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一)

合集下载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其主要结果和发现。

一、研究基本理论在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包括构式语法理论、交互处理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短语和句子中的构式来组织的,研究者通过分析学习者对构式的掌握程度来研究词汇习得。

交互处理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学习语言,因此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的交互来研究词汇习得。

心理语言学理论则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进行认知、加工和记忆等过程来实现词汇习得。

二、研究方法在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语料库研究。

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通常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通过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测试来评估其词汇掌握情况。

这类研究中,通常使用反应时、正确率、语篇得分等指标来评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例如,某些研究通过实验测试的结果发现,前语境、后语境以及词汇频率等因素对于学习者的词汇理解和记忆都有一定的影响。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情况,以及他们对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看法和态度。

这类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学校、年级和学习者,以确保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例如,一些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于外教教学、语音教学、词汇量测试等方面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态度和兴趣则被认为是影响词汇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

3.语料库研究语料库研究通过收集语言使用的实际数据来研究词汇习得。

这类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分析语言使用的频率、结构、语境等来研究词汇习得。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语料库分析的方式发现,学习者在句法复杂度高的句子中更容易出错,同时,词汇困难程度和出错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三、主要结果和发现在近十年来的国内词汇习得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和发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许多学者对于该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其中的发现与进展。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主要从认知因素、语言输入和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认知因素方面,研究表明,个体认知能力对于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注意力和分析能力等都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和词汇学习历史也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在语言输入方面,语言输入的多样性、频率和可理解性都被认为是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接触到的词汇越多,其词汇习得的效果就越好。

在学习策略方面,研究表明,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对于二语词汇习得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词汇记忆技巧、词汇拓展策略和词汇运用等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词汇教学方法备受关注。

这种方法通过提供大量的词汇输入和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积累和巩固词汇。

还有研究者提出了词汇SRS(Spaced Repetition System)技术等电子技术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这些电子技术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记忆曲线和遗忘曲线,自动调整词汇的复习间隔,以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评估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效果。

研究者采用词汇测试、语篇理解和语言产出等方式来评估学习者的词汇掌握情况。

还有研究者使用眼动追踪技术、脑功能成像技术等实验方法来研究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效果,对于教师的词汇教学策略和词汇教材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词汇习得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

一、研究方法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

实验研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被试者的词汇习得情况,为研究者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也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被试者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词汇习得方面的态度和行为。

国内学者们还进行了语料库分析和眼动追踪研究等方法的尝试,以期从不同层面全面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和特点。

二、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们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二语词汇习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于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策略以及母语背景等都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输入以及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都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词汇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也对词汇习得起到重要作用。

三、词汇习得的研究热点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焦点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学者们探讨了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案。

语境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发现了语境对于词汇习得的促进作用,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创设合适的语境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词汇教学技术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学者们尝试利用技术手段来促进词汇习得,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电子词典和手机应用等来进行词汇教学,以期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趋势。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归纳了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策略上。

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背景知识、学习策略等。

研究表明,年龄对词汇习得有一定影响,青少年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上优于成年学习者。

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词汇习得的效果,具有较多相关知识的学习者更容易掌握新词汇。

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词汇习得策略,例如使用词根词缀分析、词汇网络等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记忆和应用新词汇。

近十年来国内的研究还关注了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部分学习者存在词汇记忆困难、语义辨析困难等问题。

一些研究者通过探索有效的记忆和辨析策略,帮助学习者克服这些困难。

一些研究还关注了词汇的熟练度和使用频率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基于技术手段的二语词汇习得。

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词汇学习,而一些研究则探索了基于移动终端的词汇学习策略和应用。

使用移动应用程序进行个性化学习、使用手机应用进行词汇测试等。

这些研究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近十年来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同时也为词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方法和测试工具的限制、实证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作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机制、优化语言教学方法和提高语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回顾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历程,包括早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演变以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包括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推动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回顾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那时主要是对外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研究领域和深度也不断扩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如语言学习的阶段性、语言学习的个体差异等。

这些研究多采用描述性和经验性的方法,对二语习得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兴起,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关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二语习得的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二语习得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挖掘,揭示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到现在的深度研究,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到现在的量化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然而,也应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力度和创新意识,为推动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

国内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

国内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引言词汇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不可或缺的基石,学习者每一项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都离不开对词汇的依赖。

鉴于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过程的探索与研究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其中词汇的附带习得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青睐与重视。

2.理论背景“附带习得”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研究中,而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Nagy、Herman 和Anderson 在1985 年研究儿童母语词汇习得的基础上提出的。

词汇附带习得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某些语言活动(听、说、读、写)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解意义和言语所传达的信息上,于不经意间习得词汇的过程(Nagy,Herman Anderson,1985)。

在“词汇附带习得”的輝念提出之前,Nation曾把词汇学习方法分成两种:直接学习(direct learning)和间接学习(indirect learning) 0他认为直接学习是指学习者做一些能将其注意力集中在词汇上的活动与练习;间接学习是指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其他方面,尤其是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不需要对词汇进行专门学习便可习得(Nation,1990)。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的是Laufer的说法。

Laufer(2001)认为,词汇附带习得是相对于刻意学习而言的。

学习者在进行其他习得任务时,如阅读文章、听英文歌曲的时候,其注意力并不是在记忆单词上,却附带习得了词汇,而这种习得只是停留在对词汇的浅层加工上,比如,只是记住了拼写形式,或者仅仅知道了词性,但在多次认知后,通过不断巩固与积累,达到真正习得词汇的目的。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我国二语习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者们对于二语词汇习得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热度逐渐上升,学者们纷纷涉足到这一领域。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探讨了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各种因素,为推动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 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过程研究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中,认知过程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调查,深入探讨了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策略运用。

他们发现,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比如联想、记忆等,这些认知策略对词汇习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分析3. 二语词汇习得的教学策略探索除了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国内研究者们还探索了各种二语词汇教学策略。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比如图像教学、语境教学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这些教学策略的提出和实践,为二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尽管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研究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探讨较少,更多地关注于实证研究;一些研究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视野,缺乏对于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借鉴。

未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行。

需要深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的相关理论和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发展。

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推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学习一门外语,而学习一门外语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学习外语的词汇了。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首先,本文针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基本理论,研究了记忆、语义等认知机制,以及发展中的语言默示理论等。

其中,就记忆理论而言,有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等方面也有了许多研究。

同时,就语义方面而言,也研究了有针对性的选择词汇的机制,以及如何用最少的信息记住更多的词汇等。

另外,还有诸多研究针对不同语言背景下,词汇学习的特点等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习得更多的词汇等。

此外,本文也对二语习得中的情境因素也作了相应的研究,比如说语境,话语活动,以及情境模拟等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者及时识别词汇。

本文也讨论了这些情境因素如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词汇,以及如何有效的使用它们,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此外本文也指出,在当前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如何准确评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词汇量等,这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如何把外语词汇习得的理论应用到教材设计中,以及如何更合理的设计语言教学的实际课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
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学习的过程,以及相关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取得长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一)【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10年来发表于国内9大外语重要刊物(注: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的9大外语重要刊物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外语界》、《山东外语教学》。

)上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二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2)二语词汇习得的策略研究;3)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与深度研究;4)母语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5)基于语料库的词汇习得与本族语者的比较。

文章在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二语词汇习得领域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建议我国未来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应该多方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探讨中国各层次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更好地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摘要题】语言学【关键词】二语词汇/词汇习得/成果综述【正文】1.引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有学者(Lewis,1993)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每一项语言能力的学习和提高都离不开对词汇的依赖,但是二语词汇的习得又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认知过程,无人能掌握一门语言的全部词汇。

因此,二语词汇的习得又成为令众多学习者和研究者呕心沥血的一大难点,研究二语词汇习得的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词汇习得进行了讨论和实证研究(如:Laufer,2001;刘绍龙,2002;濮建忠,2000;张淑静,2005等),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将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持续引向深入。

在此关头有必要对相关研究作全面的总结回顾,并对未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展望。

本文重点分析1995-2005年这10年间在国内重要外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论文,对国外的相关成果也有所涉及,但有关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将另文综述。

2.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回顾自1995-2005年这10年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二)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三)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与深度;四)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五)基于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词汇习得比较。

2.1二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交际教学法促使词汇学习研究开始强调伴随性学习的作用。

“词汇附带习得”一词最先由Nagy,Herman和Anderson(1985)在研究儿童学习母语词汇时提出,即学习者在把注意力放在完成其他任务如阅读、听歌、复述大意时并非有意去记单词却附带习得了其中的词汇(转自Laufer,2001)。

Joe(1998)认为学习者大部分的词汇习得均属附带习得,相对于有意识的背单词、查词典、做词汇练习等有意识学习来说,附带习得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Nation(1990)又将词汇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前者指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上的各种学习,后者即指注意力集中在言语传递的信息上以附带习得词汇。

国内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中国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如盖淑华(2003)设计了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任务,发现阅读目的对词汇附带习得有显著影响,阅读后复述比阅读后回答问题更能持久地促进词汇习得。

段士平、严辰松(2004)采用3种不同的注释方式考察对二语学习者附带习得生词和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多项选择注释和单项定义注释两种方式对词汇附带习得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多项选择注释比单项定义注释方式更有利于词汇附带习得;和盖的结果相似,他们也发现词汇量大的学习者附带习得的词汇更持久。

也有学者把词汇的附带习得与有意学习(或称间接/直接学习法)进行分析比较(董燕萍,2003;张庆宗等,2002)。

董燕萍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际教学法间接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直接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尤其是低水平学习者的词汇产出能力;张庆宗、吴喜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直接学习过程中对二语词汇进行形式和语义加工对二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

他们的研究发现,语义认知加工(注意—非语境化—语境化)的词汇直接学习对整个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受试的理解和产出性词汇水平和词汇量的保持均高于对词的形式加工组(注意—读和抄写单词)。

对以课堂学习为主的二语学习者来说,词汇量的扩大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如果仅依靠词汇的附带习得过程而撇开有意识的学得,这恐怕是天方夜谭,也脱离了外语教学的现实,更何况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实际上是开始建立一个新的概念系统(戴曼纯,1998),词汇作为表达概念的载体,从一开始就处在学习者的有意识思维中,想要潜意识附带习得词汇几乎没有可能,不光是有意识学习,语言的输入还必须经过充分注意后才能被吸收(Schmidt,1990),因此二语学习者是在已有母语提供的百科知识基础上对二语词汇进行感知、摄入、编码和保存。

有鉴于此,区分二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与有意学得已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只是习得词汇的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不分优劣。

在本文的行文过程中将不再区分二语词汇的习得与学得,二语词汇学习和二语词汇习得将视不同的语言场景交替使用。

2.2二语词汇学习策略自二语习得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如何学上来以后,国外有关词汇学习策略的各种研究便如雨后春笋,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依然成果丰硕,涉及到词汇学习策略的方方面面。

比如对词汇策略与成绩的相关度就做了大量研究,探讨究竟哪些策略会影响词汇学习的效果?影响的程度如何?王文宇(1998)、张萍(2004)等人的研究虽然使用了不同的受试对象,研究方法也略有不同,但结果很相似,即元认知策略和部分认知策略与词汇量和词汇知识有显著相关。

其次,研究了单个词汇策略的使用与二语水平的关系。

陈小威(1995)、刘津开(1999)、赵福利(2002)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阅读中词义猜测策略的使用与二语水平的关系。

使用猜词策略在阅读中习得词汇首先必须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有猜对词的机会,因为能否成功附带习得词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猜词能力(Laufer,2001),因而二语水平的高低与猜词效果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另一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上下文因素。

上下文如何影响二语词汇学习是二语词汇习得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Lawson&Hogben,1996),也是许多教师青睐的一种词汇策略。

柯威、董燕萍(2001)就具体研究了上下文到底是如何影响二语词汇的学习效果的;比较分析显示,内容容易理解的短文,比内容费解的短文,无论在即期或延期测试成绩中都占明显的优势。

第三,对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变化和使用差异作了比较分析。

如张烨等(2003)用O'Malley&Chamot(1990)的策略分类方法对海航工程学院及分院非英语专业本科学员4年学习过程中的词汇学习策略各阶段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发现词汇策略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第一学年策略使用的频率低,差异大,是词汇学习策略形成的初始阶段,第二、三学年是词汇学习策略的形成和稳定阶段。

第四学年是词汇学习策略的分化阶段,缺乏共同的英语学习目标加剧了学员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的差异。

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在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但不够显著。

善学者更多使用对词汇进行深层信息处理的策略。

在吴霞和王蔷的调查中属于善学者的策略,如“自我评估、选择记忆、猜测词义”等在张烨等的调查中却属于不善学者的词汇学习策略。

在许多研究中“猜测词义”被认为是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而在此次调查中却属于不善学者常用的词汇学习策略。

此外,关于对不同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模式和效果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二语词汇策略的研究。

吴丽林(2001)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答卷、自我陈述、个人访谈、学习行为观察、现场测验等方式,对两个词汇记忆能力较强和两个词汇记忆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在词汇记忆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记忆能力的强弱是由多项因素决定的,他们在学习态度和动机、管理策略和方法、记忆心理和生理以及语言编码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陈士法(2001)通过对曲阜师大非英专学生对所教10个英语习语的记忆模式进行的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在记忆英语习语时大多以习语内的英语形象的英语名称出现,然后转化成对应的汉语名称,再转为汉语形象的汉语名称,最后才去记忆汉语形象的汉语名称。

黄远振(2001)通过两组被试使用词的形态分析与否的词汇记忆对比研究,从实验角度证明不同词汇分解的储存模式会影响词汇记忆的效果。

国内有关英语单词记忆效果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其中吕文澎(2000,2001)针对影响英文单词记忆效果的因素和英语难词的记忆方法即选择性注意、语义法和综合法在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记忆难词时,综合法比任何单一的学习记忆效果更好。

何家宁(1998)探讨了不同词的呈现方式(单词表、语义场、语境化)对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词汇记忆效果的影响,通过词汇表或者语义场所记得的词汇量比通过语境的要多,语境方式的保持率却都比词汇表和语义场方式的保持率更好,其中词汇表方式的保持率又比语义场好即:语境>词汇表>语义场。

他们的研究结论印证了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普遍观点:当我们试图记住某个信息时,如果能将这个新信息跟已知的认知结构建立起更多的联系,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提取这个信息。

儿童的词汇学习策略国内的相关研究很少,也许是因为国内的外语研究工作者大多集中在高校系统,很少有机会接触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

陈桦、张益芳(2001)的研究首次涉及中国少年儿童的词汇记忆策略,她们发现共有10种或依赖语义、或依赖词性、或依赖读音的不同儿童记忆策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小受试对象和成人学习者有所不同,他们基本不使用元认知策略。

2.3二语词汇习得的广度与深度研究2.3.1二语词汇习得的广度研究词汇习得的广度,又称宽度,俗称词汇量的大小,指语言使用者或学习者所知的词汇总量,测试较多的是消极词汇或接受性词汇量的大小。

国外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广度研究早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我国关于学习者英语词汇量的研究从80年代开始(邓昭春,2001),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是对学习者的词汇进行测量和比较。

先是在1982和1983年进行了全国大学新生英语词汇量调查,确定入学词汇量为1,600词,四级词汇量4,000词,六级5,300词。

十多年后即1996、1997年再次进行了调查发现新生的入学词汇量平均增加了200词,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差距较大。

席仲恩(1998)对英语专业1-4年级学生的词汇量也作了调查,证明新生的入学词汇量确实大于10年前的学生,且词汇的增长速度也较10年前的学生提前一学期,虽然幅度不尽如人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