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济水崇拜初探

合集下载

济渎庙济水简介

济渎庙济水简介

济渎庙济水简介济渎庙、济水文化简介一、景区概况济水源头济渎庙,是济水文明的一座耀眼丰碑。

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历代朝廷祭祀济水的皇家岳渎庙宇,是与“五岳”同尊的皇家祭祀圣地,是现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古四渎庙宇。

作为历代朝廷祭祀济水的皇家庙宇,济渎庙坐北朝南,占地86255平米,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整体由四组建筑有机组成,浑然一体,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有御香院,右为天庆宫。

平面布局呈独特的“甲”字形,蕴含“灵龟探海”之意;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

济渎庙保存有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被专家誉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

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亭台楼榭,交相生辉,不仅是古代祭祀胜地,更是典型的北方古典园林。

1996年11月济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位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济源市区西北2公里处,地处北纬35°06´,东经112°34´,坐落在“牛角川”〔古称玉川〕平原上。

门前济渎大街为市区主干道,正西达济源火车站。

济渎庙环境良好,交通方便,周围名胜古迹丰富,形成以此庙为中心的古代历史文化圈,具有很好的开展文物景区的优越条件。

济源属南温带亚干旱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4.3℃。

年降雨量654.3毫米。

二、景区资源情况济渎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是历代皇帝崇祀祭典的五岳四渎之一,属于全国性的大型古建筑群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

〔一〕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崇祀名山大川,数千年来形成一个历史的传统。

《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大川,……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二。

……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

”可见此时虽崇敬山川,但非五岳四渎之定数。

到西汉武帝刘彻时,才把江、河、淮、济四水定为“四渎”,即东渎淮河,南渎长江,西渎黄河,北渎济水。

《尔雅·释水》篇解释称:渎者“发源注海”之大河。

济水发源于济源西北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西崖下之太乙池,山泉潜流东去称作沇水。

调研报告王屋山

调研报告王屋山

调研报告王屋山调研报告:王屋山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王屋山位于湖北省棗陽市,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王屋山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等,为制定旅游开发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和采访的方式进行。

首先,调查员通过徒步登山的方式,参观了王屋山的主要景点,包括王屋山峰、大觉寺等;其次,调查员对现场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王屋山的认知和评价;最后,调查员还采访了当地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了解王屋山的旅游开发情况。

三、调研结果1. 自然风光王屋山地势险峻,山峰起伏,山脉连绵,植被丰富,气候宜人。

调查员在登山过程中,能够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奇特的岩石和清澈的溪水,深受游客喜爱。

2. 文化底蕴王屋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大觉寺作为王屋山的代表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调查员在参观大觉寺时,了解到佛教的基本教义、修行方法等。

此外,王屋山还有许多其他的寺庙和文化遗址,可以满足游客对文化探索的需求。

3. 旅游资源王屋山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具有广泛的旅游资源。

除了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外,还有丰富的登山线路和各类旅游设施,如索道、观光车等。

此外,王屋山还有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四、问题和建议1. 设施不完善:调查员发现,虽然王屋山已经有一些旅游设施,但仍然存在不足,如部分步道设施破损,需要进行维修;再如,游客接待中心的服务能力有限,导致游客排队等候时间较长。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需要加大投入,改善设施。

2. 宣传不够:调查员发现,部分游客对王屋山的认知并不充分,对王屋山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了解有限。

因此,需要加大对王屋山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王屋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生态保护:王屋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调查员发现,虽然有一些保护措施,但仍然存在游客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一)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一)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一)李保国【摘要】从文献记载、地质考古、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对济水源头问题提出新的解答.研究结果表明《山海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是对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共山指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东丘指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史前古济水发源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水量巨大且水清沙少,与盆地南缘的黄河相互分隔、各自独立,形成独立的济水源头水系.同时,对济水源头与沁河、沇水、氵聯水的关系以及济水源头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到济源城西北的东西二源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3【总页数】9页(P27-35)【关键词】济水源头;《山海经》;共山;东丘;济源古湖盆;济水东西二源【作者】李保国【作者单位】济源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济源45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6.1济水位列中国古代“四渎”。

《尔雅·释水》:“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意为能够被列为“四渎”者,须具备两大要件:一是有自己独立的源头,二是能够独流入海。

而济水恰恰在这两大基本要件上,即独立“发源”和独立“注海”问题上,事实不清、情况不明、疑点重重。

有关济水的文献记载众说纷纭,说不清,道不明,理不透,使济水变得扑朔迷离。

可以说,济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谜案。

济水之谜的核心,一是源头之谜,二是独流入海之谜。

笔者根据自己研究的体会,尝试对济水这两大谜案进行探析。

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结合现代地质科学等研究成果,探析济水源头之谜。

至于济水独流入海之谜,则通过另一篇文章专门分析。

一、济水源头问题观点综述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济水源头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济水源自济源王屋山,是古代文献中关于济水起源的极为流行的说法。

晋代郭璞《水经》曰:“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曰:“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作者:暂无来源:《决策探索(上旬刊)》 2021年第5期文/侯仰军济水(又名泲水、沇水)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只有专家学者或文人雅士才会偶尔提及她昔日的荣光。

即便山东的几个地名如济宁、济南、济阳,是拜济水所赐而得名,年轻人知道济水的也不会太多。

但在河南济源,这个因济水发源地得名的城市,人们没有忘记济水,有关济水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依然活在广大民众的口头上、心灵里。

历史上的济水:四渎之一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王屋山,东流至温县,南注黄河,与黄河同流,东行十余里,在荥阳北,出黄河,汇为荥泽(今已湮没)。

此即所谓“南泆为荥”。

再经原阳南、封丘北、菏泽南、定陶北,东入菏泽(今已湮没);再由巨野县柳林镇北境出菏泽东北流,于巨野县西入大野泽(今已湮没);再由巨野县东北出大野泽,过梁山东,北流至东阿县东,经平阴县北、济南城北,东流入海(故道大多成为今天的小清河)。

当时在原阳和巨野之间,济水还分为南、北两个支流,一并汇入大野泽。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

历史上,济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

早在周朝,就被列入“四渎”,享受朝廷的高规格祭祀。

据《史记·封禅书》:周代,“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就是说,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样,被列入四大河流,享受周天子的祭拜。

秦一统天下后,名山大川的祭祀常态化,崤山以东祭祀的大河只有济水、淮水。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郡临邑县(今山东东阿县)有泲庙,设于古济水旁边。

隋唐以后,济水流经的济源、荥阳、原阳、曹县、定陶、菏泽等地都建起了济渎庙。

就连不是济水流域的山西南部,也有不少济渎庙。

考古中的济水: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在春秋以前,黄河自荥阳以下,大体沿着太行山东麓北流,在今天津一带入海,大陆泽以下,还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加上干流自古以来就多泥沙,“善决、善徙、善淤”;倒是济水,为古人生活的理想之地。

济水源头话济源

济水源头话济源

济源市,河南省境内的一个“袖珍小城”。

这里山峰巍峨壮观,环境清幽恬静,古色古香,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济源历史悠久,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黄帝祭天、愚公移山等创世神话和传说,均发源于此。

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曾在此建都“原”;秦设轵县,富甲一方;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称济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济源市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是“一山一水一精神”。

“一山”指王屋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自唐朝到金元时期一直是道教文化中心。

“一水”指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济源之名由此而来。

“一精神”指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水”与“一品格”古时,有一条大河从河南济源市王屋山发源,从山东半岛入海,名为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为中国古代四渎。

《史记·殷本记》载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

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其流有“三隐三现”之奇观。

济水发源之初即以地下河向东流70余里,到济渎庙珍珠泉和龙潭后从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沇水。

《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济水的流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济水源头话济源阴吴济夫记录Record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06(上)5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汶;又北,东入于海。

”经大禹疏导,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

《水经注》记载,北魏时期,济水河又以黄河为界有北济、南济之分。

后济水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

流经原阳时,南济水第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古称济阴),与北济水(下游称其为濮水)汇合形成巨野泽,出泽流经梁山东至东平接汶水,至鱼山向东北入渤海。

上古时期,济水是泱泱大河,有无限支流汇入其中,凭借自强不息精神,行1400多千米,浩浩荡荡注入渤海。

古济水在华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和作用

古济水在华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和作用

古济水在华夏文明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发布: 2011-10-20 08:17 | 作者: 李德哲 | 查看: 45次编者按: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水文化是济源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济源水文化,提出了“引水围城、引水入城、引水造湖、引水上山”的发展思路,以提升济源城市品位。

这一水文化建设思路,是为了打造济源的城市特色,同时也是对济水文化的追思与呼唤。

济源人对济水情有独钟,大多数人对济水的历史也能略说一二,但济水留给人们的诸多疑问仍是值得探讨的:为什么历史文献中对济水多有记载?古人为什么把济水奉为神灵并给予高规格的封祀?济水穿越黄河的记载为什么与古代四渎独流入海的定义不相符合?等等。

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文史研究会会长李德哲同志,从研究历史文献入手,并利用新的考古发现和海洋地质科研成果,回答了这些问题。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

历经千万年沧桑变化,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惟有济水源头的济源和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作为历史的记忆,还能让今人大致辨出古济水的走向。

正是由于济水是一条不复存在的河流,现代研究者已经很少有人关注它的过去。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①曾经对济水故道进行过考察,对秦汉以后济水的变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见《济源古代文化研究·济水变迁史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据史氏考证,古济水上游(河南境内荥阳至开封地段)在秦汉之际已经断流,其下游的水流由于有众多支流的补给,唐宋以前仍有舟楫之利,直到宋金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占据了济水河道,济水才完全消失。

关于济水消失的原因,史氏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济水和长江、黄河、淮河相比,水源和流域面均较小;近两三千年来地球气象的变化,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黄河屡次改道对济水河道的侵占和泥沙的淤积。

史念海先生的论证回答了秦汉以后济水逐步消失的原因和过程。

济水文化篇

济水文化篇

济水文化篇济水,一条古代曾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的河流,曾是夏王朝的贡道,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和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起,受到先民们的祭拜。

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一千八百里济水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英姿。

在济水源头,它已经蜕变为一条浅浅窄窄的小河,灌溉之利不足万亩。

然而,济水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不但证实着它的存在,而且记述着它昔日的高贵与辉煌。

济水源头的济渎庙,是奉诏而建的祭祀济水之圣殿,其建筑群落之宏大,内涵之丰富,超过了长江、黄河、淮河沿岸所有水神庙;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水下游的济南、济阳、济宁,都以它们特有的名称,无可争议地记录着济水曾经流过的广阔地域;《禹贡》、《水经注》、《诗经》等重要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济水的身影;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乾隆都为济渎写过祭文,下过诏书,褒扬济水之德,祈求水神护佑国家平安;孔丘、孟轲、墨翟、孙武、管仲、李清照、蒲松龄、贾思勰……,这些在济水流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代表了那个时代华夏文明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印证了古济水流域的富庶与繁荣;白居易、李颀、文彦博、王铎等著名诗人,都为济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目录三洑三现奔大海天下第一水神庙济水贡道通夏都封祀日隆万民仰截河而南问史前华夏文明载其功千古唱和济水情济水魂魄今犹在品清德高惠万物三洑三现奔大海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起始年代无可考证。

史书中有关济水源流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

《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功绩,其中关于治理济水的记述是:疏导沇水东流,易名为济水,济水东流,入于黄河,在黄河南岸溢出为荥泽;然后隐于地下,在陶丘北又现于地面;再后东流至菏泽,又会汶水,最后流入大海。

济水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三洑三现”是其最为神秘之处。

关于济水的源头,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发源于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云气化成的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为沇水。

沇水穴地洑流,到达平原后涌出为泉。

解读王屋山 李善文

解读王屋山 李善文

李善文王屋山地域文化,是以王屋山为载体,由炎黄子孙共同开发创造发展的文化。

融地理、历史、神话为一体,贯通古今,是一部深藏千万年史诗的古书,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读。

让王屋山文化重放异彩,正是我写此文的初衷。

一、历史文化古老深沉王屋山,山有三重,因其状如王者之屋,名王屋。

是山北依山西高原,领太行千里,西邻中条山脉,接秦晋之地;东系济水之源,通百川沧海;南襟黄河一带,望蒿岳一点,主峰天坛,独柱凌空,上接尾箕,超然如在霄汉之表。

以其势压尘寰百万峰之态,阅尽人世沧桑。

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是和这片土地分不开的。

在天坛山顶,遗存一块巨大的砾石,传为女娲补天石,地质学家认定是海洋性砾石,形成当在太古代。

在山下,迎门村发现的石器,考古学家认定,属旧石器时代遗物,与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发现的石器非常相似。

根据对下川出土石器测定的碳14年代,知下川文化处年代约在21700±100年至16100±900年之间。

这至少为追溯研究王屋山区早期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王屋山的发拨与炎黄二帝有着必然内在联系。

书载:轩辕联合炎帝击蚩尤,登王屋山设坛祭天,受天符于此坛,遂战败蚩尤,统一华夏,王屋山被视为天下第一祭坛,华夏一统圣地。

虽说这段史实没有遗迹可寻,但依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和当今中学课本上黄炎部族东迁线路图看,炎黄两大部族向东迁徙,途经王屋则是确定无疑的。

在人类文明初期,对自然的崇拜观念是非常强烈的;黄帝途经这里,面对拔地千米的王屋山,由肃然起敬而登山祭天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受天符之说,肯定是附会无疑。

只要剥去附会的天神观念,黄帝祭天于王屋山,应该说是非常有可信度的,华夏文明根源于此也是有根据的。

《史记》载:“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尧舜时代,天下发大水,几成泽国,先后命鳏禹父子治水。

鳏治水失败身亡,禹治水成功,当上了万民拥戴的国王,建立了第一个初具国家形态的邦国。

“中国”格局形成。

禹封王屋、凿石治黄河,导东流为济的事迹史书均有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7
第1 0卷
第 3期
济 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Jv a c t n l n e h ia ol o r a iu n Vo ai a d T c n c lC l o o a
Vo . 0 No 3 11 .
S o. 01l e 2
其 在认 知河 、 的关 系 时 , 人们 有 更 多 的歧 义 , 济 使 当代学 术界 甚 至多 支持北 济 与南 济分别 为 黄河 的
支 流 与支津 的观点 。 笔 者于 19 9 9年 中标 国家社科 基金 一 般项 目 :
养 生 、 为 而治 的 思想 , 在 历 代 宗 师 如 司 马 谈 、 无 更 葛 洪 的改造 之下 , 导 “ 倡 内宝 养 生 之道 , 则 和光 外 于 世 , 身 而 身 长 修 , 国而 国太 平 ” 以 至 形 成 治 治 ,
中图分 类号 : 9 8 B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7 0 4 ( 0 1 0 0 1 0 6 2— 3 2 2 1 ) 3— 0 7— 3
王屋 山为 道教 十大 洞天 之首 , 小洞 天总 首 , 大
为道 教圣 地 。济水 为 “ 四渎 ” 之一 , 中 国古 代 的 是 大河 , 源头在 王 屋 山 , 其 由历 代 的济水 祭祀 与崇 拜 济水 , 称济 渎 , 又 为古人 心 目中的独 流人海 的
《 水 与早期 河 、 济 济关 系研 究 》 并 与 20 , 0 7年 正 式 出版 了 结项 成 果— — 《 水 与 河 济 文 明》。我 们 济 认 为 , 水 在大 禹治 水 前 确 实 是平 原地 区 的本 土 济 水 系 , 是 一条独 流 人海 的河 流 。在 荥 阳巩义 、 也 武 陟 温县 之间 黄河 与济 水并 流 , 而此 时黄河 为南 流 ,
活动 可知 , 济水 是 王屋 山文 化 的一 大亮 教文 化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河流。《 尚书 ・ 禹贡》 仅有简略记载 :导浼水 , “ 东
流为 济 , 于 河 , 为 荥 , 人 溢 又东 出于 陶丘 北 , 又东 至 于荷 , 又东 北 会 于汶 , 又北 东 入 于海 。 《 经 注 》 ”水
受 到最 高 统治 者 的支 持 , 强 化 了道 教 与 道 士在 也
社 会 中 的地 位 。
收 稿 日期 :0 1 0 2 2 1 — 7— 0
二十三引《 洞天福地记》 :济渎源 出王屋 山, 云 “ 名
作者简 介 : 张新斌 ( 90一) 男 , 16 , 河南 沁阳人 , 河南省社会科 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 , 研究员。
专 门列 出了 “ 济水 ” , 映 了济水 河 道 的原始 面 篇 反
道 教 是 中国 的本 土宗 教 。道 教 初 创 之 时 , 以
貌 , 与 当代 黄 河 河 道 有 较 多 的 重 合 。济 水 有 似 “ 三伏 三见 ” “ 河 而流 ” 溢 而 为 泉 ” 谜 , 、截 与“ 之 尤
老子为教主, 道德经》 奉《 为道教经典 , 以“ 并 太上 老 君 ” 为 老子 的化 身 。道教 还 吸 纳 了儒 家 的伦 作
理 纲 常思 想 , 含 了 “ 纲 五 常 ” 以及 “ 人 感 包 三 , 天
受 ”、 阴 阳五行 ” 内容 。 墨 家 的 “ 天 明 贵 ” “ 等 尊 思 想亦 为 道教 所接 受 , 黄 老 之 学 ” 提 倡 的 清净 而“ 所
济 水为 东流 与北 流 。大 禹治 水 , 重 组 了平 原 水 则 系, 并形 成后 来所 见 到 的河 、 相交 的水 系结构 。 济
“ 外儒内道” 儒道双修 的特点。 、
道 教 的另 一 重 要 内容 , 含 了 自上古 开 始 的 包
鬼神 崇拜 与 自然 崇拜 , 形成 了天神 、 地祗 和人 鬼 的 神灵 系 统 。河海 山 岳 的崇 拜 , 是这 种 自然 崇 拜 则
于此 ; 家规 格 的济 渎庙祭 祀礼 仪 彰显 了济 水 崇拜 的至 高地位 。二 者相 伴 而生 、 国 互相 映衬 构筑 了王屋 山
道 教 文 化 的 重 要 内容 。
关键 词 : 屋 山道教 ; 王 济水 崇拜 ; 祀礼 仪 祭
D I 1 .9 9 ji n 1 7 O : 0 3 6 / .s . 6 2—0 4 . 0 10 .0 s 32 2 1.306
张新斌 : 王屋 山道教文化与济水崇拜 初探
王 屋 山道 教 文 化 与济 水 崇 拜 初 探
张 新 斌
( 南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历 史 与考 古 研 究 所 , 南 郑 州 4 00 ) 河 河 5 0 2
摘 要 :王屋 山与 济水 有 着亲 密的 关 系。 自古 以来 , 王屋 山就有 着悠 久 的道缘 历 史, 高道 频 频 活动
济水 的源头在 王 屋 山 。《 南 通 志》 十二 , 河 卷 “ 渎 , 源 于 王 屋 山顶 岩 下 日 浼水 。 反 映 了 王 济 发 ” 屋 山是济 水这 条大 河 的源头 , 为 四渎 的济水 , 作 也 为 王屋 山的神 圣性 增 色不 少 。 《 南通 志 》 七 , 河 卷 “ 渎 , 济 源 县 西 北 三 里 , 出 天 坛 山之 太 乙 济 在 源 池 , 伏流 至 此 复 见 , 为 二池 。 《 乃 汇 ” 山西 通 志 》 卷
的一 部分 。魏 晋 时 葛洪 的调 和 阴 阳 、 福 降 魔 的 祈
思想 中 , 也包含 了对 自然 山河 的 祈 驱 之 意 。 山河 祭祀 的概 念 , 仅 贯 穿 在道 教 各 派 的教 义 与 论述 不 中 , 为 道教对 社 会 的参 与 多 了一 个平 台 。如 寇 也 谦 之 于北 朝 时在 嵩 山 主持 的 中岳 祭 祀 活动 , 不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