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西方园林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东西方传统园林特色的差异1、园林的布局西方园林:多采用焦点透视,讲究几何对称,规则,一览无余。

以建筑物为主题,园林式建筑的延伸,是一座躺着的建筑,用植物建造的建筑,是一种开放式园林。

东方园林:采用散点透视,移步换景,景随人动。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围上为上。

模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生态形自由式园林。

2、石头的运用西方园林:石头是被雕刻成雕塑,花坛,石雕喷泉等,均匀的散落在园路四周,或者位于花坛、水池的中央位置,体现着人的作用。

东方园林:主要欣赏石头的自然紫台,中国园林在选石上讲究:瘦、陋、透、丑、皱。

以石叠山,还原自然山川的真是面目。

很多时候一块石头就能成为一景。

3、水的作用西方园林:多采用喷泉、跌水等形式来欣赏水的动态美,也有制造一片规则、平静的水面来欣赏水的静态美。

东方园林:讲究小桥流水,欣赏水的本质,声音,力求再现真是河流的轨迹4、植物的作用西方园林:强调人的作用。

对植物的欣赏表现在植物的品种、体块、色彩与层次上。

植物被修剪成几何形状或动物形状,往往成片出现,整形对植、列植。

东方园林:主要欣赏植物的自然美,着重对植物的姿态进行培养,如中国园林中的盆景的运用。

自然式的孤植、散植。

植物在东方园林也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

5、园路的设计西方园林:往往都有一条宽大笔直的中轴线,园路都成一定的几何形状,以主体建筑物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或环绕。

东方园林:追求曲径通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移步换景,园路一般都曲折、小巧隐蔽。

非常独特的廊桥的设置,不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是有观赏的作用,是中国园林中最富有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建筑。

6、社会意识形态西方园林:为体现黄泉智商,更强调人工美。

而人工美的基本原则是变化的统一。

变化,就是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草树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都应该“井然有序,布置的均衡对称,并且彼此协调配合”。

直线个方角是基本形式,都要服从比例。

东方园林:中国在线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影响,儒家哲学强调天、地、人中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最终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于其中。

中西方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异同

中西方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异同

中西方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异同中国景观设计的特点: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白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

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

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

因上述条件,其特点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3、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等。

4. 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西方景观设计的特点:法国现代园林风格17世纪,园林史上出现了一位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的杰出人物——勒·诺特(AndreLeNotre1613-1700),法国园林即由他开创。

勒·诺特的造园保留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庄园的一些要素,又以一种更开朗、华丽、宏伟、对称的方式在法国重新组合,创造了一种更显高贵的园林,追求整个园林宁静开阔,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景观效果。

法国现代园林风格最初体现是在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人们看到了一些具有现代特征的园林,代表作为建筑师斯蒂文斯设计的用十字形截面的支柱和巨大抽象的混凝土块的组合铸就的四棵一模一样的红色的“树”,以及由古埃及瑞克安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GardenofWaterandLight)。

中西方园林特点

中西方园林特点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对比西方园林艺术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例,论述了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造园艺术主要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代表。

它们的造园艺术在不同时期都十分显著地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有些艺术风格在几个世纪中都占统治地位,有些艺术手法一直延用至今。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

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

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

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

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

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

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

中西方建筑园林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园林的区别

南北园林比较:
总体来讲:北方皇家园林的布局比较严整;南方私家园林比较自由活 泼。 原因:服务对象不同 气候条件不同 传统和生活习惯不同。
北京颐和园
苏州留园
南北园林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北方:不能完全摆脱对称影响 多少带点外向特点
南方:讲究不对称 很少考虑外向要求 原因:服务对象不同 所处环境不同
南北园林区别二
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几何式园林 特点:一切都纳入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强调人工美。
还包括: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伊斯兰园林、 日本园林等。多数侧重人工美。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造园艺术主要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代 表。它们的造园艺术在不同时期都十分显著地体现了各自 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有些艺术风格在几个世纪中都占统 治地位,有些艺术手法一直延用至今。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就是它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造园 艺术。
主要分布:
北宋以前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市郊附近地区)、洛 阳、开封一带:南宋以后的园林则分别集中在以下三个地 区:北方的北京及承德;长江下游的南京、扬州、苏州、 吴兴、杭州一带;珠江三角洲一带.由于三者各具不同的风 格,所以又常称: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明以前园林已经荡然无存,仅从有限的文字记述中领略其 概貌,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造园手法的唯一珍贵的资料。
色相比较简单:一般只涉及到二、三个色调:即以青瓦为屋顶;各 种大作一律施栗皮色油漆;墙垣一律涂以白色。这三个基本色虽有 较强的明暗差别,但就色彩而言并不构成对比关系。 由于灰栗皮、墨绿等色调均属调和、稳定而又偏冷的色调,不仅极 易与自然界中的山石、水、树等相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雅宁静 的感觉。白粉墙在园林中虽较突出,但本身却很高洁,正可以借色 调对比以破除可能出现的沉闷感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西方信奉“天人对立”,崇尚改造自然的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上崇奉直线,以直线几何图案为美。

因此在西方的造园活动中,几何化的规整构图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必然。

而中国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中崇尚
(1
(2
(3
(4
(5)追求形式与写实。

欧洲人的审美意识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有着截然的不同,他们认为艺术的真谛和价值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完全建立在各部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中国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取材于自然,高于自然。

园林以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
利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再现一个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的自然。

(2)追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高雅的文化意境。

中式造园除了凭借山水、花草、建筑所构成的景致传达意。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中西方的园林比较起来都有其特色,从不同方向比较,中西方的园林也有其不同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一造园构景手法与总体风格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园林设计尽管运用相似的造园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等, 但在造园构景中却有较大的相异之处。

西方园林设计中, 对山石的运用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用作雕塑的材料, 也有岩石园、洞穴和假山的出现。

对水的运用十分重视, 如意大利花园中流动的水, 法国花园平静宽阔的水镜; 植物也构成了西方园林设计的一个重大要素, 如古罗马的绿色雕刻, 法国花园的各种花坛等; 建筑在西方园林中从来都是构图的中心, 花园是为建筑服务的, 园林是建筑和自然之间的过渡, 花园设计的原则要服从建筑设计的大局。

而在中国园林设计中, 对山石的运用极为重视, 假山石的设计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中, 绝大多数有着脍炙人口的假山设计, 如苏州网狮园、拙政园等; 中国园林中的理水, 是一种以少胜多的典范, 水在中国园林中绝不可没有, 大部分情况下, 还起着园林的构图中心的作用, 如北京的颐和园,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中国园林中, 也非常讲究植物设计, 正所谓 / 一年四季皆有景, 一天四时观景变 0; 建筑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空间转换、供人小驻等作用, 它不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 而是自然的缩影和提炼, 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直接展现。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二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西方现代园林的区别

中西方现代园林的区别

条和规整的空间布局。
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02
西方园林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满足人的需求,追求舒适、实用
和美观的结合。
崇尚自然与模仿自然
03
虽然西方园林强调理性,但也注重模仿自然,通过植物、水体、
地形等自然元素来营造自然氛围。
中国现代园林文化内涵
传承古典园林文化
中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 诗情画意的表达。
03 空间布局与景观特色分析
西方现代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开放式布局
西方现代园林强调开放性 和通透性,园林空间与外 部环境相互渗透。
几何构图
西方园林善于运用几何图 形进行空间划分和构图, 强调秩序感和对称美。
轴线控制
通过轴线控制园林空间的 序列和节奏,形成明确的 景观层次。
中国现代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自然式布局
多样化与季相变化
西方园林善于运用不同种类、形态、色彩的植物进行搭配, 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 使园林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
西方现代园林在植物配置上既注重规则式的布局,又善于 运用自然式的手法,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 的景观效果。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风格
多元化风格
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科技化应用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灌溉、虚拟现实等,提升园林设计与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传承与创新
在继承传统园林精髓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设计理 念和手法。
地域性特色
强调地域文化和自然特色的挖掘与表达,形成独 具特色的现代园林风格。
传承与创新

东西方园林建筑比较浅析

东西方园林建筑比较浅析

东西方园林建筑比较浅析摘要:东西方园林建筑艺术都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精华,但因其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其风格的迥异。

西方园林主要体现人工美,而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园林建筑的特点及历史沿革等的不同,取其精华,以期创造出更人性化的现代化园林建筑。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西方园林建筑;东西方差异;一、概述园林建筑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反映各国人民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园林布局方面,西方园林采用焦点透视法,讲究对称、规则、一目了然。

西方园林以建筑为主体,园林是建筑的延伸,是用植物建造的。

东方园林是一种临摹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讲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移步换景,景随人动,是一种“独特的天堂”。

中国园林大多是写意和直观的,强调自然、情感、想象和联想,强调“言有不尽意”、“言在意”的魅力。

西方园林基本上是写实、理性、客观,强调图形、人为、秩序和规律,尊重理性思维,因此,园林也被纳入严谨、认真、细致的科学范畴。

中西方园林风格相反,但又相互补充,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园林应该相互学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园林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生活[1]。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一)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便是自然山水,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将建筑隐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园林建筑丰富多样,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结合,颇有章法。

园林建筑或布局随意,与自然景色融合为一体,或临水而建,或坐落于园中心,或立于小山之巅,或依山而建,可谓意境非凡、趣味横生。

建筑风格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地方与民族特色,如厅堂、楼阁、小榭、回廊等,都体现了灵动雅致之感。

(二)历史沿革中国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东西方园林的特点200803038 马程林景观082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

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

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

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

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

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

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日本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因此,从种植设计上,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

选材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且多有特别的含义,如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鸢尾代表纯洁等等。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据日本的《古事记》(完成于112年)和《日本书记》(完成于720年)记载,日本在公元3~4世纪时即有苑园。

从大化革新到奈良时代末期(645~780年)出现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史称“奈良文化”),园林也得到发展。

当飞鸟时代(538年)从百济传人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从中国输入到日本列岛而兴盛起来。

在庭园方面,首推古天皇时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响,在宫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内,布置石造、须弥山,作为庭园主体。

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日本文化主要是贵族文化,他们憧憬中国的文化,喜作汉诗和汉文,汉代的“三山一池”仙境也影响日本的文学和庭园。

这个时期受海洋景观的刺激,池中之岛兴起,还有瀑布、溪流的创作。

庭园建筑也有了发展。

平安时代(794~1192年),京都山水优美,都城里多天然的池塘、涌泉、丘陵,土质肥沃,树草丰富,岩石质良,为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图2 24)。

据载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都仿唐制,苑园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并模仿汉上林苑营造了“神泉苑”。

这一时代前期对庭园山水草木经营十分重视,而且要求表现自然,并逐渐形成以池和岛为主题的“水石庭”风格,且诞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传书,名叫《前庭秘抄》(一名《作庭记》)。

后期又有《山水并野形图》一卷。

12世纪末,日本社会进入封建时代,武士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形成朴素实用的宅园;同时宋朝禅宗传人日本,并以天台宗为基础,建立了法华宗。

禅宗思想对吉野时代及以后的庭园新样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此时已逐渐形成“缩景园”和佛教方丈庭的园林形式。

室町时代(14~15世纪)是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造园技术发达,造园意匠最具特色,庭园名师辈出。

镰仓吉野时代萌芽的新样式有了发展。

室町时代名园很多,不少名园还留存到现在。

其中以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丈北东庭等为代表的所谓“枯山水”庭园最为著名。

寺南庭是日本“枯山水”的代表作。

这个平庭长28米,宽12米,一面临厅堂,其余三面围以土墙。

庭园地面上全部铺白沙,除了15块石头以外,再没有任何树木花草。

用白沙象征水面,以15块石头的组合、比例,向背的安排来体现岛屿山峦,于咫尺之地幻化出千倾万壑的气势。

这种庭园纯属观赏的对象,游人不能在里面活动。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

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预削,不作飞梁、悬桃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

枯山水庭园内也有栽置不太高大的观赏树木的,都十分注意修剪树的外形姿势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

枯山水平庭多半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就是当时的禅宗僧侣。

他们赋予此种园林以恬淡出世的气氛,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写意”的造景方法发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顶点。

这是日本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影响非常广泛。

室町时代还创作了一种新的园林型式——茶庭。

早在南宋仓时期,日本禅僧荣西再度来华4年,带回啜茗习尚,为室町时期(明代)茶道、茶庭树立基础。

桃山时代(16世纪),茶庭勃兴。

茶庭顺应自然,面积不大,单设或与庭园其他部分隔开。

四周围以竹篱,有庭门和小径通到最主要的建筑即茶汤仪式的茶屋。

茶庭面积虽小,但要表现自然的片断,寸地而有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更要和chanayu(茶)的精神协调,能使人默思沉想,一旦进入茶庭好似远离尘凡一般。

庭中栽植主要为常绿树,洁净是首要的,庭地和石上都要长有青苔,使茶庭形成“静寂”的氛围。

忌用花木,一方面是出于对水墨画的模仿,另一方面,在用无色表现幽静、古雅感情方面也有其积极意义。

茶庭中对石灯、水钵的布置,尤其是飞石敷石有了进一步发展。

日本庭园到江户时代(17~19世纪)初期,完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形式,并且确立起来。

当时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桂离宫庭园(图2 27)。

庭园中心为水池,池心有三岛,岛间有桥相连,池苑周围主要苑路环回导引到茶庭洼地以及亭轩院屋建筑。

全园主要建筑是古书院、中书院、新书院相错落的建筑组合。

池岸曲折,桥梁、石灯、蹲配等别具意匠,庭石和植物材料种类丰富,配合多彩。

修学院离宫庭园,以能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有文人趣味的特征,与桂离宫并称为江户时代初期双璧。

此时园林不仅集中于几个大城市,也遍及全国。

明治维新后,日本庭园开始欧化。

但欧洲的影响只限于城市公园和一些“洋风”住宅的庭园,私家园林仍以传统风格为主。

而且,日本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播到欧美各地。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

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

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

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

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