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四端、四德)
④提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一书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③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反对“是古非今”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墨子(约前468-前376)
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一课讲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一课讲解
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 表”、“至圣”
孔子的身世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孔子的从政经历
•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 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 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 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 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 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 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 思想
发展为孟系子(统的1的政)“治仁、思政想施”主思政要想是主。继孟张承子了:认孔为“子,的仁如“果政仁统””治,者并实将行其 仁将政会,失(就去2可民)以心得而、到变君人成民独民的夫关衷民心贼系拥,:护被;人“反民民之推,翻贵如 ,君果“推不轻行以”暴仁政政,, 不能平治(天下3”)。、伦理观:“性本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百家 争鸣 局面 形成
↗ ↘
春秋末孔子 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 ↗ 荀子大改造, 儒学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秦时
汉武帝时“罢
“焚 书坑 儒” 使儒 学遭

汉初
儒学 → 逐渐 复苏
黜百家,独尊 儒术”,使儒 学成为封建社 会正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受打
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义”,相互间的辩驳,推动了思想领域出 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
四、川流入海——从融合中感悟百家合流 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
隆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做法家, 还有人将其当做儒家。
——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其思想有何特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
百家争鸣
历史组:谭睿凤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历史组谭睿凤
春秋战国
三、思想篇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中国第一圣人 墨子:"摩顶放踵"的智者 庄子: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荀子:"先秦最后的儒者" 孟子:"亚圣"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儒学宗师 朱熹:理学大师 王守仁:一代完人 黄宗羲:"不下古之名家"的一代圣哲 顾炎武:"开国儒师" 王夫之: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儒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曲径探幽——从士的演变探百家争鸣的成 因
私学破除了等级、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使大量
贾人、贱人和农家子弟入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使文化知识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推动了新 的士阶层的形成。这些载有物质、能量、信息的 各种士人频繁地在各国、各政治集团,甚至各社 会阶层之间交换能量、信息,讲学之风、争辩之 风、著述之风一时遍及各国,“百家争鸣”的局 面形成了。
————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 期
据材料概括,诸子只有十家的原因?
一、拨开迷雾——解析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6.传承和转折(明清)
(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 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 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 世致用。 (3)结果: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 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 (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文化发展的源头。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形成格局(秦汉)
材料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 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主 张被汉武帝采纳,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学说以儒 家思想为中心,杂以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 帝制神学体系。
魏晋玄学:思想上,宣扬 “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社 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特点:儒、道结合
(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 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 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 挑战。
(3)影响 ①促进了儒 学的创新与 发展。 ②隋唐时期, 中华传统文 化辉煌灿烂。
2.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期(先秦)
(2)表现: 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各诸侯国 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
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 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
1、&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①“仁”、“礼”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课堂检测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 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 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身份地位,该穿什么衣服就 穿什么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 单甚至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 上级规定,大家穿统一的制服不是很好吗?按甲、乙、 丙、丁的描述顺序对应的思想学派是( B ) A.儒、墨、法、道 C.儒、法、墨、道 B.道、儒、墨、法 D.道、墨、法、儒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齐物”。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四大家代表的阶级属性
▪ 法家:新兴的地主阶级
▪ 墨家:小手工业者
▪ 道家:广大的贫苦百姓
▪ 儒家:孔子:没落的奴隶贵族

孟子、荀子:士大夫
人才招聘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 国家?为什么?
你知道有关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 运斤成风 ▪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四、法家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 ,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 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 《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1)孟子的思想 —— 孟 子、荀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子曰:“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6.孔子生活的时代是
B
A春秋初期 B.春秋末期
c.战国时期 D.战国末期
7.孔子的经历有 ①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C
②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
③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
④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2. 庄子的思想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 对的。(继承与发展)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 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是继老子之后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 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 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 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B A.众多豪门望族 B.众多思想流派
c.众多地方政权 D.众多文学形式
4.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①发展学术② 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
A.①② B.③④ Cc.①③ D.②④ 5老子的所属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D.法家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 主要贡献:
④文化教育:“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映
“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
成Leabharlann 万世师表德删





﹛﹛﹜﹜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重用法家!
▪ 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 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 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 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 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 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C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2、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 观点与康德最为接近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王夫之
B
13、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1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不包括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以仁政,不能平定天下” 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施仁政于民,省刑库,薄税敛”
C
15、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 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
①把孔子“仁”四字昂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10.孔子概括“知天命”的年龄是 A.二十岁 B.三十岁 c.四十岁 D.五十岁
D
11、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 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 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 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 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 他提倡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 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 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 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他的著 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 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A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
有关的是
D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一、“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道、 法、墨、名、阴阳、 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则称 “九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 者九家”-《汉 书·艺文志》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 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 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 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巍然大宗。
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违背了孔子的思想 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
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 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 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