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将带动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将带动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将带动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也对全球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带动全球城市发展进入新的趋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城市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交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这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环境可持续与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城市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例如,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等。

这些做法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借鉴意义,也将影响和推动其他国家加快环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还推动了全球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

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各个城市面临着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等问题,因此必须寻求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城市管理等技术在中国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带动了全球城市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为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起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将带动全球城市发展进入新的趋势。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环境可持续与城市化以及科技创新与城市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城市化经验和做法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借鉴意义,为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城市化进程,为全球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李京文/吉昱华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

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

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

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

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4.78%,高出世界银行判断2.78个百分点,如果我们认可这个判断,则上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将得到进一步的支持。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城市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人口爆炸式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本文将分析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城市化的趋势。

我们将深入研究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发展现状:1. 城市化加速: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化进程迅速。

然而,发达国家也面临城市化问题,尤其是老龄化社会导致的需求变化。

2. 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城市化进程的标志。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约有五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城市化速度更是惊人。

3. 社会改变: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的人口密集、资源集中和社会流动性增加,催生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城市也成为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集中地。

4. 经济发展: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引擎。

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大的经济增长,城市化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

城市还成为产业集聚和创新的中心。

二、未来趋势:1. 智慧城市: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智慧城市的兴起。

智慧城市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手段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将实现人员、物品和信息的高效流动,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2. 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城市化将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城市规划将引入生态概念,建设绿色的城市空间和低碳的交通系统。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将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区域协同发展:未来城市化的趋势是区域协同发展。

为了避免城市的过度扩张和资源的浪费,城市将逐渐与周边地区形成联动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

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将实现良性互动。

4. 人口流动:未来城市化的趋势是人口流动的进一步加剧。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盛广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㊁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㊂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发展状况不但受到其内部经济㊁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最近30年的研究还表明,国际经济㊁政治格局的变化,同样会对世界各国(或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㊂20世纪中期后,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进,继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城市化之后,发展中国家渐成世界城市化的主流㊂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㊁技术㊁资源㊁产业㊁劳务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国家间的分工协作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全球城市化的发展㊂在此背景下,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城镇人口比重从1985年的40.9%发展到目前已超过50%㊂以经济全球化视野研究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特征㊁问题㊁趋势及策略,是近年来国际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㊂其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㊂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㊂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同样也反映到城市化的发展变化上㊂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1978 2011年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远超西方发达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时的增长速度㊂并且,城市化水平在2011年跨过极具象征意义的50%的门槛,标志着中国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㊂中国正在经历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超过2000万人),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影响着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格局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城市化,能否超越资源环境的约束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发展正在面临的重大挑战㊂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主导世界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㊂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环境完全不同㊂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促使中国城市化以过去发达国家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也是过去发达国家前所未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形势更为严峻㊂规模巨大的中国城市化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现实的城市化应对策略,是海内外学者探讨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㊂本辑翻译收集的三篇论文,就是这一视角下海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学者关于经济全球化㊁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城市发展影响的一些基本判断和分析,以及他们所提出的策略和建议㊂梳理海内外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以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中国的城市发展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㊂1.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除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红利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中国的积极融入㊂而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改变了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及其发展进程(吴莉娅,2008)㊂城市作为世界经济网络上的节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所有城市都以某种形式参与到全球联系中(S h o r t ,2004)㊂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三个重要的命题为学者们所研究验证㊂(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大量研究已证明,外资流入㊁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是有利的,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㊂外资投入㊁国际需求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而为城市化提供了有力的353第四辑 城市发展:全球化与可持续。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何不同之处?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何不同之处?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何不同之处?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展示。

不同国家因其自身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其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各有侧重点和特色。

一、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相比,一些西方国家更关注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它们注重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着重推行绿色城市建设,包括能源、交通、建筑等多方面的节能、减排、环保措施。

尤其在近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更高效的资源利用。

二、历史保护相比中国的大规模拆迁和重建,一些国家更注重保持历史和文化的完整性和吸引力。

它们注重保护历史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并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延续传统风格。

欧洲国家城市新旧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应用更多,不仅有益于遗产保护,同时也为城市的全球竞争提供了独特魅力与影响力。

三、人本设计相比中国的重工业化和制造业,一些欧美国家更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类健康。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人本设计和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的布局、交通和建筑的高度、外观都要考虑行人的利益和安全。

新加坡、欧洲等城市的城市人居环境相对较好。

人行天桥、收费公路、高铁等设施发达,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建筑高度有所控制,体现宜居和舒适。

总体而言,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因地制宜,在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巨大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更注重文化和环境的保持、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实现宜居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不同地带的城市特点与发展

世界不同地带的城市特点与发展

世界不同地带的城市特点与发展一、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文化繁荣、行政管理等功能齐全的地区。

•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

二、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多分布在河流两岸、海岸线上和交通便利的地区。

•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发展。

三、世界不同地带的城市特点1.发展中国家城市•城市规模大,但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

•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差异大。

2.发达国家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模适中。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城市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高。

•城乡发展平衡,交通便利。

3.转型国家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存在城市过剩和乡村人口流失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城市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如污染、废弃物处理等。

四、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城市发展需要经济支撑,经济发展需要城市提供市场、人才、技术等条件。

•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五、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发展等进行整体规划。

•城市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进行有效管理。

•城市规划与管理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六、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球城市化进程。

七、我国城市发展与政策•我国城市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政策导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

•重点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特点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本文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比较。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容
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

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生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背景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1950年左右,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达国家: 1、起步早。

2、城市化水平高。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1、起步晚,发展快。

2、城市化水平较低。

3、城市发展不合理(例如巴西,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城市化问题十分严重)。

四、世界城市化进程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国家——英国,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6.5%。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
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 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由上表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3、1950~至今为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发展的时期。

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其中,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

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

其他东欧国家,如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城市人口的比例都超过50%。

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50%,城市化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阶段。

五、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
部分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
2、大城市超前发展
大城市数量扶摇直上,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六、中国城市化
1、基本概括: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城市化发展进程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介绍说,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为起步晚,目前水平中等,速度快。

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
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

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2011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3、中国城市化水平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七、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
由上图可得出,2009年时,日本、巴西和韩国城市化水平高,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而中国虽然距离平均水平不远但还是没有达到平均水平50%,只是46%。

像印度只有30%,城市化水平低。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可以看出,韩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在1970—1990,这段时间中韩国城市化率将近达到80%,超过了日本。

而中国城市化1950—1980阶段都是平稳增长,从1990年开始才快速增长,但还是比韩国和日本低。

而日本城市化在1980年开始就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到2010年,城市化率有60%左右。

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

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高速城市化。

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八、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
通过国际比较,能够发现一些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一些结论。

(一)要避免“大跃进”式的城市化
从上文的国际比较中,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相比并没有严重滞后,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大体相当的。

这个结论与我们通常所持有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结论截然不同。

如果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我们不难得出城市化进程存在的偏差是中国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

但是,如果城市化水平仅仅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轻度偏离,那么,用行政手段推进城市化水平的“大跃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什么问题,反而会因为城市化缺少了经济发展的推动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

(二)要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判断则更具有关键意义。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比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展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但差距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么严重。

产生差距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城市化水平的滞后,而是经济中更为基础的因素(如消费和投资的比重)。

因此,从政策层面而言,在目前的阶段,必须仍然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即便是在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占很高比重的城市,也必须重视工业化的战略地位,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施。

否则,失去工业
化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必然在低水平上徘徊,人均GDP 的持续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将前景暗淡。

(三)要重视大城市的作用
实际上,离开城市体系单纯地谈发展那种规模的城市是于事无补的。

因为综合性功能的大城市必然需要有专业化的中小城市与之配套,另一方面,大量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具有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为之服务,因此,健康的城市体系应该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相协调。

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受“小城镇,大战略”思路的影响,我国实际上走了一条优先发展小城镇的道路。

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要求我们必须对城市发展战略加以调整。

从国际比较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大城市发展略有不足,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对中国城市集聚效应的研究,我认为,在中国应该更加重视大城市作用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