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2.2在岩浆侵位和热液演化过程中导致金属铜富集的关键因素是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还是岩浆(长英质岩浆和铁镁质岩浆)的混合作用?金属铜是如何从岩浆中进入流体,从而发生大规模沉淀?其过程与岛弧环境斑岩铜矿金属铜的沉淀机制有何差异?
2.3在大陆内部的演化过程中,岩石圈的持续性阶段伸展或者伸展-挤压-伸展交替的背景对陆内斑岩铜矿的形成有何制约因素?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岩浆演化方式和不同演化阶段,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类型有何差异?阶段性的隆升和剥蚀能否是陆内伸展环境斑岩铜矿形成的重要因素?
2.6 Houetal.(2015源自)对华北中生代伸展背景下木吉村斑岩铜矿角闪岩的结果表明角闪石中Cu的含量为Cu含量17×10-6~60×10-6,与原始弧岩浆中Cu的含量基本一致,从而得出木吉村斑岩铜矿形成于正常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Piqueretal.(2017)认为伸展环境下斑岩铜矿的规模可能较小,但是可以形成大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但是,从华南地区德兴斑岩矿床的规模和品位来看,陆内伸展背景形成大型斑岩铜矿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此,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具有形成大矿、高品位矿床的潜力,那么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高品位的大型矿床?陆内伸展背景高品位大型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源区是否富含金属物质的关系如何?
2我国斑岩铜矿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以我国华南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为例,作者认为,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可能有以下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与俯冲以及后俯冲伸展型斑岩铜矿相比,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岩浆起源的诱导机制是什么?金属铜的来源是哪里?大规模铜矿的形成是受控于富铜的岩浆源区还是受控于岩浆-热液过程?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混染(包括早期侵位的岩浆岩及其上升通道中围岩)对形成大型斑岩铜矿有何影响?何种作用导致了陆内伸展环境形成不同金属组合的矿床?新生地壳?古老地壳?还是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和新生的岩石圈地幔?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例如,如果热流体中的K++Na+/H+的比值偏 低,那么钾、钠和钙-铝硅酸盐矿物(如长 石、云母等)就会变得不稳定;
岩浆蒸气的饱和可导致酸性热流体的形成, 进而产生泥岩化蚀变。蚀变矿物流体包裹 体研究结果表明,含矿流体多以富硫和氯 为特征。
热液蚀变(2)
钙-碱质和碱质斑岩铜矿床在热液蚀变类型 与分带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前者代表 性蚀变分带为中心钾化带(次生黑云母或 钾长石),向外为似千枚岩化(绢云母和 石英),然后是青盘岩化(绿帘石、绿泥 石和钠长石),最外侧为未蚀变岩石。碱 质类金矿床的蚀变岩多呈补丁状分布,中 心地带为钾长石或钠长石蚀变,外侧广泛 分布有青盘岩化。
矿化特点
图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化及其分带
图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石构造及其分带
成矿作用 (1)
一般来讲,斑岩型金属矿床多与I型黑云母或角闪石花 岗岩类浅成侵入岩体有关,是深位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比之下,花岗岩类金属矿床(如部分钨、锡和钼矿床) 多与S-型白云母花岗岩有关,它们是地壳物质深熔作用 的产物。
多宝山铜矿围岩蚀变带线型分布
构造环境
大多数斑岩铜矿床都产在不同构造单元的交接部 位,特别是大洋板块与古陆块俯冲带的陆块一侧。 这些交接部位通常发育有深断裂,其切割深度可 达岩石圈。
大约有85%的斑岩铜金矿床与俯冲板块的张性构 造活动有关,低角度和快速的板块俯冲是超大型 斑岩铜金矿床形成的关键所在。部分地质学家也 指出,斑岩铜矿床是局部岩浆活动的产物,与板 块俯冲的角度和速率毫不相干。
在部分矿区,风化淋滤可以造成金属元素次生富集; 绝大多数斑岩型铜矿床以规模巨大和品位偏低为特征,
一般来讲,铜矿石储量至少为2000万吨,铜的品位为 0.1%或更高;

斑岩型铜矿研究现状

斑岩型铜矿研究现状

c a nc e .Thi s a 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Po r ph y r y c o p pe r d e po s i t s da t a s a n d d o e s s o me r e a s e a r c h Oi l i t .The a u t ho r s u mm a iz r e d t he
Ab s t r a c t : P o r p h y r y c o p p e r d e p o s i t i s t h e i mp o  ̄a n t t y p e i n t h e Ch i n a . An d i t s p r o v e n r e s e r v e s i s c o n s i d e r a 找 矿 意 义 。本 文 通过 对 斑岩 型铜 矿 矿 床 资料 的 收 集整理 , 总 结 了斑 岩型 铜矿 的成矿 地 质
特征、 岩浆岩条件 、 围岩条件、 围岩蚀 变和矿化分带特征 , 同时对矿床的物质来源、 成矿过程及成 因作 了相关介绍
和总结。
关 键词 : 斑 岩 型铜矿 床 ; 地 质特征 ; 矿床 成 因
me t a l l o g e n i c g e o l o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 ma g ma t i c r o c k c on d i t i o ns , wa l l r oc k a l t e r a t i o n a nd t h e c h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f mi n e r l— a
i z a t i o n z o ni ng .As t he s a me t i me , Th e a ut ho r i n t r o d uc e d a nd s umma r i e d t he d e p o s i t o f ma t e r i l a s ou r c e ,mi ne r a l i z a t i on pr oc e s s a nd t he c a u s e o f de po s i t .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1 斑岩型铜矿的特点与概念演变
斑岩型铜矿的突出特点是矿石矿物呈浸染状产 出,品位较低,分布均匀,但规模巨大,产出较浅,适
于 露 采,经 济 效 益 高。 在 矿 山 环 境、技 术 条 件 有 利 时,铜品位达 0. 3% ~ 0. 2% 的矿石亦可开采利用。
20 世纪初,美国宾厄姆铜矿的开发,开拓了研 究、勘查和利用该类型矿床的先河。1918 年,W·H ·艾孟斯 首 次 提 出“斑 岩 型 铜 矿 床 ”这 一 术 语。 此 后,F·L·兰塞姆、W·林格伦等学者对这类矿床的 成矿条件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至 40 年代 末,“斑 岩 型 铜 矿”作 为 一 种 工 业 类 型 被 肯 定 下 来[1]。“斑岩型铜矿”的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 石英化中酸性斑岩里的细脉浸染型铜矿,由于该类 矿床的矿化并非都产于斑岩体内,考虑到其名字的 连贯性和 完 整 性,将 全 部 或 部 分 矿 体 产 于 中 酸 性 ( 斑) 岩体( 部分矿体产于围岩中) 的铜矿床均称为 斑岩型铜矿[4]。
刘英俊等将岩体中 La—F 组合的三角图中, 发现典型含矿岩体的 投 影 点 集 中 在 F—Li、Rb、Cs 一边[12]。
蒋耀辉等[13]对 玉 龙 斑 岩 铜 矿 含 矿 与 非 含 矿 斑
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斑岩体全岩 中 F 和 Cl 含 量、wK2O / wNa2O 、wSm / wYb 以 及 黑 云 母 中 wFe3 + / wFe2 + 值是区分含矿与非含矿斑岩的重要地球 化学参数( 含矿斑岩中 wF > 1200 × 10 - 6 ,wCl > 150 × 10 - 6 ,非含矿斑岩则相反; 含矿斑岩中 wK2O / wNa2O > 1. 2,非含矿斑岩 < 1. 2; 含矿斑岩 wSm / wYb > 6. 5,非 含矿斑岩 < 6. 5; 含矿斑岩 wFe3 + / wFe2 + > 0. 7,非含矿 斑岩 < 0. 7) 。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PPT文档演模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热液蚀变 (1)
§一般来讲,斑岩铜金矿床热液蚀变的类型 和强度主要取决于热液体系中金属/氢离子
的比值,其它影响因素包括有压力、温度、
水/岩比值,流体与围岩的组份。
例如,如果热流体中的K++Na+/H+的比值偏 低,那么钾、钠和钙-铝硅酸盐矿物(如长 石、云母等)就会变得不稳定;
PPT文档演模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我国斑岩型铜矿床(含浅成低温 热液型)分布
§ 斑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 广泛分布是环太平洋、特提斯和中亚三大巨型成矿域 的共同之处,它们提供了贵金属与有色金属的重要来 源,均跨入我国部分省区。
§ 环太平洋成矿域:华南德兴、紫金山,东北团结沟、 东安、小西南岔等;
PPT文档演模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金属矿床的特征(2)
§ 矿化在斑状侵入岩及围岩中呈浸染状或细网脉状产出;
§ 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形成时间上,金属矿化与浅 成侵入岩具密切关系;
§ 大多数含矿侵入岩为钙碱或碱性岩浆岩系列;
§ 岩浆岩组合为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闪长岩-正长岩;
§ 与钼矿床有关的侵入岩大都为钙-碱性长英质火成岩;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 找矿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1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是指品 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 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 以斑岩性型铜矿最有意义。
§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发现了第一个斑岩 型铜矿,即至今仍负盛名的宾厄姆 (Bingham)铜矿。

斑岩铜矿研究进展兼论中国斑岩铜矿勘查现状及潜力

斑岩铜矿研究进展兼论中国斑岩铜矿勘查现状及潜力

務❺他傅第38卷第2期GEOLOGY OF SHAANXI2020年12月文章编号:1001—6996(2020)02—0025—14斑岩铜矿研究进展兼论中国斑岩铜矿勘查现状及潜力杨超,陈星辉,赵晓波(西安地质矿产勘査开发院有限公司,西安710100)摘要:斑岩型矿床作为世界铜金钳的重要来源,一直成矿学研究和找矿勘查的热点。

人们对斑岩型矿床的理解已逐步由单个矿床向整个岩浆热液系统转变。

本文从 大地构造背景、岩浆源区及侵入岩体特征、矿床的分类、成因、成矿系列及其与其它类型矿床的关系5个方面总结归纳斑岩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和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同时分析了我国斑岩铜矿的勘查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我国该类矿床的找矿勘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斑岩铜矿;地质特征;研究进展;资源潜力中图分类号:P61&410.8文献标识码:A斑岩型矿床作为铜的最主要来源,金和铝的重要来源,以其规模巨大、埋藏浅、矿石成分简单、容易开采等特点长期以来是成矿理论研究和金属勘查的重点从全球分布来看(图1),斑岩铜矿主要产于环太平洋、特提斯一喜马拉雅和古亚洲成矿域,特别是环太平洋中一新生代成矿域,仅太平洋东岸的智力就产出El Teniente,Chuquicamata,Rio Blanco-Los Bronces,La Escondida等10个超大型的斑岩型铜矿,世界最大的斑岩铜矿El Teniente 铜储量达9千万吨図。

矿床学家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形成了一套经典斑岩铜模式⑷,如具有浅成一超浅成相的中酸性岩体是成矿有利母岩,成矿母岩一般为钙碱性系列岛弧岩浆,成矿岩体面积小,发育由中心向外分布的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及青磐岩化蚀变分带,石英绢云母化是主要赋矿带,矿石以细脉浸染状矿石为主等。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处于三大斑岩铜成矿域交汇部位⑷,但斑岩铜矿床的找矿工作进展缓慢,特别是大型一超大型矿床少。

本文在综述斑岩型铜矿成矿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几个国内外典型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比对,及斑岩型矿床与其它类型金属矿床的关系分析,拟对近年来斑岩铜矿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对斑岩型铜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讨论,并对我国斑岩铜矿的勘查现状和资源潜力进行介绍。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矿床研究最新进展在主要的铜矿类型中,斑岩铜矿以其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易采选等特点成为最重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其形成时代极不均一,有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等特征。

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大规模板块活动尚未形成,斑岩铜矿化自然很少。

而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时期,也是斑岩铜矿形成的高峰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斑岩铜矿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全球斑岩铜矿研究证明: 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

详细来讲,全球斑岩铜矿主要集中在三条大成矿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二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三是古亚洲成矿带(中亚成矿带)。

此外,还有少量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各地块边缘活动带。

对上述成矿地质背景,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由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 二是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针对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Sillitoe ( 1972) 建立了经典斑岩铜矿板块构造模型,提出斑岩铜矿主要在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主动陆缘钙碱性火成岩带中形成,金属来源与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岩浆活动有关,并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

Sillitoe ( 1998) 最早提出汇聚板块边缘的挤压构造背景对形成斑岩铜矿床的重要作用,并识别出挤压环境有利于斑岩型矿床形成的一些关键因素。

Richards 等( 2001) 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 ①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 ②成矿区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

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模式

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模式

斑岩型铜矿床成矿环境
大多数斑岩铜矿床都产在不同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 特别是大洋板块与古陆块俯冲带的陆块一侧。这些交接
部位通常发育有深断裂,其切割深度可 达岩石圈。陆陆
碰撞带,陆内造山带。大约有85%的斑岩铜金矿床与俯冲 板块的张性构 造活动有关,低角度和快速的板块俯冲是 超大型 斑岩铜金矿床形成的关键所在。部分地质学家也 指出,斑岩铜矿床是局部岩浆活动的产物,与板块俯冲
斑岩型铜矿床成因
(附加)类矽卡岩和远端矽卡岩
• 类矽卡岩:是纯变质角页岩与纯交代的粗粒矽卡岩间的过 渡体。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或热液变质而成的,以石榴 子石、辉石等无水硅酸盐矿物所组成的细粒贫铁层状变质 岩,与矽卡岩组成极为类似,但矿物组成相对简单,介于 纯变质岩与纯交代粗粒矽卡岩之间。
• 远端矽卡岩;产于远离岩体接触带的沉积岩中,这类矽卡 岩常以断裂或岩脉与主岩体相连
•从中心向上向外矿化从钼(铜)矿化→铜(钼)
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矿石结构构造
常见他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从斑岩体中心向
上、向外,矿石及矿化类型从浸染状 → 细脉浸染状 → 细
脉状 → 脉状
围岩蚀变
从岩体中心向上、向外,蚀变类型从钾(钾长石、黑云 母)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 →泥化带 →青盘岩化带,铜
很难将斑岩型和其它侵入岩类金属矿床划分开来。到目前为止, 尽管尚未找到一种较为简单的分类判别准 则,但是矿床地质 学家趋同认为,斑岩型金属矿床应具下述地质特征斑岩型金属 矿床的特征。
斑岩型金属矿床的特征(2)
• 矿化在斑状侵入岩及围岩中呈浸染状或细网脉状产出; • 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形成时间上,金属矿化与浅成侵入岩具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夏斌等(2002)指出,环太平洋可分东西两带,东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板块理论建立之后,许多矿床学家试图用板块理论来解释斑岩铜矿的成因。

斑岩铜矿可以在板块俯冲、碰撞和拉张环境下形成,其中,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数量最多。

从斑岩铜矿在全球的分布来看,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背景;但有研究者认为,有利于斑岩铜矿成矿的构造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

Richards等(Richards et al.2001)对智利北部Escondida 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讨了斑岩铜矿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

在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形成斑岩铜矿的现象在中国也有出现。

辉钼矿Re-Os 同位素定年工作表明,中国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发生在14 Ma 左右,在这一时期,该区已处于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侯增谦2003)。

三、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1.成矿物质来源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点则长期以来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早期,金属来源于岩浆的点主要基于斑岩铜矿与钙碱性火成岩的紧密时空关系、成矿作用早期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和金属在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特性3个方面的证据。

近年来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为斑岩铜矿金属来自岩浆提供了新的证据。

近年来的研究不但为斑岩铜矿中Cu、Au和Mo来源于岩浆提供了证据,也已着手确定金属来源于地幔还是地壳。

近20年来,人们不再强调金属和岩浆的洋壳来源,地幔作为Cu 和Au的来源越来越受重视,地幔可能是斑岩铜矿中Cu 和Au 的主要来源。

其中,Sillitoe(1997)对Cu和Au的起源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指出,俯冲洋壳所释放出的流体或熔融所产生的岩浆富含Fe3+,当这些流体或岩浆与上地幔发生相互作用时,Fe3+会氧化地幔中富含Cu和Au的硫化物,硫化物分解后,Cu和Au释放出来进入岩浆并与岩浆一起到达地壳浅部。

虽然Cu、Au和Mo三种金属的地幔来源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仍有学者在部分地区找到了Cu、Mo和岩浆共同来源于下地壳的证据。

金属的来源还涉及金属由岩浆转入流体的途径问题。

金属由岩浆从地幔携带到浅部地壳以后,要经历与岩浆(岩)分离的过程后才能形成斑岩铜矿。

多数研究者认为,金属在岩浆固结前与岩浆分离而进入流体,仅有少数研究者认为,金属在岩浆固结后经岩石蚀变而进入流体。

2.成矿流体来源Sheppard等(1971)发现,斑岩铜矿成矿作用早期,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组成,而成矿作用晚期,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

Taylor(1974)依据北美斑岩铜矿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提出了斑岩铜矿的流体演化模式:早期两种流体作用体系并存,内带为岩浆流体作用体系,发生钾化和铜矿化,外带为外来流体作用体系,发生青磐岩化;晚期以外来流体为主,两种流体混合,发生绢英岩化,改造早期矿化。

之后的几十年,人们普遍接受这一模式。

该模式是建立在北美地区斑岩铜矿研究结果之上的,不能解释太平洋西岸许多斑岩铜矿的成矿流体特征。

太平洋西岸的许多斑岩铜矿,绢英岩化期的成矿流体仍以岩浆流体为主(姚春亮,2007)。

四、岩浆(岩)特征及研究进展1.岩浆岩特征这类矿床的岩浆系统通常为长英质至中酸性—中性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只有少部分属于碱性系列。

这些花岗质斑岩虽然起源于上地壳花岗质岩基,但这些岩基起源于上地幔的部分熔融。

2.岛弧岩浆岩研究进展岛弧岩浆岩的唯一化学特征为高水(高挥发分)、高硫和富集大阳离子亲石元素(高LILE:Rb、K、Cs、Ba和Sr等),富集如Li、B、Pb、As和Sb等元素,相对亏损强场元素如Ti、Nb和Ta等。

这些特征说明俯冲板片释放出来的流体交代了地幔楔。

斑岩铜矿的岩浆岩继承了原始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它们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20×10-6~129×10-6),亏损重稀土元素(2.72×10-6~9.91×10-6),故呈现右斜式模型,负铕异常不明显(曲晓明,2001;芮宗瑶,2004)。

对原始岛弧岩浆岩的源区已形成共识,它是由大洋板块沿毕尼奥夫俯冲带到达深部后,发生脱水,使上地幔发生交代,产生含水的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此时的温度大约为1000℃。

由于大陆板块的覆盖,即存在玄武岩底垫,温度陡然增高至1400℃,即在壳幔交界面上形成地幔流(图1)。

当地幔流透过过渡大陆地幔岩石圈即玄武岩底垫时,则在Mash带形成相当规模的原始岛弧岩浆,这就是原始斑岩铜矿岩浆。

所谓Mash带系指俯冲洋壳由于脱水在其接合部位引发部分熔融,在其上升时遇到过渡地壳(上地幔岩石圈)的玄武岩底垫时,使上升岩浆汇集成原始岛弧岩浆岩(图1)。

这种岩浆岩有如下特殊地质意义: (1)具有较高的f(O2),促使亲铜元素不进入硅酸盐晶格,而留存于挥发相中,最后转移至热液中。

(2)上升岩浆与玄武岩底垫交换物质,从而使原始岛弧岩浆富集亲铜元素和挥发分等。

图1火山岛弧带(上盘)与大洋板块(下盘)的构造关系(据Richards,2005) Fig.1Geotectonicrelationofvolcanicarctooceanicplate(fromRichards,2005)3.过渡岩浆对成矿的地质意义过渡岩浆阶段演化的表达可写为:m+S→m’+S+v式中S为凝聚相(矿物),m为岩浆熔融相,m’为残余硅酸盐熔融相,v为与m’+S共存的独立挥发相。

v相是通过岩浆后退沸腾来实现的,为此,v相是否出现主要取决于花岗质岩浆系统的压力、岩浆水的含量和围压(侵位深度)。

斑岩铜矿的斑岩归根结底为中性—中酸性花岗质岩石,少数为酸性花岗质岩石。

而花岗质岩浆在深侵位条件下很少出现过渡岩浆阶段或过渡岩浆离固相线很近(芮宗瑶等,2002)。

但当花岗岩浆熔融体中含水量超过相应的侵位深度或相应的围岩静压力,便会发生花岗质岩浆水过饱和。

花岗质岩浆进入过渡岩浆阶段。

由于花岗质过渡岩浆阶段出现,挥发相(v)从岩浆中不断地分离出来,亦即形成独立流体相(由H2O、HCl、HF、P2O5、CO2、B、碱金属配合物和重金属配合物等组成),过渡岩浆具有3方面地质意义: 第一,独立流体相与已冷凝的花岗质斑岩体顶部和附近泥砂质围岩发生化学反应,亦即形成碱质硅酸盐蚀变。

通常,碱质硅酸盐交代岩分成2类:一类为钾质硅酸盐交代岩,典型交代矿物为黑云母和钾长石等;另一类为钠质硅酸盐交代岩,典型交代矿物为钠长石等。

如果斑岩体顶部附近围岩为碳酸盐,则产生矽卡岩,又称为钙、镁和锰硅酸盐交代作用,典型交代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镁橄榄石和蔷薇辉石等。

演化到热液阶段,则形成青磐岩、绢英岩、泥英岩等。

第二,挥发相使残余花岗质岩浆体积急剧膨胀,使岩浆体系的内压力急剧增长。

当内压力足够大时,引起斑岩体顶部强烈爆破,产生网脉破裂和形成爆破角砾岩筒,为热液成矿提供了对流循环场所,为矿石沉积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由于斑岩体顶部强烈爆破,使体系由封闭转为开放,引发流体减压沸腾。

第三,在高f(O2)控制下的过渡岩浆和热液,铜等重金属始终停留于流体相,不会分散到硅酸盐结晶相中而损耗掉。

五、斑岩铜矿的一般模式通常下地壳是见不到大规模花岗质岩基的,那里为高度深熔作用的混合岩化带,流动的花岗质岩处于原地-半原地状态,只有过渡大陆壳岩石圈地幔的玄武岩底垫上部的Mash带发生相当规模的花岗质岩集聚。

在下地壳上部和上地壳下部仍然只见到花岗质岩墙、岩栓和底辟杂岩体,它们代表管道相。

到上地壳上部特别是结晶基底与盖层之间(尤其为火山岩层)常为花岗质岩基侵位部位,因为此界面正好为花岗质岩浆浮力中间线。

当部分花岗质岩基演化为过渡岩浆时,释放出挥发相,则形成高侵位时的小岩钟、岩栓和蘑菇体等,流体相与已冷凝的斑岩体外壳和邻近的泥砂质及火山岩围岩发生反应,形成碱质硅酸盐交代岩,通常以钾硅酸盐交代岩为主。

当与碳酸盐围岩或含钙、镁较高的火山岩发生反应时,则形成矽卡岩。

因此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常常共生。

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过渡岩浆冷却为热液,使斑岩体和四周围岩进一步水化,则形成绢英岩化和泥英岩化。

由于斑岩铜矿的对流循环,引起四周围岩(包括火山岩)形成青磐岩化。

这便是斑岩铜矿的一般模式(孟祥金,2005;杨志明,2005)图2斑岩铜矿的一般模式(引自Richards,2005)Fig.2Ageneralgeneticmodelforporphyrycopperdeposits(fromRichards,2005)参考文献[1]Richards J P, Boyce A J and Pringle M S. 2001. Geologic evolution of the Escondida area,northern Chile: A model for spatia land temporal localization of porphyry Cu mineralization[J] . Econ. Geol. , 96( 2) : 271~ 305.[2]Richards J P. 2005. Cumulative factors in the generation of giant calca-lkaline porphyry Cudeposits [A] . In: Porter T M, ed. Super porphyry copper & gold deposit s[ C] . PGC Publishing. 1B7~ 25.[3]Sheppard S M F, Nielsen R L and Taylor H P. 1971.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ratios inminerals from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s[ J] .Econ. Geol. , 66( 4) : 515~ 542.[4]Sillitoe R H. 1997.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s of the largest porphyry copper-gold and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 J] .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44 ( 3) : 373~ 388[5]Taylor H P. 1974. The application of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e studies to problems of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ore deposition [ J ] .Econ. Geol. , 69( 6) : 843~ 883.[6]董超阁.2012.斑岩铜矿床成因类型及其成矿模式[J].西部探矿工程,2:171-176.[7]侯增谦,曲晓明,王淑贤,高永丰,杜安道,黄卫.2003.西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辉钼矿Re-Os年龄:成矿作用时限与动力学背景应用[J].中国科学(D辑),33(7):609~618.[8]李晓峰,梁金城,冯佐海.2009. 斑岩铜矿研究最新进展[J]. 桂林工学院学报,29(2):216-222.[9]孟祥金,侯增谦,李振清.2005.西藏冈底斯三处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作用研究[J].矿床地质,24(4):398~408.[10]曲晓明,候增谦,黄卫.2001.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J].矿床地质,20(4):355~366.[11]芮宗瑶,张立生,陈振宇,王龙生,刘玉琳,王义天.2004.斑岩铜矿的源岩或源区探讨[J].岩石学报,20(2):229~238.[12]芮宗瑶,张洪涛,陈仁义,王志良,王龙生,王义天.2006.斑岩铜矿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J].矿床地质.25(4):491-500.[13]夏斌,陈根文,王核.2002.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J].中国科学, 32.[14]熊欣,徐文艺,贾丽琼,李骏.2014.斑岩铜矿成矿构造背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9(2):250-264.[15]姚春亮,陆建军,郭维民,袁林,李伟.2007.斑岩铜矿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J].矿床地质,26(2):221-229.[16]杨志明,谢玉玲,李光明,徐九华,王葆华.2005.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矿床地质,24(6):584~594.[17]虞鹏鹏,梁锦,陈宣谕,李红中,卢文姬.2011.斑岩型铜矿床的研究进展及意义[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32(4):30-42.[18]张云国,周朝宪.2011.斑岩铜矿床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6(11):1173-1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