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doc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一)实验研究课题:植物极性现象的观察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生长的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是有极性的。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内总是按一定方向从形态学上端(原长叶的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根的一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的外部条件,如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根。

实验材料:绿箩的茎,吊兰的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1、剪取绿箩和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和吊兰的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的方向剪断,以确保每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和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的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以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的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盘中,使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阳光、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6、1到3天换一次水。

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的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阳光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 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 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 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的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

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和两根吊兰的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三根绿箩茎和十根吊兰的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余的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组长:苗江江组员:邢晓庆、陈真、宫晓静、刘学友、王亚楠、王飞鸿、郭雯雯、王鹏重力对根的影响的验证实验思考:尽管这项实验周期较长,但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小组成员对此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高中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生物

高中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生物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1. 引言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提供一篇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以供同学们参考。

2. 课题介绍本次研究课题是关于人类血型遗传的探究。

血型是人类体内红细胞表面的一种遗传性标志物,由A、B、O和Rh等基因决定。

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不同血型之间的育种结果是否存在差异。

3. 实验设计3.1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用于实验的实验鼠(A型血和B型血各50只)、实验鼠饲养箱、实验室试剂。

•实验方法:1.饲养实验鼠并记录其血型。

2.将A型血和B型血的实验鼠随机配对进行交配。

3.观察幼鼠的血型,并记录结果。

4.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3.2 预期结果我们预期实验结果会显示: - A型血鼠和B型血鼠交配后,幼鼠的血型将会呈现A、B和AB三种情况,不会出现O型血。

- A型血鼠和B型血鼠交配后,幼鼠血型的分布比例会与人类ABO血型分布相一致。

4.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在经过多次交配之后,我们观察到幼鼠的血型分布情况如下:A型血23只,B型血25只,AB型血2只,O型血0只。

这与我们的预期结果一致。

•通过与人类ABO血型分布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幼鼠血型分布与人类ABO血型分布相似,这表明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些结果说明了人类血型遗传的特点在实验鼠身上得到了验证。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说明实验设计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人类血型的遗传是由A、B、O和Rh等基因决定的。

2.通过A型血和B型血实验鼠的交配,我们得出了幼鼠血型分布与人类ABO血型分布相似的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人类血型遗传的特点。

6. 展望虽然本次实验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还有一些改进的空间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可以增加实验样本量,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可以进一步探究Rh血型和其他相关血型遗传的规律。

高一生物研究性学习

高一生物研究性学习

高一生物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名称:农药污染的影响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农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农药的使用,每年挽回的粮食作物约为总产量的7%。

建国前,我国只能生产少量无机农药及天然农药。

从20 世纪50 年代初,我国农药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形成多品种、门类较齐全的新格局,成为世界第二大农药生产国。

与此同时,农药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加,2003年达到1.33×109 kg。

而农药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随着使用量和使用年数的增加,农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人类健康。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由于农药的乱用和大量使用而带来的农药污染、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对农药污染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调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了解与重视,更有助于加强我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一些农药污染的地方,了解我国现在出现的一些农药污染问题,明白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研究的过程。

(2)学生通过研究活动培养自主能力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选择小课题,可设计简单可操作的实验,探究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4)学生通过和小组同伴的协作互助经历合作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游览一些被农药严重污染的地方过程中,从环境污染现象中得到启发。

(2)通过正反对比,树立以保护环境的人为榜样、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劳动的信念,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思维也很活跃,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强。

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学生对农药污染及其处理方式了解不是很全面。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该活动目的旨在让学生们通过环境对比获得灵魂的感动。

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去收集资料,通过实地参观、展览交流、上传资料等活动来达到目标。

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环境与光污染一、课题背景: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污染——光污染,它已成为现在都市的环境公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而这种光污染是由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造成的,如一些大厦的玻璃幕墙。

在下午约2~4时折射的太阳光正好对着公路,司机们的视线受到干扰,存在安全隐患。

在深圳也存在此种问题,特别是繁华地段的高层反光反热的玻璃幕墙,因此,本小组在我市的繁华地段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光污染”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目的:1.认识和了解光污染的有关知识。

调查城市光污染,并提出有关建议。

3.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对知识的探讨与研究。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1.查找资料:上网查找,翻阅书报。

收集资料。

肉松、香肠已经是每个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了,不过,也许“自然美”的理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吧,还是——鲜的好!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酸盐饼干是人们早餐和旅游的必备食品,没想到除了高热量,还有这么多隐患。

1、食用香精和色素过多方便食品的危害,大家想必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在热闹的聚会上,有怎么少得了方便面和薯片呢!1、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如果不是图片的提示,你也许还想不起自己什么时候还吃过罐头食品,原来“它”就在“那里”。

1、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

2、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第八垃圾:话梅蜜饯类食品吃! 真正的“糖衣炮弹”,甜在嘴里,伤在身,总之:少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酸盐“不就是胖点吗?有什么的啊!但是如果不能再吃冰淇淋的话,那我宁愿去死!”我想这就叫做致命的诱惑吧!冰淇淋,就是不能放弃!1、含奶油极易引起肥胖。

2、含糖量过高影响正餐第十垃圾:烧烤类食品当人们在享受美味的韩国烧烤、羊肉串、Bar-B-Q的时候,谁会想到这美味的背后隐藏着这么大的危机,真的好恐怖!1、含大量“三苯四丙吡”。

2、1只烤鸡腿=60支烟毒性。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试图把它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课程改革相结合进行运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作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一项教学尝试.课程改革把现行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我们分别在这三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方式图解:基础型课程教学(课堂渗透型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拓展型课程教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研究型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型研究性学习)在不同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在于适应学生群体有差异,在基础型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适应的学生群体范围最大,在研究型课程中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范围最小.不同模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层次也有差异,我们认为各种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层次和深度随着适应学生范围的缩小应是递进式的.1、在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渗透型研究性学习1-1、可能性和必要性:基础型课程的目标也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而这些东西是很难由教师直接教授给学生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经历体验才能获得.在过去,有许多优秀教师利用基础课程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既有效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地意识和能力,这些有过许多成功地例子.1-2、我们的实践:我们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发掘一些教学内容,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有机会体验研究学习的经历.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中,教师把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分解成四个实验阶段,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设计实验,推演结果,最后得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联系.第一步是“关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物质的产生部位的实验研究”,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得出“该物质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结论;以后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这些虽只是重复了科学家们已经做过的事情,但学生通过此过程中激发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培养了展开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如在《植物矿质营养》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设计过程,可以让学生对一般科学实验研究中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观察及分析等几个关键环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研究性学习.在《动物激素调节》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让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肾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兴奋剂等专题进行课前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的汇报,让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结果,并相互作评价,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1-3、总结我们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①.引导学生追循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发明的步伐,体验科学实验研究,了解科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②.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和课题,指导学生设计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试验,还可以布置他们课后进一步实施实验研究.③.发掘教材,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热点,布置和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交流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1-4、教学效果分析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指导研究性学习过按:教师设疑、提示——学生解答、设计——学生交流、教师评价的递进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摆脱了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大部分学生能达到预计的效果.1-5、我们在进行基础型课程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得到的体会:①.利用一期教改教材进行课堂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现在二期教改教材为研究性学习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②.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落实“双基”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是设计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绝对不能忽略对“双基”的重视.但是,利用适当的机会和方法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影响“双基”的落实,反过来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在课题上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师提供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大大拓展视野,增大探索研究的空间;多媒体还能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为便捷,有利于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2、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拓展型课程教学的关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专题型研究性学习.2—1、《目标、要求和方法》举例:教学内容专题举例目标和要求方法和途径三、新陈代谢1)加酶洗衣粉是如何去污的?能说明生活中一些现象的科学原理.观察,实验验证,文献和网络检索.2)atp在生物体中的作用.3)怎样种好家庭绿化?能知道1-2种常见绿化品种的栽培方法要点并科学依据.文献、网络检索,采访专家,实践活动.4)怎样延长蔬菜、水果、鲜花的保鲜期?能知道蔬菜、水果、鲜花保鲜的原理和方法.文献、网络检索,采访专家,实践.5)什么是合理的营养?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食谱).文献、网络检索,采访专家,实践活动.6)酒酿、腐乳是怎样做成的?做一份操作流程,同时进行实践,最后写出实验报告.采访、实践、文献检索.7)无土栽培花卉、蔬菜的方法.作关于无土栽培的原理、基本条件及其意义的研究报告.参观、采访、文献网络检索、实验.学期初我们向学生公布专题型研究学习的目标、要求、方法和途径,并作一定的指导,然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己安排时间,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2-2、教学的效果分析经过三学期的实践,我们收到了130多位学生提交的近140篇课题报告.这些学生撰写的课题报告从内容来看,可分为:(1)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如《atp在生物体中的作用》等.(2)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研究,如《青少年的合理营养》,《校园噪声调查》等.(3)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研究,如《从食草兽、食肉兽的特点看自然选择》等.(4)关于环境保护的课题,如《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等.(5)关于生命科学新技术方面,如《克隆技术的发展》等.(6)其他学生感兴趣的现象、事物的研究,如《探索兴奋剂》等.从学生提交的课题报告数量来看,我们实验的所有学生都完成了课题报告.这说明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我们制定的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从学生提交的课题报告成果来看,虽说大部分是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其结果也无法超越科学家已取得的成果,有的甚至还很幼稚,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活动毕竟可以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研究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生提交的课题报告的水平看,个体能力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学生课题报告很简单,内容也不充实,这里既有水平问题,也有态度问题.我们也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报告具有较高的水平.如一位学生作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专题研究,她提交的报告中,把生物适应环境的各种类型资料收集得相当齐全,并且分门别类加以注解,用图象或影像资料做成多媒体材料作充分说明,简直是一部生物适应环境的专题论述.虽说没有学术上新突破,但作为中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无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对知识的拓展都有很大的好处.3、在研究型课程中的教学中开展课题型研究性学习:3-1、我们开设了《生物与环境-学生自主实验》研究型课程,为课程设计了教学方案,方案包括:(1)研究的主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2)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创新能力、设计和操作实验能力、合作精神.(3)课程准备:实验室的开放,师生共同准备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4)课程教学过程:①教师概述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②学生考察环境——③学生讨论调查结果,选定研究课题——④各小组相互交流、评议修改研究课题——⑤各小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⑥师生共同作实验研究的准备——⑦小组成员协作进行课题实验过程——⑧各小组交流课题研究结果,完善研究——⑨学生完成课题报告.3-2、在生物组与化学、地理学科共同合作开设的《环境.生活.科学》研究型课程中,我们也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出了目标、要求和活动途径,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3-3、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在设计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时,抓住生物科学知识与环境的紧密相关性的特点,提出“生物与环境”这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现有经验和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学习.参加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能力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下,他们在交流中共同得到提高,他们不同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因此在综合性的“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型课程教学中,学生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4、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检验:4-1、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有的学生看到秋天大量的落叶使环卫工人大伤脑筋,焚烧时又产生了环境污染,于是想到怎样使城市绿地产生的枯枝落叶无害利用.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用微生物处理枯枝落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科技论文《城市绿地枯枝落叶的处理和利用》.有的学生看到化学实验室的废水会污染环境,就设计了一个利用微生物产生的絮状体来吸附、分离重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4-2、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的部分成果.《文庙地区噪声、绿化状况调查及治理》一文在区中学生科技论坛作为宣读交流作品.《敬业中学屋顶花园的调查》参加上海市生物与环境科技项目竞赛,获得优秀奖.《如何用枯枝落叶培养食用菌》参加上海市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学生获奖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经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环境意识,丰富的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这里学生们自己有不少体会.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看着缓缓飘落的树叶,我从没想过它会与食用菌扯上关系.自高一接触研究性学习课程起,一年多的研究不禁让我发现了生物的奇妙同时体验了自己探究问题的快乐.最初提出课题时认为研究过程肯定短暂又简单.但从材料收集起,我就逐渐发现其中的很多难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磨难”.我们因长出霉菌而伤心,又因长出一丝“希望之菌”而兴奋不已.这次实验的经历是我生命中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此外我们的实践和探索也是非常初步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追问:先谢谢各位的答案,但这一报告必须是对某一专题的深刻研究,谢谢!祝各位新年快乐!回答:哦,你也新年快乐~~~~记得采纳我哦~~。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本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本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本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物学的度不断提高。

高中生物作为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次研究性学习旨在探究高中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性学习主要针对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等知识点进行探究。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等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呼吸作用中不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以及遗传与变异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现象。

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性学习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步骤,探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等知识点。

同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

三、实验设计与操作1、实验一:光合作用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乙醇、滤纸、定性滤纸、电子天平等。

实验步骤:(1)将新鲜菠菜叶洗净,去梗,称取5克叶片,放入研钵中,加入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入3毫升乙醇,进行快速研磨,制成滤液。

(2)将滤液倒入过滤器中,用定性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3)将滤纸剪成合适大小,分别用滤液浸润后晾干,制成色素提取液。

(4)将色素提取液涂抹在滤纸上,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记录数据。

(5)重复实验,改变色素提取液的浓度,记录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二:呼吸作用中不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新鲜酵母菌、锥形瓶、橡皮塞、注射器、电子天平等。

实验步骤:(1)将新鲜酵母菌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制成酵母菌溶液。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了一项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总结。

一、课题背景和目标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背景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生物学缺乏兴趣,只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题内容和组织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内容是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研究。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实验和讨论,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原理和实践。

我们从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结构入手,通过Punnet方格和基因转移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在传代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组织了一次变异实验。

学生们通过交叉杂交等方法,观察和记录变异的现象和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变异是如何产生并在种群中传播的。

我们还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学生们前往附近的农场,观察并记录不同农作物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通过与农民的交流,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效果和问题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学生们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他们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也存在一些问题。

实验和讨论的时间有限,难以涵盖遗传与变异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对某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改进措施:1.精简内容: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精简为几个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实践。

2.延伸学习:组织额外的自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报告(精选3篇)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报告(精选3篇)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报告(精选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高中生物教学研究报告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篇一>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过程自我探究资料2011版本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的修订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的一些主要描述。

本次教学建议,主要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课程标准也给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课程的内容标准中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式:一个是用术语的方式,一个是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

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标给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这就是用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光合作用的概念内涵。

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刚才提到了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用概念内涵的方式来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中,涉及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在探究光合作用产物中,涉及到的有机物是淀粉,在后续学习中,我们会对有机物的概念进行学习,而有机物的内涵它包含了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来建立有机物的概念,我想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和老师进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实验研究课题:植物极性现象的观察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生长的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是有极性的。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内总是按一定方向从形态学上端(原长叶的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根的一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的外部条件,如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根。

实验材料:绿箩的茎,吊兰的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1、剪取绿箩和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和吊兰的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的方向剪断,以确保每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和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的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以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的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盘中,使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阳光、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6、1到3天换一次水。

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的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阳光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K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K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K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的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

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和两根吊兰的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三根绿箩茎和十根吊兰的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余的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组长:苗江江组员:邢晓庆、陈真、宫晓静、刘学友、王亚楠、王飞鸿、郭雯雯、王鹏重力对根的影响的验证实验思考:尽管这项实验周期较长,但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小组成员对此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组决定一试。

实验原理:根在重力作用下会向重力方向生长。

实验假设:根会因重力的影响而竖直向下生长。

因此,随着蚕豆的被旋转,根会绕蚕豆生长形成环形根。

实验材料:泡沫小块,刚刚浸泡发芽的蚕豆,大头针几枝,带盖广口瓶一个。

实验步骤:首先,将蚕豆四粒分别固定在泡沫块的垂直四面上,并使蚕豆芽保持水平(如图1)。

之后,将泡沫块放入水中,使水恰好浸到蚕豆的1/2处,最后盖上瓶盖。

为防止蚕豆根萎蔫,注意每天换一次水。

并始终保持蚕豆的根的顶端处于水平位。

即要每隔一定时间转动蚕豆种子,大约每次逆时针转45°。

实验结果观察:由于长期浸泡,大部分蚕豆都已开始腐烂,少量已长出幼根,并开始沿着蚕豆向下的蚕豆已停止生长,根尖出现锈色,并也已出现腐烂现象。

因此虽个别实验材料观察到了现象,但并没有全部成功。

多数因生长过程中腐烂而无法继续进行。

我组决定改进方法,重新开始实验。

并用琼脂代替水作为营养基,重新验证假设。

最后结果:明显观察到蚕豆环形根的生长现象。

(如图2)实验结论:证明植物根受重力因素的影响,具有向地性。

实验人员:组长:林永辉组员:王哲、马小强、卢浩东、张娜、孙雪丹实验研究课题:植物的根趋向营养土实验的思考:通过自学,我们了解到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定向的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运动的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水和肥的刺激下,植物的根会向含水和肥量多的方向生长,称为向水性、向肥性。

由此我们设计了这个实验来验证植物的根趋向营养土。

实验原理: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定向的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运动的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肥的刺激下,植物的根会向含营养量多的方向生长,称为向肥性。

实验材料:营养土校园内普通土玻璃箱蚕豆种子(种前要泡1-2天)实验步骤:把干土倒入玻璃箱中,并铺成与水平面成45°角,然后把蚕豆种子种入箱中,每侧各种4—5颗,每颗间距4厘米左右。

(见图示)实验注意:(1)种植时要贴壁种,这样便于观察。

(2)不能种得太深,深处含氧量少,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影响效果。

然后在上面覆盖好营养土,适量浇水。

实验结果:蚕豆的根多数朝向营养土生长,有些根沿斜面生长,其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的。

实验分析:通过这次实验验证了植物的根的向肥性,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

但有的种子没有成功。

主要原因是有的水浇得太多,使普通的土区水分充足甚至多余营养土,使种子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快速萌发,受重力因素影响,朝下生长,从而干扰了实验。

另外,一些种子种得稍深影响生长也是原因之一。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趋向营养生长,具有向肥性。

实验成员:组长:李龙龙组员:王欣欣、纪璐雯、韩帅、范娜、屈奇植物根的趋向水源法实验思考:通过自学得知,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如:植物幼苗的向光性生长,根的向重力性生长,等等。

那么,如果在一容器的一端提供丰富的水源,植物的根一定会向水源处生长,且靠近水源处的幼苗高挺、茁壮、嫩绿,而远离水源的幼苗矮小、蔫萎、发黄。

实验原理: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单侧水源丰富的刺激下,植物的根表现出向水性生长的现象。

材料用具: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其它豆类种子也可),玻璃缸,营养土,在盒底两侧对称扎眼的胶卷盒或其他塑料小瓶(眼不要过多、过大)。

方法步骤:①在擦拭干净的玻璃缸中倒入营养土,摇平,使土占据玻璃缸的2/3。

②3-5厘米)。

③择选两组种子,每组4~7个,且每一组种子的种类及发育程度相近。

④将种子相隔相同距离,贴着玻璃缸壁塞进土中。

(见图示)⑤把一定量的水注入胶卷盒里,尽量避免将水撒在塑料小盒外。

⑥最后将玻璃缸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每天浇大约半瓶的水。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和测量得出:虽然植物的根同时也向两侧生长,但总体上还是向水生长。

一些同学的实验结果为:从第一颗种子到第三颗种子,无论是根还是幼芽,其长度都是呈依次递增的趋势,而第四颗却很矮小。

而一些同学的实验结果显示,第三颗生长的最好,第二颗次之,第一颗和第四颗发育的都不太好,其表现为矮小,发黄。

对于这种状况,我们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种子离水源太近,会导致种子因水分过多对氧气吸收不足生长缓慢,因此第一颗没有第二颗发育的好;而只是氧气充足,水分不够,种子依旧不会发育的很好,因此第四颗种子远不及第三颗长的好。

而几个同学的不同结果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摆放的种子的距离和所浇的水量个不相同造成的。

但总体来说,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植物的幼芽生长的迅速,且健壮、绿嫩;在离水源远的地方,植物的幼芽生长的缓慢,且发黄、矮小。

实验结论:充分证实了植物根的向水性,说明了植物具有向性运动。

实验小组成员:组长:张丹组员:李梦雨、陈秋杰、于珍珍、任梦莲、许莉、葛丽丽植物向光性实验的验证实验思考: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由此可以设计两组实验进行对比。

第一组植物受单向光刺激;第二组植物不受单向光刺激。

结果应该发现胚芽鞘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如果将胚芽鞘的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胚芽鞘则直立生长。

实验原理: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

实验用具:小麦种子、琼脂、清水、培养皿、锡箔纸、天平和砝码、大烧杯、不透光的纸盒(可用黑纸贴在纸盒表面)、塑料小盒、剪刀、解剖针、胶带。

实验步骤:1、实验前一、二天将干燥的小麦种子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浸泡。

2、用天平称量出3.6克琼脂粉,用大烧杯量取400毫升清水,(浓度为0.9%)将琼脂倒入烧杯,加热至杯中无沉淀物。

3、将熬好的琼脂倒入塑料小盒中,稍静置,将泡好的小麦种子撒入琼脂中,盖上盒盖,放在不透光的纸盒中,蔽光四天。

4、用锡箔纸围绕解剖针卷成长约2厘米、顶端封闭的小帽,套在已长成的其中一些胚芽鞘顶端(对照组)。

其余胚芽鞘保持原样(实验组)。

5、在不透光的纸盒与胚芽鞘高度相近的地方挖一个的小孔,把塑料小盒放入其中,封住纸盒口。

6、两天后,取出塑料小盒,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植物向光性生长现象不明显。

实验分析:实验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播撒小麦种子无规则,致使长出的胚芽鞘位置混乱,不便分组对照。

2、小麦种子蔽光生长时间过长,使胚芽鞘生长过长并且尖端已长出幼苗,致使后面的向光性实验现象不明显。

对下一轮实验的改进:通过第一轮的实验经验及所犯的错误,我们对第二轮实验的进行有了一些改进。

首先,挑选种子时,挑选一些饱满的种子。

其次,在播种小麦种子的时候,使其之间有一定间距,并且使之横成行、纵成列排列,保证每颗种子的生长空间。

在给胚芽鞘分组时,去除劣质的和长势不好的,保留优质的粗壮的胚芽鞘,并以塑料小盒的中线为边界,一边罩上锡箔小帽,而另一边则保持原样,以便对照。

再次,对小麦种子的蔽光生长时间进行限制,由4天缩短为2天,即在胚芽鞘长出1到2厘米时,停止蔽光,以便使接下来的向单侧光照方向弯曲现象更加明显。

实验小组成员:组长:丁浩组员:许雷雨、戚梦如、刘正汉、汪瀚翔重力对根的作用反应在伸长区部分的验证实验思考:在初中生物课中,我们曾接触过关于植物的根的有关知识。

并在这一章节的动手实验中曾要求验证“根的生长主要作用在伸长区”,但由于条件制约我们并没有付诸实验。

高中生物课又涉及到了关于根的向地性生长的知识,所以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不仅验证重力对根的影响,而且可见其作用主要反应在伸长区。

实验原理: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

实验材料:已发育约1cm长的根的蚕豆种子、浓度为0.9%琼脂块、清水、君子兰土、空玻璃瓶、碳素笔。

方法步骤:取根长约1cm左右的蚕豆种子,用碳素笔在其根部约每隔1mm处作一标记,共作10处标记。

(见图示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琼脂、水、土的玻璃瓶中,将瓶盖盖好。

放于温度适宜、避光的环境中,简单的实验操作结束了。

接下来的任务便是静观其变了。

结果分析:蚕豆种子在琼脂中早期长势良好,这是由于空气与水份的比例恰好适宜种子的生长,而水中的空气较少,所以蚕豆种子在水中生长得很慢。

土壤中由于各种养料齐全,虽在前期较琼脂中种子生长速度缓慢,但后期长势良好。

基于以上因素,由于我们所做的是短期实验,观察现象需要明显,所以选择种子在琼脂中生长较为适宜。

蚕豆种子的根的伸长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个标记处,第二条标记以上部分有明显凸起(即根毛),所以确定这一部分为成熟区,由根尖处成熟区往下即为伸长区,所以确定蚕豆种子根的受重力因素的影响主要反应在伸长区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