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和优势所在
浅谈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浅谈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摘要] 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但是,隐性采访应该注意运用的技巧、注意控制量与度。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隐性采访双刃剑诱导隐私在媒介学者眼中,民生新闻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传播新潮,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问题。
但是,关于民生新闻的界定依旧尚不明确。
笔者取李舒、胡正荣对“民生新闻”的两种认识之一,作为本文对其的界定。
即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
它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
按照这种观点,电视民生新闻自然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在民生新闻中,真正能拉动收视率的还要属批评曝光类新闻。
所以,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又把批评和曝光作为栏目立足的重点,这样的话隐性采访就在民生新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那么,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应不应该用呢,应该怎么用呢?一、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应该控制量与度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使电视新闻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真实。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批评监督类报道成为民生新闻提高收视率的一个强有力支撑点,而隐性采访就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真实,用镜头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很多不能搬上台面,甚至违法的事情。
于是,电视上那些虽然摇摇晃晃、缺乏美感,但非常有震撼力、非常真实的镜头,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也让事实在隐性采访的场氛围中传递出来。
但是,隐性采访只能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的量与度。
电视民生新闻使用隐性采访,是为了有效获得新闻信息,甚至能对被曝光者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作者:黄香君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01期摘 ;要 ;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是常规的显性采访的补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运用隐性采访保障了大众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特殊的采访方式也容易造成侵权、诚信危机等不良现象。
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谨慎运用隐性采访。
本文主要就隐性采访的利弊以及具体运用等问题进行分析,以引导隐性采访健康发展。
关键词 ;隐性采访;利处;弊端;谨慎运用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1-0097-011 ;隐性采访概要隐性采访,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或隐瞒记者身份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一般说来,隐性采访是在常规的显性采访不奏效的情况下采用的,借助隐性采访可以减少采访过程中的障碍和干扰,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可以更加清晰地洞悉是非曲直。
比如,央视“江西高考替考案”“金华火腿”“地沟油”事件等都是隐性采访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揭开了我们看不到的一面,同时也鞭挞了当地一些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行为,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当然,隐性采访并不是无限度的,而应该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是值得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注意的。
2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分析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形式。
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也存在一些弊端。
2.1 ;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隐性采访的核心就是让被访者尽可能地表现出日常状态,使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带有画面的隐性摄像则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这能够更加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更具有显性采访达不到的效果。
比如,黑龙江电视台的《真相》栏目记者曾经曝光过一家餐馆使用地沟油的事件,记者就是以服务生的身份潜入到这家饭店,经过几天的暗访,终于掌握了这家饭店收取、使用地沟油的证据,并且曝光了餐馆使用自来水勾兑色素香精制作果汁的事实,并偷偷录了像。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方式与原则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方式与原则[电视隐性采访也叫暗访、密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也是电视采访中一种特殊的方式。
通常在采写负面的民生新闻、揭露社会弊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利用电视隐性采访,可以避开不必要的干预与阻挠,可以更真实更客观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目前各电视媒体大都青睐这种采访方式。
当然,与此同时,这种采访手段也引来一些有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争议,加之使用这种非正常采访手段也要冒一定的风险,存在着一些不可知的因素,在使用时要慎而又慎,而且要特别遵循这种采访手段的使用原则。
隐性采访并非“新兴事物”,也该算是舶来品。
早在120年前的1890年,为了弄清楚美国布莱克威尔岛精神病院虐待患者的传闻是否属实,美国《世界报》的女记者就化名为内利·布莱乔装成疯子突破封锁闯入疯人院,了解了该院虐待被收容妇女的情况后又伺机成功出逃,将其见闻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分3次连载发表,公众舆论大哗,也促使政府对该院进行了大力整顿。
而我国的电视隐性采访的兴起则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科技进步,使得采访设备可以更加小型化、微型化、便携化,大大满足了隐性采访技术层面的要求。
第二是因为社会转型、企业改制,使得各方面的矛盾加剧;不少人价值观念嬗变,道德行为失范,官员腐败滋生,社会问题频生、地方保护严重导致电视工作者的采访难度加大,所以电视隐性采访也大有了用武之地。
与平面媒体相比,电视隐性采访主要表现为对新闻现场的拍摄、实录,能够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情景再现”,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这也是电视传媒的优势所在。
1994年6月29日央视《焦点访谈》率先播发隐性采访的新闻《触目惊心假发票》,就是由记者化装成顾客与上海火车站倒卖假增值税发票的票贩子讨价还价,虚与周旋。
隐蔽性拍下的镜头、录下的声音,真实地再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引起了社会轰动。
央视的率先垂范,引得众多地方媒体迅速跟进,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浙江电视台的《目击》、江苏电视台的《大写真》、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等都可以看到隐性采访采编的新闻。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作者:董琳来源:《活力》2014年第03期[关键词]隐性采访;优越性;负面效应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颇具渊源。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探索新闻事实的真相。
近年来,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频繁采用。
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而且更加使人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有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
但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
为此,笔者以自身从业十年的经历,简单总结了新闻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一、隐性采访的优越性隐性采访之所以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被记者应用于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甚至被一些权威媒体的记者当做是屡试不爽的“秘密武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采访手段难以替代的优越性和独特魅力:首先,通过隐性采访手段获得的新闻往往都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
一则新闻的新闻价值与采访的难度往往是成正比的,采访的难度越大,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但真实却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在问题报道、批评性报道中。
在公开采访中,采访对象往往有充分的时间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甚至是“作假”的准备,这为获取真实的信息带来了很大难度。
而利用隐性采访使之避之不及,可以将事件和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挖掘出来,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以北京电台记者张勉之暗访假发票市场的新闻为例,卖假发票的不法商贩对于生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公开采访根本不可能揭开真实内幕,连卖假发票的证据都很难拿到。
记者于是采用暗访的方式,裤兜里揣上录音机,与卖假发票的人假作攀谈,获得了许多生动真实的内幕情况,增强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其次,隐性采访推出的新闻报道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作品大多是比较有深度、有影响力的。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进步,受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隐形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问题摘要:隐性采访是现代媒体所青睐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
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栏目。
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法律上的也有道德上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隐性采访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Abstract:Recessive interview was favored by the media as a modern way to interview,the news obtaines by recessive interview get the support by the public for its authenticity and revealing.also used in many news sections.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is CCTV’S”Focus”and”Investigative Journalism”.However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began with the unknown of the interviewee,through the way of unannounced visits,to be photographed etc,and there is no clear provision in law.The recessive drifted away from the edge of the legal and moral.Thus in practical use,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brought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interviewed and reports.These problems not only legal but also moral.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how do we solve? During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how to grasp the focus problom.. In this paper, through specific cases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recessive interview , For These issues,proposed reasonable solutions and explained how to applicated recessive interview in more rational.how the application of more rational recessive interview.关键词:隐性采访;侵权;记者角色;道德约束Keywords:recessive interview;ingringement;role report;moral consraints前言新闻采访的方式多种多样,而隐性采访从出现至今,一直在新闻行业经久不衰。
浅议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隐性采访是相对 于常规采访的来说的,通过新 闻界实 采访意 图,通 常采访就很难进行 。有时为 了发挥新 闻媒体
【 参考文献 】
【 1 】 郭庆光 . 传播学教程》 【 h { 】 .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 1 9 9 9 年版 .
断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 、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整 合各 [ 2 】 闰晓鹏 . 市县级 电视台节 目 本土化策略研 究 [ J ] . 新闻传播 , 种优势资源、办具有 地域特色的精 品栏 日。 2 0 1 0 年第 9 期.
作 为其获取新闻来源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 分析 隐性采访 中产生道德缺 失及真 实性问题 ,并提 出相应 的改善措施 。 【 关键词 】隐性采访;道德缺失;真 实性 【 中图分类 号 】G 2 1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l O 0 9 - 5 6 2 4( 2 O 1 6 )0 6 - 0 0 3 1 -  ̄ 2
目娱 乐化作为发展方向,用简单的模仿上一级电视 台娱乐 节 目的方 式来制作 自己的娱乐节 目 因此 ,我们 时常在县 级 电视 台中看到许多仿制的娱乐节 目,这些仿制的娱乐节 目制作质量不高,为追求收视率 ,时常会出现迷信、拜金 、 等 内容,难免有低俗之嫌 1 . 3广告准入机 制不严格、虚假广告泛滥 。 同其他 电视 台一样,电视广告也是县级电视 台的一项 重要经济 来源 。但是因其信息传播范围小 ,影响力不是很 大 ,县级 电视台的广告业务规模小 、广告制作水平相对较 低。 在广告资源少且经济压力又很大的情况下 , 一些虚假 、 低俗的』 告时常出现 。特别是虚假医疗广告是最常见 的一 种广告类型 ,这也是广大观众最烦感的一种广告类型,这 些虚假医疗广告经常以患者加专家加明星 的形式 出现 ,千 篇一律且 极力夸大产品疗效。 并且在广告语言用词绝对 化, 根本不从实际出发,绝对化 的用词夸大 了产 品的疗效、弄 虚作假,这是一种误导消费者 ,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负 责任 的表现 总体来看,县级 电视 台的节 目内容和质量依然水平较 低 、内容单一、模仿严重。发展理念、人才技术 、经营管 理方式等成为制 约其发展的瓶颈 ,限制了县级 电视台的健 康 、稳步发展。 2 , 县级电视台的发展 策略 县级 电视 台虽然在 节目制作及 发展理念 中存在着 许多 不足和缺陷 ,但其发展潜力和优势也很大 。县级 电视台的 地域性特 点决定了其能够与当地 民众紧密相连 ,由于这种 紧密 的联系使县级 电视台较其它上一级电视 台更加具有无 可 比拟的群众互动性,有成为 “ 公众 电视台”的潜力 。 在新的传 媒发展环境下 ,县级 电视台想要获得更好 的 生存和发展,发挥 自己的长处 ,不断更新发展理念,突破 发展 的瓶颈 ,充分挖掘 自身的优势 ,不断的做好、做强 。 2 . 1提高节 目质量、建立严 格的准入机 制。 县级 电视台在节 目的制作上要符合当地群众的生活实 际,节 目制作要 不断的提升品位 、提高质量 、做群众 喜闻 乐见的电视节 目。同时,应 该转变媒体发展经营理念、不
浅谈隐性采访

浅谈隐性采访隐性采访虽然得到了法律的许可,也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但是敏感的观众势必会考虑这些内容是如何来的,就会联想到那些身上藏有偷拍偷录器材的新闻记者如果接近自己时将何以自处?长期以往,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和尊重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群众对于新闻媒介和记者敬而远之的话,那么我们的新闻媒介和记者该怎么生存呢?“媒介为了追逐新闻的轰动效应而刻意地侵犯隐私权,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也是对人类尊严的蔑视”。
个人隐私不容侵犯,每个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都要牢记,这是我们采访权利的底线。
美国《新闻周刊》说过:“每一个记者必须掂量一下,他所寻求的事实的重要性是否值得他采取下策去把它弄到手。
但是这样做既有道德的也有实际的限度。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新闻工作毕竟不能建立在习以为常的欺骗手段之上”。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传播活动全面介入现代社会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凭借自己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并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然而,从它诞生之日起,隐性采访就在法律和道德伦理层面一直倍受争议。
由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积极介入和隐去真实身份的角色扮演行为,很容易超越适度的界限,因此更需要慎重地把握。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隐性采访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
所谓偷拍偷录,是指未经他人知晓和同意,对他人的活动进行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的行为。
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以暴力抵制正当采访的特殊情况,由于这种行为是在他人没有戒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突破了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因而内容比较接近客观事实。
在现代社会中,公众需要新闻媒体提供的是大量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现实中阴暗面的事实,隐性采访可以给受众以最大程度的”可信度”。
隐性采访中获得的声音、图像更好地客观再现新闻真实,发挥了电视的优势,真实的记录了事件的发生和过程。
隐性采访中的利与弊

隐性采访中的利与弊作者:李娜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9期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国内新闻报道中。
什么是隐性采访?一些新闻学家、记者对它界定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何志武教授认为“隐性采访时记者以特定的身份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
”一、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
当然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当然和它能够取得一般采访方式所得不到的丰富信息有关。
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节目,大量使用隐性采访这一形式。
除此以外,隐性采访在地方台一些关注社会民生类的新闻报道中也不断出现。
隐性采访中,记者扮演成适当的身份人物,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最容易获得新闻信息的角色身份与被访者进行接触,这就降低了被访者的心理防范,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所需新闻信息,易于揭露事情的真相或者是得到第一手新鲜的新闻事实,凸显出其在这种情况下的优势。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关注到,广播、电视等媒体所曝光的一系列食品行业黑幕中,记者装扮成顾客、商贩、买主等,使用隐性采访的手段,深入到制假售假的企业和商贩中,与掺假制假的不法分子进行周旋。
可以看到,在曝光的譬如福尔马林泡牛肚、注水猪、水果打蜡、硫磺熏姜等节目中,记者采用非正常的录音或者拍摄手段,将事实呈现到大众面前时,那种强烈而又真实的现场感,新闻事实的震撼力,都让人瞠目结舌。
这些新闻报道也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和整治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净化了老百姓的餐桌。
当然,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批评或者负面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些正面报道中它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比如,在采访劳模、好人好事等人物时,面对镜头、录音笔等设备他们可能表现的不是很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和优势所在内容提要:在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经常使用隐性采访的方法进行采访,通常是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阴暗面进行揭露,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则较多地使用偷拍偷录的方式获取材料,并且由此而形成的批评性新闻报道很受电视观众的欢迎。
与此同时,惹起的新闻官司也不少。
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存在很多争议。
本文主要从受众和媒体等方面阐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及优势所在。
关键词:隐性采访存在条件优势所在由萨洛蒙、布勒松等人提出的“堪的摄影”的手法,即偷拍手法。
近几年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被广泛应用。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隐性采访或称暗访。
所谓隐性采访就是指记者故意隐藏自己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企图直接参与某个新闻事件或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观察的形式获取新闻资料的新闻采访活动。
它主要用于搜集违法乱纪、违背社会公德内容的新闻事实的采访。
在我国新闻史上,也曾有许多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获取新闻进而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903年发生的“沈荩案”影响最大,1903年初,清朝政府与俄国秘密商定条约六条,俄国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等地区。
新闻记者沈荩将用侦探手段获得的消息传给了天津的英文报纸并遍载日报报纸。
由此,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响应,拒俄运动掀起。
沈荩也因此而惨遭迫害。
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显性采访,而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对立,也是记者采访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目前对隐性采访的质疑也层出不穷。
涉及到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等等。
但争议归争议,隐性采访仍然在使用,并且由隐性采访获取的新闻资料被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
诸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大写真》浙江卫视周末版有一个以偷拍偷录为主要采制手段的《目击》栏目,这样一些名闻遐迩的栏目也主要是借助隐性采访的吸引力而长盛不衰的。
它们的成功足以证明隐性采访是极具生命力的。
那么面对道德压力、法律压力隐性采访的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优势是什么呢?一.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科技进步,摄影器材轻便易隐藏,为隐性采访提供了技术准备电视新闻区别于平面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其能通过摄像机向观众展示一个立体的视听空间。
因而,电视新闻实务的发展对现代电子技术手段的开发利用有较强的依赖性。
摄录一体化的ENG 的发明和使用为个性化的、有特色的电视采访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伴随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记者可以通过卫星采集新闻,这种采集新闻的形式被称为SNG。
美国有线电视网对挑战号航天飞机爆炸、海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就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
当前,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有的将摄影器材藏在挎包里,在挎包上挖一个洞,在镜头上蒙一只尼龙袜,既避免闪光,又能拍个正着。
有的将录音话筒藏在衣领中,卷在书本里等等。
如1994年5月,《焦点访谈》获悉在上海火车站,一些不法分子贩卖国家刚刚实施出台的增值税发票,并且这些人组织严密,成帮结派,稍有不慎,轻则拍不到事实,重则记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通过偷拍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票贩子的嚣张。
如记者:“怎么增值税发票刚刚实行,你们手上就有了增值税发票?”票贩:“国家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而当记者反复刨根问底时,票贩立即警觉且出言不训。
形势立即警张起来。
可见,对于一些犯罪活动,记者若公开采访,反而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打草惊蛇的同时无法保障自身安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隐”治“隐”。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进易隐藏的摄影设备。
2、新闻媒介之间、电视媒介内部竞争激烈,促进隐性采访的发展我国以前较少采用隐性采访,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活动一般是依靠党和政府的组织,宣传部门的协助,自上而下进行的。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面临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新闻竞争也变得空前激烈。
记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且不仅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竞争激烈,电视媒介内部的竞争更是如火如荼,争夺的焦点是受众,目标是获取高收视率。
要想赢得受众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尽可能地发布独家新闻。
在这个信息资源相对丰富的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高度分散,观众对电视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节目就能赢得高收视率,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隐性采访能一针见血地揭露事实本质,反映真相,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心理层面,受众都会得到相应的满足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知情权。
另外,电视新闻在语言符号之外还可以通过现场的环境、气氛音响、新闻人物的表情动作向观众传递信息。
在这样一个“讲述的时代”而非“故事的时代”,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长镜头、同期声等讲述方式能把观众直接带入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减少了接受“符号新闻”时必须去想象和推断的思维过程,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更真实强劲的冲击力。
这样无疑会强化受众对相关媒体的好感,刺激收视率和发行量的上升。
3、批评性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呼唤隐性采访(1)批评性报道的特殊性呼唤隐性采访批评性新闻报道多为揭露丑恶、虚假现象,且这些丑恶行为可能或已经对社会造成危害。
但是,从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当事人是绝对不愿对着摄像机承认自己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
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与此事相关的知情人士,他们也可能因害怕被打击报复而闭口不谈。
而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者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的特点,这样被访者就会放松戒备,呈现给观众的行为自然真实,不会出现与日常行为迥异的“表演”行为。
例如,1996年4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咸宁工商取财有“道”》的片子。
反映了107国道的湖北咸宁段,咸宁地区工商局和咸宁市工商局扣押大量的车辆,并处以高额罚款的现象。
记者先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后又进行显性采访,将咸宁工商局局长徐碧琼前后对待汽车司机和对待记者的态度进行对比,事实真相昭然若揭,给观众最真实、详尽、惊险的镜头。
(2)记者的隐性采访是经过策划后的主观故意行为,与随机性采访不同。
在新闻竞争中,电视新闻必须通过新闻策划彰显个性,进而以个性吸引受众。
而隐性采访与突发的社会新闻不同,它往往是一种比较有深意的社会现象。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之前,在思想上往往是有所准备的,如到达现场时,记者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或观察,如果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办等等,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接到一份群众反映的电子产品的订单,上面电子产品的价格都比市面上同类产品的价格低一半左右。
记者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可做,遂假扮成要购买电子产品的客户,与这一群可疑商贩进行周旋,据商贩称,这些产品价格便宜主要因为它们是水货。
后来记者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与当地公安联合介入,才将该以出售水货为名骗取他人订款的不法分子查获。
4、隐性采访的“法无禁止即自由”(1)隐性采访既不违法也不违背新闻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我国法律规定记者依法享有采访权,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的要求。
”而隐性采访归属于采访,因此它不违法。
(2)法律没有明令禁止隐性采访行为,应视为合法行为。
(3)隐性采访多用于批评性报道中,批评性报道中当事人的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或是不道德的,因此不能单纯地以新闻的某些职业道德来约束对非法事件的采访。
《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的条例“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取得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由于隐性采访的内容主要以抨击社会不良为主,所以,一旦被采访者有声明的机会,他们就会极力反对隐性采访。
表面上,隐性采访显然违反了"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一《准则》规定的。
但是从本质上看,隐性采访是不违反这条规定的。
因为,隐性采访一般运用在对非道德行为的采访上,正因为被采访者在从事非道德行为,甚至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才会对采访者的采访要求予以拒绝。
所以,对从事非道德行为的人(被采访者)拒绝采访声明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他们从事非道德行为的尊重,这在根本上既有违社会的公共道德要求,也有违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道德理想的追求。
所以,我们认为隐性采访在本质上没有违反上述道德准则——隐性采访实施者(新闻记者)的行为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主流的社会道德理想。
5、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确保社会的有序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并且该职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虽然显性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事实本身就是隐秘发生或进行的。
有的不仅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公众利益,而且记者在采访时还会受到“行政干预”“说情风”“监督对象的抵制”等导致采访有难度,通过普通的途径无法获得有关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用隐性采访。
如在《焦点访谈》贩卖私盐的报道中,记者和编辑运用了公开和隐性两种采访方式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公开采访中该地区打击私盐的单位领导诚恳地告诉记者:该地区不存在生产私盐的现象,而在隐性采访中该地区官贩勾结,生产运输贩卖私盐,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此外,中央电视台2001年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曝光了南京冠生园食品厂“陈馅月饼”事件、2003年又用此方式曝光了江苏太仓用母猪肉,死猪肉等制作“太仓肉松”事件、曝光浙江金华用农药敌敌畏充当驱蝇剂浸泡火腿制作“金华火腿”事件。
通过报道许多人不再购买这些产品,致使这些产品的销量一路下跌,可见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刃”。
二.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优势隐性采访贴进新闻事实,与显性采访不同,它的采访环境相对开放,事实本身隐蔽性也很小,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可视性很强,能满足受众追求新闻真实性的需求。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采访突破了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给受众扑面而来的真实感。
(1)被访对象的言行真实度高,被访对象没有“镜头反应”由于被访者不知道记者的真实身份,因而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论从体态还是语言上都比较自然。
如1999年年底,《焦点访谈》暗访山东枣庄山亭区城头镇非法加工所谓豆制品现象。
私营企业主对“打工”记者的“提问”毫无戒备。
更为滑稽的是,正当记者打算与城头镇政府联系采访时,该镇市场边的大喇叭响了“各位加工户请注意,中央电视台要来检查质量问题,要求各家把平时生产用的燃料和滑石粉收起来……”可以说如果没有暗访是绝对不会得到这么真实的内幕。
(2)拍摄的画面构图、光线等真实可信隐性采访无限逼近现实的特性使它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为了追求真实,寻找真相,隐性采访忽略很多元素的合理综合运用。
比如,在进行偷拍的过程中,记者是把摄像机隐藏起来拍摄,避免被采访对象发觉,这时候拍出来的画面就无法顾及到构图、光线、声效等一系列因素,可是正因为这种画面的倾斜、光线的暗淡、或角度的怪异、声效的单一,反而使受众更容易获得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实与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