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简介
汉服基本常识

汉服基本常识一、汉服的起源与发展汉服,是指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夏、商、周时期。
汉服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巅峰,随后逐渐演变为汉唐风格。
汉服以其简约、庄重、典雅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服饰的代表之一。
二、汉服的特点1. 材质:汉服的主要材质为绢、丝和棉。
绢质服饰轻盈柔软,适合夏季穿着;丝质服饰光滑华丽,适合正式场合;棉质服饰舒适透气,适合日常穿着。
2. 颜色:汉服的颜色以深色系为主,如黑、蓝、绿等,代表着庄重和尊贵。
同时也有浅色系的汉服,如粉色、浅蓝色等,代表着清新和活泼。
3. 剪裁:汉服的剪裁注重线条的简洁和流畅,强调身材的曲线美。
常见的款式有对襟衫、褙子、袄等,男女款式有所不同,但都追求舒适自然。
4. 细节:汉服注重细节的精致和独特。
常见的细节装饰有对襟、褶皱、褶边、云纹等,这些装饰都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三、汉服的穿着方式1. 男装:男性穿汉服一般包括衣、裤、鞋和配饰。
衣服分为上衣和下衣,上衣有对襟衫、袄等,下衣有裤子。
鞋子一般为靴子或者布鞋。
男性还可以佩戴腰带、披风等配饰。
2. 女装:女性穿汉服一般包括上衣、裙子、鞋和配饰。
上衣有褙子、对襟衫等,裙子有长裙、短裙等。
鞋子一般为绣花鞋或者高跟鞋。
女性还可以佩戴发饰、耳环、项链等配饰。
四、汉服的礼仪和使用场合1. 汉服在古代是一种正式的礼仪服饰,常见于婚礼、宴会、祭祀等场合。
在这些场合,人们穿着华丽的汉服,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在现代,汉服也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常见于传统节日、婚礼、演出等活动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汉服,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五、汉服的传承与发展1.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传承。
不少汉服爱好者通过制作汉服、参加活动等方式,将汉服文化传承下去。
2.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穿汉服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了汉服文化的发展和复兴。
关于汉服的小知识

关于汉服的小知识一、汉服的概念和起源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起源于中国汉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服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绣花工艺闻名于世。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族,经过多次演变和改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服文化。
二、汉服的特点和分类1. 特点:汉服注重线条的简洁、流畅和舒展,强调衣袖的宽松和裙襟的飘逸。
汉服的设计追求自然、雅致和端庄,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念。
2. 分类:汉服可以根据款式、用途和场合进行分类。
根据款式可以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通常为袍服和褶裙,女装则包括衫裙和旗袍等。
根据用途和场合可以分为日常汉服、礼仪汉服和戏曲汉服等。
三、汉服的发展和演变汉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演变。
在汉代,汉服风格以华丽和庄重为主,衣袖宽大飘逸,裙襟简洁而优雅。
到了唐代,汉服的设计更加注重细节和华丽,出现了许多绣花和刺绣装饰。
宋代则强调了舒适和实用性,汉服的款式更加简洁明快。
明清时期,汉服的设计趋于庄重和端庄,注重衣袖的宽大和裙襟的飘逸。
四、汉服的传承和复兴近年来,汉服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爱,许多年轻人开始学习和穿着汉服。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也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于独立个性和审美追求的表达。
同时,一些汉服爱好者还通过制作汉服、参加活动等方式,推动了汉服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五、汉服的重要意义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穿着汉服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汉服的复兴和传承,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也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六、汉服的未来发展随着汉服文化的复兴和传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汉服。
未来,汉服文化有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发展。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汉服的设计和材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服文化也将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中。
汉服文化知识讲解

汉服文化知识讲解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和代钩系结,风格洒脱飘逸。
其主要形体有上衣下裳、深衣、袍衫、襦裙、褙子、曳撒等。
在节日礼仪方面,汉服文化通常与元宵、花朝、上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相结合,同时也有冠礼、笄礼、成童礼、昏礼、射礼、投壶礼等礼仪活动。
在色彩方面,周时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骝黄为间色,正色用于礼服,间色用于便服、内衣、里衣、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有关汉服的介绍

有关汉服的介绍
汉服,是指中国汉族传统服饰。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服是汉
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汉族传统服饰的演变
汉族传统服饰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具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烙印。
从最初的簇纹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衣袍、汉代的大袖长裙、魏晋南北
朝的束腰长衫,到唐代的流行长衫和宽袖,宋代的襦裙、裙褂等,明
清两代则成为汉族传统服饰发展过程中的巅峰时期。
二、汉服的特点
1. 落地式的立领盛行
2. 宽袖大袍的风格特点
3. 精致的手工刺绣和织锦工艺
4. 鲜明的配色和丰富的图案
5. 提袍式展示汉服美的风格特色
三、汉服的重要活动
1. 婚礼:新娘身穿长衫、丝裙等汉服;新郎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
2. 迎宾:穿着盛装、庄重隆重地进行迎宾仪式,展示着汉族传统服饰
的风采。
3. 地方民俗性节庆活动:如端午节的龙舟游戏、中秋节的月饼制作等。
4. 上朝请安:皇帝和官员们身着华丽的汉服向祖先请安。
四、现代汉服文化的传承
现代人对汉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些人开始将汉服穿到日常生活中,让这些传统文化恢复到日常生活中来。
总之,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其特有的风格特色在历史和现代之间构建文化的桥梁,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感悟和认知。
汉服的简短介绍

汉服的简短介绍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起源于汉代,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经典之一。
汉服的特点是以宽袍大袖为主,注重衣袍的褶皱和流动感。
男性汉服一般由上衣、下衣和衣襟组成,上衣通常是交领或立领的长袍,下衣则是宽松的裤子。
而女性汉服则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上衣、下衣、衣裙、腰带、腰带等。
女性汉服的上衣有对襟和斜襟两种形式,下衣则是长裙或裤裙。
汉服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要选择上乘的绸缎或缎子作为面料,然后经过裁剪、缝制、刺绣等手工艺制作而成。
汉服的制作需要考虑面料的质地、色彩的搭配以及衣袍的款式等诸多要素,以展现出优雅华丽的效果。
汉服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穿汉服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人体验到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因此,汉服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了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穿汉服,参加各种汉服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汉服也经过了一些创新和改良,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有些设计师将传统汉服与现代服饰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新颖时尚的汉服款式。
这些新款汉服不仅保留了传统汉服的特点,还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穿着和搭配。
汉服的复兴不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穿汉服,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汉服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体验和学习。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穿汉服,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承,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古代汉服的介绍

古代汉服的介绍
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其历史可追溯至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汉服的形态流露出华夏民族和谐端庄、天地人和、飘逸流畅,以及精巧细致的审美倾向。
其主要由衣衫、裙、裤、袍、袴组成,发展至今已无阶级、朝代之分。
汉服的形制丰富多样,包括曲裾、袄裙、披风/褙子、襦裙、齐胸襦裙等。
在纹样和配饰上,也多取自天地万物,寓德其间,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
汉服不仅体现了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体现。
20种汉服形制介绍

20种汉服形制介绍1. 旗袍: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通常由长衫和裙子组成,女性常穿。
2. 襦裙:襦裙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女性汉服,上衣为襦(ru)领式设计,下摆多层纱裙。
3. 长袍:一种常见的男性汉服,通常由长袍、腰带和内衬组成,常见于历史剧或正式场合。
4. 背心衫:也称为"褡裢坎",是男性汉服中的一种上装,没有袖子,适合夏季穿着。
5. 对襟衫:这是一种男女通用的传统汉服,前襟两侧对称开襟设计。
6. 袍子:类似于长袍,但长度更短,并且没有腰带,常用于日常穿着。
7. 衫裤:一种传统的男性汉服,由上衣和长裤组成,适合日常生活。
8. 工作服/劳动服:汉服的一种变体,结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实用性,常见于工作场合。
9. 童装: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汉服,通常采用亮丽的颜色和可爱的图案。
10. 礼服:一种正式场合穿着的汉服,常见于婚礼、庆典等重要场合。
11. 朝服:古代官员在朝廷上穿戴的汉服,根据官职不同有不同的等级。
12. 宫廷装:专为皇室贵族设计的华丽汉服,常见于历史剧或宫廷展览。
13. 文胸袄:一种女性汉服,由胸衣和外罩组成,强调胸部曲线。
14. 鸽子裙:一种女性汉服,有多层裙摆,看起来像鸽子展翅飞翔。
15. 花褶裙: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女性汉服,裙身下摆呈现出花瓣状的褶皱。
16. 四川汉服:四川地区特有的一种汉服,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绣花工艺而闻名。
17. 清代汉服:清代汉服是清朝时期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节和刺绣装饰。
18. 民国汉服:民国时期的汉服,结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呈现出简约而时尚的风格。
19. 古装剧汉服:在电视剧或电影中经常见到的重现历史场景的汉服。
20. 客家汉服:客家地区的特色汉服,注重实用性和耐穿性。
汉服基本介绍

汉服基本介绍一、汉服概述汉服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汉服以交领右衽(右边的衣襟覆盖在左边的衣襟之上为右衽)为主,兼有直领、圆领。
汉服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汉服文化,可以了解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汉服分类汉服按形制可分为上衣下裳制、上下连裳制(深衣制)、上下通裁制、上衣下裤制等。
上衣下裳制汉服上衣下裳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襦裙由上襦(襦,即短衣)及下裙组成,一般为常服。
* 按裙腰的位置分:可分为中腰襦裙(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按上襦的领型分:可分为交领襦裙、直领襦裙(对襟襦裙)。
襦裙图示交领齐腰襦裙图示齐胸襦裙图示对襟襦裙图深衣制汉服深衣为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礼服,男女均可穿着。
深衣有两大类:直裾和曲裾。
主要作为正规场合礼服,大气儒雅、中正平和、风韵满满。
直裾:左大襟从前胸绕到右后方之后垂直而下,故称直裾,简洁干练、中正肃穆,它是历代男子礼服的通用服饰,影响极其深远。
曲裾:曲裾就是弯曲盘绕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是围着下体层层盘绕,最后系于腰部,其曲线优美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直裾深衣图示着直裾的苏轼像通裁制汉服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
通裁制汉服主要有圆领袍、道袍等。
圆领袍:自隋唐开始盛行,一般为无领或微立领。
领口较紧窄,两侧开衩,系腰带,下穿裤、靴。
道袍:两种含义一是是明代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作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后来才逐渐演变为道教服饰。
道袍图示圆领袍图示上衣下裤制汉服短打又称“竖褐”、“裋褐”。
以劳作方便为目的的便服。
与常服和礼服相区别。
由上襦跟下裤组成,多为百姓日常穿着。
上衣长度一般在膝盖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学跨国文化交流之体会——以汉服为例一、汉服的简介。
本学期在李荣建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深入学习了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由文化基础衍生出的风俗习惯。
在本学期的学习下,我认识到了文化对各个国家社会生活及经济体系建设的巨大影响,应该来讲文化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基层。
由此我对我国自身的文化体系建设也进行了思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加强着,而我们对本民族的服装——汉服,确没有给它应有的位置。
我们应该回溯汉服在历史的地位及进一步思考汉服的回归对我国目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古人还称之为华夏衣冠、华服、汉衣冠、汉装等。
史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礼仪是华夏民族形成的标志,也是华夏社会特有的人文风貌,至周朝,衣冠礼仪形成完备的制度,汉帝国之后,“汉”取代“华夏”成为民族名称,汉服之名逐渐定型。
秦汉以后,汉服历经魏晋南朝隋唐宋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
1644年满清入关后,汉服在满清政府“削发易服”的民族压迫政策下,伴随着血雨腥风被人为禁止。
汉服的禁止,导致汉族的人文风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易衣冠,亡天下,民族尊严被抹杀,君子之风被葬送,“衣冠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成为遥远的回忆,取而代之的是萎靡猥琐的奴性,一直延续至今。
汉服的消亡不仅仅是汉民族外型的异化,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没落,衣冠亡,礼仪亡,神圣的冠礼、笄礼(汉族成人礼)、典雅的婚礼、文武兼容的射礼、郁郁人文的祭礼随衣冠而消亡,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失去了核心的祭祀、娱乐部分,仅仅余下了饮食风俗。
汉服亡,士子亡,终满清一朝,传统也仅是剩余的风俗和迂远的考据,失去了修己达人兼济天下的灵魂。
一段灰暗的历史,令华夏这个浩瀚瑰丽的文明体系凄然谢幕,而五四运动所反之传统只是满清异化之传统,真正的华夏早已尘封。
《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袭衣冠,背后却是沉重的历史,当我们拭去血迹和尘埃以后,衣冠上显出的字迹叫做“华夏”,这是一片雾霭重重、尘封已久的精神故园,天地玄纁,清新的泥土中埋藏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360年之后,汉服终于归来,汉服兴,则礼仪兴,则汉族兴,则中国兴。
汉服所代表的人文风貌,汉服运动的大众化诉求,使之短短数年间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社会现象。
汉服运动以复兴华夏文明、振兴汉民族精神为宗旨,以衣冠礼仪为开端再造整个华夏,由衣冠而礼仪,由礼仪而仁本,由仁本而道统,以践行的方式重构华夏自身,对社会而言,则化民成俗,对自我而言,则修身达命。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广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
对于传统文化复兴,几乎所有的人都踊跃支持,然而说到汉服复兴,却总是众说纷纭。
为什么要复兴,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华夏”。
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海外游子也因之称为“海外华人”。
然而,什么是“华夏”?语见《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 在世人心中华夏民族与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密不可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思想文化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
中华古老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与民族属性息息相关。
中国也因此自古以来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易经. 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
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
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一个文明有了认同感就要确定出一系列标志性的东西,冠服制度就是其一。
二、汉服的分类汉服的裁制方法主要分三类:1.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
《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由此可见它的由来已久、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被重视的程度。
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
然而为了表示尊重祖先传统,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先秦时代的最隆重礼服莫过于冕服了,冕服共有6种,最隆重的是十二章纹冕服——就是说衣裳的纹章有12种,当然,每种纹章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十二章纹冕服是天子祭祀山川天地的礼服。
十二章纹冕服是:上衣玄色,黑中带着红,象征着天;下裳纁色,黄中并赤,象征着地。
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
共十二章。
配饰也非常重要:12冕旒、佩玉、蔽膝、朱红色的舄(xi4,硬底的履)。
当时男子最常用的朝服——玄端。
玄端也是上衣下裳制,也用了最神圣的色彩玄纁色。
玄端崇尚简朴大方,衣服上没有文饰。
玄端自周代开始,直到明朝,都是很受重视的礼服。
除了官服,礼服也能反映出一些汉服的特点。
周制婚礼中新娘子穿纁色领缘的玄色深衣——这和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传统婚礼=一片大红是很有出入的。
另外,周制的婚礼非常宁静端庄,绝对不是闹哄哄一片,倒是日本继承去的传统婚礼依稀还有中华传统婚礼原型的气质. 真正的婚礼应称为“昏礼”,因其于黄昏进行。
昏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而不举乐,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
先人们认为夫妻结发是庄严的,绝不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
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天地相合,夫妻结发。
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
绝不容人嘻闹亵渎。
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
黄昏中开始的那个仪式安静优雅,代表着华夏文明对夫妻之好纯正深情的尊重,直指人心。
2.上下连裳制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仍然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
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历代女子最高级别的礼服多是深衣,寓意着“德贵专一”。
深衣大流行是在先秦到两汉。
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生机勃勃、血气方刚。
一半是铁血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一半是巫风弥漫,一半是郁郁人文。
总之,那是一个叫人着迷的神秘时代。
深衣男女均可穿着。
《礼记》还上说(深衣):“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
那个时候,礼仪最隆重的场合是祭祀活动了,这种场合自然要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深衣在男子,主要用作一般级别的礼服,比如燕居及一些社交场合。
深衣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普及率很高,到了后来甚至向制服化发展,遂成“深衣制度”。
比如,“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都有着专门的裁制规矩。
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上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赋予了衣冠深远的意义。
仅以这男女均适用的“深衣”为例: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
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
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
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3.三、上下通裁制上下通裁,中间不再有一道接缝。
这道缝的突破其实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古制是上下两截的啊。
是大胆的隋唐盛世突破了汉服固有剪裁方法,一些新的服制开始流行。
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女子的有禙子、比甲,男子的有袍衫、直身等。
这些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
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立领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
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
明朝时,对襟的衣服流行,尤其是女装。
明朝的汉服,在影视剧中所能见到的最美丽最正式的规制,莫过于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拍摄的《红楼梦》。
此剧的服饰,由对此深有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指导操刀,堪称绝顶之作。
当然介绍了女装也定要谈谈男装。
《诗经》中曾吟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玉的外表细腻温润,内里的质地却坚硬缜密。
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被称为“玉文明”。
在这个爱玉如痴的国度里,还有君子如玉:君子温润如玉,君子品德如玉,君子坚毅如玉。
这是整个华夏民族对大好男儿的最深寄望。
如玉的男儿穿上战甲便能箭射天狼,如玉的男儿洗去征尘通晓画眉琴挑。
阳刚与儒雅,桀傲与温存,尽在那挺拔的身姿与卷拂的长袖间挥扬。
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爽朗刚强、欣欣向上的气质:不但重文,兼且尚武,诗人驰马疆场,始能配得佳人剑器飞扬,将军英雄能聆曲误,霸主帝王能赋篇章。
三、对汉服身份的认可回顾了历届朝代汉服的演进,不得不提到自清代以来汉服的异化,确切的说,“异化的汉服”指的是清代中叶以后的女服。
清代开始时,汉族男子就被迫易服,已经没有服装可供异化,唯有女子依然可以着旧时衫,也就是所谓的“男从女不从”。
但到了清朝中期,慢慢的,女装也逐渐发生变化,但其宽大的风格还保留着些许汉家衣冠的影子。
只是失去了男子的衣冠和那衣冠所蕴含的精神,女子弱化的身体已经撑不起汉服完整的天空。
再往后,中国陷于落后挨打的境地。
于是国人用怀疑一切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口中说着“留其精华,弃其糟粕”,其实骨子里是完全地欣羡西方,竞相穿着西装纱裙,偏激地认为西方文明无所不好,就连中国字都恨不能改成西文字母。
西方人惊叹不已的古老城墙,反被中国人自己毫无余地地纷纷推倒。
就连那还依稀带着一点韵味的女装,也和完全与真正的华夏文明无关的缠足等陋习归为一类,被抛去了九霄云外。
更何况在随后的岁月中,加诸传统的劫难还不止于此。
此风流毒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对中华文明一知半解却又强充大头的人物,每当人们希望复兴传统节日,复兴传统礼仪,重整“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振振有辞地大喊这是糟粕,是狭隘,是落后,是腐朽。
四、复兴汉服,重建礼仪之邦。
岁月悠悠,时光轮回,中华传统与衣冠似乎又有逐渐找回来的意思。
有人说这是中国文化自觉萌醒的先兆。
经过从近代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文革这一百多年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完全否定,如今的我们终于又开始慢慢悟到是不是丢了一些东西。
祖先给我们的,原是一匹灿烂的织锦,只是由于我们保护不力,使它在某个岁月的角落沾了些灰尘。
汉服,美丽的衣服,华夏民族的根源所系。
它的内涵和历史,足够让它成为世界文化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偏偏那个以服章成名的民族没有,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