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城市化进程

合集下载

大同市城市化进程

大同市城市化进程

大同市城市化进程第一篇:大同市城市化进程2004年——2009年大同市总人口、城市人口及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年份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比重(万人)(万人)(%)2004309.7143.946.52005311.9150.448.22006314.1154.249.12007316.0158.450.12008317.9162.551.12009319.5166.052.0资料来源: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上表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同市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46.5%增长到2009年的52.0%,城镇化水平逐年增加。

2009年全市总人口达到319.5万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6万人,而城市人口达到166万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5万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由上一年的51.1%增长到52%,同比增长了1.76个百分点,而2004年到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增长0.92个百分点。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目录一、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况 (1)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1)三、我国城市化特点 (2)四、我国为加快城市化水平采取的措施 (2)五、农村城市化的经济作用 (3)六、城市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4)七、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5浅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城市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的集中地,也是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密度载体。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正在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经济就业一、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况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大同蓝的发展历程

大同蓝的发展历程

大同蓝的发展历程大同蓝,是中国共产党自2010年起在大同市推行的一项经济战略。

大同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0年,大同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同市委市政府展开多方面的调研和探索,最终决定推行大同蓝战略。

大同蓝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启动期、发展期和壮大期。

在启动期,大同市政府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

首先,大同蓝将矿山资源变为生态资源,通过提升矿山环境治理水平来改善生态环境。

其次,大同蓝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项目的投入,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大同市政府也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推行农业现代化。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大同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在发展期,大同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大同蓝的推广力度。

通过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吸引外资和鼓励创新创业等方式,大同市成功引进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

同时,大同市还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链条,发展了以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大同蓝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大同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进入壮大期后,大同蓝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大同市政府着力打造包括软硬件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通过城市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同时,大同市积极推动创新升级,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此外,大同市还积极发展旅游,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

这些举措不仅为大同蓝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支撑,也使大同市的发展活力得到了更好的释放。

随着大同蓝战略的全面推进,大同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大同市GDP持续增长,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形象更加宜居。

大同市逐渐从传统的煤矿城市转型为现代化的新兴产业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大同蓝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大同市经济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大同发展趋势

大同发展趋势

大同发展趋势大同市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对大同市发展趋势的一些分析和展望。

首先,大同市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稳定增长。

大同市作为山西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煤炭需求量也在增加,这将为大同市的经济带来机遇。

同时,大同市也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不断引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大同市的社会发展趋势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同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正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大同市也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

再次,大同市的文化发展趋势是多元融合。

大同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云冈石窟和九龙壁等,这为大同市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大同市正在积极推广本土文化和传统艺术,同时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推广,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最后,大同市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是加快步伐。

大同市已成立了多家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大同市正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大同市的科技竞争力。

总结起来,大同市的发展趋势是经济稳定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文化多元融合和科技创新加快步伐。

这些趋势将为大同市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促进社会进步和居民福祉的提升。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张茜,文博助理馆员,就职于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
088 Vol.207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修建筑的最初理念。以上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专业的大同市 古建筑保护员工较少。 2.3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资金不足
想要寻找可以安抚心绪、修身养性的场所。大同市古建筑 具有的厚重文化内涵可以引导我们沉下心仔细思考,发掘 大同市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可以加快地区旅游经济产业的建 设,为地区民众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
2 当前大同市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观念较弱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众对大同市古建筑的保护
和传统技术进行比较,当代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存 在传统技术不具备的诸多功能,其独有的技术特征可以全 面、精准、直接地帮助我们测试以及判断古建筑的相关数 据,帮助我们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为我们提供较大的方 便。如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式、三维激光扫描测试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等,逐渐使用到大同市古建筑保护活动中,
关键词: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现状;对策
0 前言
大同市古建筑能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其外形精美, 文化内涵丰富,是大同精神文化支柱的代表,同时还具有 较高的欣赏价值。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具备漫长发展历史 的大同市古建筑也遇到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也使得社会和很多人对于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出现了动摇和 遗忘。因此怎样才可以把大同市古建筑完好地传承给后代 呢?我们必须了解到大同市古建筑的关键性,对古建筑进 行全方位的保护,彰显建筑具有的影响力,为社会发展做 出更大的贡献。
090 Vol.207
1 大同市古建筑的内涵与追溯
不同行业都有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的原则和观念,当 前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作用的是工匠精神,其主要体现在 个人的做事态度和工作严谨性上,另外也表现在对工作的 关注度和职业素养方面。该精神强调匠人对待工作的认真 执着,并充分激发创新理念。

山西省各地市、县、区土地利用情况

山西省各地市、县、区土地利用情况

山西省各地市、县、区土地利用情况1. 引言本文档旨在概述山西省各地市、县、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山西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2. 土地利用类型山西省的土地利用主要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

2.1 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山西省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

这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等。

山西省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统计,农业用地占据了山西省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

2.2 建设用地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方式提出了新的需求。

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逐渐增加。

2.3 未利用地山西省一部分土地尚未被有效利用,可以被归类为未利用地。

这些未利用地可能是自然保护区、荒漠地区或者其他不宜开发利用的地区。

未利用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3. 土地利用面积分布山西省各地市、县、区的土地利用面积存在一定差异。

下面是一些典型地区的土地利用面积分布情况。

3.1 太原市- 农业用地:5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 建设用地:4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 未利用地:3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3.2 大同市- 农业用地:6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 建设用地:2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 未利用地:3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3.3 运城市- 农业用地:7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 建设用地:1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 未利用地:3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4. 结论通过对山西省各地市、县、区土地利用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出,农业用地在整个土地利用中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对未利用地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也需要更多关注。

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拆迁通告

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拆迁通告

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拆迁通告尊敬的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居民:大家好!近日,我国政府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决定对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进行拆迁。

为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让广大居民了解相关政策,我们特此发布这篇拆迁通告。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所在区域将被用于更具经济效益和民生价值的项目建设。

为此,政府决定对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进行拆迁,以促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二、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拆迁背景根据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所在区域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此次拆迁是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拆迁政策及补偿方案1.拆迁补偿标准:按照《大同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及相关规定执行。

2.补偿方式: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产权置换等方式。

3.安置政策:拆迁居民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安置房或领取安置补偿金。

四、拆迁流程与时间安排1.拆迁流程:发布公告→ 开展拆迁调查→ 签订拆迁补偿协议→ 实施拆迁→ 完成拆迁安置2.拆迁时间:自公告发布之日起,预计历时约3个月。

五、注意事项1.请广大居民积极配合拆迁工作,提前办理相关手续。

2.在拆迁期间,注意人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拆迁过程中如有疑问,可咨询相关部门,切勿轻信谣言。

六、结语大同市二电厂家属楼拆迁工作事关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在此,我们感谢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希望拆迁过程顺利进行,让大家早日住进新家。

同时,政府部门将全力保障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为大家提供满意的安置方案。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特此通告!。

从国际CBD的发展过程看大同市的城市建设

从国际CBD的发展过程看大同市的城市建设

区, 高大同市第三产业服务水平, 提 从而达到保护古城、 建设新城 、 升城 市品位的 目标 提 关键词 : 中心 商务 区; 古城保护 ; 煤炭 深加 Z ; - 第三产业
中图 分 类 号 :2 2T 9 41 F 9 ,V 8 . 3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6 4 0 8 ( 0 )5 0 5— 3 17 — 8 22 8 — 0 2 0 0 0
熟 的中央商 务 区。 C D的建 设 虽 然 在 不 同 国家 和不 同地 区 有 着 B 不 同的特点 ,但大 多数城 市都 经历 了一个 由小商业
中 , 通 便利 , 流 和车 流量 较 大 , 交 人 昼夜 间 人 口数量 变化 大 , 市 土地 利用 率 极 高 , 城 并保 持 有 向 C D外 B


国际 CB D的发展 过程
于哈得 孙河 与东河 之间 , 两岸为 开 阔的水面 , 为货物 装 卸提 供 了便 利条件 ,因此早期 的仓储 业 和批 发业
C D即 C n a B s esD s it B et l ui s i r 的缩 写 。对 于 r n tc
这一 概念 , 国现 有 三种译 法 : 央商务 区 、 务 中 我 中 商 心 区或 中央商业 区 。 0 纪 2 2世 0年代 , 国最 早提 出 美
点 , 以商业 为 中心 的模 式到 传统商业 中心 区 , 即 即商 业 区和办公 区混 杂 的模式 再 到现代 中央商 务 区这 样

功能 中心 。例如 日本 的东京 ,进入 2 纪 5 代 0世 O年 后 , 着经济 的高度 发展 , 随 原来 的商 务 中心j 区 , 即 千代 田区 、港 区和 中央 区 已不 能适 应城市 发展 的需 要 , 府机关 、 政 大公 司总部 、 国性 的经 济管 理机 构 全 和商 业服 务设施 等高度 集 中所造成 的交 通拥挤 和建 筑 高度密 集逐 渐显露 出来 。为控 制和缓解 中心 区过 分集 中的状态 , 同时结 合周边 地 区的发展 需要 ,98 15

大同发展的大趋势

大同发展的大趋势

大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同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对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大同发展谈何容易。

大同市是山西省的重要市辖区,目前正处于一系列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和改革中。

在全国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同市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大同的发展前景备受市场投资关注。

在我的观察中,大同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发展变革,助力大同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同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提高市场化水平,生态环境也在逐步壮大。

与之相应的,城市建设和整体规划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加速推进大同市的城市化建设。

未来,大同将会更多地注重市场转型发展和资源的整合,以带动地方经济营收发展,促进内部对渠道建设以及销售网与客户关系互动提升。

二、科技创新领盛,打造"强富美"新形象未来的大同,将会把科技创新作为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这方面,大同已经开始积极探索解决科技研发和发展难题的途径,争夺国家创新补贴以及优质基金的支持,大力发展人才培训和产业技术转化,不断推动创新环境完善。

这将带来许多新机会,也是摆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束缚的重要手段,促使大同早日向巨型市场转型。

三、产业结构转型,赋能地方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相比,新经济和高端产业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更加注重综合性与个性化要素。

在新市场的激发下,大同市的经济结构似乎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未来的大同将依托一个更加开发利用草甸资源的新能源、科技产业,并保持对有潜力的高绿化、生态环保、湖泊风景区、森林公园、健康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种生产方式的支持,抢占市场发展优势。

总结而言,大同市未来的前景似乎非常乐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大同将拥有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成功实现“强富美”目标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2009年大同市总人口、城市人口及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
年份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比重
(万人)(万人)(%)
2004 309.7 143.9 46.5
2005 311.9 150.4 48.2 2006 314.1 154.2 49.1
2007 316.0 158.4 50.1
2008 317.9 162.5 51.1
2009 319.5 166.0 52.0
资料来源: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过上表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同市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46.5%增长到2009年的52.0%,城镇化水平逐年增加。

2009年全市总人口达到319.5万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6万人,而城市人口达到166万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5万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由上一年的51.1%增长到52%,同比增长了1.76个百分点,而2004年到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增长0.92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