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磷酸盐绿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磷酸盐绿色荧光粉制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磷酸盐绿色荧光粉制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磷酸盐绿色荧光粉制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闵宇霖;李进;郝仕油
【期刊名称】《江西化工》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磷酸稀土在制备绿色荧光粉的前驱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制备过程中的制备条件和制备工艺难以控制,难以得到理想的产品,本文试从制备过程中的几个制备条件的改变出发,探讨出一条制备磷酸稀土荧光粉前驱体的最佳酸度控制条件,并依次制备出较为理想的磷酸稀土盐荧光粉.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闵宇霖;李进;郝仕油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330029;南昌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330029;浙江师范大学生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23
【相关文献】
1.机械力固相化学反应法合成稀土磷酸盐绿色荧光粉 [J], 杨定明;朱达川;涂铭旌
2.共沉淀法制备不球磨稀土磷酸盐绿色荧光粉研究 [J], 刘南生;孙日圣;彭宏博;熊瑛;张小林;邹建国
3.稀土磷酸盐绿色荧光粉合成工艺探索 [J], 王健;瞿存德;高正中
4.稀土磷酸盐绿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J], 费邦忠;张宏;刘清白;殷榕灿;陶栋梁;王永忠;金凤;张坤;杨森林;崔玉民
5.室温固相反应前驱体法合成稀土磷酸盐绿色荧光粉 [J], 杨定明;朱达川;戴亚堂;庄稼;涂铭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稀土磷酸盐RePO4(Re=La,Ce)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

稀土磷酸盐RePO4(Re=La,Ce)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

WAN Jn , AN Xi , G ig W G n HUANG C u n h n I Zfn , HE uu XU iu h a s u ,L U i g Z NG Qi , e j J i h
(n t u eo tr l ce c n gn eig Oc a ie st f ia I si t fMae i in ea dEn ie r , e nUnv riyo n ,Qig a 6 1 0) t aS n Ch n d o2 6 0
稀土磷 酸盐 R P ; R —L , e 纳 米粉 体 的制备技 术 e O ( e aC ) 王
静等
稀 土 磷 酸 盐 R P ( = L , e 纳 米 粉 体 的 制 备 技 术 e O4 Re a C )
王 静 , 王 昕, 黄传顺 , 刘子峰 , 郑秋 菊, 继辉 许
( 国海 洋 大 学 材 料科 学 与工 程 研 究 院 。 岛 2 60 ) 中 青 6 10 摘 要 稀 土磷 酸 盐 由于 其优 异 的物 理 化 学 性 能 而 日益 受到 重 视 , 中 R P ( e C , a 纳 米 粉 体 的 制备 是 其 e O R = eI )
关 键 词 稀土磷酸盐 独居石 纳 米颗粒 合成
T eP e a a in M eh d fRa eEa t h s h t P ( - La Ce h r p r to t o so r rh P o p a e Re O4 Re - , )
Na O a tc e n p rils
co mu s n me h d Th d a t g s a d d s d a t g s o h s t o s a e e t t d Th a i y t e i o P r e l i t o . e a v n a e n ia v n a e ft e e me h d r s i e . e r pd s n h s fRe O4 o ma s n n p wd r y mi r wa e ir d a in i p tf r r . a o o e s b c o r r a it s u o wa d o

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 II引言11 材料与方法 (2)1.1 稀土发光材料的原理与合成方法 (2)1.2 稀土发光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3)1.2.1 稀土发光材料的性能概述 (3)1.2.2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3)1.3 钨钼酸盐的常见的合成方法 (4)1.3.1 高温固相法 (4)1.3.2 共沉淀法 (4)1.3.3 水热合成法 (4)1.3.4 溶胶-凝胶法 (5)1.3.5 微波辐射法 (5)1.4 实验材料 (5)实验药品 (5)仪器设备 (6)1.5 实验过程 (6)1.5.1 纯基质钨酸锌的合成 (6)1.5.2 ZnWO4:x mol%Eu3+〔x = 0.01, 0.1, 1, 2,3,4,6〕的合成 (7)1.5.3 ZnWO4:x mol%Bi3+〔x = 0.001, 0.01, 0.1, 1, 2〕的合成 (7)1.5.4 样品ZnWO4:x mol%Bi3+ , 3 mol%Eu3+共掺钨酸锌的合成 (8)1.5.5 纯基质CdWO4的合成 (9)1.5.6 CdWO4:0.04%Bi3+的合成 (10)1.5.7 纯基质钼酸锌(ZnMoO4)的合成 (11)1.5.8 用共沉淀法合成纯基质钼酸锌(ZnMoO4)111.5.9 ZnMoO4:x mol%Eu3+(x=5, 6.667, 10, 15, 16.667, 18,20,22,25,30)的合成 (11)1.5.10 ZnMoO4:10 mol%Eu3+,x mol%Bi3+(x=2,4,6,6.667,8,10,12)的合成121.5.11 ZnMoO4:10 mol%Bi3+,x mol%Eu3+(x=3, 6.667, 9, 10, 13, 16.667,19, 22)的合成 (12)1.5.12 ZnMoO4:16.667 mol%Eu3+,x mol%Bi3+(x=0, 4, 7, 10, 13, 16,16.667, 18, 20, 22)的合成 (12)1.5.13 掺杂Bi3+,Eu3+与电荷补偿剂(Li+,Na+,K+)的ZnMoO4的合成 .. 132 结果与分析 (13)2.1 XRD表征 (13)2.2 激发发射光谱 (17)2.3 色度图 (30)2.4 形貌和结构分析 (30)致谢 (34)参考文献 (35)ZnM(M=W, Mo)O4: Bi3+, Eu3+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材料化学许晓燕指导教师师进生中文摘要:本课题的目的是定向制备LED用钨钼酸盐荧光粉。

稀土荧光粉的制备技术研究与展望

稀土荧光粉的制备技术研究与展望
b o d a p iai n h s mau e p e a ain t c n l g n i n u t . tSmany u e n mo e l h , a i ih , a s sau r a p l t a t r rp r t h oo yi si d sr I i l s d i d m g t t f cl t c r tt s c o o e t y i r g
r s e tp wd r t e r s a c f p e aa in tc n lg s t e k y p o e s I t d c d v r u r p r t n meh d f r r e c n o e ,h e e rh o r p r t e h o o i h e r e s . nr u e a i s p e a ai t o s o a e o y o o o e r u r s e t o d ra o n b o d,u h a ih—t mp r t r o i a t f o e c n w e th me a d a r a s c sh g hl p e ea u e s l d—p a e r a t n meh d, ot h mia t — h s e c i t o sf c e c meh o l o a d p y ia co v y t e i meh d ec . h d a tg sa d d s d a t g so e e me h d r lo c mp r d, d, n h s lmir wa e s nh s t o t . T ea v n a e n ia v n a e ft s t o swee a s o a e c s h r s e t ey F n l t e p o p c n h e eo me tt n o h y t e i o a e e r u r s e t p w e r r — e p ci l . i al h r s e ta d t e d v l p n r d fr t e s n h ss f rr a t f o e c n o d r we e p o v y, e hl

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1.引言发光材料是一类在外界激发下能够发出可见光的材料,其在照明、显示、激光、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稀土元素作为一类特殊的元素,在发光材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2.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原子序数和复杂的能级结构,使其在发光材料中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能。

稀土元素常被用于制备荧光粉、磷光体、荧光玻璃等发光材料。

以镝、钬、铒、钆等为代表的稀土元素在不同的发光材料中展现出不同的发光行为,例如镝离子表现出红色荧光、钬离子表现出蓝色荧光等。

通过调控稀土元素的掺杂浓度、晶体结构等因素,可以实现针对性地调节发光颜色和发光强度,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3.稀土元素发光性能研究稀土元素发光性能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其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机制和性能表现的关键。

研究表明,稀土元素的发光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晶体结构、掺杂浓度、激发光源等。

例如,通过增加稀土元素的掺杂浓度,可以提高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和色纯度;通过选择合适的晶体结构,可以改善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能;通过设计合适的激发光源,可以实现更高强度的发光效果。

此外,稀土元素的能级结构和跃迁规律也对发光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深入研究这些规律对于提升发光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4.稀土元素的应用案例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案例丰富多样,涉及照明、显示、激光等多个领域。

以镝为例,其在LED照明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主流。

镝离子作为红色荧光发射剂,可以实现LED的白光变色效果,提高照明品质;钆和铒等稀土元素在激光器件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激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随着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5.结论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发光材料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Tb3+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致发光研究

Tb3+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致发光研究

第!"卷!第""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C +)@-@)-""年""月!!!!!!!!!!!!.(/012$30$(4567.(/0125%865%4393'$:/;</2!)-""!06=G &*F [!A D Y 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光致发光研究邱桂明" 许成科) 黄!罛""`汕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广东汕头!,",-C !!!!!!)`衡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湖南衡阳!F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 5).6?F m><!^绿色荧光粉#利用c 射线衍射分析了S 5).6?F m><!^物相的形成#测量了S 5).6?F m><!^的激发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由一个宽激发峰组成!研究了><!^浓度对样品激发光谱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浓度增大!宽带激发峰发生了红移#发射光谱由四个主要发射峰组成!峰值分别位于F @"!,F !!,**和C )!6;处!><!^以,G F *D ;,%,F !6;&跃迁发射最强!低掺杂浓度下!><!^的D ;C 能级出现斯托克劈裂!劈裂峰%F *"6;处&随><!^浓度增加!先增强然后减弱$在发光强度方面!随><!^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摩尔浓度为@g 时!发光强度最大!根据M /f 1/2理论!确定了在S 5).6?F 基质中><!^自身浓度猝灭机理#荧光寿命测试表明><!^在S 5).6?F 基质中荧光衰减平均寿命为F &F;3#关键词!S 5).6?F m><!^$荧光粉$光致发光$荧光寿命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8!!!)*+ "-&!@C F G&9336&"---+-,@! )-"" ""+)@-C +-F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 -D D *-!)&资助!作者简介 邱桂明!"@C )年生!汕头大学物理系副教授!!/+;59%'N ;P 9J !31J `/7J `06引!言!!稀土发光材料是由基质化合物与作为激活剂的少量稀土离子所组成的#稀土离子具有F H 电子!性质独特!研究稀土离子掺杂于各种基质材料中的发光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M 569/%3$6等(!!F )利用组合化学法首次制备了高效的蓝色发光材料.2)S /?F #由于.2)S /?F 独特的晶体结构和高效的发光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揣晓红等(,)!'5N (C )!石士考等(D )分别对这种发光体的制备方法"发光性质和发光机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S 5).6?F 与.2)S /?F 同构!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种很好的基质材料#杨红梅(*)等发现\J !^掺杂的S 5).6?F 发光体在紫外光的激发下产生非常强的红光发射#付晓燕等制备了纳米级锡酸盐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符史流等(@)发现S /F ^在S 5).6?F 一维结构基质中有着非常强的蓝光发射!后来又研制出发光颜色可调的\J !^和S /F ^共掺杂的S 5).6?F 发光材料("-)#而以S 5).6?F 为基质的绿色发光材料未见报道#本文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掺杂的S 5).6?F 荧光粉!对其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较强绿光发射!在等离子平板显示和发光二极管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实验部分!!实验采用S 5S ?!!.6?)!><F ?D 为原料!按S 5)Z >><>.6?F 中各物质的量比混合!加入适量无水乙醇作为分散剂!混合均匀后在*-i 下烘烤!O !再经充分研磨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装入坩埚!置于马弗炉内!在空气气氛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为"),-i !时间为"-O !经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样品#样品的晶体结构用日本.O 9;57W J 公司的c M +C "-型c 射线粉末衍射仪%c K M &测定!辐射源为S J I )%'h-&",F -,6;&#采用\796<J 2N O L 6312J ;/613公司的B =.@)-型荧光光谱仪测定荧光光谱%用c /灯作激发光源&和荧光寿命%激发源为%B @)-[型微秒灯&#)!结果与分析=./!样品结构S 5).6?F 属正交晶系#在S 5).6?F 晶格中!S 5)^和.6F ^的半径分别为-&-@@和-&-D "6;!><!^的半径约为-&-@)6;!其大小接近于S 5)^!因而在S 5).6?F 中掺杂的><!^将替代S 5)^的格位#图".和C 给出了S 5"&@"><-&-@.6?F 在")--和"),-i 温度下烧结"-O 后的c K M 图#与S 5).6?F标准谱%I S E M .F C *-"")&(见图"+)比较可知!上述两种样品均反应生成了S 5).6?F 相#此外!在图".和C 的样品中均出现明显的S 5.6?!杂相%I S E M .D D *"D @D &!但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杂相衍射峰强度明显减弱#这说明适当提高烧结温度有助于提升><!^在S 5).6?F 晶格中的掺杂量#(,-./!\E )B 655"1&2%#06/.Q /!A P .P Q G &*F %5&'S 5%096/751")--iA $2"-O $J 23$%<&'S 5%096/751"),-iA $2"-O $J 23$%0&'I S E M .0527A $2S 5).6?F=.=!样品的光谱特性)&)&"!S 5)Z >><>.6?F 的激发光谱><!^掺杂的S 5).6?F 荧光粉在紫外光的激发下产生明显的绿光发射#图)给出了各种不同掺杂浓度的S 5)Z >><>.6?F 样品的激发光谱!其中发射监控波长'/;h,F !6;!测量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由图可见!S 5)Z >><>.6?F 样品在紫外短波区出现一个吸收宽带!范围为)--"!--6;左右#这条吸收带对应于><!^F H *,$能级的吸收跃迁!其激发峰较宽#从图中发现!激发光谱的峰值位置与><!^的掺杂浓度有关!当><!^掺杂浓度较低时%见图).&!峰值位于),F6;左右$而当><!^掺杂浓度较高时%图)C 和+&!其峰值红移至)C -6;附近#发生红移现象的原因与><!^所处的配体环境有关!当><!^处于晶体中时!由于><!^的,$轨道裸露在外!所以周围的晶体场对其外层的,$电子作用较大!这种(,-.=!K L 4,565,%&2B "4516%#06=V %!A %G &*F B 9%2B9%1%:%&,5%1"?65 ":]H F D&:&作用不仅使,$电子的能级发生劈裂!而且会使><!^F H =Z ",$组态能级重心下移("")#><!^掺杂在S 5).6?F 晶体中!取代的是S 5)^的格位!><!^的半径小于S 5)^的半径!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S 5).6?F 晶胞会逐渐收缩!晶体场的作用加强!声子对><!^的影响增大!这使得><!^所处于S 5).6?F 基质的晶体环境因子增大!稀土离子,$组态能级重心随着环境因子的增大而降低("))!从而导致F H *,$吸收跃迁能量差减少!宽带吸收峰红移#)&)&)!S 5)Z >><>.6?F 的发射光谱图!是S 5)Z >><>.6?F 样品的发射光谱图!图!.和C 用'/f h ),F6;激发样品!图!+!$和@是用'/f h)C -6;激发样品#由图可见!><!^的发射主要来自,G F 激发态能级!包括,G F *D ;C %F @"6;&!,G F *D ;,%,F !6;&!,G F *D ;F %,**6;&和,G F *D ;!%C )!6;&跃迁发射!其中,G F *D ;,跃迁发射强度最大#比较图!中各掺杂浓度的发射光谱图!在掺杂浓度>h -&-"和>h -&-!%见图!.和C &的样品中!显示了,G F *D;C 跃迁发射的发射峰劈裂成三个峰!其中以F*"6;处的最为明显!在掺杂浓度超过>h -&-!时!><!^的,G F *D;C 跃迁发射只有一个发射峰#,G F *D;C 跃迁发射的劈裂现象在><!^掺杂各种基质的发光材料中少见报道!><!^的,G F *D;C 能级劈裂与其所受掺杂S 5).6?F 基质影响有关$在S 5).6?F 晶体中!S 5)^具有S 3点群对称性!在晶格中处于低对称的格位!S 5).6?F 中掺杂><!^!><!^占据S 5)^的位置处于低对称环境中!其,$电子处于外层电子轨道!受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大!><!^受到晶体场的微扰!D ;C 能级简并解除而产生斯托克劈裂!形成三条谱线!与_2J </2等("!)的报道相吻合#(,-.D !K :,22,%&2B "451@:%#06=V %!A %G &*F B 9%2B9%165?,#3#"1"&5!A D Y?%B ,&-4%&4"&5165,%&%/:%$T 6&?D :%$T !A D Y"L 4,5"?65867"$"&-59=H F &:!H /D :%$T !A D Y "L 4,5"?65867"$"&-59=U P&:&!!进一步比较,G F *D;C 跃迁发射劈裂峰!观察到F*"6;处的峰强随掺杂浓度的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并且三个劈裂峰逐步合成一个主峰!D ;C 能级斯托克劈裂消失#分析其原因!><!^掺杂浓度增加!离子发光中心增多!,G F *D;C 的跃迁发射增强$继续增加><!^掺杂浓度!由于><!^半径小于S 5)^半径!替代S 5)^格位后!造成S 5).6?FD-@)第""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晶胞收缩!晶体场的作用增强!一方面可能使得激活剂><!^的电子与声子发生耦合的几率增加!处在激发态能级的><!^将通过非辐射弛豫损失部分能量!降低了,G F *D;C 的跃迁发射几率!增加了,G F *D ;,的跃迁发射几率!从而导致,G F *D ;C 的跃迁发射强度降低$另一方面!晶体场的能级劈裂能大小与晶体场强度有关系("F )!晶体场作用增强!使得晶体场能级劈裂能增大!D ;C 能级受其微扰产生斯托克劈裂难度加大!导致能级简并不能完全解除!最终,G F *D ;C 跃迁发射在发射光谱图上形成F @"6;的主发射峰#)&)&!!><!^浓度对S 5).6?F m><!^材料发光强度的影响发光离子的掺入浓度对材料的发光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随掺杂离子浓度增加!发光体的发光强度先增大然后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浓度猝灭现象#为了研究><!^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实验中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样品!并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测试!图!+!$和@给出了浓度>h -&-,!>h -&-@和>h -&"!的发射光谱图!激发波长为'/fh)C -6;#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浓度的增大!S 5).6?F m><!^材料的发光强度呈现先增大然后减小的趋势!当><!^掺入浓度>h -&-@时!发光强度最大!即存在浓度猝灭效应#根据M /f 1/2理论(",)!非导电性无机材料中激活剂离子的浓度猝灭机理属于电多极相互作用!当激活剂离子浓度足够大时!材料的发光强度6与浓度>的关系可表示为("C )%N %6+>&&+*%*+!&%N>式中>是激活剂离子浓度的摩尔分数!+为常数!当*h C !*!"-时!分别代表电偶极+偶极"电偶极+四极"电四极+四极相互作用#我们以!D D6;波长作激发源!测定><!^摩尔浓度大于@g 时!各浓度下S 5).6?F m><!^中><!^的,F !6;的发射强度6!作出%N %6+>&Z %N>的关系曲线!如图F 所示#由图中直线部分的斜率求得*h,&!,!接近于C !这说明><!^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偶极相互作用#(,-.F !0@17"#%159"1"$65,%&29,B %#$-%&+%&6&?$-%=.D !荧光寿命分析图,给出了S 5)Z >><>.6?F %>h -&-@&荧光粉的荧光寿命动态曲线!激发波长'/f h )C -6;!监测波长'/;h,F !6;#荧光寿命曲线用双指数公式6&3'5"/%*0++"&'5)/%*0++)&进行拟合!拟合效果很好%式中+"和+)是荧光寿命!3!5"和5)是拟合参数&!结果如图F 中实线所示!结果显示S 5)Z >><>.6?F %>h -&-@&荧光粉有两个荧光衰减寿命%"&*和*&C ;3&!由平均寿命公式+&%5"+)"'5)+))&+%5"+"'5)+)&计算可得到><!^的,G F *D ;,能级跃迁发射在荧光粉中的平均寿命为F &F;3#对三价稀土离子掺杂的晶体!激活离子为F H *F H 跃迁!属于禁戒跃迁!其辐射几率约为"-!3Z"!对应于几百微秒至几毫秒的荧光寿命("D )#我们对><!^掺杂的S 5).6?F 晶体的荧光寿命测量所得到的毫秒级的荧光寿命!印证了><!^在晶体中的价态和跃迁类型#(,-.H !)"46C4@17"#%159"$@:,&"24"&4"%#!A D Y,&06=G &*F [%!A D Y %%]P .P Q &B 9%2B9%1B %8?"12!!结!论!!采用高温固相法首次制备了S 5).6?F m><!^荧光粉!c K M 分析表明!在"),-i 温度下灼烧"-O 能得到S 5).6?F 物相#测得S 5).6?F m><!^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为单峰宽带结构!对应于><!^的F H *,$能级跃迁!研究发现激发峰随><!^浓度增大而出现红移现象!其原因是S 5).6?F 晶格场对><!^能级的影响$发射光谱由四组峰构成!,G F *D ;,%,F !6;&跃迁发射最强!低掺入浓度下!><!^的D ;C 能级出现斯托克能级劈裂!随掺杂浓度的增大!F *"6;处劈裂峰呈现先增强然后减弱的现象#研究发现!随><!^浓度增大!S 5).6?F m><!^发光材料的发射光谱强度先增大!在><!^摩尔浓度为@g 时!发射峰强度最大!而后增大><!^浓度!发射峰强度减小!即存在浓度猝灭效应$根据M /f 1/2理论确定><!^自身猝灭机理为电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荧光寿命测试表明样品有两个荧光衰减寿命!其荧光平均寿命为F &F;3!这与><!^在样品中的价态和跃迁类型相对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第!"卷E "#"1"&4"2(")!b 8'_c 9J +G 956!.[L S O 5$+3O J !c Yc 95$+%956N %杨秀健!施朝淑!许小亮&`8015E O 43`.96`%物理学报&!)--)!,"%")&')*D "`())!c L 'c 956+3O J 56!H [?YU 59+<96!=n.O J +0O /6!/15%%辛显双!周百斌!吕树臣!等&`8015E O 43`.96`%物理学报&!)--,!,F %F &'"*,@`(!)!M 569/%3$6\!M /:/66/4X !_95P J 9615M X !/15%`I `.09/60/!"@@*!)D @%C &'*!D `(F )!M569/%3$6\!M /:/66/4X !_95P J 9615M X !/15%`I `X $%`.12J 01J 2/!"@@*!F D -'))@`(,)!S[Y 8L c 95$+O $6N !H [8'_[$6N +G 9/!=L B J +3O /6!/15%%揣晓红!张洪杰!李福遷!等&`S O 96`I `L 6$2N `S O /;`%无机化学学报&!)--!!"@%,&$F C )`(C )!'5N 8!'52545656a J 114>K `I `X 51/2`S O /;`!)--!!"!'!D -`(D )!.[L .O 9+]5$!R 8'_I 9+4/!=L I J 6+;96!/15%%石士考!王继业!栗俊敏!等&`I $J 265%$A 1O /S O 96/3/K 52/\521O .$09/14%中国稀土学报&!)--F !))%C &'*,@`(*)!b56N [$6N ;/9!.O 9I 956f 96!_$6N X /6N %956!/15%`I $J 265%$A .$%97.151/S O /;93124!)--,!"D *'@"D `(@)!B Y.O 9+%9J !b L '>5$!S [8L B /9%符史流!尹!涛!柴!飞&`S O 96/3/E O 43903%中国物理&!)--D !"C '!")@`("-)!BY.O 9+%9J !S [8L B /9!H [?Y>5$!/15%%符史流!柴!飞!周!涛!等&`S O 96/3/I $J 265%$A L 6$2N 5690S O /;93124%无机化学学报&!)--@!),%"&'D C `("")!H [8'_.9+4J 6%张思远&`.(/012$30$(4$A K 52/+\521O L $63%稀土离子的光谱学&`U /9G 96N '.09/60/E 2/33%北京'科学出版社&!)--*`)!,`("))!.O 9I .!H O 56N .b `I `E O 43`S O /;`U !)--F !"-*'"**F ,`("!)!_2J </2I U !'53Oa=!/15%`I $J 265%$A =J ;96/30/60/!)--*!")*'")D "`("F )!e Y_J 56N +4J 56!M ?'_'96N !_Y ?[59!/15%%曲广媛!董!宁!郭!海!等&`S O 96`I `=J ;96`%发光学报&!)--,!)C %)&'"@@`(",)!M /f 1/2M=!.0O J %;56I[`I `S O /;`E O 43`!"@,F !))%C &'"-C !`("C )!R 8'_H O 9+G J 6!=L E 56+%59!R 8'_b 96N !/15%%王志军!李盼来!王!颖!等&`8015E O 43095.96905%物理学报&!)--@!,*%")&'"),D `("D )!R 8'_R /6+4J 6!b YI 95$+%J !b Y b 96N +696N!/15%%王文韵!于皎路!于英宁!等&`=53/2I $J 265%%激光杂志&!"@@!!"F %!&'")D `I 1"B 6165,%&6&?;@:,&"24"&5I 1%B "15,"2%#6^1""&06=G &*F [!A D Y I 9%2B9%1e L Y_J 9+;96N "!c YS O /6N +]/)![Y 8'_S O $6N""`S $%%/N /$A .09/60/!.O 561$JY 69:/23914!.O 561$J !,",-C !!S O 965)`M /(521;/61E O 43903d \%/012$690L 6A $2;519$6.09/60/![/6N 456N '$2;5%Y 69:/23914![/6N 456N!F )"--*!S O 965'A 251645!86$:/%N 2//6/;91196N (O $3(O $2!><!^+7$(/7S 5).6?F !Q 53(2/(52/7<41O /3$%97+3151/2/5019$6`c +254($Q 7/279A +A 25019$6%c K M &565%43930$6A 92;/71O /A $2;519$6$A S 5).6?F m><!^`E O $1$%J ;96/30/60/;/53J 2/;/6139679051/71O 511O /(O $3+(O $2/f O 9<913<29N O 1N 2//6/;9339$6515<$J 1,F !6;J 67/2Y #/f 091519$6`>O //f 091519$63(/0125$AS 5)Z >><>.6?F 5((/521$O 5:/52/73O 9A 1Q 91O;596(/5]A 2$;),F 1$)C -6;`>O //;9339$63(/0125$A S 5)Z >><>.6?F O 5:/A $J 2(/5]353029</71$,G F *D ;7%Q O /2/7h C !,!F !!&12563919$63$A ><!^9$63`Y 67/21O /0$67919$6$A %$Q><!^0$60/612519$6!1O /,G F *D ;C 12563919$6$A ><!^3O $Q /753152]/6/2N 4%/:/%3(%911$1O 2//3(%91(/5]35671O /(/5]961/63914$A F *"6;A 9231%49602/53/7Q 91O 9602/5396N ><!^0$60/612519$6!1O /67/02/53/7`>O /7/(/67/60/$A %J ;96/30/61961/63914$A S 5).6?F m><!^(O $3(O $2$61O /><!^0$60/612519$6Q 5331J 79/7!5671O /2/3J %133O $Q1O 511O /%J ;96/30/60/961/63914A 9231%49602/53/7Q 91O 9602/5396N ><!^0$60/612519$6!1O /67/+02/53/7!5672/50O /71O /;5f 9;5%:5%J /51@;$%g ><!^`800$2796N 1$1O /M /f 1/21O /$24!1O /5J 1O $230$6A 92;/71O /0$60/6125+19$6P J /60O 96N ;/0O 5693;$A ><!^96S 5).6?F `>O /A %J $2/30/60/%9A /19;/$A (O $3(O $2565%43933O $Q 31O 511O /5:/25N /%9A /19;/93F &F;3`>O /2/3J %139679051/71O 51S 5).6?F m><!^0$J %7</5($1/6195%05679751/535N 2//6+/;91196N ($Q 7/2(O $3(O $2`J "C8%1?2!S 5).6?F m><!^$E O $3(O $2$=J ;96/30/60/$B %J $2/30/60/%9A /19;/%K /0/9:/7?01`!!)-"-$500/(1/7I 56`,!)-""&!!@-@)第""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神奇的荧光了解荧光物质中的稀土元素

神奇的荧光了解荧光物质中的稀土元素

神奇的荧光了解荧光物质中的稀土元素神奇的荧光:了解荧光物质中的稀土元素荧光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灯具、显示屏和发光材料等等。

这些荧光物质中的稀土元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秘荧光物质中的稀土元素,了解其特性和应用。

一、荧光物质荧光物质是指那些能够吸收光能,并在短时间内再次辐射出光的物质。

它们具有光谱特征明显、亮度高、色彩丰富的特点。

荧光物质主要分为有机荧光物质和无机荧光物质两大类。

二、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包括15个元素,从镧(La)到镥(Lu)。

它们虽然在自然界中并不少见,但由于化学性质的相似,提纯和分离稀土元素并不容易,因此被称为“稀有”土壤元素,简称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的特殊电子结构决定了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产生荧光。

稀土元素离子具有复杂的能级结构,包含多个能级跃迁能级,使得它们能够吸收和辐射出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荧光颜色。

不同的稀土元素具有不同的电子结构和能级跃迁,因此荧光物质中的稀土元素种类不同,其荧光颜色也有所差异。

三、稀土元素在荧光物质中的应用1. 荧光灯和LED稀土元素在照明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荧光管灯和白炽灯相比,具有节能、寿命长、颜色鲜艳等优点。

荧光灯中的荧光粉主要由氧化镝(Dy2O3)和氧化三钐(Sm2O3)等稀土元素组成,使得荧光灯可以发出明亮而丰富的白光。

而近年来兴起的LED照明技术中,稀土元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调整稀土元素的组合和掺杂浓度,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颜色,从红色到蓝色,从绿色到黄色,满足了不同场合的照明需求。

2. 显示屏和荧光指示剂现代显示技术中广泛应用的LCD(液晶显示屏)和LED显示屏也离不开稀土元素。

LCD背光源中使用的荧光物质通常包含多种稀土元素,以发出均匀而明亮的光线。

荧光指示剂中的荧光粉也利用稀土元素的荧光效应,使得指示剂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明亮的颜色。

3. 发光材料稀土元素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光材料中,如荧光粉和磷光粉。

光致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致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致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学性能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光致发光是指在光照下,物质自行发出较强的光信号的现象。

光致发光现象具有高效性、长寿命、低毒性等特点,因此在生物成像、光电显示、光学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稀土配合物是一种具有强光致发光性质的化合物,其强烈的自发光、荧光和磷光等性质,使其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合成不同的稀土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研究其光学性能,包括光致发光强度、荧光寿命等方面的性质。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不同合成方法对稀土配合物性质的影响,为其在应用领域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1. 合成不同稀土配合物: 采用不同的化学方法,合成出不同的稀土配合物,包括钆、铕、铽等稀土配合物。

2. 表征稀土配合物: 使用FT-IR、UV-Vis、热重分析等方法对稀土配合物进行表征,确定其结构、纯度等性质。

3. 研究其光学性能: 使用荧光光谱仪和光致发光仪等设备,研究稀土配合物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和光致发光强度,分析其光学性能及影响因素。

四、研究进展
目前已完成样品的合成,采用FT-IR、UV-Vis、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表征。

下一步将进一步研究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和光致发光强度,分析其光学性能。

五、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得到一系列具有较强光致发光性质的稀土配合物。

通过对其光学性能的研究,探究其发光机理,并分析不同合成方法对其性能的影响,为其在生物成像、光电显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l _ 3 3. No . 4 De c . 2 0 1 6
稀 土磷 酸盐绿色荧光粉的合成及 其荧光性 能研 究
费邦 忠 , 刘 清白 , 殷榕灿 , 陶栋 梁 I 3 . , 王永忠 , 金 凤 , 张 坤 , 杨森林 , 崔玉 民 , 张 宏
( 1 . 安徽华辉塑业科技股份有 限公 司 , 安徽 六安 2 3 1 3 0 0 ; 2 . 阜 阳师 范学 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 安徽 阜阳 , 2 3 6 0 3 7 ; 3 . 安徽 省环境 污染物监测 与降解 省级重 点实验室 , 安徽 阜 阳 , 2 3 6 0 3 7 ; 4 . 阜 阳富瑞雪化工科技有 限公 司, 安徽 阜 阳, 2 3 6 2 0 0 )

要: 以C e , T b和 L a的硝酸盐与 H4 ) MP O 为原料 , 用共沉淀法合成 了稀土磷酸 盐绿 色荧光粉( L a , C e , T b ) P O , 研
究 了煅 烧 气氛 、 煅烧温度 、 硼 酸含 量 、 溶 液的 p H 值 和 物 质 的 量 的 比 对 荧光 强 度 的 影 响 , 同时还 研 究 了( L a , C e , T b ) P O 共 沉
关键 字 : 绿 色荧光 ; 稀土 ; 磷 酸盐; 煅烧
中图分 类号 : O6 4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3 2 9 ( 2 0 1 6 ) 0 4 。 0 3 2 — 0 5 DoI : 1 0 . 1 4 0 9 6 8 . c n k i . c n 3 4 — 1 0 6 9 / n / 1 0 0 4 - 4 3 2 9 ( 2 0 1 6 ) 0 4 — 0 3 2 — 0 5
F E I B a n g — z h o n g , L I U Qi n g — b a i 4 , YI N R o n g — c a n 2 , T AO Do n g — l i a n g , ’ , WANG Y o n g - z h o n g , ,
Pr e p a r a t i o n s a n d f l u o r e s c e n t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g r e e n ・ - - e mi t t i n g r a r e பைடு நூலகம்
e a r t h pho s pha t e pho s pho r s
J I N Fe n g , ZHANG Ku n 2 , YANG Se n . 1 i n 2 , CUI Yu . mi n 2 一 , ZHANG Ho n g
n. A n h u i Hu a h u i p l a s t i c P o l y t r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 c , S h u c h e n g A n h u i 2 3 1 3 0 0 , C h i n a , " 2 . S c h o o l o fC h e mi s t r ya n dMa t e r i a l s
淀的 荧光 性 能 。结果 表 明 , 共 沉淀 法合 成 的稀 土磷 酸盐绿 色荧光粉 的 最佳 条件 是在 炭还 原 气氛 下煅烧 , 煅烧 温度 为 8 0 0℃ , 溶液 p H值 为 5 , 硼酸的掺入量为 5 %, L a o C e 0 : T b o P O 为最佳配 比, 此 时所得到产品 的荧光强度最 高。
t d . , F u y a n gA n h u i 2 3 6 2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g r e e n — e mi t t i n g r a r e e a r t h p h o s p h a t e p h o s p h o r s ( L a , C e , T b ) P 0 4 wa s p r e p a r e d f r o m t h e n i t r a t e s o f Gd , E u a n d( NI - L ) 2 HP O , b y c o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me t h o d . T h e e f e c t s o f c a l c i n a t i o n a t mo s p h e r e , c a l c i n a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 c o n t e n t o f H3 B O 3 ,
E n g i n e e r i n g , F u y a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F u y a n g A n h u i 2 3 6 0 3 7 , C h i n a ; 3 . A n h u i P r o v i n c i a l K e y L a b o r a t o yf r o r De g r a d a t i o n
第3 3 卷第 4 期 2 0 1 6 年1 2 月
阜 阳师范学 院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F u y a n g N o r m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l a S c i e n c e )
a n dMo n i t o r i n go f P o l l u t i o no f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 F u y a n g A n h u i 2 3 6 0 3 7 , C h i n a ; 4 . F u y a n gF u r u i x u e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C o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