)13同人 36明夷 55丰 22贲 30离 63既济 49革 37家人坎(水)6讼 7师 40解 4蒙 64未济 29坎 47困 59涣 兑(泽)10履 19临 54归妹 41损 38睽 60节 58兑 61中孚 巽(风)44姤 46升 32恒 18蛊 50鼎 48井 28大过 57巽

周易的幸福观

周易的幸福观 2013-01-18 19:28 作者:知未来 【字號】大中小 【正体版】【打印机版】 一、 (一)幸福定义 现代人认为幸福是心理得到满足/快乐的状态。(参百度百科) 它的反义词不止一个:不快,痛苦,郁郁寡欢,愤怒,恐怖,悲伤,忧虑等负面心理。 这应该是狭义的幸福。 广义的幸福包括心灵的宁静、祥和、自由、理性的升华、天下太平等(笔者理解)。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心理需要分5等,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爱的需求), 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认为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所以,相应的人的幸福也有5个层级,即上述5种需求满足的幸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社交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可见,既然人的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那么人的幸福也有物质精神两方面。 (二)幸福训诂(编辑于《百度百科》) 1.“幸”是个会意字,从“夭”和“屰(ni)”。上面的“土”是“夭”的变形,意为人夭折将要入土安葬;下面的“¥”是“屰”的变形,意为情况发生逆转,死而复生,慢慢醒来,借“醒”声表示即将入土的死人又苏醒过来。逢凶化吉就是世上最大的幸事,幸为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只有这样解字才能通解“不幸”。

“福”是形声字。从示,表示与敬神有关,畐(fu)声,畐为盛酒的容器。似双手捧着盛满酒的酒器伏地祭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福为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二字合为一词,幸福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感。 2.幸,①.吉而免凶也。------东汉?许慎《说文》。 ②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 (按:上述意思,即,①.逢凶化吉。②.非分意外的所得。) 福,①.佑也,------东汉?许慎《说文》。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按,本作祜也)。(按:即人们通常认为的福分) 3.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 (这是对祸福得失的一种感受,意思是:不要得意于目前的福份,这样才没有祸端(的痛苦)。不要时刻担心你既已得到的,这样才没有失去(的失落)。) 4.综上所述,中国古文化对幸福定义大致包含:①逢凶化吉,(如1927年生人的波兰老人芭芭拉.罗丽亚曾经127次大难不死,阿拉法特也多次大难不死等)②非分意外的收获/所得,③通常的福分,④调整心理得到的安宁。 二、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对于幸福的论述 有的认为是感官享乐,有的认为是理性的认识或践行或升华,即或因感性享受带来的幸福或因理性认识升华、修为导致的幸福。 笔者认为,两者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但因为人的认识差异、情感差异、践行差异、修为差异,从而导致的幸福感受也因人而异。 换个角度看,幸福包含两部分:1.主体的自我内在的物质或精神因素,2.客体的自我以外的外在物质或精神因素。导致幸福的外在或内在因素可以称为幸福因子,反之导致不幸福的外在或内在因素可以称为痛苦因子。 三、笔者对幸福的理解是 1、幸福因子 内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称为正报),应该是满足马斯洛5种心理需要的内在因素(物质、精神),包含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绪,自我正确深刻的见解认识、信仰价值观,自我正确深刻的道德理念,自我接纳的有益的知识经验等。 反之,不健康的身体,不健康的心理、感情、情绪,错误肤浅的见解认识、道德理念、信仰价值观,有害的知识经验,不健康运行的社会体制等是痛苦因子。 外在的幸福因子(佛教称为依报),应该是满足马斯洛5种心理需要的外在因素(物质、精神),包含满足生理、安全需求的物质生活因素,如衣食住行等,以及满足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因素,如和谐的人际关系,

郭璞与易学

在易学史上,郭璞(公元276---324)以其擅长诸多奇异的方术(如符箓、祈禳、堪舆术等)而被历代"正统"的易学家所鄙薄,摒弃在易学家队伍之外。这是很不公平的。诚然,郭璞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士术者,《晋书》本传亦以很大的篇幅记载了郭璞为人禳灾祈福的种种"高明"的法术。但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一下郭璞的生平行状,并深入研读郭璞的诗赋奏疏,就不难发现郭璞一身数任焉:既是方士术者,又是儒家、道家。《晋书》本传称郭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1],经术犹经学。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和个人独特的禀赋[2],郭璞对儒、道二家都有天然之爱好,且都信之笃,钻之深,付诸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这在士林中是极为罕见的。本文对郭璞与易学关系作了探讨。本文着重阐述郭璞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焦京易象数学。《晋书》本传云: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禳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7] 又云: 景纯(郭璞之字)之探策定数,考往知来,迈京、管于前图,轶梓、灶于遐篆。[8] 这就清楚地说明郭璞近承"郭公"的卜筮之术,远绍京房、管辂之易学,且已达到出神入化、超过乃师的地步。京房是汉易象数学之集大成者,管辂则是曹魏时代承继京房易象数学的代表人物。然而,京、管治易还是有区别的。管辂只专注于八卦爻象和术数,而很少象京房那样引用《周易》卦爻辞阐释占卜结果,并以?quot;善易者不论易",故他被称为易象数学术数派。郭璞擅术数,距管辂时代又不远,当然可算是管辂易术数派的继承人,后人亦因之并称他们的术数为"管郭之术"。但郭璞并不苟同管辂"善易者不论易"的观点,相反地,他在自己的易占活动中,颇为重视用《周易》卦爻辞去阐释所占卦,并善于总结自己的占筮经验,以著作的形式体现出来。《晋书》本传载:郭?quot;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9]。为了叙述方便,笔者从据象成辞、阴阳灾异说两方面剖析郭璞的易象数学思想。一、取象运数据象成辞郭璞治易,极为重视《周易》卦爻象,寻绎《周易》象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在"卦变"、"爻变"上下功夫,籍"互体之象"、"纳甲之象"以及孟喜、焦赣、虞翻诸家"逸象",以阐述所占卦的结果。具体表现在: 1、用象灵活。郭璞善于把所占之卦分解为内外卦或互体之卦,然后依据它们各自的象征物,予以综合分析,占断人事之吉凶。如《晋书》本传载:璞既过江,宣城太守殷祐引为参军。时有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迟钝,来到城下,众咸异焉。祐使人伏而取之,令璞作卦,遇遁之蛊。其卦曰:"艮体连乾,其物壮巨。山潜之畜,匪?匪虎[1]。身为鬼并,精见二午。法当为禽(同"擒"),两灵不许。遂被一创,还其本墅。按卦名之,是为驴鼠。"卜适了,伏者以戟剌之,深尺余,遂去不复见。郡纲纪上祠,请杀之。巫云:"庙神不悦,曰:’此是?亭驴山君鼠,使诣荆山,暂来过我,不须触之。’"其精妙如此。[2] [!--empirenews.page--]郭璞是卦所以能够灵验、"精妙",乃他依据所占之本卦、变卦的卦爻象(包括它们的内外卦和互卦之象),从它们的象征物象、事象生发开去,随意发挥以成辞,圆滑塞责而无差。他所谓"艮体连乾",乃指所占本卦遁的下卦为艮,上卦为乾,据《周易o 说卦传》艮为山岳,乾为天,天、山皆巨物,此二者连用一体,故其物亦壮巨。所谓"山潜之畜",乃就所占变卦蛊而言:蛊的下卦为巽,上卦为艮,据《周易o说卦传》巽为入即潜入,艮为山,畜潜藏山中,这里交代了巨物的容身之所。前人对有与笔者不同的解释,清毛厅龄《春秋占筮书》卷三引述仲氏易解语云:"蛊上艮为山,互兑为潜"。以蛊的二至四爻组成的互卦兑为潜,来解释"山潜之畜",似有牵强附会之嫌。而这潜山之畜,郭璞又何谓"非?非虎"仲氏释云:"坤为?虎,以坤间二阳不成故也"[3],以为蛊卦中有三阴爻,本可组成互卦坤,但为中间的二阳爻所阻而不成;而坤在虞翻逸象中为虎,既不成坤,故云"非?非虎"。郭璞所谓"身为鬼并",仲氏解释"三阴为鬼,蛊乃三阳三阴合并成卦"。三阴为坤,而坤为鬼象,亦乃虞翻之逸象。郭璞所谓"精见二午",仲氏释为"离五月卦为建午,蛊三至上为大离则倍午矣"。蛊卦的三爻至上爻为大离(中间多功能一阴爻,故云"大离")。据京房卦气说,离卦主五月,而五月纳午,大离则倍午,故去"二午"。而"精见二午"。当谓巨物在五月出现。这时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别说孔子这样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就是王公贵族也很难看到。所以说,孔子读《易》不得,是很苦恼的。孔子能最终读到《易经》,还是沾了时代的光。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王室衰微以后,原来在周天子身边当文官的知识分子为了生计,都跑到各路诸侯国去了。但这些人出走,并没有空着手,临走还要捞一把,随身带走了一些东西。带走的什么?文人嘛!当然带的是书。就像今天我们很多知识分子搬家,最为珍贵的还是书籍。在被这些人带有的书籍当中,很可能就有《易经》。孔子晚年定居鲁国,当了个编纂鲁国历史的小官,才得以见到《易经》的庐山真面目。孔子看到《易经》

易经

易经的奥秘 曾仕强版学习笔记 西方学者认为是一种未来学著作。 易,群经之首,与群经之始。易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六经是指:五经加上《乐经》,史传秦始皇焚书,进而《乐经》失传。 易的完成:人更三世,世立三古。《汉书.艺文志》:远古伏羲、中古周文王父子、近古孔子。属于集体创作。 易: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世界上最大的系统就是易经。 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易经现状: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唐装的纽扣数量、家里所挂八卦图。 三把钥匙: 伏羲八卦: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阴阳就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伏羲八卦告诉人类宇宙的状况,让人类知道怎样去适应和改善。无字天书。当时只有图像。一画开天。 伏羲画卦的方法:仰视(自然界中只有人类有仰视的权利)、俯视(万物皆备于我;人为万物之灵)及广角(四面八方都要照顾到,这才叫周。)。 周易的命名:周是很周密、很周详,而且它是周流不停、往复循环、生生不息的,而不是因为这本书恰好出自于周朝。此为一种说法。 文王64卦、宇宙只有64个密码。中国人的“一而二,二而一”观点。 孔子十翼、孔子看周易,而肃然起敬,赞周易。十翼也称易传。 伏羲是谁:世界上第一座气象台台长。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中国人与偶像的关系。为人民

服务是古今中外不可改变的定律。 西方人信教,信我者得永生。中国人追求永远活在后世的心中。 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要用自然的法则来规范现代科学,让科学协助人民过幸福的生活。 现代人学习易经的意义。自然科学+人伦道德。 纠正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如:自信,自觉,自省,自反,自律,自我,自大。 具有神秘性与道德性。 易经求同存异的思想是实现全球化的必然之路。 二、何为阴阳 往外张是阳,向内缩是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平时生活里的阴阳倒转,对于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天是阳,地是阴。手心为阳,手背为阴。活动性比较大的叫阳,反之为阴。可以解答左右手互为阴阳。阳为奇数,阴为偶数。手掌的学问: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袖里乾坤。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阴阳是不分开的。 阴阳是相对的,也是不可分割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礼让为先,当仁不让。 重点:阴阳是相对的,有相对才有阴阳。阴阳会变动。阴阳合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经络与航道的理解。得到知识、丧失智慧的理解。 图的初解:首先他是圆的,圆得容易变动。其次,宇宙万物追求圆满,不要伤害别人。不可以圆滑,但是一定要学会圆通。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最后,阴阳互动。有好就有坏。坏人永远是杀不完的。 阳:代表人生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的去实现理想。

南开20秋学期《国学概论》在线作业答案

20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2009 )《国学概论》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94 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1.下列不属于别史的是() A.《汉书》 B.《路史》 C.《逸周书》 D.《东观汉记》 答案:A 2.“三礼”中内容最为庞杂的是( )。 A.《礼记》 B.《周礼》 C.《大戴礼记》 D.《礼逸》 答案:A 3.下列各书展示了圣王的忧患意识的是()。 A.《易》 B.《书》 C.《春秋》 D.《诗经》 答案:B 4.“五经”中运用“礼”来“定褒贬”的一部书是( )。 A.《尔雅》 B.《周易》 C.《春秋》 D.《尚书》 答案:C 5.下列不属于“六书”的是() A.指事 B.象形 C.形声 D.训诂 答案:D 6.朱熹重新建立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确立的经典体系是()。 A.“五经” B.“十三经” C.“四书” D.“十七史” 答案:C

7.下列各项属于训诂方法的是( )。 A.指事 B.象形 C.形声 D.因声求义 答案:D 8.《史通》的作者是() A.郑樵 B.杜佑 C.司马迁 D.刘知几 答案:D 9.“五经”的最终确立是在()。 A.汉代 B.战国 C.三国 D.唐代 答案:A 10.诸子百家中,儒家之外,影响最大的是( )。 A.名家 B.道家 C.阴阳家 D.法家 答案:B 11.《诗经》在汉代分古、今文,下列各家属于古文的是()。 A.《齐诗》 B.《韩诗》 C.《鲁诗》 D.《毛诗》 答案:D 12.“五经”中记录先王行事的是() A.《尚书》 B.《周易》 C.《诗经》 D.《礼记》 答案:A 13.下列不属于儒家的人物是()

易经中的“和”

谈论易经中的“和” 历史与行政学院历史学 084040067 陈开彦 摘要:“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中国自古强调礼治、等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 关键词:《易经》;合和;和谐;统一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合:《易经》的意思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合合璧:合为一体 合力:齐心协力 合心:同心同德达到同心目的,即同心同德 合适:不偏不倚 和平和:温和平缓 中和:中行不偏 谦和:不骄不躁达到和谐目的,即和衷共济 和平:和平共处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时、地利、人和。 《易经》强调元、亨、利、贞 元者,大也,始也,仁也,善也。亨者,通也,美也,礼也。利者,和也,平和,义也。贞者,正也,真也。所以元、亨、利、贞的精髓是:真、善、美。 《易经》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美好)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事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易经?乾》)。《易经》之所以把元、贞作为乾卦(父卦、君卦、天卦)的卦辞,并贯穿于全书,原因就在于《易经》强调元、亨、利、贞是真善美,是君子必行的四德。 《周易·乾卦·文言》云:“龙德而正中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正中之龙德,上承于天,下开于人,因此,在天为乾,在人为健。正中之德,首要在“正”,此为“庸言之信”的“信”;其次在“中”,此为“庸言之信”之“庸”。庸者,中庸。“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在性情上要有一个起码的底线,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度”。克己复礼也罢,“飞龙在天”也罢,都不能过分。克己复礼过分,则有失于“和”的原则;“飞龙在天”太过分,就必然“亢龙有悔”。过分,就违背了《易经》卦爻体系所展示的“中和”原则。 阴阳和谐是《易经》整体和谐的哲学基础。《易经》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在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的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太极图的阴阳合抱就是通过阴阳的和谐来体现整体的和谐,反映天下的事物都应该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互根互补中求生存、求发展,自然界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太极图为何是圆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圆文化,中国古典小说为何大多喜欢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呢?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和谐、喜欢融一,这是有几千年历史根源的。中国从尧舜禹、

【自考真题】全国2018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真题 (3)

全国2018年4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考试真题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肉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背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文学与历史相比更注重 A.事实 B.认知 C.理智 D.虚构 2、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 C.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 3、“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出自 A.《周易?系辞》 B.《庄子?齐物论》 C.《荀子?乐论》 D.《礼记?乐记》 4、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

A.题材 B.主题 C.美 D.真 5、将典型性格视为十分独特的“这一个”的德国古典美学家是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胡塞尔 6、下列作品中,完全属于象征意象范畴的一组作品是 A.《阿Q正传》《祝福》《故乡》 B.《边城》《围城》《城堡》 C.《荷塘月色》《雨巷》《日出》 D.《天狗》《死水》《老马》 7、虚构出来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中的时间关系是 A.文本时间 B.叙述时间 C.故事时间 D.阅读时间 8、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文学体裁是 A.戏剧文学 B.民间故事 C.报告文学 D.纪实小说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的是 A.乡愁 B.哀怨 C.嗟叹 D.悲伤 10、西方提出“交感说”的是 A.瓦莱里 B.魏尔伦 C.马拉美 D.波德莱尔 11、抒情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是 A.诗体小说 B.抒情诗 C.抒情散文 D.散文诗 12、在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称为 A.典型意象 B.原型意象 C.寓言式意象 D.符号式意象

茶与易经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书。台湾大学者南怀瑾称《周易》是“哲学中的哲学,学问中的学问”。它是儒家“五经”之首,是道家的根本,亦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融合对象(以易理解释佛经)。“周易文化”应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茶文化亦是源远而流长,茶之道博大精深,更令不少人耗毕生精力钻研此道。 然而,谈中国茶道,一般人均把目光注视在儒、释、道三家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关系上,有人甚至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应当客观地评价,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又曾综合地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茶文化。既然儒、释、道都归根结底于《周易》,茶道是在中国本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必然归根于“周易文化”。 中国茶道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泉水的精选,还是对品茶过程的讲究,如品茶环境氛围的营造,品茶心理素质的调养,品茶鉴赏能力的比较等,都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是物求自然。火炉砂铫,紫砂壶瓷杯,均要本土本色,茶叶茶汤均要本香本味。茶叶,不设色,不加香,色求清淡,味求纯真。本香本味,方可亲近自然、品韵本原。其次是人求专心。专心方能致“静”,方能与“天”沟通。“静”是茶人的一种审美修养和体验。“归根曰静”。心“静”,方可虚怀若谷、洞察分毫,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品茶必须是“忙”着和“闲”着的人“静”下心来。四德齐备而茶叶上等,这是客体的完美,加上主体的“虚静”,使得心灵格外空明,精神不断升华净化,“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人一旦能达到清明如镜的境地,则可以鉴天地之变,观万物之化。茶使人心静,茶使人智灵,品茶人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通玄会,可通达“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达到“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自由世界。所以,品茶论易,谈天说地,说古论今,交朋结友,一切的人事活动和心灵感悟都可以借助茶来表达。 茶性阴,但阴太盛则需资阳气以相补,其中真正体现了阴阳相济之理。 茶圣陆羽《茶经》所载茶具的形制充分反映了他对周易阴阳理念的理解。他在《茶经》中说:“(茶)木如瓜芦,叶如卮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 古人深知茶道之变化,因为茶性最容易改变。茶叶也最容易吻受异味,如果包装不当,周围的气味很容易被茶叶吸收而导致茶叶窜味。茶道,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 茶道,讲求洗茶、泡茶、闻香、啜饮各个程序,不得矫情。不同的茶,有的清淡,有的浓酽,有的在若有若无之间,有的却厚重得化不开来。 茶可以为饮,为食,为药;茶可以为听,为赏,为悟;茶可以为诗,为画,为书。中国茶道从远古的《周易》中承传了变易之道,种植有变化,采收有变化,制作有变化,品味有变化。茶道以一种奇特的形式流传世界,年年在变,月月在变,日日在变,变出博大,变出雄伟,变出壮观,变出精微。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 一.乾——(卦形:乾上乾下)此卦的本意是指日出时,光气舒展的形象,也有发音近似的“健”的含意。乾卦为天的极至,象征事情要进行到底,一往无前肯定可以成功。 二.坤——(卦形:坤上坤下)此卦象征大地,大地可以包容万物,好像君子宽阔的胸怀;大地依顺着天资生万物,向前永远奔腾不息。但大地包容既为应当收敛,此时就应该谨行慎言,才不会发生过失,即使不能得到赞赏,也可免除灾祸。 三.屯——(卦形:坎上震下)此卦象征创业的艰难;如同草木刚刚生长不久,不能利用。但生长不可逆转,只要坚定信念必然前程无量。 四.蒙——(卦形:艮上坎下)此卦象征幼稚就需要启蒙;启蒙的原则,必须动机纯正,坚持到底,如滴水穿石,积少成多,海流百川,汇成汪洋。 五.需——(卦形:坎下乾下)此卦象征需要,生物维持生命就需要各种营养,人们遇到事情就需要等待机会,不可莽撞。否则就要吃亏。六.讼——(卦形:乾上坎下)讼既是争讼;争讼就是打官司,官司对双方都不利,遇事恃强争胜,结果必然凶险。 七.师——(卦形:坤上坎下)此卦为师卦;此卦意味着在柔顺的外表之下,埋伏着凶险与机遇,看你如何选择。 八.比——(卦形:坎上坤下)此卦为比卦;象征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吉祥。如果看到别人团结和睦,心里不安才过去团结的人,必然有凶险。 九.小畜——(卦形:巽上乾下)此卦为小畜卦;表示企图旺盛,但力量不足,需要休养生息。 十.履——(卦形:乾上兑下)此卦的卦辞为:履虎尾,不咥人,亨。表示踩了老虎尾巴,却没有受到伤害,可以亨通。 十一.泰——(卦形:坤上乾下)此卦象征万事如意。卜得此卦无论干

什么事必然亨通。 十二.否——(卦形:乾上坤下)此卦与泰卦相反。表示天地不通,万事隔绝的景象。不吉已然到了极点。 十三.同人——(卦形:乾上离下)表示要团结众人,才能夺取胜利。 十四.大有——(卦形:离上乾下)此卦象征君子高高在上,拥有天下。拥有天下就必须虚怀若谷,不可骄傲伤人,否则不吉。 十五.谦——(卦形:坤上艮下)谦就是谦逊;谦虚就可以亨通,即使开始困难,最终也会受到赏识,得以成功。 十六.豫——(卦形:震上坤下)豫卦是阴阳最和乐的景象;表示时机一到就不可失去应该立即行动。 十七.随——(卦形:兑上震下)此卦表示与人相处要虚心随和,才能得到众人的信赖,促成事业。同时要顺应自然规律,以保障身心的安乐。 十八.蛊——(卦形:艮上巽下)此卦表示开始衰败;享乐到极点也就会衰败,但衰败就表示有新力量正要诞生。诞生的结果就是混乱的秩序归于平静,反而会使有智之士建功立业。 十九.临——(卦形:坤上兑下)此卦表示如果有愿望就可以实现。二十.观——(卦形:巽上坤下)此卦表示在上者要体察下情,才能得到拥戴,才会受到敬仰。 二十一.噬嗑——(卦形:离上震下)噬嗑就是咀;咀嚼要破碎食物,表示要铲除障碍,才能亨通。 二十二.贲——(卦形:艮上离下)贲的意思是装饰;装饰可以美化事物,使人赏心悦目。但装饰不可过份,否则事得其反,反而有害。 二十三.剥——(卦形:艮上坤下)剥就是剥落;在不利的因素下,人

“乐”的道德象征意义

“乐”的道德象征意义
作者 :  赖萱萱 摘要:《乐记》所言之“乐”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从深层次看,它是具有道德象征功能的文化形态。“乐”作为道德的象征载体,可以对个体人格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因这种道德内核,“乐”的价值得以提升,成为一种造就完善人格的重要修养途径;同时电备受君主、圣贤的推崇,被视作维持社会伦理秩序不可或缺的道德教化手段。
关键词:《乐记》;道德象征;乐;德;个体人格;社会人伦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5-0107-04

《乐记》是先秦儒家遗留下来的关于音乐和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与总结性著作。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乐记》的研究甚多,在作者与成书年代、哲学思想体系、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教化等方面有了深入挖掘,但关于“乐”的道德象征功能及其意义则较少有人进行详细的论述。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乐记》及相关文献,以期阐明“乐”作为道德象征载体,对个体人格完善与社会人伦和谐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乐”象征“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象征”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传述手段。可以说,自《周易》开创“象思维”以来,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思维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如王夫之云:“乃盈天下而皆象矣。《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王夫之认为备受古代仁人圣贤推崇的“六经”莫不以“象”明义,其中《周易》更是这一思维模式的理论纲要。我们注意到,《乐记》在论述乐的功能时多采用象征这种思想传述方式,比如:“乐者,所以象德也”(《乐施篇》)、“乐章德”(《乐象篇》)、“乐者,德之华也”(《乐象篇》)等,通过“乐”的表象传述着人格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可见,“乐”决非仅是一种艺术形态,而是暗含着道德意蕴、彰显着道德功能的象征符号。以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乐”与“德”的密切联系。
其一,“德上艺下”的审美传统。从审美伦理学角度看,“乐”与“德”体现为美与善的范畴。陈望衡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善与美的统一,美不美,其前提是善不善。”在儒家传统观念中,“乐”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富有“德”的特质。孔子在论及《昭》时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而谓《武》时则遗憾道:“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原因在于孔子认为《昭》是赞扬尧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体现了“德”;而《武》是歌颂武王讨伐商纣,有宣扬征伐之义,虽为正义之战,但依孔子之意,它是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的。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强调人如果不仁不义,礼乐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没有仁义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礼乐背后之“德”的。
《乐记》总结并发挥了儒家“德上艺下”思想,提出:“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乐情篇》)所谓的黄钟、大吕是律名,干、扬皆为舞具。乐律、弹瑟唱歌、手执干扬而舞等外在形式,仅作播扬乐声之用,故日“乐之末节”,因此让儿童来表演舞蹈,让只晓声诗的乐师,面朝北面弹瑟歌唱;而“德成”之人君,因以道德成就的而能居于上位,此即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记-儒行》也指出“歌乐者,仁之和也”,歌舞音乐的和谐悦耳是因为有“仁”这一道德意义。“歌乐”的形式是服从于仁义道德之内容的。由上可知,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中,音乐承载的伦理意义远高于其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其二,“德”是古代乐教的核心。在中国古代,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会活动,使民众在音乐的濡染中完善自我,友善他人。而乐教能发挥如此巨大作用,正得益于“德”这一重要内核。最早记载乐教的《尚书?舜典》中提到舜帝命乐官夔作乐,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乐”的道德核心作用,促使“胄子”们具备“直而温,宽而栗,刚而不虐,简而无傲”的品行,使情感、行为平和而适度,形成良好人格。《周礼?春官?宗伯》在记录古代音乐教育制度中,更是将“德”的重要性展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