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29)《唐诗二首》课文研读

合集下载

唐诗二首PPT

唐诗二首PPT

陷贼和为官时期 (44-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家 安置在鄜州,中途为安史 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写成《月夜》、《春望》、《哀江 头》等诗。
西南漂泊时期(4850岁)
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过了一段比较安稳的生活。 《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字· 词· 音
1.注音
鬓 bì n 辗
niǎn chì

辙 zhé
骑 jì

叱 chì
将 jiāng

新课· 讲解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 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新课· 讲解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夜雨湿屋)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 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新课· 讲解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
学习· 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所写内容。
2、了解诗歌意境。
3、品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字· 词· 音
1.注音
三重茅 (chóng) 林梢 (shāo) 布衾 (qīn)
(cháng) 挂罥 (juàn) 长
塘坳 (ào)
(yǐ) 倚杖
(chè ) 大庇 (bì ) 何由彻
突兀 (wù)
见此屋 (xiàn)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词鉴赏”,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

本课《唐诗二首》选取了唐代两位著名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作品,分别是《登高》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唐代的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社会背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和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两首诗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杜甫和白居易的思想感情,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杜甫和白居易的画像,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杜甫和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赏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唐诗二首》教学课件

《唐诗二首》教学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语文古诗两首简析

语文古诗两首简析

语文古诗两首简析一、解读本单元编写意图。

《古诗两首》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安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

围绕着“心中有祖国”这一主题,讲述了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誓死不忘祖国的感人事迹,那深切的爱国之情让人动容,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解读教材。

《古诗两首》分别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一)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是作者流落到四川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当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这一喜讯时,大喜若狂,不能自抑,在极度兴奋中,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中,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细细品来,“忽传”表明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须用很多笔墨,而诗人巧妙地用“涕泪满衣裳”这五个字就形象地把诗人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内心逼真表现出来。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此时不需要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大家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弹指一挥间,诗人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生动地再现了诗人的归心似箭。

经典模板 (118)《古诗二首》教材解析

经典模板 (118)《古诗二首》教材解析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古诗二首》教材解析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前两句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交代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帐,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两首诗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夜晚诗人站在山顶寺院高楼上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观察山寺之高耸,感受夜间环境之清幽。

第二幅插图画的是茫茫的大草原上,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的情景。

2
经典模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经典模板 (200)《古诗二首》教材解析

经典模板 (200)《古诗二首》教材解析

《古诗二首》教材解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以下为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

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

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两句诗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

“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

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2经典模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意思是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飞流” 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二首》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

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

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的挂在了树梢,低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

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

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

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

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

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

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动,不用说,秋雨不请自来。

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

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新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旧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

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

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

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何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

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
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出现这样高大坚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 《卖炭翁》
这是一首叙事诗。

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开头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接着用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这一点与白居易《观刈麦》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心理如出一辙,而其根源都在于社会的不公平。

接下来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

诗人有意将他放在雪后这样一种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下(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天气已如他所愿,他强忍饥寒,满怀希望地“晓驾炭车辗冰辙”,挣扎着来到“市南门外”,“泥中歇”更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 “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

“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

“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的反差,宫使竟将其“充炭直”,明明是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抢劫,却要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二、素养提升
比较阅读,体会作品的不同样式和风格。

比较,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本课两首诗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与课外其他诗歌作品的比较。

可以通过与近体诗的比较体会古体诗形式上的特点: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卖炭翁》有三言、七言句;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如果再细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歌行体,《卖炭翁》属于乐府体,但简要介绍即可,无须深究。

可以比较本课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可以比较本课两首诗写法上的异同。

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

不同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三、问题探究
1. 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

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2. 同样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有诗人的议论和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全用记叙和描写,没有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两种写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生发出许多不同的主题,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

不借助直抒性的表达,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而《卖炭翁》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卖炭翁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卖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直抒都是多余的。

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