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小麦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观察

小麦病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观察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锈病 小麦秆锈病
小麦锈病病原

小麦条锈病: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小麦隐匿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杆锈病: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黄矮病的病原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

小麦杆锈病症状

小麦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可危害 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 中最大,隆起高,黄褐色,不规则散生。杆锈 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 点叶正反面均出现孢子堆,且背面孢子堆比正 面大。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状。 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破裂产生黑色冬孢子粉。
小麦黑穗病的病原


小麦散黑穗病:散黑粉菌,(Ustilago nuda) 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 小麦腥黑穗病:光腥黑粉菌,网腥黑粉菌 (Tilletia foetida) (Tilletia caries) 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
小麦黄矮病的症状

典型症状是新叶从叶间开始发黄,植株变矮。 叶片颜色为金黄色倒鲜黄色,黄化部分约占全 叶的1/3—1/2。秋苗期感病的植株矮化明显, 分蘖减少,一般不能安全越冬。即使能越冬存 活,一般也不能抽穗。穗期感病的植株一般只 旗叶发黄,能抽穗,但千粒重减少。
小麦条锈病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 秆及穗部。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退绿斑,后产 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 在植株上延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在 发病部位产生黑色的条状冬孢子堆。

麦类病害实验报告

麦类病害实验报告

麦类病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麦类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测定麦类病害的发病情况。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30株小麦苗- 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 培养基和试验器材2. 实验方法1. 对研究区域进行准备,确保环境条件的一致性,避免其它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2. 将30株小麦苗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株,设置对照组和两个处理组。

3. 处理组一接种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处理组二接种无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接种处理。

4. 打浆法测定小麦穗粒和小穗数。

5. 采用病害指数法测定小麦发病情况。

6. 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得到以下结果:组别小麦穗粒数小穗数病害指数-对照组150 10 0处理组一100 9 4处理组二120 8 22. 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得知,接种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的处理组一,小麦穗粒数相较于对照组有所减少,小穗数也有所下降,并且病害指数为4,说明小麦发病情况严重。

而接种无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的处理组二,虽然小麦穗粒数和小穗数相对于对照组也有所下降,但病害指数较低,表明小麦发病情况相对轻微。

由此可见,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小麦的产量和发病情况有一定影响。

有效浓度的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能够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和发病情况加重,而无效浓度的病原菌虽然对小麦也有一定影响,但其作用较为轻微。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麦类病害模拟病原菌对小麦的产量和发病情况有一定影响,有效浓度的病原菌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和发病情况加重。

2. 无效浓度的病原菌对小麦产量和发病情况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较为轻微。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种植小麦时,需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病害模拟病原菌监测,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2. 研究更多的病原菌,加深对麦类病害的了解,并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

小麦田间病虫害调查报告及验收单的模板报告编号: [报告编号]报告日期: [报告日期]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名称]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姓名]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对小麦田间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以便制定适当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观察:调查人员对小麦田间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观察,记录和摄影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程度和分布范围。

2. 样本采集:调查人员采集了疑似受害植株的样本,并进行了后续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病虫害种类和感染程度。

三、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小麦田间存在以下病虫害问题:1.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在调查区域的小麦植株上发现了大量的条锈病病斑,感染程度较重,已经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 小麦黑穗病(Fusarium graminearum):调查发现,小麦穗上出现了黑色病斑,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小麦黑穗病的感染,需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扩散。

3. 小麦蚜虫(Rhopalosiphum padi):在小麦田间观察到了蚜虫的大量滋生,已经对植株造成了明显的危害,需要采取防治措施遏制蔓延。

四、建议措施: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向种植户提出以下防治建议:1. 条锈病防治: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选择有效的杀菌剂,按照正确的施药剂量和频次进行喷洒,以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

2. 黑穗病防治:及时清理病害植株,减少病害源的传播,同时选择抗病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抗病能力。

3. 蚜虫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合理使用昆虫杀菌剂,并定期监测蚜虫密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验收意见: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已经向种植户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征得其同意。

种植户同意按照建议措施进行防治,并愿意配合调查单位的监测工作。

六、主管部门意见:主管部门对本次调查报告及建议措施进行了审核,认为调查工作详实,建议措施合理可行。

2017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抗病鉴定总结

2017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抗病鉴定总结

农科植保研〔2017〕号关于报送“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的报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农技种函〔2017〕21号》文件要求,由我所主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参加的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任务已经完成。

现将本年度鉴定结果报上。

特此函报。

附件: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17年11月28日主题词:春小麦、区域试验、抗病性抄送:有关省(区、市)种子站,区域试验牵头单位,品种参试单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办公室2017年11月28日印发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总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种函〔2017〕21号》文件要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参加,对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的抗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病和黄矮病多抗性联合鉴定,现将鉴定结果总结如下:一、鉴定方法1. 品种材料及其来源供试的41个春小麦品种均为2017年度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品种,分别由全国有关育种单位提供,其品种名称、系谱及其选育单位略。

中5和苏麦3 号、扬麦158为增设的抗病(黄矮病、赤霉病)对照品种,安农8455、铭贤169、宛7101为增设的(赤霉病、锈病、白粉病、黄矮病)高感对照品种。

2. 鉴定对象及其单位鉴定对象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和黄矮病7 种病害,其中,抗赤霉病鉴定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根腐病鉴定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

3. 人工接种鉴定利用条锈菌、叶锈菌、白粉菌的混合优势小种和赤霉病菌、纹枯病菌的强致病力菌株及黄矮病传毒蚜虫在田间分别对供鉴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种植模式的改变,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为了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探讨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2. 分析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3. 研究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4. 评估植物抗病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实验方法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采用自交、回交、测交等方法,对植物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确定抗病性状的遗传方式。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等技术,检测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抗病性品种和病原菌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通过电生理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观察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过程。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采用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对植物抗病育种效果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自交、回交等实验,发现植物抗病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抗病性强的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病性弱的品种。

此外,在病原菌侵染条件下,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实验表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植物细胞壁蛋白与病原菌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等。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通过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1. 植物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3. 观察记载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抗条锈性的鉴定一般在小麦乳熟期以后,田 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逐个品种调查,记 载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和潜育期。
实验7
记载标准为: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反应型:指小麦品种的抗锈程度,是一种定性的记载标 准,用常规分级法表示,即免疫、高抗、抗、中抗、感病。 严重度:指病叶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 一 般 可 分8级 , 即 1%、 5% 、 10%、25% 、 40% 、65% 、 80%、 100%一般在田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鉴定,或当高感快 锈品种发病至顶三叶上50%叶片的严重度达95%左右时当天 一次记载完所有参鉴品种的顶三叶严重度。记载时在1m行中 随机取3点,每点记载10-30片顶三叶的实际严重度,求平 均严重度。
抗条锈病的表现与小麦的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 说苗期抗病的品种大多数成株期仍然表现抗病,变为感病的只占 很小比例,因此苗期鉴定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当结合成株期鉴 定的结果全面考虑,否则有可能淘汰掉一些宝贵材料。抗条锈病 的表现与气温光照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小麦品种条锈 病抗性鉴定的方法,按小麦的生育期可分为苗期鉴定和成株期鉴 定;按鉴定环境条件来分为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按鉴定方式可 分为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各种鉴定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 目的和条件选用。自然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田间鉴 定还可以验证其它鉴定方法的结果。
实验7
(续)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成株期鉴定一般在田间进行。因小麦条锈病的危 害主要在成株期,故鉴定结果最能反应出生产需要。 成株期抗性鉴定在一些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可 以依靠自然发病,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得到可靠的结 果,有必要进行人工接种本实验主要学习成株期抗性 鉴定方法。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防控小麦病害,我们对小麦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编制了本报告表以总结和记录所观察到的小麦病害情况。

病害调查结果调查时间:2021年8月调查地点:XXX农田调查方法: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方法,结合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对小麦病害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类。

主要病害及其特征1.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穗部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感染后小麦籽粒表面出现黑色粉末状菌丝体。

–防治措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使用抗病品种。

2.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上呈现白色粉末状,易脱落。

–防治措施: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定期喷施药剂。

3.小麦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黄褐色斑点,斑点上出现橙黄色的孢子粉末。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增加栽培密度,定期喷施杀菌剂。

病害分布情况根据我们的病害调查数据统计,小麦病害在XXX农田中分布情况如下:病害名称感染区域感染程度小麦赤霉病田地1 重度小麦赤霉病田地2 轻度小麦白粉病田地1 中度小麦白粉病田地2 重度小麦锈病田地1 中度小麦锈病田地2 中度病害防治建议根据病害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病害防治建议:1.防治小麦赤霉病:–定期检查小麦田,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合理施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使用抗病品种。

2.防治小麦白粉病:–定期喷施药剂,控制病害的扩散。

–注意小麦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剪除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3.防治小麦锈病:–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

–增加小麦栽培密度,减少病害传播。

–定期喷施杀菌剂。

结论本次小麦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是当前XXX 农田中主要的病害。

在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方面,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研究,深入了解了小麦的生长特点、疾病防治以及产量提高等方面的知识。

生长特点
小麦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50-180天,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小麦的生长速度与光照和温度密切相关。

在天气晴朗、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小麦生长迅速,同时也需要适当的灌溉和施肥来保证产量。

疾病防治
小麦是容易感染病毒和真菌的作物,常见的疾病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

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药剂、生物制剂和物理治疗等。

经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生物制剂和物理治疗对小麦的病害防治效果更好,同时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更高。

产量提高
小麦产量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措施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包括调整种植密度、施肥、喷洒
生长调节剂等。

经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施用适量的肥料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而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产量影响不大。

总结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小麦的生长特点、疾病防治和产量提高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麦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3 植物抗病性鉴定及植物病害调查
一、实验目的
1、以小麦条锈病为例掌握室内苗期鉴定和大田苗圃鉴定两种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
田间各种型号的生长的小麦。

三、内容方法
1、室内苗期鉴定(略)
2、观察记载:任意选择4个小麦品种各100株小麦,观察其鳍叶症状,据实验指导抗病反应型、感病反应型和病级分类标准确定其反应型和病级,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列成图表,并据公式计算其普遍率等,并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反应型: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
平均严重度=(61*5%+10*10%+2*25%+2*40%+2*65%+1*80%)/78=0.096病情指数=78%*0.096*100=7.45
平均严重度=(38*5%+14*10%+3*25%+40%*2+80%*1)/58=0.097病情指数=58%*0.097*100=5.65
平均严重度=(36*5%+8*10%)/44=0.059
病情指数=44%*0.059*100=2.6
平均严重度=(22*5%+8*10%+12*25%+6*40%+4*65%+3*80%)/55=0.22
病情指数=55%*0.22*100=12.3
五、分析讨论
1、苏麦4号感染普遍率较高,但感染程度不严重;B44-F6-1-5由于感染程度较严重,病情指数最高;B25-7-6-2-16各方面指数最优。

小麦锈病流行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及植物抗病基因有密切关系。

2、都有哪几种调查方法,以及各自的目的、要求、方法及关系?
答:调查可分为a、一般调查:在关于病害发生情况资料很少时,先进性一
般调查了解病害分布及发病程度,调查面广目的性不强。

b、重点调查:专题调查,对某一种已明确的重要病害进行重点调查,深入了解及防治,次数较多,发病率计算要求比较准确。

c、系统调查:系统研究病害变化及影响,定期定点调查,一般要较长时间,不可中断。

3、取样方法有哪几种?
答:取样方法分为:a、棋盘式:准确性大,费时多。

b、对角线取样法:适用于气流传播种子传播或泊松分布的病害。

C、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法:适用于均匀分布的田间病害。

4、预防小麦条锈病的方法:
A、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

B、当病害发生时,需要进行药剂防治。

我国近年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

C、防病栽培措施:时期播种,适当晚插,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消除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提倡使用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