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
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

对照组惠儿出现 1 例后道症,发生率为 1. 观察组患儿预后情 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 , O 6 %, 7 ) 4 3 P< 0 5。结论 临床 采取早期干预措 c 2 2 .) 0
施 对 高危新 生 儿治 疗 效果较 好 ,能 够有 效 的促 进 患 儿的运 动智 能 发育 ,改善 患 儿的病 情和预 后 ,提 高 生活质 量 ,且 能够 大 大的 降低后 遗 症 发生 的机率 ,值得 临床 进 一 步推 广 应 用。
加 ,使得患儿 因轻度或 重度脑功 能异常而 出现 精神发 育迟缓 、品行 障
可采用 美NB bt法进 行治疗 ;④适 当的药物康 复治疗 :可 以根据 Ioah 】 患儿 的病 情 给予药 物治 疗 ,如神 经节 苷脂 等类 药 物 ,也可 以配 合神
经 电刺 激等进行 治疗 。
碍 、学 习困难等 【 1 ] 。因此 ,临床对 高危新 生儿的早 期发育进 行正确 的
5 ・临床研究 ・ , o1, o8 2 .
高危新 生儿 早期干预的 临床疗效分析
谭 雄
( 广东省吴川市人 民医院儿科 ,广 东 吴川 5 4 0 ) 2 5 0
【 要 】 目的 探 讨对 高危新 生 儿早期 进 行干 预 的 ・床 效 果及 应 用价 值 。方法 回顾性 分析 10 高危 新 生 儿 的临床 资 料 ,按 照随 机 、对 照 摘 缶 『 2例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资料
选择 我 院2 0 年8 至2 1年8 09 月 0 1 月收治 的 10 2 例高 危新生 儿 ,所 有
患儿 均经临 床或病理确 诊 ,符合 以下高危新生 儿的诊 断标准 :吸 吮困
难 、觅食反应差 、肌张力增高 或降低 、过于 安静或易激惹及 C 、MR T I
2023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专家共识(全文)

2023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专家共识(全文)高危新生儿是指在产前、产中、产后具有各种已知或潜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1000万新生儿出生,10%~20%属于高危儿,其中以早产儿为最多[1],Zou等[2]报道早产发生率在国内不同地区从2.3%~10.3%不等。
某些高危因素,如早产、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均可能影响患儿的行为神经发育,导致脑瘫、发育迟缓、视听损害、行为问题等,每年我国新发生的由早产所致的脑瘫患儿达2.9万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
0-3岁儿童大脑发育迅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出生后的第1年,如果在此阶段对高危新生儿进行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可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国内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的先行者鲍秀兰团队最先在国内开展了系列多中心合作研究,其中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通过早期干预脑瘫发生率从6.17%下降到2.21%[4],早产儿经早期干预后智力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5]。
所以,对具有潜在脑损伤的高危新生儿开展早期干预,是提高其生命质量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医疗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
如何按照科学的理念进行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多年来鲍秀兰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从理论到实践一直倡导整合脑科学、新生儿学、早期教育、婴儿心理学、神经康复、神经影像等多学科最新知识,建立整合平台,打破学科界限;并通过培训让从事高危新生儿干预及管理的专业人员团队具备以上多学科知识和能力,整体研究婴幼儿行为神经发育;提出建立婴幼儿行为神经发育专业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互联网医疗的迅猛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高危儿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和地域界限,进一步推进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的可及性。
为推动高危新生儿线上线下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的规范化,经专家共同讨论研究,制定本共识。
一、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重点关注的对象高危新生儿按照高危因素程度可分为三类(见表1),对神经发育有潜在影响的高危因素有以下几类:1产前和围生期因素如反复流产经历、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先天感染、羊水胎粪污染、胎盘早剥、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产儿、颅内出血、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高胆红素血症/核黄疸、重症感染性肺炎(伴有多脏器损伤)等。
高危儿早期干预

高危儿早期干预一.概念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根据婴幼儿智力发育规律,促进可能发展为脑损伤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视听障碍和行为问题等)的高危新生儿的潜能发挥,预防或减轻伤残的发生,使赶上正常儿童。
二.高危儿是干预的主要对象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Ⅲ0和Ⅳ0)、高胆红素血症、持续低血糖和产伤等。
三.早期干预理论依据1.脑的发育生后头几年是大脑发育最迅速时期,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增殖期是从妊娠头3个月至生后1岁,过了此时期,神经细胞不再复制或再生。
而维持神经细胞的营养、传导等支持细胞的增殖是从妊娠后期延续至生后2岁。
在2岁前,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2.脑发育的关键期关键期内脑功能的建立要比成熟后更容易。
关键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脑高级功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如视觉发育有关键期。
先天白内障的婴儿从生后缺乏视觉刺激,如果到了3岁不能复明,其视觉脑细胞萎缩或转而从事其他任务,即使做手术治疗,患儿仍将永久性地丧失视觉功能。
人的视觉关键期,最敏感是在生后半年内,一般认为可长达4~5年。
人类语言学习也有关键期。
一般在5~6岁以前。
因此,小儿耳聋应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聋而不哑。
3.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
表现为可变更性和代偿性。
可变更性意义为某些细胞预先确定的特殊功能是可以改变的,如视觉系统细胞被移植到其他脑的部位,这些细胞和新的伙伴在一起可起新的作用,不过移植时间要早,过了一定关键期,移植的细胞不但不会起新的作用,而且会死亡;神经细胞对经验的敏感性可以变更。
代偿性是指一些细胞能代替另一些细胞的功能,在神经元丧失或损伤后可以得到功能代偿,但过了脑发育的关键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
在婴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如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不寻常分叉,或产生非常规的神经突触,以达到代偿目的。
高危儿早期干预ppt课件

22
5
二、高危因素
(一)胎儿期高危因素 1、母亲孕早期先兆流产 孕早期阴道流血,
使胚胎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而此时正值胎 儿脑发育的快速时期,对缺氧缺血特别敏 感,极易造成胎儿脑发育不良或异常。
6
2、孕期感染 多见孕早期病毒感染,病原 体从母体血液经胎盘感染胎儿,又称宫内 感染,常见的有TORCH感染。
9
7、遗传因素(染色体病、基因病) 8、其他 如孕妇贫血、肝肾疾病、吸毒、
生活环境不良、不良情绪、未进行产前保 健等。
10
(二)分娩期高危因素
1、产时窒息 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很多, 如:
(1)母体血液含氧量降低的因素:妊娠期 高血压疾病、严重贫血、心脏病。
(2)影响胎盘(和脐带)血液循环的因素: 多胎、羊水过多、胎盘早剥、前置胎盘、 胎盘功能不良、脐带脱垂、打结、绕颈。
33
五、早期干预措施
1、婴儿抚触 2、新生儿游泳 3、捏脊按摩 4、物理治疗 5、药物治疗 6、家庭训练
34
谢 谢!
35
12
3、剖宫产 有不少剖宫产是非难产因素而 选择使用的,这类选择性剖宫产对新生儿 也有不利的影响。一是由于胎儿娩出时没 有经过骨产道和软产道的挤压,娩出时容 易发生产时窒息和肺内羊水吸入;二是胎 儿分娩时缺乏皮肤刺激,生后可能发生神 经精神发育障碍或感觉统合失调。
13
4、产伤 常见的产伤有头部血肿、颅内出 血、锁骨骨折、产伤性臂丛神经损伤、面 神经损伤、肱骨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其 中以颅脑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和骨折后续 影响最大。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高危儿是指在婴幼儿期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特殊管理和护理的儿童。
下面是一些管理方案和措施,以确保高危儿的综合护理和健康发展:1. 早期筛查和评估: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筛查和评估,以确定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
这可能包括遗传性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疾病等。
通过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2. 综合护理计划: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护理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医疗、营养、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3. 定期复查和检测: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和复查,包括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估、听力视力测试等。
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4. 适时干预和治疗:对高危儿的问题进行适时干预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况,并促进正常的发育和功能。
5. 营养支持和管理:对高危儿的营养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促进健康成长和发育。
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技术、特殊配方奶粉等。
6. 高危环境防护:为高危儿提供安全、清洁和舒适的环境,防止感染和其他伤害。
对亲属、护理人员和访客进行卫生教育,保持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
7. 家庭支持和教育:提供家长和家庭成员的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高危儿的特殊需求和管理要求。
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照顾高危儿并应对潜在的挑战。
8. 多学科合作:建立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共同进行高危儿的管理和护理。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共享信息和协调护理计划。
以上是一般性的高危儿管理方案和措施,具体的护理和管理措施应根据不同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士的建议来制定。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ppt课件

目录
• 高危儿概述 •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方法和策略 •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实践和案例分
析 • 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未来展望
01
高危儿概述
高危儿的定义
01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或 新生儿早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 的侵害,可能导致发育障碍或残 疾的儿童。
根据高危儿的消化能力和营养 需求,调整饮食结构,促进营
养吸收。
运动干预
早期运动
鼓励高危儿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早期运动训练,如被动操、按
摩等。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高危儿可能存在的肢体活 动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 训练。
运动能力评估
定期对高危儿的运动能力进行 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
运动环境创设
为高危儿创设安全、丰富的运 动环境,鼓励其自主活动和探
02
高危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 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 血性脑病等。
高危儿的分类
01
根据高危因素的性质, 高危儿可分为出生前、 出生时和出生后三类。
02
出生前高危儿指胎儿在 子宫内发育受到不良影 响,如宫内发育迟缓、 先天畸形等;
03
出生时高危儿指分娩过 程中受到不良影响,如 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 损伤等;
早期干预能够帮助高危儿建立正常的生长发育轨道,提高其体能、智能和社交能 力。
正常的生长发育有助于提高高危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 其整体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高危儿早期干预能够减轻家庭在照顾孩子方面的负担,降低 家庭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降低社会在长期照顾高危儿方面的成本 ,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
高危儿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高危儿如何进行健康管理【高危儿的概念】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到3岁内具有可能影响身心发育的各种高危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的儿童。
专业人员根据标准进行儿童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高危儿管理的意义】高危因素不利于儿童发挥最佳发展潜能,规范管理有助于高危儿发挥潜能,明显改善预后、减少伤残、提高人口素质。
【高危儿管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建立专案管理:全面收集高危儿童的信息,详细了解家族史、母孕史、儿童出生史以及生长发育等。
2.评估内容:儿童近期患病、家庭养育情况;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头围、前囟大小以及全身体格检查);生长监测与评估(生长曲线图、营养评估、骨代谢、骨龄等);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评估(采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特殊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眼底筛查、诱发电位、超声、颅脑核磁)等。
3.检查频次:6月龄以内每月1次;7-12个月每2月1次;1-2岁每3月1次;2-3岁每6月1次,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调整检查频次。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指导】1.营养干预:重视生长曲线图的使用,明确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评价,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均衡膳食、合理喂养、营养素补充等个体化指导,纠正不良进食和喂养行为,必要时转介至相应专科诊治。
2.运动发育:根据儿童运动发育规律和具体运动能力的水平,在家庭日常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身体活动和运动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
3.认知发育:给儿童自由探索的机会,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和交流玩耍,促进儿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觉的发育。
4.语言发育:在日常活动中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从引导儿童“看、指、说”3个层面进行支持,在儿童回应、表达时给予肯定。
5.家庭养育:重视家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在儿童早期进行以依恋为中心的家庭养育干预,为儿童提供回应性照护和良好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大脑和神经的发育。
儿保高危儿工作制度

儿保高危儿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质量,降低高危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为儿保高危儿工作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儿童保健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高危儿保健工作。
三、高危儿的定义高危儿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其生长、发育、健康产生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的婴儿。
四、工作原则1. 早期识别:儿保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高危儿的识别标准,对疑似高危儿进行及时评估。
2. 早期干预:对确认的高危儿,应立即启动干预措施,给予针对性的医疗和护理。
3. 全程管理:对高危儿实施从出生到成年的全程健康管理,确保其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障。
4. 家庭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高危儿的管理,提高家长对儿保工作的认识和配合度。
五、工作内容1. 筛查与评估:对新生儿进行普遍筛查,对疑似高危儿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生长发育、神经心理、视听觉等功能方面的检查。
2. 干预与治疗:根据评估结果,为高危儿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如早期康复训练、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
3. 跟踪监测:定期对高危儿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干预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关于高危儿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自我管理能力。
5. 转诊与协作:建立健全高危儿转诊制度,确保高危儿在需要时能够得到上级医疗机构的专业支持。
六、工作流程1. 筛查与评估: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筛查,对疑似高危儿进行评估。
2. 干预与治疗: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干预计划,实施治疗措施。
3. 跟踪监测:定期对高危儿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干预方案。
4. 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面对面或在线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保工作的认识。
5. 转诊与协作:发现需要转诊的高危儿,及时联系上级医疗机构,协助办理转诊手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一. 围产期高危儿的范围影响儿童智能发育的后天因素有环境高危因素和生物学高危因素。
围产期高危儿属后一种。
围产高危儿包括: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围产期窒息,持续低氧,颅内出血(?,?级)等。
由于近年来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和发展,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由1952年4,提高到50,,60,,甚至更多。
由于存活率的提高,伴随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增高,特别是早产儿中,脑损伤数量增高,主要是脑瘫,精神发育障碍[智商(IQ)或发育商(DQ)小于70],其他有听力或视力障碍,运动功能发育延迟,肌张力异常,社交、适应能力低,注意力不集中等。
甚至有人认为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表现发育正常,并不预示以后的发育也正常。
近年来,有人对高危儿追踪到学龄前期,甚至发现到学龄期没有残疾的儿童中,有相当部分(40%,60%)在学校中需要特殊的教育和额外的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鲍秀兰我国新生儿行为神经研究协作组报告足月窒息儿145例,1,2岁时窒息组平均智能分比正常对照组低约10分,其中智能低下者约占7%,智能低下加边缘状态约为15%。
根据协作单位6所大医院1990年统计活产婴12116人,足月窒息儿(5分钟阿氏评分小于/=6分)197人,占1.63%。
全国每年出生约2000万新生儿,足月窒息儿约33万人,按智能低下7,计算,每年新产生约2.3万智能低下儿,占93,的其余窒息儿的平均智能也低于正常儿童。
这将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为了贯彻优生优育国策,除加强围产保健和医疗,做好窒息的防治外,对于高危儿进行早期行为评价,早期智能干预,有效地防治伤残,改善预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早期干预的定义: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
它用于发展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5,6岁以前的小儿。
通过这种措施,可望使这些儿童的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
对正常儿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称为早期教育。
三. 早期干预的效果早期干预从19世纪开始,20世纪就发展比较快了,许多科学家证明早期干预对于因环境或生物学因素所致的智能落后或高危儿有明显效果。
1975年美国海勃尔发现贫穷家庭儿童中一部分智力落后,这些孩子无生理缺陷,是环境因素造成。
他选择了40名环境高危因素的儿童,分为两组,20人从3个月就开始早期干预,另20人做对照,至66月时,早期干预组平均智商124分,对照组94分,相差30分之多。
1968年列维斯坦母子家庭大纲曾被美国行为科学研究所认为是最成功的10大早期干预大纲之一,对象为经济低收入家庭的小儿44名,分前后两批2kg组)。
我院儿科于1989-1991年的研究结果证明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智能发育。
62名正常新生儿,从出生后不久开始接受有计划,有目的的早期教育。
另外116名正常新生儿,按常规育儿方式教育。
2岁时,两组小儿均接受智力测验,早期教育小儿指数比常规组高8.7分,统计差别非常显著。
对照组中6.2%小儿2岁时智力发育低下,早教组中无一例发生。
1991年我国新生儿早期干预协作组对足月窒息儿进行早期干预研究。
将119例足月窒息儿(阿氏评分5分钟,p 值小于/=6分)随机分为干预组(64例)和常规育儿组(55例)。
另设正常对照组65例。
干预组从新生儿期开始接受早期干预,三组在性别、母亲文化、环境条件及体格发育方面无明显差别。
1.5岁智能测查结果,窒息干预组精神发育指数比常规育儿组平均高14.6分(p值小于0.01)达正常对照水平(p值大于0.05),其中智力低下者占10%,干预组无1例低下。
结果显示早期干预可促进窒息儿能发育,有利于防治其智能低下。
另一项研究结果也证明,早期干预也能促进早产儿的智力发育。
将104例早产儿(孕令小于37周)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常规育儿组(51例),另设正常对照组53例。
干预组从新生儿期开始接受智能早期干预,早产儿两组的围产期情况相似。
三组在性别、父母文化、环境条件及体格方面无明显差别。
纠正年龄1.5岁,2岁时干预组精神发育指数(MDI)比常规育儿组平均高13.8分和14.6分(p值小于0.001)达正常水平(p值大于0.05)。
而常规育儿组MDI比正常对照组值各低11.5分和8.9分(p值小于0.05),其中智力低下4例(7.8%)。
干预组中无1例智力低下。
充分证明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和防治其智力低下(具体教育计划见《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
四.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1.在生后的初几年是小儿大脑,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比其他任何时期发育发展更为迅速的时期。
从脑重量看,新生儿脑重370克,6个月时为700克(占成人50%)。
2岁以前增长最快。
过去世界各国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使我们对人脑的生理功能及其发育更为深入的了解,如DNA曲线有两个高峰,一个反映妊娠中期神经元增殖,另一个反映生后头几个月神经胶质细胞(glial)的增殖。
伴随脑重量增加2.未成熟脑对损伤反应的可塑性:脑可塑性的定义为脑结构受损伤所致神经缺陷的功能性适应。
未成熟脑的可塑性能力最强。
由于有害因素的影响,神经细胞生理学死亡增加。
但脑的某些区域甚至在出生以后还能再生新的神经母细胞,如小脑外颗粒层就是一个例子。
神经元移行障碍是脑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
但不是全部按遗传程序进行的。
晚期神经元移行在大脑皮层持续到生后5个月,在小脑皮层持续到生后12个月。
早产儿脑内出血和栓塞造成的结构损害,可以干扰晚期神经元的移行。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神经元是异型的,皮层的正常结构受到毁坏,仍有可能在功能上形成通路,代偿性适应包括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不寻常的分叉,并产生非常规的神经突触。
这些变化在脑的可塑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3.智能发育的关键期: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过学习的关键年龄,就是说在某个年龄学东西更快更好,过了这个年龄,再来学习就不如关键期学得好。
5,6岁前是一个人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科学家,心理学家对早期干预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都证明早期对一个人很重要。
海博提出一个重要理论,说早期要建立一个感知经验的神经银行,就像存钱一样,早期把一些感知经验储存到大脑里去,以后学习就会更容易,即早期有许多感性经验,帮助以后的学习。
亨特的观点,认为早期如果受到环境的剥夺,环境不好,这种影响到将来也不能逆转。
即早期如没有机会学习,以后很难学会。
他认为智力愈晚愈固定,早期较不固定,可塑性较大。
布鲁姆认为,人的智力17岁为100,4岁达50,,8岁前又增加30,,所以一个人的智力好坏在8岁前基本差不多决定了。
怀特认为3岁以后智发展的“方向”不能改变了,就是说3岁以前最重要。
这些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都是根据他们几十年的追踪数百个儿童研究得出的结论。
早期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正常儿和弱智儿均是如此。
因此,早期智力发育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人口未来的素质。
早期干预的起始年龄,高危儿从新生儿期开始干预最好。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对窒息儿预后有预测价值,如果生后7天评分小于35分为异常,也可作为早期干预的临床依据。
五. 早期干预的类型和方法1. 干预类型:(1)直接针对受干预婴儿,(2)通过指导家长间接对受干预对象进行训练。
从小儿生后开始对家长指导以促进亲,子之间相互作用,改善亲子关系。
以后指导者进一步指导家长如何合理,有效地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3)对婴儿直接干预和指导家长进行干预相结合。
2. 干预的方法:新生儿期: 针对人体主要感觉体给予早期附加刺激和/或环境变更刺激。
新生儿发育干预的四种主要方式是:(1)听觉刺激:通过给婴儿说话、唱歌和放音乐,母亲声音及心跳录音等;( 2)视觉刺激:用可移动的具有鲜亮色彩的东西给婴儿看,或让小儿看父母的脸;(3)触觉刺激;被动屈曲肢体、抚摸和按摩以及变换婴儿的姿势等,鼻饲的病儿可练习非营养吸吮动作;(4)前庭运动刺激:给以摇晃、振荡(如水囊床)。
以上干预措施排列不同的组合。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干预计划因人而异。
近年来发展的新生儿水疗法,设备包括一个放有温水的舒适的盆,早产儿浸浴在里面,盆上放一个悬空的辐射加热器。
水疗与触觉刺激有关,如抚摸或姿势改变等。
80年代围产损伤的新生儿早期干预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干预时婴儿状态的准备;二是指导双亲了解婴儿对干预的反应。
婴儿在觉醒状态时,在适当刺激下,婴儿会做出积极稳定的反应。
当受到过度刺激时,则表现为反应迟钝、目光呆滞,甚至出现自主神经应激反应和功能障碍的体征,如打咯、喷嚏、呕吐和憋气,严重的出现呼吸暂仃,心动过缓以及青紫。
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不能从环境中得到信息并做出积极反馈。
因此,强调双亲理解新生儿行为的重要性,指导亲子间交流技术,如认识早产儿的生理承受能力,减少环境中过度刺激,指导昼夜节律的培养,促进行为条理化。
避免过度刺激,又要主动积极促进双亲和婴儿交流。
双亲还应知道新生儿的各种状态,有助于干预计划的顺利完成。
婴幼儿时期:早期干预的主要内容为育儿刺激(Caring stimulation)和玩耍。
小儿需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即各种颜色、多样形状、气味和声音等。
从不成熟的反应朝着复杂的主动的反应方向发展。
没有母亲、父亲和家庭成员及其他照看人员的育儿刺激,小儿的感知和运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早期育儿刺激包括食物、玩具和家务活动等。
哺乳时眼神、声音和微笑的交流,使小儿变得敏捷,提高对人们面容和声音的辨别能力,看护者和小儿之间不断对话和交流很重要。
即使很忙,也可在干家务活动时通过对孩子讲话、唱歌或微笑来促进其对社会的适应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学说话时需要不断和小儿对话,创造良好学语言的环境以促进他们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教学计划:在智能发育的不同领域,如语言、手的精细运动、认识能力和社会交往等,按不同年龄段,分别安排许多要训练的行为项目。
行为项目一个比一个难,会做前一个再做后一个。
这种安排是根据正常小儿智能发育的规律制定。
在不同儿童可根据其智能发展水平进行干预。
如语言训练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说做并行、模仿口型、说名称和称呼,听名字后指实物或图,看图和实物说名字,认汉字,说儿歌、讲故事和唱歌等。
六. 早期干预的程序由医生、护士和保健人员组成一支综合性的队伍,在开始时应接受一定培训,学习有关知识如新生儿和婴幼儿心理行为特点和发展规律。
明确早期干预的任务、目标和方法,以后在工作中定期集中参加研究项目训练以保证质量。
1.在新生儿期干预,有条件单位可以在新生儿病房进行。
2.对新生儿家长指导,应在新生儿出生后尽快和其父母解释早期干预的目的为改善高危儿的预后,回答双亲提出的问题,签订协议书。
向家长说明新生儿能力,做示教,教会家长和新生儿交往及安慰新生儿的方式,懂得分辨新生儿的各种状态。
使家长能积极和正确地进行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