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题:古诗文阅读优化卷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专项复习 古诗文阅读专练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专项复习  古诗文阅读专练卷

古诗文阅读专练卷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 ~2题。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 ,诗人则北向京城长安。

B.前两句中,诗人用牵人衣襟的柳条、惹人愁绪的杨花,营造了离别的背景,加重了离愁。

C.诗中的“愁"是诗人自身的哀愁,包含着与好友分离的不舍,漫漫旅程的孤寂,以及漂泊天涯的忧虑。

D.结句以两个“向”字说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分往南北而去,将越来越远,不言情而深情悠然。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景,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风笛等一系列物象,烘托离别的氛围,反映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B.短短的四句中,诗人用了两个“江”字,两个“杨”字,两个“向”字,这种有意的重复,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

C.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转到离亭别宴,侧而抒写离别情景。

D.末句看似直白的道别语,而用在结尾,则产生了一种情意悠长、涵泳不尽的效果,令读者感到余音裊裊。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 ~4题。

从军行○1[唐]骆宾王平生一顾重○2,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3,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顾:受人举荐或知遇。

重:看重。

③“不求”句:典出班趣《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诗人经人举荐,得以从军,感到意气风发。

B.三、四两句写敌军雄壮的军容:戈矛林立,在阳光下反照生辉;剑光闪烁,与满天繁星相辉映。

C.五、六两句以拉满弓弦、马践胡尘写想象中征战沙场、踏平顽敌的战斗场面。

部编(统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八古诗文阅读习题【精品】

部编(统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八古诗文阅读习题【精品】

专项复习(八)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 2 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请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和“观”两字的作用。

“临” 字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观” 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下文一系列的壮阔画面。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作者胸襟开阔、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2 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描绘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南国这种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2 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又表达了诗人对未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 2 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课内古诗词测试(含答案学生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课内古诗词测试(含答案学生用

七年级(上)课内古诗词测试一、《观沧海》曹操1.这首写景抒情诗以“”的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本诗的风格是。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2.诗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是,;描写草木茂盛景象的诗句是,。

3.这首诗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从“”到“”六句诗实写景物,其中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从“”到“”四句虚写景物。

4.诗中“”用想象描写景物,表现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豪迈旷达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5.在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与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每章都有的两句诗是,。

6.诗人登临碣石山,都“观”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方法和抒发感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写景中既有总写、又有分写,既有实景、又有虚景,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专项复习题精选(满分100 分)姓名得分一、古诗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3),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7),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8),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9)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10)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1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4),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6),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7),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8) 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9) ,秋风吹散马蹄声。

(20) 河流大野犹嫌束,(21)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22)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3)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24)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2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27)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28) ,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29) 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30)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章》)(31)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32)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33) 淫慢则不能励精,。

(2019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2019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着.落(zháo)枯涸.(hé)吝啬.(sè)润.湿(rùn)B.酝酿.(niàng)筋.骨(jīn)水藻.(zǎo)应.和(yīng)C.黄晕.(yùn)蓑.衣(suō)暖.和(nuǎn)贮.蓄(zhù)D.淅.沥(xī)捉迷藏.(cáng)静谧.(bì)梦寐.(mèi)2.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3分)山岛耸峙一截断茎披蓑带笠倾盆瓢泼抖擞精神一年之季在于春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福州市民如愿以偿地观赏到了日环食奇观。

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因为被评为“生态宜居城市”,使玉溪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B.《济南的冬天》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他的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C.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一文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D.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5.默写。

(5分)(1)春天像小姑娘, ,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2)曹操《观沧海》中极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壮阔气势的诗句是: , ; , 。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以大景与小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

(5)古诗中,“月”常被诗人用作寄托思念朋友情感的载体。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内古诗鉴赏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内古诗鉴赏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观沧海》1、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

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

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2、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登临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选出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伟大气势。

C.诗人勾勒了大海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作“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全)七年级上全册语文古诗文训练及答案部编版

(全)七年级上全册语文古诗文训练及答案部编版

七年级上全册语文古诗文训练及答案部编版《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 )课内品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逾矩( )(3)人不堪其忧( )(4)不舍昼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表达交流5.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孝”的两则语录。

比较一下,说说它们共同强调了什么。

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准备怎样去做。

(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答案1.(1)诚信(2)老师传授的知识(3)学过的知识(4)听从,采纳2.(1)生气,恼怒(2)法度(3)能忍受(4)舍弃3.(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试题: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测试试题: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古诗文阅读优化卷一、(2019·宁波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____________。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____________。

”【注释】①钟毓、钟会: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1.【词句疏通】(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的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点词意思是相同的(D)A.可令.二子来B.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三令.五申D.巧言令.色【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

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__(魏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__2.【人物探究】(1)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__A.【乙】__B.【甲】__(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示例一: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二: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3.【主旨溯源】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B) A.德行B.言语C.方正D.雅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优化卷一、(2019·宁波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____________。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____________。

”【注释】①钟毓、钟会: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1.【词句疏通】(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的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点词意思是相同的(D)A.可令.二子来B.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三令.五申D.巧言令.色【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

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__(魏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__2.【人物探究】(1)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__A.【乙】__B.【甲】__(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示例一: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二: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3.【主旨溯源】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B) A.德行B.言语C.方正D.雅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

【参考译文】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觐见。

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魏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不敢冒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1)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计算④天命,命运⑤道术,方法)我选第__③__个义项,原因:__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烛邹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

__(2)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服:①衣服,服装②穿(衣服)③从事,做④服从⑤敬佩,信服]我选第__②__个义项,原因:__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国君喜好什么(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衣服”。

__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__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管理鸟,鸟却逃走了。

__(2)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__我听说,国君喜好什么(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

__4.【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有自己的优点。

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__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

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__弦章:__弦章善谏。

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__ 【参考译文】【甲】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管理鸟,鸟却逃走了。

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计算出来然后杀掉他。

”齐景公说“好。

”因此把烛邹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说:“烛邹!你为我们国君管理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国君因为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状计算完了,请杀了他。

”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

”【乙】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和诸大夫饮酒。

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之口。

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

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

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

”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德啊,(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您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您的威严。

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什么(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

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

国君您大概也有谄媚别人的言行吧?”景公说:“好!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节选自《列子·天瑞》)【乙】满奋①畏风。

在晋武帝坐,B.北窗作琉璃屏②,实密似疏,奋有难色。

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③,见月而喘。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丙】王子敬④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⑤,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⑥。

”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C.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子敬瞋目⑦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⑧!”遂拂衣而去。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满奋:字武秋,晋朝大臣。

据说他很胖,有皮肤病,所以怕风。

②琉璃屏:指用琉璃做的窗扇。

③吴牛:江淮一带的牛。

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开始喘气。

④王子敬: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

⑤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类似下棋的游戏。

⑥南风不竞:《左传》记载,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晋国的乐师师旷说:我屡次唱北方的曲调,又唱南方的曲调,但南方的曲调柔弱,象征死亡的声音多,楚国一定不能建功。

这里比喻坐在南边的要输。

⑦瞋(chēn)目:发怒时瞪大眼睛。

⑧荀奉倩、刘真长:都是曹魏名士,为人清高,不与俗人交往。

1.根据文段的意思填空。

A.晓形声字。

形旁是“日”,表示日出天亮。

声旁是“尧”,有高的意思,表示日出渐高。

所以,“晓”本义是天亮,引申为与“明”相关的含义。

义项为:①天刚亮的时候,如拂晓,破晓;②知道、懂得,如__知晓,晓得__;③__告知,开导__,如,因往晓之。

B.竞会意字。

甲骨文“竞”字像两个头上有“辛”(刑刀)标志的奴隶在搏斗的情景。

所以,“竞”本义是争逐、角逐、比赛,引申为:①强劲;②繁忙的;③小心谨慎。

【乙】文中的“南风不竞”的“竞”意为__①__。

(填写序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3.翻译文中三处画横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翻译: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理解:这位热心人对日月星辰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B.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

翻译: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看起来却像稀疏透风似的,满奋露出为难的神色。

理解:满奋因琉璃屏透明而疑心它是否会透风,导致心里不安。

C.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翻译:这个小孩儿也就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而已。

理解:此句在后世发展为成语“管中窥豹”。

用在这里是夸奖子敬有非凡的见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管中窥豹的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借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泛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在这里是对子敬的看不起,不是对子敬的夸奖。

4.从【甲】文中总结出的一个成语是__杞人忧天__,它与出自【乙】文中的成语“吴牛喘月”寓意的相同之处是:__因不必要的担心(疑心)而害怕(恐慌)__。

【参考译文】【乙】满奋怕风。

一次在晋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看起来却像稀疏透风似的,满奋露出为难的神色。

武帝笑他,满奋回答说:“我好比是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丙】王子敬只有几岁的时候,曾经观看一些门客下棋,看见他们要出现输赢的时候,便说:“南边的要输了。

”门客们轻视他是小孩子,就说:“这个小孩儿也就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而已。

”子敬气得瞪大眼睛说:“比远的,我愧对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对刘真长。

”于是拂袖而去。

四、(2019·台州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