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技法《张迁碑》偏旁部首图解
单字解析《张迁碑》,100字足矣

单字解析《张迁碑》,100字足矣本文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左旁笔画形成的外形变化,右旁竖画的三种方向区别被包围部分当成一个方形整体来看,并注意与捺脚的关系重心整体右移,撇画才有伸展的可能,折的起笔断开,空灵局部方框外形的变化及整体字形的变化,突破方形两侧短竖倾斜对称两组竖画正斜变化,横画间隔多变横画组合统一倾斜,中竖中正,稳定整个字的重心上部横画拱形排列,极尽变化首撇起笔下按,破除横的平行组合,注意外缘笔画关系左侧极尽变化,右侧平整,阴阳关系凸显左右部分上下错位,字心余白较大上部直线组合,下部弧线组合左旁两个小短横和右旁的上横都朝右上倾斜,最后一横下压,稳定整个字形几个撇画的走势、形状和收笔方向都不相同,字的左右两部分上下错落通过整体外廓的连接使结构化繁为简,最后一笔一波三折,激活整体方形外廓左旁外廓长方,右旁梯形,外廓对比,平直笔画为主的字变化方法之一左右笔画有内在呼应关系左旁整体斜势,右旁中正,与“诗”字变化方法相类下面五竖外框处平正,稳定局势,内部三竖倾斜,活跃字势,两点一断一连相映成趣左旁上下有正侧变化,右旁稳正,整体平头而不齐足上部稳正,下面两点一断一连且交点靠右,平正中出意态右侧上部横画整体右上倾斜,最下面一横向右下扳回稳正状态大家结合“帝”字,体会作者同一部位的变形方法全字五个竖画同方向倾斜,被最右侧横画收笔形成的反方向线稳定局势下面“巾”三竖收笔依次上斜,激活整个端严的字形,因其小,又保持了整体的正大气象注意上部两组横、竖的对应平行关系,使容易呆板的方整空间生动起来很有动势的两条斜线,取得动态的平衡左旁三横间隔上宽下窄,反楷法而为,古拙。
右部两竖上正下斜,横画间隔多变,增强动势两个斜线激活平行排列,线的不平行分布造成空间不均等分割是布白要点门框左边横画平行,右框横画向右下倾斜,被包围部分横竖整体向另外一个方向倾斜,是横竖为主的字的变形方法右部“羊”中间一横向右上倾斜,“羊”的竖画和上部重心的错落造成整个字静中有动注意下面平捺的起笔位置,具有普遍意义中竖倾斜且上粗下细,增强向下楔入之感,是造成上下形断意连的关键三条竖线倾斜,最右侧一条反方向倾斜,形成力的对抗,达到动态平衡上横偏左,造成重心偏移,下面“巾”的中竖上部承接偏移的重心之后下部向左倾斜,稳定局势。
张迁碑《汉张公方表颂初拓本》全文高清图古朴典雅之隶

张迁碑《汉张公方表颂初拓本》全文高清图古朴典雅之隶《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
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全文及碑文如下: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
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
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
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
帝游上林,問禽狩所有。
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
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
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
上從言。
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秋,東勤九夷。
荒遠既殯,各貢所有。
張是輔漢,世載其德。
爰既且于君,蓋其繵縺。
纘戎鴻緒,牧守相系,不殞高問。
孝弟于家,中謇於朝。
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于從政。
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
數為從事,聲無細聞。
征拜郎中,除穀城長。
蠶月之務,不閉四門。
臘正之祭,休囚歸賀。
八月筭民,不煩於鄉。
隨就虛落,存恤高年。
路無拾遺,犁種宿野。
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
子賤孔蔑,其道區別。
《尚書》五教,君崇其寬;詩雲愷悌,君隆其恩;東裏潤色,君垂其仁。
邵伯分陝,君懿子棠。
晉陽佩瑋,西門帶弦。
君之體素,能雙其勳。
流化八基,遷蕩陰令。
吏民頡頏,隨送如雲。
周公東征,西人怨思。
奚斯贊魯。
考父頌殷。
前喆遺芳,有功不書,後無述焉。
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
三代以來,雖遠猶近,《詩》雲舊國,其命惟新。
于穆我君,既敦既純。
雪白之性,孝友之仁。
紀行來本,蘭生有芬,克岐有兆,綏禦有勳。
利器不覿,魚不出淵。
國之良幹,垂愛在民。
蔽沛棠樹,溫溫恭人。
幹道不繆,唯淑是親。
既多受祉,永享南山。
幹祿無疆,子子孫孫。
惟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二月震節,紀日上旬。
陽氣厥析,感思舊君。
高古、朴拙、雄强的《张迁碑》的风格特征(附碑阳、碑阴拓本)

高古、朴拙、雄强的《张迁碑》的风格特征(附碑阳、碑阴拓本)《张迁碑》的风格特征公元186年,即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二月立的《荡阴令张迁碑》,亦称《张迁表》,发现手朗万历年间,碑字书法为东汉时期隶书碑版代表作品,历代书家对《张迁碑》都推崇备至,清代大书家何绍基临此碑达一百余通,力学不倦。
下面谈谈我对该碑临习的一点心得。
一、高古著名书法家沃兴华曾说过,追求古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字体往上靠,如隶书字体往时代更久远的篆书靠,楷书字体往隶书靠等;二是淡化偏旁部首。
东汉重视文字的规范,并于公元175年由著名书家蔡邕书写《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外,以求达到整饬汉字的目的。
《熹平石经》的文字和今天的规范汉字已差别不大,但十一年之后方立的隶书《张迁碑》中还是夹杂有很多篆书笔意,在结体上,《张迁碑》字形方正,重心下移,也不似标准隶书那样偏方。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已经对汉字进行分别部首的研究了,但在其后的《张迁碑》有些字还是忽视偏旁的区别,不有意地将偏旁写小,写隶书带有篆书的意味,又不随时代潮流,强调偏旁观念,自然显得“高古”。
二、朴拙《张迁碑》的朴拙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结体上。
《张迁碑》用笔多方起方收,线条粗短,很少有夸张的蚕头雁尾和明显的一波三折,显得“平硬厚重”。
在结体上又往往上疏下密、上大下小、上松下紧,造成一种看似头重脚轻不稳定的动势,这和用笔形成了一种动静对比,显得稚拙生动。
比如“君”字,夸张上部,缩紧下部的“口”,上部空间大,整个字的中心下移,拙趣就跃然纸上,“幕”字则一反上中下结构宇上紧下松的常态,上中部结合为特大,下部奇小,初看头重脚轻,细看这种上疏下密的结构是在平稳中得天趣。
再如包含有“人”形结构的字,“令”字“人”在上,一撇一捺就舒展,上部空间大,显得险峻,下面的笔画一凑紧,动态就出来了,而“夫”、“夷”和“謇”等字“人”字结构在中间和下面,这一撇一捺就写得收敛平稳,显得朴茂敦厚,在《张迁碑》中经常出现为了整体风格的统一而改变了符号的形状的情况。
怎样写张迁碑(九)

图 3 - ,崇” 1 1 “ 字的山字旁 ,
先写左右两竖 ,再 写底 下横 画 , 横 画 两端 皆长 出与 两 个 竖画 的
图 2— 72
交, ,最后 一笔写 中间的 竖画 , 占 、
并且 与 下 面 “ 宗” 字的 竖点 连
2— 93
图 3— 12
写 成 一 笔。 有 不 少 写 隶 书 的 ,
字 的 巾字 旁起初 漏掉 ,是 后 来 又添 上 去 的 等 等。 这 种 说 法 , 是 出 自对 《 迁碑 》的认 识 不 张
足造 成 的。 以上 三 个 字的 巾字
耄
图 2— 82
虱3— 03
图 3 — 22
旁在 写法上 十 分 一致 ,为什 么 单 单 “ ” 字 的 巾字 旁是 漏掉 幕
临 写 此 帖 可 以 克服 将 隶 书 写得 古
十二 、口字旁 ( 口。读 g o u)
八 、提手 旁
板和千 字一 面之弊病 。两个 “ ” 对 字,可以给我们许 多启发 。
十 一 、 口字 旁
在 《张 迁 碑 》 中,偏 旁 根
据被 包围部分形状 不 同而有 高低
与宽 窄的 变化 。图 3 — — 回 ” 0 1 2“
“ ”字 。 摄
旁稍 窄一些 ; 一个 1字 旁稍 向 得 宽绰 一些 ,且 上 宽下 窄,很 有 前 7 : 右偏 斜 ,后 一个 口字 旁稍 向左 偏 神采 。 0 4系碑 阴 中的“ 字 , 图3 — 国”
九、草字头
从 图 2- - 的 “ 7 12 蓟”( ) 兰
字和 “ 范”字 可以看到 , 张迁 《
的捺 画 ,为避 让起 见 ,草 字 头
【高清字帖】汉隶《张迁碑》拓片欣赏(全本)

【高清字帖】汉隶《张迁碑》拓片欣赏(全本)《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3年(186年)2月立。
原石在无盐(山东东平),明初出土,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
碑高314厘米,宽106厘米。
碑阳15行,每行42字;碑阴3列,上两列19行,下列3行。
碑额篆书两行“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个字。
《张迁碑》以格调高古、浑厚雄强著称于世,深具“大巧若拙”的风范,是汉隶方笔的代表。
《张迁碑》原碑一、用笔。
方笔是《张迁碑》的基本笔法,贯穿始终。
此碑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
行笔阔笔直书,笔势奔放,力感极强。
线条极具抒情性,老辣坚实,深具质感,强调积点成线,步步为营。
临习时,要铺毫运行,斩钉截铁。
二、结构。
严密方整,宽博大气,内松外紧。
《张迁碑》字形扁平,间杂长、方,风貌古雅、朴茂自然,横向开张,纵向收敛,重心多偏于下部,这是拙朴类书风在结体上的共同特征。
《张迁碑》单字内部的空间切割丰富,有着平衡、不对称、疏密跨度大等多姿多彩的造型形式。
三、章法。
《张迁碑》的章法取纵横成行的格局,充实茂密、质朴无华。
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东汉张迁碑拓片高清大图。
史上最全《张迁碑》字字析(1__10讲)

史上最全!《迁碑》字字析(1--10讲)《迁碑》全称《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君表颂》,刻于东平三年(186年),于明代出土。
《迁碑》现存于省岱庙。
《迁碑》和《全碑》都为汉末名碑。
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整个碑的书风雅拙、质朴。
《迁碑》碑文记载了迁的政绩,是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
《迁碑》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讲解,没讲六字,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示。
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通道批评。
第一讲君、讳、迁、字、公、方君'君'字造型外方正弯曲。
三横线要保证平行之势,上横弯曲,中下横平正,三横起笔参差不齐。
长撇弯曲,调整整字变化。
讳“讳”字整字外侧方正,部弯曲。
左侧“言”旁上紧下松。
右侧长竖弯曲,下面三小竖向左倾斜表现整字灵动。
迁“迁”字是半包围结构,被包围部分向右上调整,整体重心向右上方偏移,“西”处稍厚重,下面小撇捺需要轻巧。
走之旁要注意两点的变化,平捺需要厚重。
字迁碑书写此字上方下圆,宝盖头夸加大整字的气势。
下面子处长弧线要调整中锋用笔,保持线条的弹性。
公“公“字看似简单,实则在书写时需注意下面三角不是正的,需要靠捺画调节。
左面丿“收势回锋”,右面捺画重顿出锋。
方“方”字重心偏右移动,点画与长撇不在横画的正中间。
横画下面两笔一转一折。
第二讲也“也”字整字方正较为强硬,多以方笔书写显厚重。
横折微提,转笔向里收,短竖下面留白。
捺脚按笔出锋向外放。
第三讲君、之、先、出、自、有君君字与之前的不同,整字摆动很大。
第二横与第三横起笔处对齐,长横没有明显波动,可表现古拙。
撇画弯曲。
口部要小一点,与撇画对齐,以求稳势。
之之字整体是篆书结构,横画是隶书笔法。
在书写时中间竖画垂直,左边竖画向左弯曲与横画相接用“搭”笔,右边竖画弧线书写与小横画相接。
长横厚重平稳,书写时行笔与捻笔配合书写,掌握一定的节奏性。
先先字整字重心偏上。
《张迁碑》笔法全解密(珍藏版)

《张迁碑》笔法全解密(珍藏版)
张迁碑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
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隶书。
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
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
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
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
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
明初出土。
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
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隶书;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
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隶书,字
径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
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
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
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
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
碑文系故吏韦萌等
为追念其功德而立。
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
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
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
以决为当时之物。
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
多。
张迁碑笔法全解密(珍藏版)。
张迁碑书写技巧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隶书碑刻,其书法艺术价值非常高,风格方整朴拙,笔法方圆并用,书写时需要注意以下技巧:
1. 笔画特点:《张迁碑》的笔画粗细变化较大,书写时要注意掌握笔画的轻重变化,以表现出其雄浑、古朴的特点。
2. 字形结构:该碑的字形结构较为严谨,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字形,要仔细分析其结构,避免出现偏差。
3. 用笔技巧:此碑用笔以方为主,方圆兼施。
起笔、收笔多为方笔,转折处方圆并用。
行笔沉着稳健,笔画饱满,力透纸背。
4. 布局谋篇:《张迁碑》的布局较为紧凑,书写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和行气的连贯性,使整篇作品显得紧凑而有节奏感。
5. 临摹与创作:学习《张迁碑》时,要注重临摹。
通过临摹,深入了解其笔法、结构和神韵。
在掌握一定技巧后,可以尝试进行创作,将所学融入个人的风格中。
总之,学习《张迁碑》需要耐心和恒心,不断地练习和揣摩,才能逐渐
掌握其书写技巧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技法】《张迁碑》偏旁部首图解点画是汉字的基本零件,偏旁部首则是汉字的配件。
学习隶书,不仅要写好由基本点画组成的独体字,更重要的是熟悉和了解并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写好由偏旁部首组成的合体字。
汉字中合体字的数量很大,形态变化较多,实用性也较强。
在学习中只有系统、认真地研究偏旁部首,分析和了解它们在字里的长短、大小、斜正、宽窄及巧拙变化,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
汉字的偏旁部首很多,常见常用的也有70多个,一般归纳为:左偏旁、右偏旁、字头、字底和字框五大类。
隶书的偏旁部首从篆书演化而来,有不少字还保留有篆书的形态和写法,但大部分己完全隶化,简省变化,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隶书的偏旁部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独立成形,合也美,分也美,给人以端庄、朴厚、典雅的感觉。
《张迁碑》的偏旁部首更是风格别具,呈现出大小、方圆、斜正、长短、粗细、宽窄、巧拙等多种变化,搭配和谐,自然多变。
下面从《张迁碑》个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偏旁部首进行分析,供读者参考。
单人旁“仁”字的单人旁较短,且竖笔写弯,姚向左而出尖。
“俗”字的单人旁稍长,坚用方笔,直而挺。
双人旁“从”字双人旁写为三点,且方向变化不同,上两点尖向左下,下一点方向右下。
“行”字简化篆法,更近于楷书的双人旁,下部竖弯而尖。
王字旁“王”字旁不管大小长短,皆平直而正,窄而让右,并能独立成形,如“珮”字和“玮”字等。
左耳旁“陈”字用篆法,但写得方而直,竖笔出锋。
“阳”字用隶法,粗细有别,主次分明,竖笔弯而曲,颇具情趣。
口字旁口字旁在左者其形小而向右上,以让右部,形体方而正,棱角外明,如“喋”字等。
禾木旁禾木旁首笔或长或短,或平或斜,皆具变化。
形状有窄江亦有宽短,皆因字而异,如“秨”字和“稷”字等。
提手旁提手旁横和挑短竖钩长而向左挑出,尖细而长。
有时用挑笔顿锋,显其朴拙,如“提”字和“披”字等。
三点水《张迁碑》的三点水有时用尖点,自左向右取势向中心,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时用圆点,形散而具变化,颇具特色,如“温”字和“汉”字。
言字旁言字旁平直端庄,横虽多但却有变化,或长或短,或露锋或藏锋,皆取平直,且能独立成形,如“赞”字和“讳”字等。
绞丝旁绞丝旁由篆书演化而来,由上下两个三角形套写而成,上小下大;下部用三点写成,自然随意,如“练”字和“绪”字等。
子字旁子字旁头大尾小,头部写成三角形状,下部挑笔向左而尖,平向左挑出,如“孔”字和“孙”等字。
竖心旁竖心旁用三坚写成,中竖为主笔特氏,两边两坚细而短,如“惟”字和“恤”字等。
反犬旁反犬旁其形斜而弯,笔画或细或粗,或方或尖,多具变化,如“狄”字和“独”字等。
木字旁木字旁形状方正,横平竖直,竖笔下部或方或圆,出锋向左,且能独立成形,如“析”字和“相”等字。
月字旁月宁旁其形稍瘦而长,左用挑笔,右用直竖,一尖一方,别具一格,如“肱”字和“股”字等。
示字旁示字旁上部写作两横,下部竖点有粗有细显变化,如“社”字、“祖”字横竖之间自然断开立刀旁立刀旁以点代坚,有大有小有变化;坚钩挑向左,有尖有方显其姿,如“刊”字和“利”字等。
右系旁右系旁用上下两个三角形写成,上部三角不尽相同;下部用三点写成,形状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各具情态,如“孙”字和“县”字等。
斤字旁斤字旁形状虽短,却具变化,第二笔有的竖直而粗,有的尖细而弯,各不相同,如“斯”字和“新”字等。
反文旁反文旁颇有动感,第三笔向左弯出,挑尖出锋;第四笔磔笔向右,粗而肥短,如“故”字和“畋”字等。
见字旁见字旁上部或方正一致,或上大下小,既让左部,又能独立成形,如“亲”字和“觌”字等。
殳字旁殳字旁开头稍变,上小下大,挑短磔长,挑弯磔斜,情趣盎然,如“数”字和“声”字的右上部。
寸字旁寸字旁形粗而钝,拙而短,末笔或挑间左上,或斜向左下,各不相同,如“对”字等。
页字旁页字旁中部或上下方正,或上大下小,末笔两点或聚或散,或尖或方,如“颉”字和“颃”字等。
戈字旁戈字旁形斜而长,第二笔为主笔应斜而长,尾部出锋为波磔,如“职”字和“载”字等。
力字旁力字旁形斜而短,挑笔或长或短,或方或尖,因字而异,如“功”字和“勋”字等。
右耳旁右耳旁形状长而弯曲,坚画或尖细,或方粗,颇具拙味,如“邵”字和“乡”字等。
宝盖头宝盖头形状宽而短,方的方直,有的尖弯,但皆需盖住下部,如“字”字和“宽”字等。
雨字头雨字头或繁或简,多具变化,有的如“云”字横平竖直且具变化,有的如“震”字简化四点为一横。
草字头草字头有的横画断开,分成左右两部分;有的两点一横,点不出头,横用波横,这种写法后来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如“兰”字和“万”字等。
竹字头隶书的竹字头大多简写为草字头,左右两个变化的十字,颇具韵昧,如“节”字和“等”字等。
这种写法后来也用于行书。
心字底心字底有的大而宽,如“思”和“恩”等字;有的小而细,如“懿”字,皆因字形而变化。
走之底走之底左部点有大小、方圆、长短、粗细之分;下部的磔有时平,有的斜,但却长而稍上扬,力求包住上部所配合的部分,如“建”字和“迁”字等。
门字框门字框横细坚粗,左竖用弯竖,右坚用直竖。
左低右高,斜中求正,如“间”字。
右部带钓,如“问”字。
包围左包右如“区”字,横短下横长,被包围的部分稍小。
上包下如“周”字,左竖用弯竖,右坚用百竖,被包围的部分上靠。
左上包右下如“广”字,横平而长,撇直而弯,被包围的部分舒放而宽。
右上包围如“旬”字,横竖皆须直平,钩小而尖,被包围的部分应小而向上。
全包围其形有的宽大,有的扁小,有的宽短,有的瘦窄,各不相同。
如“囚”、“四”和“曰”字的宽短,“国”字的宽大等,各具姿态,临习时应注意其不同的造型变化。
《张迁碑》技法探索《张迁碑》包含了汉隶中的众多美的因素,为汉碑中的精品,为雄浑、古朴书风的圭臬。
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表现出它古雅的意境和雄浑的韵味呢?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张迁碑》拓本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此碑残损较重,点画斑驳且较粗,起笔转折处多为方笔,笔画大多平直简洁,很少有像《曹全碑》那样明显的波磔。
结体上,由于缺少大波磔和伸展的笔画,在字的构件和整个字的形态上显得方整,有些处理还显得笨拙。
正是以上的因素,《张迁碑》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朴质,雄浑,稚拙,平直中不乏劲健与厚重,方整中又显得活泼而别具情趣,可谓大智若愚,耐人寻味。
我们既要表现《张迁碑》拓本所呈现的韵味,就要运用我们的今天的书写工具———毛笔,尽可能地去表现出拓片上原本的黑白分布,即要运用一定的书写技法,进行二度创作的表现,从而再现其古朴、雄浑的审美风貌。
以下则为我在实践中的具体体会:(一)裹锋笔法的运用。
运用裹锋笔法,可以造就出点画的古朴感,这是由于用裹锋可书写出表面不光滑的笔画,而这种不光滑类似石花的形态恰好与碑石中的自然损泐相吻合,从而显得古朴自然,具有金石气息。
另外,裹锋笔法的运用容易造就出沉稳、遒劲具有立体感的点画,表现出金石感强劲的力度。
(二)方形的表现。
《张迁碑》字形的最大特点就是方。
无论在用笔还是结体上,“方”的特点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也正是用笔之“方”和结体之“方”的紧密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粗犷朴拙的笔意和方整峻拔的字势。
用笔之“方”即是要求在点画的起收处呈现出不规则的方形,结体之“方”则是要求在笔画间的衔接转折处,在字的构件和整个字的构形上表现出方的形态。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只注重“方”,而忽略了“圆”,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在厚重中显现出灵活。
(三)点画的“不平之气”。
点画的“不平之气”要求在行笔中,要积点成线,步步为营,可结合使用裹锋或颤笔技法去书写。
做到直中有曲,畅中有阻,如折杈股、屋漏痕。
另一方面,“不平之气”还要求相同方向上的笔画要避免平行或雷同,通过线条间粗细、曲直和取势的不同体现出其中张力的变化,表现出雄浑的气韵和耐人寻味的筋骨之力。
(四)不同的波磔笔画处理。
相对于其他点画而言,《张迁碑》中的波磔变化尤为突出。
因此,处理好不同的波磔为《张迁碑》技法实践中的难点。
首先,《张迁碑》中的波磔大多表现含蓄、厚重,这就要求在出锋时,要顺时针捻动笔管,以形成朴厚的波尾,同时不要将笔锋外扬,要做到含而不露,蓄而待发。
其次,要注意出锋的不同方向和波尾的大小、长短变化。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加思索和体会,只有反复锤炼,才能游刃有余,下必有由。
(五)朴拙、简洁的点画。
《张迁碑》所呈现出的古朴,与其朴拙、简洁的点画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用笔时,应减少波磔,以短粗、平直为主,做到直中有曲,筋骨内含,画短意长。
不以点画的灵动媚人,而是以朴质、雄强质感的点画和方整峻拔的体势,来表现字形整体的浑厚和质朴的神采。
(六)突出构件间的对比变化。
在结体上,《张迁碑》中的一些字显得奇拙而含蓄,我们要表现这种韵味,就要加强构件间的变化。
当一个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时,我们就须使同一构件中的笔画紧密结合,强化构件间的独立。
通过构件间轻重、取势的不同,造成构件间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呼应,以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结体姿态美。
(七)布白上黑白张力的对比变化。
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要注意点画的“黑”,同样应多观察被点画分割所形成的“白”。
要使这些“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大小,以形成布白间的张力变化,使造就这些布白的点画具有强烈的动势,从而使整个字显得不呆板,富有生机。
(八)纸墨的结合。
我们要表现出金石气的同时,又要使其具有生机,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墨时,使墨与纸能够很好的交融在一起。
所以就首先要求我们的练习要选用生宣。
由于生宣不仅可以表现出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又在于生宣纸质较涩,有利于裹锋、颤笔等技法的运用。
其次,在实际书写中,行笔速度须根据墨的干湿和纸吸水量的情况而定。
如墨较干时,行笔速度可以减慢,或使用颤笔,使墨与纸能很好的结合,以墨色外洇少许为宜,这样才能体现出古朴的金石气,又会产生不乏润泽的血肉感和气韵感。
笔画光滑会使表现线条轻浮,缺少朴质;迟涩则难以体现出笔力的遒劲,洇的太多会使精神无法凝聚,只有当墨色稍洇时,才能较好地表现出血肉丰满的金石气韵。
所以,纸与墨的结合是我们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