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生物 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生物 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770KPa)
(1)渗透压的概念: 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 透压越高
? (3)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系 营养物质
体统

呼 氧气
气吸
体系
统 CO2水
循 环 系 统
内 环 境
组 织 细 胞
体 外
泌尿系统 皮肤
完成归纳图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组成成分
化学分析
理化特性
细胞外液
外环境 O2、营养物质
CO2等代谢废物
也就是 O2、营养物质
内环境 CO2等代谢废物
细胞
包括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尝试练习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C)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典例分析3
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D)
A.CO2、O2、血红蛋白、H+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 载体蛋白 D.葡萄糖、氨基酸、凝血酶原、HPO42-
三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典例分析4
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D )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2、酸碱度
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下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
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 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导入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过程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细胞生活的环境

...
——渗透压
(1)渗透压的概念: 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 微粒越多
溶液 浓度高
对水的 吸引力大
渗透压 越高
(3)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等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思考与讨论2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 .过消化可以 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 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 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 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1、体液的概念 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等
血浆
...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 . 组. 织液是 存在于组 织细胞间 隙的液体 ,又叫细 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
...
淋巴液也 叫淋巴, 是指在淋 巴管内流 动的液体
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环境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足发展。

本节课设计经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结论,充足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主动性和发明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科学素养提升。

本节课设计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环境》一节包含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成份、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要求“说明稳态生理意义”基础。

本节内容关键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关键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叙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环境”这么宽广视角。

这么,既能够和《分子和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经有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含本节关键内容和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关键性等。

该关键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了解生命活动本质,了解系统分析思想和方法,提升对生命系统和环境关系认识。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包含,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结构和功效做了常识性介绍,但因为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老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结构和功效作了较具体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老师引导学生将已经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络。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碰到最大问题是将抽象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立体结构。

关键采取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试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液体环境为依靠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足利用已经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桥梁。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
营养物质
外 界 环 境
消化系统 O2呼吸系统
血液循环
循 环
血浆

组 织

CO2


淋巴 液
体 内 细 胞
物 质 泌尿、系统皮肤
淋巴循环
水、无机盐、尿 素
课堂小结
组成成分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外环境
化学分析
理化特性
细胞外液
O2 、营养物 质
也就是
内环境
CO2 等代谢废物 包括
若是,则不属于。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
等)若是,则不属于。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概念
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内的微粒数目。
溶质微 粒越多
溶液 浓度高
对水的吸 引力越大
渗透压 越高
影响因素 • N主a要+在与维离持子细和胞蛋外白液质渗的透含压量上有起关决。定性作用 • K细+胞在外维液持渗细透胞压内9液0渗%以透上压来上源起于决N定a性+和作C用l-
O2 营养物质
细胞
CO2等代谢废物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练习
1、血浆中的水来自 A 组织液 C 淋巴、组织液
() D
B 血浆、消化道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人教版新教材《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ppt课件

人教版新教材《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ppt课件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32张PPT)
19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32张PPT)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3、回忆所学知识,你能说 出其中哪些物质在人体 中的作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糖是立要的能源物质,脂 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 质,有些无机盐能维持细 胞的酸平衡等。
2. 分类
细胞内液
体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等
细细 胞胞 内外 液液
体内
6
三种细胞外液分析--血浆


血 液
血 细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液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7
三种细胞外液分析--组织液
血浆

毛细血管壁

组织细胞间隙
血管
上 皮
组织液 一般组织间隙
淋巴
淋巴管
不同
组织 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与细胞的关 化学成


细胞外 液是细 胞直接 生活的 环境
主要是 蛋白质 的含量
相同点
都属于细胞外 液,共同构成 人体内环境, 基本的化学 成分相同。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32张PPT)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肝细胞等)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红细胞 淋巴细胞
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组织液和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 淋巴
12
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教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王健(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先确定该成分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与淋 巴中,凡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一切物质 (包括水、气体分子、代谢产物、营养物质、 酶、激素、递质、抗体等)均可看做内环境 成分。
2、以下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①只能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膜上的成分:血红蛋 白、糖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胞内酶(如呼吸 酶)及核酸等。
H2CO3/NaHCO3 NaH2PO4/ Na2HPO4
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HL]过多时)
HL + NaHCO3 NaL +H2CO3
H2CO3
H2O+CO2
呼吸运动排出
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 Na2CO3 + H2CO3 2NaHCO3
肾脏排出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不同人的体温比较:幼年>成年>老年 女性>男性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又称细胞间隙液
血浆中的许多物质 会透过毛细血管壁 进入组织液.
组织液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淋巴液又称淋 巴,是指在淋 巴管内流动的 液体
淋巴是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直接生活的环境
试试看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的概念:
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 称为体液.
2. 分类:
细胞内液
体 约占2/3 液
细胞外液
约占1/3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等
体液
33%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67%
白细胞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血液的组成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液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组成我们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 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
这些细胞直接生活 的环境是什么呢?
•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 1.体液 •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______为基础的液体。 • (2)组成:
2.内环境 (1)概念: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是________生活的直接环境。
第一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 题 探 讨
1、上图中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 生活环境有何不同?
单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外界环境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即直接从水中获得养料和O2,将CO2等代
谢废物直接排到水中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 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 血浆渗透压。
资料分析与讨论
4、HCO3-、HPO42-?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任选其中一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 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 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 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 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 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 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 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 气体、激素等)少量 水 约90%
蛋白质7%-9%
无机盐 约1%
三种细胞外液关系: 相似性:成分含量相近; 区别:组织液和淋巴中,
蛋白质含量很少。
血浆的化学成分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 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生命起源于海洋
思考与讨论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有什么异同?
②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如消化道、呼吸道、 尿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 消化液等)均不可看做内环境,因而其所含物质 也不可看做是内环境成分。
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
分析下列3幅图中细胞内液浓度与细胞 外液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
低渗溶液
高渗溶液
等渗溶液
水分渗透的方向:
低浓度溶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3.本质:是一种________,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资料分析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分类? 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2、除表中所列的成分外,血浆中还含有哪些物 质? 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 生素)等;
单向 渗入
O2和营养物质 细 CO2和代谢废物 胞
吞噬细胞 淋巴 淋巴细胞
归纳与整理
①内环境是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 谓的内环境。
②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的存在。
③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泪腺、膀胱等有外孔道 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④体内的一些液体如泪液、尿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P3思考与讨论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 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建模型
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所组成的细胞 外请液用,箭是头体表内示细组胞织生液活、血的浆直、接淋环巴境之间的联系。
细胞外液=内环境
血细胞
血浆
回流
双向渗透
大多数细胞
组织液
⑤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 境而言,细胞外液是相对于人和动物的细胞内液而言。
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并不是说只有这 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读课本P5图1-3,识别图中各结构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血浆的成分:水、蛋白质、无机盐、各种小分子营
养(葡萄糖、氨基酸等)、各种代谢废物(尿素)、 气体、激素、免疫活性物质等。
高浓度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渗透压的概念 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内的微粒数目。
溶质微 粒越多
溶液 浓度高
对水的吸 引力越大
渗透压 越高
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主要与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1)pH为7.35~7.45 (2)平衡的维持:缓冲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