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合集下载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2)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意境分析等;(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2)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五、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3. 扩展阅读,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及生平事迹。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以《菩萨蛮》为例,深入解读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菩萨蛮》是一首描写女子美貌与哀愁的词,全诗如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了解温庭筠的诗词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关注人性、情感和美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牌的特点及运用,诗句的意象解读。

教学重点:温庭筠的诗词创作风格,诗歌的审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课外诗词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美女画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新课内容展示:PPT展示全诗,让学生朗读并初步感受诗句的美。

3.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意象转换,“鬓云欲度香腮雪”中的比喻等。

4. 词牌特点分析:介绍《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的结构和韵律。

5. 温庭筠创作风格讲解:分析温庭筠的诗词创作风格,结合其他作品进行对比。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描写美女的诗歌。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菩萨蛮》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一首课外诗词,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板书内容:词牌特点:七言绝句,韵律优美意象:小山、金明灭、鬓云、香腮雪修辞:比喻、拟人温庭筠创作风格:细腻、含蓄、婉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示例:在《菩萨蛮》中,诗人通过描绘“小山重叠金明灭”等意象,展现了女子美貌与哀愁的主题。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

2. 诗歌韵律、节奏和意境的分析。

3.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3. 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诗词朗诵视频,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案例分析:(1)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审美价值。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韵律。

2. 熟悉《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领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图像展示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3. 个性化学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阅读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五、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1.1 唐代诗歌背景介绍1.2 《菩萨蛮》的背景与作者介绍1.3 《菩萨蛮》的韵律分析1.4 学生讨论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2.1 《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2.2 《菩萨蛮》的意象分析2.3 学生讨论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3.1 《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分析3.2 《菩萨蛮》的审美意义分析3.3 学生讨论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4.1 学生课堂朗读4.2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3 社会性写作:学生以诗歌、散文或随笔等形式,阐述自己对《菩萨蛮》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手段1. 讲义和PPT教学辅助材料2. 多媒体视频和图片3. 标准化答案和答案解析七、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和讨论。

2. 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

3. 阅读测试和作品评价。

4. 学生小组和评课教师的评估性评价。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意境的感悟。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

(2)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面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讨论。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意义。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对诗歌的感悟。

5. 诗歌欣赏(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6. 总结反馈(1)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

(2)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收获。

四、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美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默写和写作作业的完成质量。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3)了解词的格律和韵律,掌握词的基本创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主观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3)通过解读词牌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验古典诗词的美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2. 词的格律和韵律特点;3. 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的格律和韵律的运用;2. 意象和意境的深入理解;3.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引发学生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兴趣。

2. 朗读和背诵(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诗句,尝试背诵。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音和语调,注意韵律和节奏。

3. 意象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分析,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 词牌特点(15分钟)教师讲解词的格律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词的创作方法,进行词的创作实践。

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2.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分析课后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词鉴赏》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的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唐代词人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的意境、情感、词牌、词律等方面的鉴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代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讲解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牌、词律,解读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5.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作者:温庭筠2. 词牌:《菩萨蛮》3. 意境:小山重叠、金明灭4. 情感:怀古伤今、忧国忧民5. 词律:平仄、对仗、押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菩萨蛮》为词牌,创作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词。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唐代词人的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解读;2. 词牌、词律的讲解与分析;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实践;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群,揭示诗歌意境。

(3)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领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感受诗歌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群的分析。

(2)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

(2)分析意象群,揭示诗歌意境。

4. 表达技巧分析: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暗示等,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选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异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有关《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解析、评论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增强教学效果。

4. 网络资源:查询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关于诗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
2.?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

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

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

因当时长调尚未发展出来,因而《花间集》所收之词均为小令和中调,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是温庭筠,共录六十六首。

?
3.争鸣:小山重叠金明灭?
王力教授认为,“小山,指屏山,即屏风。

金明灭,指日光在屏风的彩画上闪烁不定,忽明忽暗,表示已经天亮。

”。

也有人认为该句乃用借代手法,“小山”借指小山眉,“金”借指额黄。

隔夜的小山眉深浅不匀,如重重叠叠之山峦,额黄也有明有暗。

(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曾记:“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

—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其中小山眉(远山眉)源出《西京杂记?司马相如》:“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诵读诗歌
2.分组研读,理解词意
四、细读文本,合作解疑
1.“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
——细节描写。

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
——反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
4.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
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
五、拓展迁移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

(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

”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
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