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
中药综合第三章,这个方法能帮助你考前快速提分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中药综合第三章,这个方法能帮助你考前快速提分
(润德王波波老师整理)
基本上药考同学都非常害怕中药综合里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
这个章节在综合里分值占比最多,每年会有32--35分。
很多同学常说记不住,背不下来。
其实呢,第三章,并不需要大家死记硬背。
别看有35种病,每个病又有3--4个证型,每个证对应用药又不同。
大家要明白,这个考试是选择题,你只需要在给出的5个选项里选出最佳的即可,所以难度不大。
前面也跟大家说了怎么去辨证,到了第三章大家只需将证型辨别出来,顺着证型推导治法,最后就能知道使用哪种方剂和中成药。
说到底,这一章就是考察差大家中药二实际应用能力,只要中药二过关,再加上之后的内容,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那么,今天,波波老师先给大家讲讲几个容易混淆的方剂。
肝阳上亢
表中的中风病,具体表现的病证为肝阳上亢,对应的治法为平肝潜阳。
知道了治法后,我们就可以针对治法找到相应的治疗方剂。
瘀
关于“瘀”,波波老师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形成“瘀”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的“瘀”能导致不同的病。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固
“二”
乌头
瓜蒌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的时候,波波老师会尽快将剩余的知识归纳发送给大家的。
离最后的考试只剩下不到20天的时间,这段时间将是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生脉散合补肺汤
虚
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肺胀
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
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
干疳
补益气血
八珍汤
眼疳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
兼证
口疳
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
崩漏
脾虚
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
肾气虚
补益肾气,固冲止血
苁蓉菟丝子丸
肾阴虚
滋水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
肾阳虚
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
血瘀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逐血汤
血热
实热
苓桂术甘汤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桃仁红花煎
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
胃痛
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上痛
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
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
瘀血停胃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肺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带下病

治法
方药
风阳上扰
眩晕,遇烦劳郁怒而加重,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
肝火上扰
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肝泻火,清利湿热
龙胆泻肝汤
痰浊上蒙
眩晕,头重昏蒙,舌苔白腻,脉濡滑
燥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术天麻汤
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唇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涕稀如蛋清,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
温肺补气、疏风散寒。
温肺止流丹
脾气虚弱
倦怠懒言,食少腹胀,便溏尿清。舌质淡,舌苔白润,脉缓弱。
健脾益气,渗湿利窍。
补中益气汤
口疮
口疮★口疮分为实证(脾胃积热、心经火热)和虚证(心血不足、肾阴亏虚、脾肾阳虚)。
(一)实证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脾胃积热
每于过食煎炒辛辣而发,口疮多发于口颊唇部。
寒湿凝滞
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苔白腻,脉沉紧
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湿热下注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
气血虚弱
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舌质淡,脉细弱。
益气补血止痛。
圣愈汤
肝肾虚损
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
方药
肺经热盛
涕黄而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发热,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芳香宣窍,祛风清热
苍耳子汤
胆经郁热
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口苦,咽干,目眩,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清胆泻热、行气通窍
执业中药师 中医综合 常见病辨证论治

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第一节治则与治法◆治则: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治病求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治病求本:1.治标与治本:1)急则治其标:用于标急而影响到本病或生命时。
如水臌病人,大出血的病人。
2)缓则治其本:标缓。
如肺痨咳嗽,急性热病后期伤阴。
3)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
如虚入感冒,表证未解,里证又现。
2.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着疾病现象而治。
现象与本质相同,逆者正治。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
2)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
现象与本质相反,从者反治。
如下: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热法治疗有假热病证。
用于阴寒内盛,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法治疗有假寒病证。
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之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法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病证。
用于因虚而闭阻之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法治疗实性通泄病证。
用于实性通利之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腹泻,瘀血崩漏,膀胱湿热,热结旁流。
◆扶正与祛邪1.扶正:用于只有正气虚病证。
2.祛邪:用于邪实为主,正气未衰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用于正虚邪实病证,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或兼顾扶正会助邪病证。
如瘀血崩漏证。
5.先扶正后祛邪: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如正气太虚的虫积病人。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诊治举例(中成药选用,大纲未做要求略)。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

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加减。
5.湿热下注
【症状】阴茎痿软,阴囊潮湿,搔痒腥臭, 睾丸坠胀作痛,小便赤涩灼热,胁胀腹闷, 肢体困倦,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山
栀子、木通、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 生地黄)加减。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桂枝、芍药、甘
草、生姜、大枣、黄芪)或玉屏风散(黄 芪、白术、防风)加减。
2.盗汗
【症状】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 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
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加减。
十一、淋证
1.热淋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 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寒热,口苦,呕 恶,或腰痛拒按,或大便秘结。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木通、车前子、萹蓄、
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子、灯 心草)加减。
2.石淋
【症状】尿中有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 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 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 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 可拌见面色少华,精神委顿,少气乏力,舌淡 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人参、玄参、丹参、
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 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辰 砂)合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 药、茯苓、丹皮、泽泻)加减。
十四、汗证
1.自汗
国家执业医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提分考点速记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提分考点速记
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编著
中公教育医药卫生考试研究院·审定
北京·广州·上海·西安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提分考点速记编著: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丁有如
夏丹翟蕾装帧设计:中公教育图书设计中心
出
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人:张跃明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37号邮编:100010电话:64077922)
销
售:各地新华书店印
刷:三河市中晟雅豪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787mm ×1092mm 1/32印
张:15字
数:288千版次:2014年5月第1版2014年5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100-7703-6定
价:22.00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提分考点速记/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编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3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ISBN 978-7-5100-7703-6
Ⅰ.①中…Ⅱ.①执…Ⅲ.①中药学-药剂人员-资格考试-
自学参考资料Ⅳ.①R2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4)第039098号
本书编委会主编:
编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感冒

感冒★★★
分型
症状
治法
方药(加减)
中成药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葱豉汤(葱白、豆豉)
荆防败毒散(前胡、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枳壳、桔梗、甘草)
辛凉解表
宣肺清热
桑菊饮(桑叶、杏仁、芦根、菊花、栀子、连翘、薄荷、桔梗)
蛇胆川贝枇杷膏
急支糖浆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辛凉清润
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梨皮)
二母宁嗽丸
川贝枇杷露
牛黄蛇胆川贝液
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清气化痰丸
蛇胆川贝液
蛇胆川贝枇杷膏
橘红丸
强力枇杷露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
止咳化痰
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玄参、熟地、麦冬、白芍、贝母、百部、桂皮、当归、生甘草、桔梗)
百合固金丸
养阴清肺丸
咳嗽,痰多色白,痰滑易咳,晨起为甚,苔白腻,脉弦滑。
化痰止咳Βιβλιοθήκη 杏仁止咳糖浆或二陈汤咳嗽阵作,咳时引胁作痛,每因情志波动而增剧,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清肝泻肺
黛蛤散
清热解毒解表
清瘟解毒丸(大青叶、连翘、玄参、天花粉、桔梗、炒牛蒡子、羌活、防风、葛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赤芍、甘草、淡竹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舌淡, 养血润燥。 脉细涩。 温通开秘。
大便艰涩,排便困难,小便清长,畏寒喜暖, 阳虚寒凝 面色晄白,唇淡口和,或兼腹冷腹痛。舌淡苔 白,脉沉迟。
头痛
辩证 症状 治法 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常有拘 风寒头痛 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疏散风寒。 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 肝阳头痛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 肝胃郁热 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温喜按,空腹痛甚, 脾胃虚寒 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 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舒肝理气, 和胃止痛。 疏肝泄热, 和胃止痛。 温中健脾。
泄泻
辩证 伤食泄泻 症状 腹痛肠鸣,脘腹胀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 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嗳腐吞酸,不 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脉沉细。 治法 消食导滞。
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运用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 病证。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法治疗; 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法治疗。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 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邪在肠胃下部,属热 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者,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者,宜用清 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法;湿证直用化湿、利湿 法;食积胀满,宜用消导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 应活血化瘀等法均属祛邪范围。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 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但在具体应用时, 还要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正虚较急重的, 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实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 主,兼顾扶正。
治病求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 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病即见 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 等。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 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年龄 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治疗 虚证直补;有实邪者攻邪要慎重,用药量应比青壮年轻。 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病情变化较快,故治小儿病,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 轻。 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妇女有经、带、胎、 产等情况,治疗用药应加以考虑。 如在妊娠期,对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当 禁用或慎用。产后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有无等。 体质:体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偏 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 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
清热化痰, 宣肺止咳。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小 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汗 肾虚作喘 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 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 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补肾纳气。
不寐
辩证 症状 治法 清心泻火, 宁心安神。 疏肝泻火, 镇心安神。 心烦不寐,烦躁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 心火炽盛 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脉数有 力。 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 肝郁化火 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尿赤,不思 饮食。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心烦不眠,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 健忘,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 阴虚火旺 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 脉细数。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 心脾两虚 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成恶风,面红 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 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疏风清热。 祛风胜湿。 平肝潜阳息 风。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 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 瘀血头痛 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 脉细或细涩。
பைடு நூலகம்
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 固涩止泻。
便秘
辩证 症状 治法
清热润肠通 腑。 顺气行滞。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腹胀腹 热结肠胃 痛,口干,口臭,口苦。舌红苔黄腻或燥裂, 或大便干结,脉滑数或强。 肝脾气郁 津亏血燥 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 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苦薄腻,脉弦。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 “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 定的影响。 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 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 过,耗伤气阴 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 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 等。此即古人常说的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 热远热的基本原则。
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
汗证
辩证 自汗 症状 自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或表现为半身出汗, 或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气短, 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盗汗
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 滋阴降火。 口渴。舌红少苦,脉细数。
痹证(关节痹痛)
辩证 症状 治法 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祛湿通络, 祛风散寒。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初起可见有恶 行痹 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 痛痹 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 薄白,脉弦紧。 肢体关节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重着,活动 着痹 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辛凉清润。
喘证
辩证 症状 治法 喘咳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 风寒闭肺 泡沫,色白质新,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 热。舌苦薄白而滑,脉浮紧。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色黄,或夹血痰,伴 痰热郁肺 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 红,尿赤便秘。苔薄黄腻,脉滑数。
宣肺散寒。
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
常见病辨证论治
治则与治法
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
治则与治法
治病求本
扶正与祛邪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治病求本
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 治本方是解决疾病的根本之图。
缓则治其本:指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 质,解决其根本矛盾,进行针对根本原因的治疗,此 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 标本兼治:是指标病本病并重,则应标本兼治。
扶正与祛邪
扶正与祛邪区别
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并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 而精神的调援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 意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 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其方法虽然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 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增强,有助于机体抵御和祛除病 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 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运用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 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 后扶正。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 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 应先扶正而后祛邪。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 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之 时,然后再驱虫消积。
正治与反治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 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 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实质上仍是“治病 求本”。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 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 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 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 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 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 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实性通利的真实假虚证。
滋阴降火, 交通心肾。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胃痛
辩证 胃寒 症状 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口和不渴或 吐清水。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温中散寒, 和胃止痛。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 食滞胃痛 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 导滞和胃。 滑。
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胃部胀痛可减 肝气犯胃 轻,生气时胃痛加重,食欲不振,或见嘈杂吞 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多弦或弦数。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 “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 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应根据 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
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其民依山陵而居, 经常处在风寒的环境之中,多食鲜美酥酪骨肉和牛羊乳汁,体 质较壮,放外邪不易侵犯,其病多为内伤。 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平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 其民食鱼而嗜咸,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病多痈疡,或较 易外感。 故临证常见虽患病相同,但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用药有别。如 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 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