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三单元古诗词中的四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哎呀,咱来聊聊七上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这可真是有意思极了!
先来说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你想想,作者岑参在重阳
节那种满心想要登高望远,却没人给他送酒的心情,像不像咱们满心
期待一件事,结果却落了空?就好比你盼着过生日能收到某个礼物,
结果啥也没有,那得多失落呀!
再看,“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那悠悠的芦管声,让
所有的征人都忍不住望向故乡。
这就好像在一个漆黑寒冷的夜晚,你
听到一首熟悉的歌,瞬间勾起了对家的思念,心里头是不是酸酸的?
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可真是与众不同,别人觉得秋天悲伤凄凉,他却觉得秋天比春天还好。
这难道不像
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乐观向上的人吗?比如考试没考好,别人都垂头丧气,可你却能振作起来,加倍努力。
你说,这些古诗词是不是特别有韵味?它们就像是一扇扇窗户,让
咱们看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怀。
我觉得呀,这七上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真是咱们了解古代文化
和情感的宝贝,能让咱们的心变得更加细腻,更加懂得生活的种种滋味。
描写一年四季的古诗

以下是描写一年四季的古诗:
1. 春季:
-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夏季: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 秋季:
-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 冬季:
-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些古诗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独特景色和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2024秋季初中语文目录变动汇总

2024秋初中语文教材目录变化2024秋七上语文教材目录变化第一单元1 春/朱自清2 济南的冬天/老舍3*雨的四季/刘湛秋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与上一首诗互换位置)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改为:热爱写作学会观察)第二单元5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6 散步/莫怀戚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8《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写作学会记事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0 “往事依依/于漪”(新增,旧版7上苏教语文)11*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2 《论语》十二章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换成“如何突出中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改为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第四单元13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换成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原8上第7课)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换成*梅岭三章原9下第2课)16 诫子书/诸葛亮写作:思路要清晰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第五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17 猫/郑振铎18 我的白鸽/陈忠实(新增)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换成大雁归来/利奥波德,原8下第7课)20 狼/蒲松龄任务二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任务三记述与动物的相处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删除)第六单元21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新增)(2017年教改前7上语文选过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删除)22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23*女娲造人/袁珂24 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杞人忧天/《列子》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删除)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改为“整本书阅读《西游记》”)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2024秋八上语文教材目录变化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新闻阅读1 新闻二则/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金立旺(新增)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4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樊云芳5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钟声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第二单元阅读7 藤野先生/鲁迅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王宏甲(新增)10*美丽的颜色/艾美·居里写作学写传记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第三单元阅读11 三峡/郦道元12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3*与朱元思书/吴均14 唐诗五首野望/王绩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写作学习描写景物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第四单元阅读I5 背影/朱自清16白杨礼赞/茅盾17*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我为什么面话着/罗素18*昆明的雨/汪曾祺写作语言要连贯整本书阅读《红岩》第五单元阅读19 中国石拱桥/茅以昇20 苏州园林/叶圣陶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定舫22*梦回繁华/毛宁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第六单元阅读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4 愚公移山《列子》25*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写作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2024秋九上语文教材目录变化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鉴赏1沁园春·雪/毛泽东2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3 我爱这土地/艾青4 乡愁/余光中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林徽因6 我看/穆旦任务二诗歌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第二单元阅读7想和做/胡绳(替换了敬业与乐业)8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替换了论教养)9*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10*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写作观点要明确综合性学习我们的数字时代第三单元阅读11 岳阳楼记/范仲淹12醉翁亭记/欧阳修13*湖心亭看雪/张岱14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李白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含弟/杜甫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商山早行/温庭筠第四单元阅读15 故乡/鲁迅16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17*孤独之旅/曹文轩写作学习缩写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五单元阅读18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新增)1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替换怀疑与学问)21*谈骨气/吴晗(替换谈创造性思维)22*创造宣言/陶行知写作论证要合理口语交际讨论第六单元阅读23 智取生辰纲/施耐庵24范进中举/吴敬梓25*三顾茅庐/罗贯中26刘姥姥进大观园/曹雪芹写作学习改写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许浑无题/李商隐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特别提醒:语文教材具体情况,以2024秋学生新课本为准。
七年级上册语文手抄报古诗里的四季

七年级上册语文手抄报古诗里的四季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关四季的古诗:
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上四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关四季的古诗的代表作品。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6张PPT).ppt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极为独特,请你品 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给 人造成空间迅速转换的感觉,让人感受 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 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
硬要,迫使,尽力:~使。~迫。
3.jiàng 固执,强硬不屈:倔~。
结合诗歌,发挥想象,描绘岑参笔下的“故园菊”。
战火纷飞的长安故园四处断壁残垣,饿殍遍野,虽是金秋时 节,但是家乡却没有一丝生机。突然,诗人仿佛看到一抹淡雅的 黄,那是一丛菊花在战地傲然开放,她是如此弱小又如此倔强, 仿佛在哀诉又仿佛在期盼些什么……
课外 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李白和杜甫 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 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 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军旅诗 闺怨诗 送别诗
军旅诗指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 战时或日常的生活及其心态的诗词。
知人论世
岑参 (约 715 年— 770 年),江陵人(今湖北荆 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参长于七 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 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必背课文及古诗词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必背课文及文言文古诗词汇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主要是亲情主题,文言文古诗词内容较少,重点现代文背诵内容如下:《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精彩段落: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散步》(莫怀戚)精彩段落: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些段落情感真挚,生动地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复杂,需要学生理解并背诵,有助于提升对情感类文本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积累。
同时,本单元虽无古诗词和文言文背诵内容,但对于现代文经典段落的背诵能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必背课文及文言文古诗词汇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共42张PPT)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了,多
么想念你啊!
重点赏析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 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又不着痕 迹地表达着离情别绪,思乡的情怀。
重点赏析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 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 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 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 的情绪。
课堂检测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
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
句是:
,
。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 人的衰病漂泊 的诗句: ,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
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
画图 。这句诗是:
,
。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岑 参
故
夜 上 受 降李 城益 闻 笛
作者名片
李益(748—约829), 唐代诗人,字君 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 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 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 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 人生之凄凉却尽寓其中,仅仅四句却概 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 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让人体 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咏春古诗(百家讲坛)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
人们喜爱春天,喜爱春风、春雨,喜爱春山、春水,喜爱春花、春草……古往今来,人同此情,因此在历代诗人、特别是唐宋诗人的笔下,留下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这些诗篇,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共鸣。
我想在这里举一些唐宋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咏春小诗,与大家一起来欣赏。
为了讲述的方便,我想按照春天的发展顺序,即:初春——又称孟春、盛春——又称仲春、暮春——又称季春的大致顺序,来作一个走马观花式的巡礼。
一、咏初春诗。
咏初春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状态,我想用两个字概括,这就是“惊喜”。
初春之际,对物候变化最为敏感的诗人们,惊喜地发现大自然中最新引起变化的是杨柳:南朝诗人黄昶诗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和萧记室春日有所思》)唐代诗人李白诗曰:“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诗亦曰:“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腊日》)春的信息被柳条漏泄出来了。
另外,宋代诗人张耒诗曰:“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春日》)这里的“偷”字很形象,是说春天悄悄地、暗暗地从柳条上回来了。
当然,歌颂初春的诗歌当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得非常精采!柳干像碧玉妆成,柳条像丝绦垂下,而那一排排整齐、鲜嫩、透亮的绿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是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一样剪裁出来的。
把春风给万物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比拟为是剪刀精心剪裁出来的,可谓是想落天外。
这首诗好在两点:一是层次非常清楚,从柳干写到柳条,再写到柳叶。
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歌咏的是绿柳,但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因为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正如清人江湜《彦冲画柳燕》题画诗所写:“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
”这首诗歌咏的是初春的绿柳,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风带来的。
宋人曾巩也有一首七言绝句,题目也是《咏柳》,但这两首《咏柳》诗所体现的意趣,却迥然不同。
曾巩的《咏柳》诗曰: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那乱七八糟的柳条还没有改变最初的鹅黄色,倚仗着东风便疯狂的飘舞起来。
妄想用柳絮把太阳和月亮遮蔽起来,请你不要得意太早,当秋风一起、清霜一降的时候,你就会黄叶飘零。
这首诗不是用热烈的情感去体验春天到来的喜悦,而是将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哲理,通过杨柳的形象表露出来。
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刻画的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所以,我们如果将这首诗跟贺知章的那首诗比较一下,便可以看到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色:唐诗的特色是重情趣,唐代诗人多用一种热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给人以感染;而宋诗的特色是注重理趣,将某种哲理通过物化外露的形式体现出来,给人启迪。
所以有人说读唐诗如饮美酒,让人热烈兴奋;读宋诗如品名茗,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唐诗中也有充满议论和哲理的诗歌,比如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一句都是议论,但是议论得好,是千古绝唱。
宋诗中也有充满情趣的,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确实是不减唐音。
如果说贺知章的《咏柳》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柳以歌颂春风的话,那么韩愈《早春呈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也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草以歌颂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一句用酥油来形容初春细雨对大地的滋润,取喻用常得奇。
第二句写经细雨滋润的刚刚萌芽的春草,远望有淡淡的绿色,近看则草色又消失得难以寻觅。
这一句体物甚微,一般人不易觉察,更不易道出。
诚所谓人人意中皆有,而人人笔下皆无。
初春的蒙蒙细雨,初生的茸茸春草,被诗人描绘得生机盎然。
以春雨衬春草,以春草显春雨,亦可谓相得益彰。
宋人黄庭坚《春近》诗亦云:“年华以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
”也是说春色最先从草头上归来。
描写初春的诗句,还有一些写得非常好,比如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道:“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大酺》)又如宋代诗人汪藻写道:“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春日》)花看半开,最有情趣;酒喝微醉,最得佳境。
另外,唐代诗人刘方平还从虫声中听到春天到来的脚步声,他的一首七绝写道:“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率窗纱。
”这首诗也写得非常好,诗人从春虫的鸣叫声中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写过一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也是咏初春的一首为人传诵的小诗。
二、咏盛春诗初春的诗歌我想跟大家一起欣赏到这里。
下面我们讲咏盛春的诗歌。
咏盛春的诗歌在情感色彩方面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这就是“兴奋”。
如果说初春给人以惊喜,那么盛春则给人以兴奋。
盛春时节,浩浩春风,蒙蒙春雨,融融春水,一起掀开了春天的帷幕,无限春色一起涌向大地。
唐代诗人韩翝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宋代朱熹写道:“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诗人们驰骋才情的最好时机。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江南春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宋代词人宋祁写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化静为动,将争奇斗艳盛开枝头的红杏拟人化,写活了;一时广为流传,以致于人们称尚书宋祁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清人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激赏这一个“闹”字:“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堪称“诗眼”。
这里顺便说一下,同学们以后写诗锤炼字句的时候,名词、实词不要锤炼,主要锤炼动词、虚词、形容词。
这里想说一下红杏,这是盛春里非常有代表性的花。
红杏,逗出了诗人们多少可爱的佳句:比如唐代诗人吴融写过“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前行人正独愁。
”(《途中见杏花》)以探出墙头开得正火红的红杏,反衬出孤游在外的旅人的愁苦情怀。
后来宋代诗人陆游引用原句入诗曰:“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以一片绿柳反衬和烘托红杏之红艳。
当然,写红杏的诗歌当中写得最为脍炙人口的还要数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小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面这两句中,首先“关”用得非常传神,仿佛园中贮满了春色;而春色不愿意被人们关在小小的院落中,所以竭力地挣脱院墙的束缚,推出“一枝红杏”,来显示满园浓浓春色。
这里实写了“一枝红杏”,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虚写了满园春色。
并以“一枝红杏”,写尽了满园春色。
其次,“出墙来”比前人的“出墙头”要生动得多。
“墙头”是一个静止的事物,“出墙头”只是写红杏在春光里长出了墙头;而“出墙来”的一个“来”字,将杏花拟人化,杏花仿佛是一个天真的少女,不愿受束缚而玩皮地将头伸出墙头以外。
这两句不仅写景生动,而且后来人们给这两句赋予一种哲理和情趣。
人们通常用这两句诗比喻或形容生活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或事物;形容那种冲破了某种阻隔、或经过一番努力,而终于脱颖而出、赫然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情状,说成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我想附带介绍一下清朝有一个女子叫骆绮兰,她写过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如同诗序一样,曰:《三月四日,过云根山馆时,畹乡夫人归宁,见千叶桃盛开,题壁一绝》,“过”就是拜访;“归宁”就是回娘家,古代女子出嫁后,如果娘家有人带回去探亲,就叫做“归宁”。
诗人看到满园千叶桃盛开,一片火红,可是主人却不在家,十分惋惜,便在院墙上题写了如下这首小诗:寂寂园林日未斜,一庭红影上窗纱。
主人难免花枝笑,如此春色不在家。
我曾有感于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大好春光里仍然坐在图书馆里面孜孜不倦地读书,我一方面为他们勤奋读书感到赞叹,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辜负了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为此我写了一首诗:“不疑春风遍天涯,姹紫嫣红满京华。
书生难免花枝笑,如此春色却在家。
”后来我看到宋人朱熹写过一首诗,可以说是先得我心。
朱熹《出山道中口占》诗写道:“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我得古人怀抱,幸甚至哉!在盛春里最好的节日就是清明,古往今来描写清明的诗歌数不胜数;像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一首《约客》诗写道:“清明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以动写静,写出了朋友不来的寂寞。
清明诗总是与雨联在一起,如宋人沈与求《清明日晚晴》诗曰:“细风吹雨湿清明”,清明总是湿渌渌的。
当然,歌咏清明的诗歌当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
第一句中的“纷纷”才是春雨,正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也像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别严士元》)这个雨看不见,不知不觉中却把衣服湿透了。
宋代释志南《绝句》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些都体现了春雨和春风的特色。
第二句中的“断魂”,指感情特别强烈;或极度悲伤,或极度高兴,这里一般解释为悲伤。
行人在外适逢清明,“清明无客不思家”(明代高启诗);加之纷纷春雨,绵绵无尽,心情无疑更加凄凉孤寂。
想避雨、亦想消愁,于是便想找一个小酒馆小饮几杯。
第三、四句写诗人“借问”,牧童不用言语,只用一个手势作答,更富有形象性。
全诗就像一幅《清明春雨图》,素朴淡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春意。
近人周汝昌先生曾分析说这首诗说好就好在“遥”字;认为“遥”字,不能理解为杏花村离这里路程非常遥远,而是说那酒帘隐约在红杏梢头随风飘动,时隐时现。
若真的还距离太遥远,就难以引起人们的艺术联想;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结句戛然而止,“遥指”后的情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余韵邈然。
我认为这首诗里“遥”字固佳,但全诗中点睛传神之笔,还在于“牧童”这个意象选取得好。
这个意象跟整个画面和整个情韵和谐一致,水乳交融。
牧童,乡村中放牛的小孩子,这是春天的原野上最常见到的一幕:牧童横笛牛背,悠然自得。
天真无邪的牧童,与纯朴无华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纯朴的牧童,融入了纯朴的大自然,美好的童心和美好的春光交融在一起,这真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
关于“牧童”我想给同学们选三首唐宋诗歌:唐代诗人栖蟾《牧童》诗写道:“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沐在春风里,浴在春雨中,牛自由骑,山任我行,笛随意吹;何等天然、自然,何等怡然、超然!唐代诗人吕严《牧童》诗写道:“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