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煌斑岩、金伯利岩、碳酸盐解析

合集下载

赣南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锆石的特点和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赣南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锆石的特点和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2012年8月August2012岩 矿 测 试ROCKANDMINERALANALYSISVol.31,No.4705~710收稿日期:2012-01-08;接受日期:2012-03-22基金项目: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南岭成矿带地壳岩浆系统结构探测实验”课题(SinoProbe0301);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南岭地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研究”(1212011120989);“我国三稀金属资源战略调查”项目(1212011120354);“我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项目(1212010633903)作者简介:王登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研究。

E mail:wangdenghong@sina.com。

文章编号:02545357(2012)04070506赣南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锆石的特点和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王登红1,陈振宇1,许建祥2,刘善宝1(1.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江西南昌 330000)摘要:南岭以花岗岩广泛分布闻名于世,但也存在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位于赣南安远蔡坊镇的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就是其中之一。

本研究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高灵敏高分辨离子探针(SHRIMP)锆石定年技术对其成岩时代进行了研究,获得其U-Pb年龄为132.0Ma(变化于128.7~135.4Ma)。

同时还发现了早期锆石捕获晶,其年龄为1945Ma,意味着赣南地区存在古元古代的基底。

这一结果一方面弥补了原先根据K-Ar法和Rb-Sr法将似金伯利岩定为新生代的不足,为探讨赣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准确资料;同时也表明燕山晚期的构造体制转换与壳幔相互作用是有关的,似金伯利岩岩浆可能起源于富集地幔。

关键词: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锆石U-Pb定年;燕山晚期;富集地幔中图分类号:P597.3;P612文献标识码:ATheCharacteristicsandAgeofZirconinLujingKimberlite likeRock(KimberliticLamprophyre)inSouthernJiangxiandItsTectonicSignificanceWANGDeng hong1,CHENZhen yu1,XUJian xiang2,LIUShan bao1(1.KeyLaboratoryofMetallogenyandMineralResourceAssessment,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InstituteofMineralResource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 100037,China;2.DepartmentofLandandResourcesofJiangxiProvince,Nanchang 330000,China)Abstract:TheNanlingareaisfamousforitswidelydistributedgranites,however,therearealsomanymafictoultra maficintrusion,Lujingkimberlite likerock(kimberliticlamprophyre),locatedinCaifangTown,AnyuanCountryofSouthJiangxiprovince,beingoneoftheseintrusions.Basedonafieldsurvey,weinvestigatedtherockformationtimeofLujingbySHRIMPzirconU Pbdating,anddetermineditsageas132.0Ma(rangein128.7-135.4Ma).Meanwhile,earlyxenocrystof1945Maoldwasfound,whichindicatesthatthereisaPalaeoproterozoicbasementintheSouthJiangxiarea.Firstly,thisresultrevisesthepreviousdeterminationoftheLujingkimberlite likerockasCaenozoicbyK ArandRb Srdatingmethod,andprovidesnewcorrectdataforinvestigatingtheevolutionaryhistoryoftectonicstructuresoftheSouthJiangxiarea.Secondly,thisresultindicatesthatthetransformationofthetectonicsysteminthelateYanshanianperiodisrelatedtotheinteractionofcrustandmantle,andthemagmaoftheLujingkimberlite likerockmayhaveoriginatedfromenrichedmantle.Keywords:Lujingkimberlite likerock(kimberliticlamprophyre);zirconU Pbdating;lateYanshanian;enrichedmantle—507—路迳似金伯利岩,位于赣州地区安远县蔡坊镇境内。

广西大化金伯利岩类岩石的岩石学特征

广西大化金伯利岩类岩石的岩石学特征

广西大化金伯利岩类岩石的岩石学特征郑翔;彭懋媛;胡贵昂;陆刚;黄祥林【摘要】产于广西大化县的金伯利岩类岩石钾镁煌斑岩及金伯利斑岩,经岩石化学、重砂、岩矿鉴定、电子探针等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42.60%~42.69%)、Al2O3(10%~11.07%),K2O> Na2O、K/Al=0.874 6 ~1.037 9、K/Na =4.970 7~5.215 6;主要矿物含铬,有含铬金云母(Cr2O3 1.05%~1.72%)、含铬橄榄石(Cr2O30.1%~0.64%)、含铬透长石(Cr2O3 0.06%~0.2%)、含铬透辉石(Cr2O30~0.1%)、铬尖晶石、碳硅石等;岩石中微量元素Cr(404.9 ~478.6)×10-6、Ni(168.6 ~222.9)×10-6、Co(28.27 ~39.75)×10-6、Nb(36.55 ~50.19)× 10-6,含量较高.岩石具同种矿物多世代结构、煌斑结构、卵斑结构,基质具隐晶质-显微球粒状结构、显微柱粒状-显微放射状结构、显微席状交织结构.岩中包体(捕掳晶、捕掳体)含量高,包体种类既有同源包体亦有异源包体.【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8页(P418-425)【关键词】金伯利斑岩;钾镁煌斑岩;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大化;广西【作者】郑翔;彭懋媛;胡贵昂;陆刚;黄祥林【作者单位】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3;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3;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3;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3;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5笔者等于2011年开展1∶25万广西南丹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首次发现了金伯利岩类岩石钾镁煌斑岩与金伯利斑岩(前人曾定名为云斜煌斑岩),岩管位于大化县雅龙乡南东,产于北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处,侵入上泥盆统融县组灰岩和泥岩中。

第七章煌斑岩、金伯利岩、碳酸盐解析

第七章煌斑岩、金伯利岩、碳酸盐解析

(1)颜色:灰绿色为主
(2)化学成分:SiO2 一般33%左右, <40% K2O>Na2O,H2O和CO2含量高
(3)结构构造:细粒结构,斑状结构 块状,角砾状,岩球构造
(4)矿物成分:Ol(橄榄石)——绿色
镁铝榴石——玫瑰红色
构成斑晶
金云母
其他矿物——铬铁矿,钙钛矿,钛铁矿
基质——隐晶质,也是上述矿物
主要矿物是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其次有碱 性长石、霓石、钠闪石、透辉石、霞石和黄长石。磷灰 石是常见矿物。
稀土元素矿物种类很多,主要有铌铁矿、独居石、烧绿石、 铌金红石、铀铌钽矿及硅灰石等。
常与超基性-碱性岩 共生,与霓霞岩、 橄榄岩等形成环状 杂岩体,碳酸岩位 于杂岩体的内部, 而且往往是最后期 的产物。
➢火山口相:金伯利凝灰岩。
金伯利岩岩浆侵位的理想模式
二、钾镁煌斑岩
1970年代末,西澳发现了含金刚石的橄榄钾 镁煌斑岩,特别是其中的金刚石虽然质量较差但 品位极高。
与金伯利岩相比,钾镁煌斑岩SiO2高,但它 的MgO、K2O含量又高于一般的镁铁质岩,而Al2O3 含量低,因此是一种过钾质的岩类。
钾镁煌斑岩的矿物组成:
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常携带有深源 包体(包括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橄榄 岩的捕掳体)
对了解克拉通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 热状态和物质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金伯利岩——超基性浅成、超浅成岩
(1)发现和命名: 1870年首次发现于南非阿扎尼亚的金
伯利城,因而得名。
(2)是金刚石的母岩,我国辽宁、山东等 地都有
金伯利岩特征
阿肯色马格尼特湾碳酸岩-霞石岩环 状杂岩地质图
(据Hyndman,1985)
碳酸岩的成因:

金伯利岩——精选推荐

金伯利岩——精选推荐

金伯利岩金伯利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于1887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

它是由火山爆发所产生的,这种岩石是探勘钻石的指标岩,寻找钻石矿由寻找金伯利岩开始。

除了金刚石以外,金伯利岩中还含有镁铝榴石、大颗粒形的橄榄石、斜方辉石、金云母大晶体等。

全世界已发现金伯利岩体上万个,其中含金刚石的占20%~30%。

金伯利岩,一般认为是一种碱性或偏碱性的超基性岩。

是具斑状结构和(或)角砾状构造的云母橄榄岩。

1887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ey),故名。

金伯利岩是产金刚石的最主要火成岩之一,来源于地幔深处的金伯利岩岩浆结晶形成的一种特殊岩石。

产生时代,以白垩纪为主。

常见类型有凝灰质金伯利岩、角砾状金伯利岩及斑状金伯利岩等。

金伯利岩主要分布在地壳构造运动的稳定地区,多呈岩筒、岩床、岩墙产出。

金伯利岩 - 发现规模全世界已发现金伯利岩体上万个,其中含金刚石的占20%~30%,具工业价值的不足5%。

具有工业意义的含金刚石金伯利岩体,主要分布在南非、博茨瓦纳、扎伊尔、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国等国。

中国的金刚石的地质勘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已发现金伯利岩脉有400余条,分布于辽宁、山东、贵州3省,虽部分含金刚石,但具工业价值的极少。

已知的仅山东蒙阴的若干金伯利岩脉金刚石原生矿具工业价值。

金伯利岩常呈岩筒、岩墙产出。

有经济价值的原生金刚石矿床产于岩筒中。

岩筒的面积一般不足1万平方米,少数达1平方公里,最大的未超过2平方公里,常成群出现,著名的南非金伯利岩就是由十多个著名的岩筒组成的岩筒群。

金伯利岩岩墙厚度小,一般小于2米,但长度大,最长达65公里,成群出现则构成岩墙群,少数呈环状岩墙。

金伯利岩岩床、金伯利岩火山口、火山口湖以及火山沉积是少见的。

金伯利岩 - 物理特征矿物组成金伯利岩1、原生矿物主要是橄榄石,其次是金云母和透辉石,副矿物有铬铁矿、钛铁矿、钙钛矿、磷灰石等。

2、岩浆末期蚀变矿物主要是蛇纹石和方解石或白云石。

什么是金伯利岩

什么是金伯利岩

金伯利钻石的一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探索钻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

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其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白色)。

为了便于理解钻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钻石的原岩。

自从钻石在印度被发现以来,我们不断听到人们在河边、河滩上捡到钻石的故事,这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某处含有钻石的原岩,被风化、破碎后,钻石随水流被带到下游地带,比重大的钻石被埋在沙砾中。

钻石的原岩是什么?1870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农场的黄土中挖出了钻石,此后钻石的开掘由河床转移到黄土中,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深蓝色岩石,它就是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

什么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气等挥发性成份的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这种岩石中常常含有来自地球深部的橄榄岩、榴辉岩碎片,主要矿物成份包括橄榄石、金云母、碳酸盐、辉石、石榴石等。

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浆形成于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

由于这种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发现,故以该地名来命名。

另一种含有钻石的原岩称钾镁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种过碱性镁质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典型产地为澳大利亚西部阿盖尔(Argyle)。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 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摄氏度。

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

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

第七章 硅酸盐熔体

第七章 硅酸盐熔体

第七章硅酸盐熔体硅酸盐熔体-矿物之间的平衡、岩浆中的H2O、岩浆中的CO2、硅酸盐熔体的不混溶作用一系列实验证明硅酸盐熔体是一离子系统,可以导电。

其导电性是由阳离子的运动产生的,而阴离子相对于阳离子是难以活动的。

关于硅酸盐熔体中阴离子的结构,曾经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硅酸盐熔体中只存在少数几种阴离子结构单位;另一种看法认为,硅酸盐熔体中的阴离子是一套无限聚合的复杂的Si-O阴离子团,它可以由孤立四面体到链状、环状及更复杂的结构。

由于各种聚合硅酸盐离子团的存在,使得硅酸盐熔体的热力学性质复杂。

近年来,利用Raman光谱及X光谱对熔体的研究,表明硅酸盐玻璃及硅酸盐熔体中的(Si, Al)O4四面体,可以象矿物中的硅氧四面体那样,聚合为链状或架状。

但是,它们与矿物还是有不同之处:(1)硅酸盐熔体中聚合的阴离子重复周期小;(2)熔体中的阳离子并不占有特定的位置。

尽管如此,硅酸盐熔体与矿物有类似的结构的发现,对于对硅酸盐熔体热力学模拟是非常重要的。

对岩浆淬火冷却而成的玻璃的研究表明,硅酸盐熔体(岩浆)可能具有和矿物相似的结构。

(a)矿物晶体结构。

每个硅氧四面体由桥氧(bridging oxygen)原子连接起来;(b)熔体中的单个硅氧四面体(单聚物);(c) 熔体中的双硅氧四面体(二聚物)。

在局部区域内,熔体与矿物结构类似,即它们的都具有“短程有序”(short-range order)现象。

但是,与矿物不同,熔体结构在大范围内是无序的,即它们结构的重复周期短,不具有矿物晶体那样的“长程有序”(long-range order)现象。

7.1 硅酸盐熔体-矿物之间的平衡7.1.1 热力学模型考察由a 、b 两组分构成的、平衡共存的矿物固体(solid)和硅酸盐熔体(liquid)组成的二元系统。

该系统的平衡可描述为melt a solid aμμ=。

两相中的组分a 的化学势分别表达为solid a solid 0,a solid a RTlna μμ+=、melt a melt 0,amelt a RTlna μμ+=。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

鲕粒
鲕粒是具有核心和包壳结构的球状一椭球形颗粒,可以简称为“鲕”。鲕粒是碳酸盐中最特征最易于识别的 的颗粒之一。鲕粒还常出现在铝质岩、硅质岩和铁质岩等化学沉积岩石类型中。鲕粒的粒径大小,一般在0.25mm 至2mm,尤其以0.5mm至1mm居多,大于2mm和小于0.25mm的鲕粒较少见。鲕粒形态多呈圆球形、椭球形,在尚未 固结时受应力作用可呈塑变形态。鲕粒的核心可以是内碎屑、化石(完整的或破碎的)、球粒、陆源碎屑颗粒,还 可以是先期的鲕粒等;包壳常为同心层状的泥晶方解石(现代海洋环境中的鲕粒主要由文石组成),还可以是泥晶 门云石。有的鲕粒包壳具有放射状结构,此放射结构可以穿过整个同心层,也可只限于几个同心层中。
碳酸盐岩中混入的非碳酸盐成分有:石膏、重晶石、岩盐及钾镁盐矿物等,此外还有少量蛋白石、自生石英、 海绿石、磷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常见的陆源混入物有粘土、碎屑石英和长石及微量重矿物。陆源矿物含量超过 50%时,则碳酸盐岩过渡为粘土或碎屑岩。
包括下列几种。
①粒屑结构,按粒径大小分为:砾屑(粒径>2毫米)、砂屑(粒径2~0.062毫米)、粉屑(粒径0.062~ 0.032毫米)、微屑(粒径0.032~0.004毫米)和泥屑(粒径<0.004毫米)。砾屑的排列方位、粒度组成和分选性 是分析碳酸盐沉积物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由核心和包壳组成的粒径小于2毫米的球形或椭球形的颗粒为鲕粒。由 富藻纹层组成的球形包粒为藻包粒。由微晶碳酸盐矿物组成的不具内部构造的、表面光滑的球形或卵形颗粒称球 粒或团粒。外形不规则的复合颗粒集合体为团块及凝聚颗粒等。
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储油岩。全世界50%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存于碳酸盐岩中。碳酸盐岩还常与许多固体沉积矿 藏共生,如铁矿、铝土矿、锰矿、石膏、岩盐、钾盐、磷矿等,而且是许多金属层控矿床的储矿层,如汞、锑、 铅、锌、铜、银、镍、钴、铀、钒等。碳酸盐岩本身亦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矿产,广泛用于建筑、化工、冶金等方 面。

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划分及成岩作用特征详解

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划分及成岩作用特征详解
• 淡水渗流亚环境位于潜水面以上,根据孔隙水中
的CaCO3饱和情况,分为溶解与沉淀两个带。
• (1) 溶解带:在潮湿气候区,溶有CO2的雨水下渗
可使孔。该带深度一般较浅,但有时也可以延伸到潜 水面。
(2) 沉淀带:出现在渗流带中孔隙水处于饱和状态的
任何地方,因孔隙水的蒸发或CO2脱气而产生沉淀。
主要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海滩岩、碳酸盐结壳的形成)、藻钻孔和泥晶化作用、交 代作用等作用。
(1) 胶结作用:主要有碳酸盐滩的胶结作用(海滩岩 的形成)和碳酸盐泥坪的胶结
• 作用(碳酸盐结壳的形成)。
• 现代海滩岩大多分布于南北纬35°之间的地带,
低潮时,海滩出露在大气中,热带和亚热带的蒸
发作用使水中CO2迅速逸散,CaCO3过饱和而沉 淀。 • 碳酸盐泥坪的胶结作用可形成碳酸盐胶结物结 壳。在干旱气候地区,这种碳酸盐潮坪结壳十分 发育,可遍布整个潮坪。现代波斯湾南岸广泛发 育此类碳酸盐坪的结壳。
以及文石溶解与局部新生变形。
②积极溶解作用带:方解石溶跃面及其补偿深度间的深海
区,极地为浅水区。全部为生物成因的方解石堆积,
显示有大量侵蚀的证据。


(2)胶结作用:温暖的浅海海底胶结物的成分为文石和
镁方解石,深水中还有方解石胶结物生成。 (3)生物成岩作用—藻钻孔和泥晶化:生物成岩作用主 要包括藻类、真菌和钻孔生物的钻孔与侵蚀以及钻孔生物 死后的孔洞被细粒碳酸盐沉积物充填或胶结物沉淀,最终 将颗粒或岩石的泥晶化。
• 2) 淡水潜流亚环境及其成岩作用

淡水潜流亚环境位于潜水面之下,自上而下可
分为3个带:未饱和带、活动饱和带、停滞饱和带。

(1)未饱和带:位于潜流带最上部,来自渗流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伯利岩特征
(5)角砾或包体: 来自地幔的——石榴二辉橄榄岩,榴辉岩 来自地壳的——变质岩块,早期结晶的金 伯利岩角砾
金伯利岩是自然界起源最深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其中包含 着大量的深部地质记录。 (6)次生变化: 蛇纹石化——
碳酸盐化—— 硅化——
金伯利岩属SiO2不饱和岩类
✓与橄榄岩类相同之处:它的SiO2含量低,一般小 于40%且低于橄榄岩;微量元素中的相容元素Cr, Ni,Co含量高。
2、角闪煌斑岩
•根据长石的种类进一步划分成闪正煌岩和闪 斜煌岩。其色率为30-50,化学成分相当于中 性岩类
•闪正煌岩:主要矿物是普通角闪石和碱性长 石
•闪斜煌岩:主要矿物是普通角闪石和斜长石
3、闪煌岩
•以出现长石和富碱的铁镁矿物为特征,色率 偏高>50,化学成分上相当于碱玄岩或铁镁 质岩。 •根据长石的种类和副长石的含量可划分为: •闪煌岩: •霞闪正煌岩 •沸煌岩
二、主要岩石类型
当无法鉴定长石成分时,根据主要暗色矿 物粗略划分为:
➢云母煌斑岩 ➢角闪煌斑岩 ➢辉石煌斑岩 如果长石保存完好: ➢结合长石和主要暗色矿物进行进一步详细
定名
1、云母煌斑岩
• 根据长石的种类再划分为云煌岩和云斜煌 岩,色率偏低(30-40)长和花岗岩相伴生
• 云煌岩:主要矿物是黑云母和碱性长石 • 云斜煌岩:主要矿物是黑云母和斜长石
与黄长煌斑岩的区别在于:含有较多的副长 石而不含有普通辉石。
三、煌斑岩的成因
• 根据SO2含量、碱度和K/Na比值,进一步划 分成:
• 钙碱性煌斑岩: 出现在俯冲带环境
• 碱性煌斑岩:
或与钾玄岩共生出现在大 陆边缘弧的环境
• 黄长煌斑岩:
常和其它的碱性岩同时出现在 板内裂谷环境
第二节、金伯利岩与钾镁煌斑岩
➢含角闪石、云母等含水矿物,呈自形斑晶、 显微斑晶,此外还有含F、Cl、SO2、CO2 和H2O的矿物,浅色矿物可以有长石及似长 石,但不形成斑晶。
➢全岩成分富含碱质及挥发分(H2O和CO2) 且含有高的Ba、P、Sr、Th和LREE。
根据SO2、K2O+Na2O及K2O、Al2O3、Na2O的相对 含量:
4、黄长煌斑岩
• 不含长石,出现黄长石,色率>70 • 根据副长石的含量进一步划分为: • 黄长煌斑岩: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金云
母、黑云母、橄榄石和普通辉石;基质是 普通辉石和黑云母、黄长石以及少量钙钛 矿等。不含或者含很少量的副长石(< 5%)。
4、黄长煌斑岩
• 橄煌斑岩:斑状结构或全自形细粒结构, 主要矿物为黄长石、橄榄石、金云母-黑云 母和霞石,其次是磁铁矿、钙钛矿、铬铁 矿和方解石。
➢火山口相:金伯利凝灰岩。
金伯利岩岩浆侵位的理想模式
二、钾镁煌斑岩
1970年代末,西澳发现了含金刚石的橄榄钾 镁煌斑岩,特别是其中的金刚石虽然质量较差但 品位极高。
与金伯利岩相比,钾镁煌斑岩SiO2高,但它 的MgO、K2O含量又高于一般的镁铁质岩,而Al2O3 含量低,因此是一种过钾质的岩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经济价值的金 刚石不是岩浆结晶形成的,而是地幔 的捕虏晶,所以金伯利岩中含地幔物 质
➢粗晶橄榄石的含量愈高,含金刚石性 就愈好。
金伯利岩
产于美国阿肯色洲的金伯利岩,此标本已强烈蚀变, 多边形及菱形颗粒为残余的橄榄石
(引自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根据莫少龙等,2000)
➢副矿物:磷灰石、榍石、磁铁矿和锆石 ➢煌斑岩容易发生风化和蚀变,形成碳酸盐、
绿泥石、高岭石等。
结构构造
• 煌斑结构和半自形粒状结构是煌斑岩中的 特征结构
• 煌斑结构:斑晶为自形的黑云母和角闪石 等铁镁矿物,基质有时为隐晶质或出现少 量玻璃质,有的煌斑岩为无斑隐晶质结构。
• 块状构造、有时见斑杂构造或气孔、杏仁 构造
✓与橄榄岩不同之处:K2O,Na2O及不相容元素 Rb,Ba,Nb,LREE等含量高,且K2O>Na2O。 此外,金伯利岩富含挥发分H2O和CO2。
➢金伯利岩并不是单一岩浆结晶的产物,是一种 充满了晶体(地幔物质解体的捕虏晶)充填了流体的 粥状熔浆结晶形成的,因此它是由岩浆、地幔物
质及挥发分这三种组分组成的,这也是它具有上 述复杂性的原因(路凤香等1992,96)。
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常携带有深源 包体(包括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橄榄 岩的捕掳体)
对了解克拉通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 热状态和物质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金伯利岩——超基性浅成、超浅成岩
(1)发现和命名: 1870年首次发现于南非阿扎尼亚的金
伯利城,因而得名。
(2)是金刚石的母岩,我国辽宁、山东等 地都有
金伯利岩特征
(1)颜色:灰绿色为主
(2)化学成分:SiO2 一般33%左右, <40% K2O>Na2O,H2O和CO2含量高
(3)结构构造:细粒结构,斑状结构 块状,角砾状,岩球构造
(4)矿物成分:Ol(橄榄石)——绿色
镁铝榴石——玫瑰红色
构成斑晶
金云母
其他矿物——铬铁矿,钙钛矿,钛铁矿
基质——隐晶质,也是上述矿物
金伯利岩
产于山东蒙阴, 具角砾状构造 的金伯利岩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莫少龙等,2000)
金伯利岩的产状及类型
金伯利岩岩浆侵位的理想 模式自下而上划分出了: ➢根部相(包括浅成的岩墙、
岩床):粗晶斑状金伯利岩(浅 成相), 细粒金伯利岩(浅成相);
➢火山通道相(火山颈):
岩球金伯利岩、金伯利角砾岩 及金伯利凝灰岩;
➢超镁铁质煌斑岩(SO2<40%) ➢钙碱性煌斑岩 ➢碱性煌斑岩 ➢超钾质煌斑岩[K/(K+Na)>0.75,K/Al<0.8] ➢过钾质煌斑岩[K/(K+Na)>0.75,K/Al>0.8]
矿物组成:
➢主要矿物:铁镁矿物含量较高(至少>1/3) 常见黑云母、角闪石
➢次要矿物:辉石、橄榄石(少见)、较常 见富钛的碱性暗色矿物、有时含少量的长 石,偶见方解石。
第七章、煌斑岩、金伯利岩与 钾镁煌斑岩、碳酸盐类
第一节、煌斑岩
•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大多数形成规模不 大的岩脉、岩墙、岩床,极少数呈火山通 道相或火山渣锥(Rock,1987),其共同特 点为:
➢多数为浅成相,具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 微粒或隐晶质结构。
➢S围iO,2岩27石~5色2率%,高变,化为于深超色基。性—中性岩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