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青红》有感——以梦换梦
青红影评

青红影评(一)《青红》,是王小帅导演的一部表现青春残酷的电影,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同样用了演员高圆圆和李滨,来表现青春的残酷。
在他《青红》和《十七岁的单车》中,青春并不是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那般清新,不是赵薇《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般挥洒肆意,更不是台湾一溜青春电影中那般清纯烂漫,而是压抑的,在沉默中充斥着无声的血光。
八十年代的青春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返城,在偏远山区的三线职工挤破头皮携家眷返回大城市。
我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年代,但我依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那种动荡、急切、飘零的没有归属的感觉。
政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影响到底下的经济、社会、文化,深深地给每一个人打下烙印。
也许党和政府并不知道这穿透力有这么强,足以使整整一代人疲于奔命,令他们的心流离失所,惴惴不安,那被蒙上阴影的青春在日后漫长的几十年里如影随形,隐隐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片取名为《青红》,那既是主角的名字,又是一种颜色,青色里泛着暗红,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生锈的铁,又像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滋生的苔藓,永远不是明亮整洁的。
王小波通过电影给我们展示了,青春并非只有柔亮清秀的色彩,有时它也有接近糜烂的颜色。
剧情是处于青春年华的吴青红(高圆圆饰)受到来自父亲粗暴地压制,这个年轻时的热血青年,曾经满怀信仰,不听父母劝告抛弃上海,与妻子一同来到偏远山村贵州,作为国企工厂的三线工人。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三线工人在改革开放后被国家遗忘在偏远贵州,当年的国企也早已不复往日荣华。
父亲开始想方设法要回去,并限制儿女的自由,包括出行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一己之愿斩断他们与乡村的任何瓜葛。
这样的行为自然令青红与弟弟无比反感与苦恼,对于父亲来说,上海才是他的家,可对于自小生长在贵州山村的她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故乡。
粗暴逼迫他们与热爱的故乡决裂,这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可惜父亲不懂,只是一言以贯之:我是为你们好。
与闺蜜徜徉在青山绿水、小说、音乐,彼此分享自己爱慕的和爱慕自己的男生,偷偷去参加当时被禁止的地下舞会,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青春的味道。
青红影评

青红影评导语:青红影评(一)第六代导演也许该算得上是最克制和理性的一代导演了,他们没有像第四代导演那样有着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也没有第五代那样运用影像最大的功能去喧泄压抑已久的内心的激情。
第六代更多是把镜头放在生活的边缘,然后静静的等待,等待生活中如何挣扎的人们,也可以说是如何在轮回中体验生活的真谛。
《青红》导演王小帅正是如此一位导演,之前的《十七岁的单车》似乎还带着些个人的浓重情感在里边,那么在《青红》里便看不见了,而显得更加成熟。
很多长镜头和客观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一点。
有的人质疑说既然是青红的爱情梦想和父亲的上海梦发生冲突而导致悲剧,那很显然导演在渲染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关系上还不是很突出。
这里就是导演不干预生活的体现了,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如此。
农村的爱情绝对不像我们在城里见的那样热烈和奔放,来得早去得也很快。
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只是一种近乎纯朴的环境下进行。
我们只看到小根在等待,而绝看不见青红的出现,然后两人拥抱甚至接吻。
甚至在整个片里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就只有两三次,其它次的也是通过弟弟来传递信物。
刚开始就只能是小根买的红皮鞋放在青红的课桌里,连亲手送出去的机会都没有。
青红在看到鞋后也是兴奋与恐惧齐飞的情形。
在农村,在八十年代的农村,这样的爱情甚至算有点过份了,像青红好友小珍那样的爱情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很难说得清楚。
在影片里至少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是父亲的影响,或是更深层次的说因为青红的爱情和父亲的上海梦撞到了一块,青红的未来和父亲眼中青红的未来的不可调和。
也许在农村,对未来的渴望能盖过现实中的任何事情,当然包括爱情。
在那里,只有通过努力,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才会有生活的美满。
在青红父亲的眼中正是让青红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然后体面的回上海。
“上海这几年可真是大变样啊”,在上海才能找到他们失去的一切---尊严和未来。
所以青红的爱情在这种重负下显得那样的苍白。
偷偷地穿着那双红皮鞋走上几圈就算是最大的满足了。
青春与现实的碰撞

青春与现实的碰撞——浅析《青红》张卉宜《青红》这部电影延续了王小帅一贯的残酷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生存在时代夹缝里的人们,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导演以冷静的语言和平淡如水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残酷青春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是青春与现实的碰撞。
正如女主角和片名:青红。
青,是现实的保守与压抑;红,是青春的张扬与热烈。
分别代表了青春与现实,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最初的青红是有梦想、有追求,对青春有所企盼的,她绝食、割腕,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反抗现实的残酷,却总是无济于事。
面对现实坞有的打击,青春顿时变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现实容不下这样的热爱与激情。
他们洽谈室会被这样沉闷的现实磨平青春的棱角,变得服从变得麻木;他们洽谈室会失去内心深处对于青春仅余的热情,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大半灵魂。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而热烈的,但他们的灵魂却可悲地变得麻木与顺从。
而正是由于这种人生悲剧,给影片镀上了一层沉闷和压抑的色彩。
当父辈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时,这种沉闷与压抑也就达到了一种高潮。
老美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已经消失,在他们的对白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留下的只有个人的悔恨和对昔日繁华都市生活的向往。
“人年轻总觉得长辈是错的,长大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父辈们把自己的经验强行加在儿女们身上,对过去青春的忏悔最后化解为一种偏心,老吴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重演自己的悲剧,在自己费尽心血调离贵州的同时强制女儿读书和远离异性,甚至采取种种极端措施。
在老吴这一代人笄逃离荒蛮之地的夜晚,青红与小根有了唯一的一次约会,青春的洪流淹没了理智,老吴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失去理智的老吴上海梦终于破碎,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这是长久的焦虑爆发后的疯狂。
从而把小根送上不归路的同时也毁灭了青红的人生,青红自杀未遂后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灵离开。
老吴以父辈的权威强行改变了青红的人生道路,结果是沉闷而压抑的,青春输给了现实,父辈取得心理上的“胜利”,以这样惨烈的方式。
青红观后感

《青红观后感》近日在青红观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观后感不仅仅是对演出本身的赞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思索。
青红观位于我市的市中心,素以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这次观看的演出是一场中国古代戏曲表演,以四大名剧之一的《红楼梦》为主题。
演员们通过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将荣府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如痴如醉。
在这场演出中,我被演员们的表演给深深吸引了。
他们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达、情感演绎等多种方式,将角色的个性和情感表达得十分传神。
无论是宝玉的忧郁细腻,还是黛玉的坚毅和聪慧,演员们都将他们的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演员们对细节的处理,他们用微妙的表情和精准的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除了演员的精湛表演,舞台布置和灯光效果也给整个演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都充满了古老的气息,笔者仿佛时间倒退到了古代荣府。
尤其是灯光的运用,通过改变灯光的亮度和色彩,让观众在观赏演出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戏剧情节的不同变化和氛围的转换。
这种细致入微的舞台设计,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此次观后感不仅仅是对演出本身的赞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思索。
可以说,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观看这场戏曲表演,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而观看戏曲表演,也是一种对历史的重温和对过去时光的追忆。
这些戏曲作品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本书,记录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欣赏这些古老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的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总结而言,观看青红观的戏曲表演《红楼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
从演员的精湛表演、舞台的精致布置到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思索,这次观后感让我更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戏曲艺术。
青红影评赏析

青红影评赏析《青红》是由星美传媒出品的一部剧情片,《青红》是由星美传媒出品的一部剧情片,本文为青红影评赏析,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那个非黑即白、整齐划一的时代,每天早晨都有宗教仪式一般的集体广播操……在集体齐刷刷的动作里,会让每一个体充分地领会集体的魅力并彻底地遗忘个性的意义。
她的父母来自于荒谬年代的上海,不知道是因为主动还是因为被迫而来到了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
好多年过去,她的爸爸的人生中只剩下了一个愿望——离开山沟,重返上海!上海是他的梦,是他的情,是他的信仰!她没见过灯红酒绿的上海,也不知道那个传说中的大城市与自己有怎样的关系,更不会理解在那个地方就是否有了一种被最美好生活占有的感觉。
她只是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在成长中,在青春里,喜欢跟知己细说心事,听听双卡录音机里的流行歌曲,想一想评一评身边的男生。
他青涩得像破土而出的幼苗,纯洁得像早晨刚刚降落的露水。
他不知道爱情的种子什么时候在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他只知道在他的世界里,她是最美丽、最明亮的风景!她是他的光,她是他的神,她是他通往所有未来的道路!为了她,他可以不吃不喝、不歇不睡,直至付出他的全部!他送给她一双漂亮的高跟鞋,他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她能够穿上他送给她的高跟鞋!她的知心密友在枯燥干涩的生活中,顺理成章、如鱼得水地发掘出了生活的甜美滋味——她义无反顾地纵身跳入了爱情的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全乡。
喇叭裤,迪斯科,老舞厅,霹雳舞……一个时代的缩影。
然而,她的父亲像中国无数传统的父亲一样,把自己孩子视为自己所有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对独立的个人。
在他的观念里,他的孩子必须跟他一起回到大城市上海,那才是真正的人生!他绝对不会允许任何一个人阻碍他那火热的梦想去照进冰冷的现实!回上海,是她父亲一个人的宗教。
他粗暴的阻拦,貌似行之有效,封锁了自己的孩子,吓退了别人的孩子。
她在自己的小屋心灰意冷,他在外面的街道随意飘荡。
杯具是杯具之母!他在那个激荡的夜晚强行占有了她。
影视艺术欣赏

看《青红》电影有感姓名:XX 学号:XXX 专业:XXXXXXXX影片大致讲述了80年代初期,一个小镇里支援三线建设的人们的故事。
当初因为战略意义而搬迁的电子工厂,在改革的新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分配而来的职工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纷纷想办法自己解决回故乡的问题。
可是,长大了的下一代不理解父母的心愿,因为他们对故乡一无所知。
父母如何管教正处在在青春情感萌动关键时期的子女,避免让他们因为一时冲动而误了回城大事留在偏僻村镇,便成了影片的矛盾所在。
八十年代初无疑是一个敏感的时期,上山下农的政策,老百姓保守的思想,以及资本主义所谓的“糖衣炮弹”,这些纷杂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矛盾和冲突,导演在影片中对于这些的表达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
青红与房红根的感情,从电影开始到结束,除了房红根送给青红的那双红色的高跟鞋之外很难找到与此相近的镜头,也找不到更多的铺垫和烘托,这到最后让房红根对青红犯下的罪孽变的毫无宽恕,毫无同情。
反而倒是把李军和小珍之间的感情演绎的更加让人觉得信服一些。
小珍对高大帅气的李军一见倾心,然后一起到舞池共舞,直到影片后面的私奔,一反当时的体系,将那时候反叛的爱情戏演绎的如此真实。
而相对于青红来说,她是一个沉默的人,她出境是沉默的,离开也是沉默的,就连反对父亲的独断专行也是沉默的,影片讲到青红割腕自杀的时候也是沉默的,白皙的手腕,刺眼的鲜血,干净的床单,没有割到的大动脉跟静的可怕的阴雨天,似乎她就是那么一个沉默的代名词。
青红喜欢这里,她喜欢这里的人,喜欢她出生的地方,喜欢这里的花草树木,她不认为上海会比这里好,她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父母千方百计的要让自己回上海去,回到那个他们认为是理想生活的地方,那个他们曾经呆过的地方,她很迷茫。
她不知道自己跟房红根算是什么,是那高贵的爱情么?她很迷茫,很迷茫,很迷茫………当要离开的时候,房红根的强暴使青红切断了对这里所有的留恋,她带着伤害离开了这个让她曾经那么爱的地方。
电影《青红》与《我十一》的寓意与文化指向-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电影《青红》与《我十一》的寓意与文化指向-电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当下,电影界掀起一股青春怀旧风,而能将此基调和风格深刻且淋漓尽致发挥出来的,非导演王小帅莫属。
不论是《十七岁的单车》、《极度寒冷》,还是《日照重庆》,这些影像世界同不可或缺的,都是那一份略带痛感的青春灼烧,而这种痛感在电影《青红》与《我十一》中得以绵延。
这两部电影具有相似的叙事模式,它们共同彰显和诠释了王小帅电影的整体风格,包括对个体存在于三线建设历史背景下所受创伤的观照以及父辈对故土的眷恋,即寻根情结与毕生抹不掉的青春伤痛。
美国着名传播学研究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与信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影依托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即视听语言进行思想与感情的交流、交际和传播。
研究电影的基本功是做好对视听语言的探索,比之更为重要的是探究电影通过视听语言这一媒介形成的叙事模式及其传递出来的媒介理念,即电影背后的深层寓意和文化指向。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电影《青红》与《我十一》,进行这些方面的相关探索。
一、饱经创伤的众生相图谱就叙事视角而言,电影《青红》是以当事人的叙述视角来演绎故事,而《我十一》则是以王憨这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构筑。
在叙事模式上,如果说王小帅是怀揣青春的,将一代人生活的点滴以艺术的形式于电影中予以呈现的话,那么,他对影像中人物生存状态的关照,则体现出了一如既往的悲悯。
正如在电影《青红》中,吴泽明和美芬针对青红的教育问题有过这样的对话:美芬:是,当初是我拖累了你,是我要到这来的,我知道我错了,可你总不能记恨一辈子吧!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你还要我怎么样?吴泽明:我要你怎么样?我要怎么样?我就要我的孩子不能再跟我们一样!你倒好,一句话轻轻松松的,你错了,你错了能改变这一切吗?你能让这十年重新来过吗?在电影《我十一》当中,谢福来与王伯驹之间也有过这样的对话:谢福来:伯驹,我们这批人怎么讲呢?莫名其妙地来到这山区,你说像我学的这专业,一下子到了山区,一点用也派不上。
从青涩走向红熟的代价——解读王小帅电影《青红》

从青涩走向红熟的代价——解读王小帅电影《青红》
罗艳;黎学锐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0)001
【摘要】王小帅电影《青红》揭示了父女两代人从青涩走向红熟所付出的青春代价。
影片中,王小帅将社会个体的青春成长历程上升为整个民族的公共成长历程,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巨大的叙事张力与丰富的象征涵义。
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和韦勒克的“四层面文本分析法”解读影片,以期能对影片更深层面进行阐释。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罗艳;黎学锐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自我、身份与爱情:对电影《青红》、《红河》的符号学解读
2.从青涩走向红熟的代价——解读王小帅电影《青红》
3.延宕与悬置:论王小帅电影《青红》中的"移民"塑形
4.生猛青春和深度中年的个性化书写——王小帅影片《青红》和《左右》的叙事分析
5.“青红”双碟版青涩鲜红的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梦换梦
——对电影《青红》的评析
学号:1104015030
姓名:黄越
专业:小学教育(综合)
影片《青红》又名“Shanghai Dreams”(上海梦)、我十九。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无数个家庭随着自己的工厂离开故土来到西部贫瘠的山区,开始了三线建设。
他们中大部分来自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
开荒建厂,开始了他们新的生命。
直至今天,还有大部分人依然留在那里,那里成了他们新的故乡。
这个故事发生在若干年之后的贵阳,变革的中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离开这里,回到故乡渐渐成了他们中部分人生活的新主题……”这是电影《青红》的片头,开门见山的揭露了故事的主题,为我们接下去听这个发生在小山村里的“大城市人”的故事垫了垫胃。
影片从导演层来看——王小帅,出生于1966年的上海,出生两个月之后就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了贵阳,在贵阳小山城度过了童年的13年,89年毕业于北影导演系,属于第六代导演。
这样一个成长背景,或许就是这部片子形成的诱因。
小帅导演对于《青红》的阐述是:“这个电影带有了我过去生活过的那个地方的些许印记。
我们家在六十年代随着我妈妈的工厂离开上海来到贵州。
无数个家庭就向无数个浮萍一样无根无基地在异乡漂流。
后来我们大了,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而根却越来越深的扎在了那里。
很多家庭的父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开始想办法自己解决回故乡的问题。
这个电影中的主角们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情况。
可是,长大了的下一代不会理解父母的心愿,他们对故乡一无所知…… ”这样我们也能理解在影片中青红父亲对青红近乎于犯人式的监视,使青红隔绝一切外部世界(甚至编造病假条阻切断青红到工厂实习的机会)。
影片在6分钟的时候,青红与父的对话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上海梦的内容:父:“考不上就继续考,总比你在外面疯疯癫癫的要好,要不然你以后回上海,会让人家笑话的!”
在15分钟的时候青红与其母的对话再次强调提出了回上海的梦想:
母:“你爸也是为你们好,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你能考上大学,趁小弟还小学一个本领,将来体体面面的离开这个地方。
”
青红:“我哪也不去!”
母:“(叹气)你不懂这里不是我们的家。
”
在21分钟时青红母与父之间的争吵也反应出上辈人迫切想回上海的愿望:母:“我看不出会出什么事。
”
父:“你看不出,你什么时候看出来过,你能看出什么东西,哼,等你看出来,后悔都来不及!”
母:“我怎么啦我怎么啦!我就知道,这么多年,你那些莫名其妙的气全是
冲我来的!是,当初是我拖累了你,是我要到这来的,我知道我错了,可你总不会记恨一辈子吧!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父:“我要你怎么样?我要怎么样?!我就是要我的孩子,不能再跟我们一样有一个同样的十几年!所以我才像条狗一样,天天跟在领导的后面,求这个求那个,我就是要他们回家回上海!你倒好,啊,一句话轻轻松松的,你错了,你错了你能改变这一切吗?你能让这十几年重新来过吗?!”
…………
父:“我不知道什么方式方法,我就知道,我们是从上海来的,我的孩子就要回上海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变革,青红父了解到为培养孩子回上海的重要性,不顾一切的想尽一切办法的要回上海,回上海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回家的梦、一个改变命运的梦、一个莫大的机会!
但一个十九岁女孩的梦看起来也是让人感到怜悯的,或许这是个懵懂的、带着灰蒙蒙的、些许青涩些许美好的幻想,或许,这只是个染上了酒红色的青春的故事。
梦与梦的相互冲击,在父亲开假假条阻碍青红实习、青红绝食两天之后正式开始了。
同样青春年少的小珍和吕军的故事也在错误中展开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个对比冲击的时代。
队列整齐的第六套广播体操、画格子青布工装、还被看做招蜂引蝶的红色高跟鞋、天天改造思想的广播、时不时脱口而出的上海侬语、花格喇叭裤、露天老电影、怪模怪样的迪斯科舞步、烫头发的害羞的又想一尝爱情滋味的女生、地下舞会、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手工稀煤、信号脆弱的收音机、拉奏着悠扬经典的俄罗斯革命红歌的手风琴还有白栅栏围着的气象站与小根的旋律婉转的口琴。
上海人、当地农民,这一切都在这个贵州的小小山村里融合着,纠缠着。
作品73分钟的时候两个面容安静的姑娘相邀山头俯视整个山村,伴随着火车的远响,在空旷的背景下,两个人述说着关于梦想的碎语:
小珍:“青红,你说如果我们不在这生活了,还能去哪呢?”
青红:“我们不在这生活能去哪啊?这是我们的家啊!”
小珍:“……我只是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好的生活呢?也许那种生活就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
青红:“你是说上海?”
……对话又在一个远镜头的山村景色和火车的空空声中结束,两个小女孩相挽着离去。
青红对于父母和大家所说的关于上海的梦有些迷茫,她不止一次认为她们的家就是贵州的这个小山村,她的爱情梦就是待在小山村,单纯的和小根好。
但是她找不到她爱情的支撑点,她十九的梦,和上海梦交缠在了一起,难以割舍难以分清。
父母不顾一切,不要户口档案也要回上海的决心,所有人对上海的向往,所有人对回上海所做的努力,她都看在眼里,加上小珍与吕军的私奔带给两个人
家庭的矛盾与悲伤,她犹豫了,她的心已经偏向了上海梦,她准备放弃自己的梦了。
这导致了在爱情里卑微执著着的小根立刻沦陷,在爱恨交织情绪亢奋的状态下卑劣的占有了青红,让一切都结束了,也让青红对梦想失去了幻想,一切都结束了,青红的梦,青红对梦的幻想,在她划开自己手腕的那一瞬完全破碎了。
但上海梦还在继续,青红一家在将小根报案公安局后加快了回上海的步伐,当一家人离开的时候,青红脸上浮现着不正常的笑容,是那样的安详又惨然。
当押解小根的车从载着青红一家回上海的车边经过,广播里播报出樊红根执行死刑的判决,父母也不安地看着青红,仿佛对这个结局也有不忍。
但青红没有剧烈的反应,仍是那样的安详,嘴角微微上扬,只是眼眶貌似含着些许泪光,柔和、安静的述说着青红十九岁青春梦的残酷破碎,这个女孩十九岁的恋情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
最后一景,三声枪决的响声响彻这个小山村,回上海的车驶过弯弯曲曲的山路。
路,一直向着远方延伸,车,一路向着上海的方向前行。
小根常常一个人在山顶气象站等待青红时吹奏的口琴曲又一次悠扬的响起,这一次,带着那么些许柔情、些许爱情的悲凉与无奈——全剧终。
十九岁爱情的梦,十几年大城市人在山村的支援建设,本该不属于这个地方的人对于故乡的想念日益剧增,在这个地方长大的孩子却对这个地方饱含深情。
上海梦,那一辈人必须执着的梦想啊!于是,十九岁的梦灭了之后换来了另一个梦想的最终实现,以梦幻梦,以梦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