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泽平-康复工程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探讨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探讨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探讨【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1年1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32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66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综合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相关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评分、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相关指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常规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脑卒中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疾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大多数人的运动和脑神经功能都有一定的障碍,偏瘫是最常见的。

脑卒中偏瘫由于中枢神经损伤而引起的本研究发现,脑卒中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下降,有较高的认知障碍,且有较大的负面情绪,会对病人的生存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康复疗法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和运动功能,而传统的药物和基础康复训练仅注重康复运动功能,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恢复神经功能。

综合康复疗法通过训练饮食、运动等生活能力,采用针刺疗法、物理康复等来调整神经中枢的兴奋性,激活休眠的神经组织,实现代偿,重建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功能[1]。

本研究分析了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1年1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32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66例。

其中,对照组男44例,女22例,年龄61-78(65.12±2.21)岁。

观察组男42例,女24例,年龄61-76(65.45±2.24)岁。

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评价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治疗方法即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完成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

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78%。

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疗效明显要优于常规使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更高。

在实际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评价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又被称为脑中风[1]。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脑卒中患者若存活,有75%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这其中约有40%的患者会严重致残,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巨大影响,也会对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担[2]。

这其中脑卒中偏瘫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常规治疗方法为西医药物治疗,但是这种方法进行的疗效并不佳[3]。

我院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年龄为25~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3.72±1.68)岁。

所有患者经过《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为26~75岁,平均年龄为(43.89±1.99)岁。

川平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1例报告

川平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1例报告

川平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1例报告摘要】目的:观察川平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一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的康复疗效。

方法:运用川平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一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5周康复训练,一次45min,每周6次。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评定。

结果:治疗5周后,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结果为:上肢53分,下肢25分,总分78分。

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为:62分。

结论:川平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关键词】脑卒中;川平法;康复治疗;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7-0063-02脑卒中在临床上又名“中风”,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这三高特点。

其中致残方面主要表现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出现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以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到限制,生活质量降低。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神经发育学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本次报道是运用川平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一例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川平法,又名反复促通疗法,被称之为脑卒中的康复革命,是由日本川平和美教授创立的新型康复技术。

川平法是基于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的理论而提出的,在临床上通过反复的促通刺激,可兴奋和强化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引发目标肌肉收缩,达到运动学习的目的,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一例脑卒中患者为此次报道对象。

(1)患者李某某,女性,84岁,退休工人,右利手。

(2)病史特点:老年女性,起病急,病程短。

3月前,因“摔倒后致右侧肢体活动不能”收治入院。

予以相关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行康复治疗。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示:左侧额、顶及半卵圆中心区域出血灶。

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作者:吕振磊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22期[摘要] 目的:分析康复治疗技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运用。

方法:将131例于山东某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分成常规组、技术组,分别给予两组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技术综合治疗。

结果:技术组治疗4周、8周后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脑卒中;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156-02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

这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已被证实为引发中老年人群活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康复治疗是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重要途径。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可用于脑卒中治疗的康复治疗技术逐渐增加。

为确定康复治疗技术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131例患者进行了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5月—2019年8月于山东某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31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组(64例)和技术组(67例)。

常规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56.2±10.8岁;技术组男36例,女31例,年龄56.4±10.9岁,差异不显著。

(二)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

技术组采用康复治疗技术开展综合康复治疗:(1)悬吊康复治疗。

指导脑卒中患者完成Neurac弱链测试。

依据脑卒中患者的测试结果,制订个体化悬吊康复治疗方案。

治疗流程为:引导患者采用闭链运动联合开链运动模式进行训练,即于俯卧位下,保持腰椎中立,交替上抬患侧下肢;于侧卧位下,保持腰椎中立,进行患侧下肢交替上抬训练。

训练期间,指导脑卒中患者根据锻炼动作规律调整呼吸,确保肢体抬起时吸气,肢体落下时呼气。

治疗频率为每次0.5h,每周6次。

(2)运动想象康复治疗。

于安静环境中,由治疗师进行动作示范,同步为脑卒中患者讲解各动作对应的感觉。

待脑卒中患者做好准备后,在舒缓音乐氛围下,引导脑卒中患者想象正常运动时肢体的动作流程及产生的感觉。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及预后分析作者:邹颖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5期【摘要】目的研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影响,并且分析有效预后。

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51例,康复组实施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同时实施经络导平针灸和功能性电刺激等等方法,实施持续六个月的康复治疗。

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措施。

使用Fugl-Meyer评分判定治疗前相关患者的运动功能。

使用Barthel评分来判定相关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本研究中康复组的患者Barthe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6..01脑卒中也叫做脑血管意外,也就是脑血管病变和突发病变引发的全脑功能障碍或者局限性障碍,持续时间如果超过二十四小时会导致死亡,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实施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问题,有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重获社会和生活能力。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51例,经过头颅CT检查和临床检查进行确诊。

其中,康复组男3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3岁,包括21例右侧偏瘫、30例左侧偏瘫、24例脑出血和26例脑梗死;对照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64.5岁,包括23例右侧偏瘫,28例左侧偏瘫、21例脑出血、29例脑梗死。

两组患者的病变性质、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针对两组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包括脑细胞赋活剂,营养脑神经和控制血压的药物。

吕泽平-康复工程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资料

吕泽平-康复工程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资料

康复工程新技术
减重步行训练器
主 要 技 术 要 求
康复工程新技术
减重步行训练器
机器人辅助训练器
• 机器人辅助训练器是一种自动化康复医疗设备,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帮助患者 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科学训练,使患者机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康复工程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 康复医院 吕泽平 师昉


1 2
康复工程学的内容、特点、范围和作用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主要瓶颈问题
3
康复工程技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运用
2
第一部分
康复工程学的内容
康复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学科。其内容是充分利用工程学的原理、技术和 方法,恢复、代偿或重建病人功能
康复工程学的应用范围
各种原因 所导致的 运动、感 觉、智力 以及语言 等方面的 功能障碍
康复工程学在康复学科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主要瓶颈问题
1.
大脑结构 和功能的极其复杂性
人类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 神经突触,包含着巨大科学奥秘 人类大脑粗略来分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司令部-智 慧中心;二是执行部-传输系统,二者虽有交互存在 ,但确有严格的结构性分工 脑组织的特点在于:一是高度耗“能”:二是不储 “能”所需的一切代谢物质需要通过血流持续不断的 按时、按需供应。
生物医学工程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branch of engineering heavily based both in engineering and in the life sciences.
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

脑卒中的康复理论与实践_吕泽平

脑卒中的康复理论与实践_吕泽平

Guangxi M edical Journa l, Jan. 2007, Vol. 29, No . 1 掌握心电图 (ECG )、 运动试验和核医学影象学 、遥测 ECG , 熟悉心导管 、超声心动图等 , 掌握康复评定 、康 复运动处方的拟定 ( 有氧和肌力运动 )、心脏急救药 物使用 、 职业评定等等 。 虽然国内外的心脏康复医学取得了不少成绩 , 但 是心脏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仍不够 , 即使是医学发 达的欧美 国家 , 心脏 病 人接 受 治 疗和 教 育也 不 到 40%。 由于我国部分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对心脏康复 治疗重要性 的认识仍肤浅 , 所以开展心血管 康复预 防、 治疗 、 功能评定等方面的工作仍有局限性 , 研究病 例数量少 , 有些缺乏对照组 , 说服力不强 。 所以需要 进行纵横的多学科协作研究 , 共同提高心血管病康复 的治疗水平 , 让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受益 。
根据 WHO 第二次脑卒中预防 和治疗专题研讨 会 (1998 ) 报告 , 脑卒中正在成为威 胁人类健康的第 二大死因 。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 大量脑卒中患者得 以挽救生命 , 但 生存 者 ( 大于 6 个 月 ) 中 , 48%有偏 瘫 , 22%不能行走 , 24% ~ 53%生活完全或部分不能 自理 , 12% ~ 18% 有失语 , 32%有抑郁症 , 相应的功能 障碍随之成为主要矛盾 , 给社会 、 家庭 、 个人带来了沉 重的负担 。 1928 年 C ajal曾断言哺 乳动物的中枢神 经系统没有再生能力 , 脑细胞不可再生和脑功能分区 等观点曾一度被医学界广泛接受 。 由于对脑细胞不 能再生的片面认识 , 对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采取悲观 态度 ”。 近十多年来随着人类对脑认识的不断深入 , 发现脑功能事实上是可塑的 , 是可以再组织的 , 因此

康复护理程序在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康复护理程序在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康复护理程序在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护理程序在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肢体瘫痪患者作为此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相对应治疗,并对比两组恢复情况。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恢复等各项情况具优于对照组,差异纳入统计学范畴有意义(P<0.05)。

结论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治疗期间给予对应的康复护理程序,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该护理模式。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经常干扰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更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护理程序是护士为护理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保证护士有条理地、高质量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护理程序普遍受到护理界肯定[1]。

康复护理程序和护理程序一样是针对卒中肢体瘫痪患者所制订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的工作程序,按照Rusk提出的康复护理程序包括:康复护理评估(对日常生活和身体运动活动评估)和护理计划措施及效果评价。

选取2014 年2月 - 2015年4月我院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程序对观察组30例肢体瘫痪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训练,而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现详细医学报告如下所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4 年2月 - 2015年4月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卒中肢体瘫痪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分布在42-70岁之间,平均年龄(55.42±13.45),所有患者中含有14例脑出血,46例脑梗死。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30)、对照组(n=30)。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特征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可比性确切。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及一般训练。

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康复护理程序,科学化及程序化进行康复护理和指导。

具体如下:1)了解患者详细资料制定护理计划;2)评估运动能力制定相应康复计划;3)康复的过程是漫长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鼓励其积极找回战胜疾病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环境可促进神经解剖、神经化学的重塑及大脑功能代表区范围 的变化,其临床研究结果呈阳性,最佳使用时间为缺血早期 改良物理治疗方法主要由现代技术构成,包括机器人装置、视频 教学、虚拟现实、交互视频游戏。临床研究显示,该方法可促进 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窗可扩展到6 个月至8 年,神经功 能恢复与梗死体积无关
第三部分
康复工程技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运用
第三部分
康复工程技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运用
运动障碍神经康复技术
第三部分
1 生物反馈技术(视觉、力)+机器人辅助运动 2 传感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基于模式识别的运动意图检测(生物
电、关节角度,精细动作的准确控制) 3 情景互动技术--基于虚拟现实的主动康复训练平台
建立可视的运动目标导向 大量重复性训练 主动参与 实时生物反馈
康复工程新技术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减重步行训练器
机器人辅助训练器
机器人机电外骨 骼辅助装置
功能性电 刺激装置
神经接口或脑计 算机接口技术
减重步行训练器
• 是通过减轻体重负荷,改善步行能力的一种康复训练器械,近年来国内应用较 为广泛。它是是通过减轻体重负荷,改善步行能力的一种康复训练器械,近年 来国内应用较为广泛。它是经传送带的强迫性运动,使髋关节被动过伸,肢体 向前摆动,纠正步态的不对称性,使步行及平衡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恢复
生物力学
◆生物医学传感器 ◆ 医学仪器安全性分析
◆ 疾病诊疗专家系统
神经工程
◆ 康复工程
◆ 医学数据分析软件
◆ 人体生理系统建模
康复工程学的特点 ——多学科交叉
康复工程技术相关学科包括:解剖学、 生理学、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 学、材料学、电子学、控制论与信息
科学等
康复工程学的应用范围
2019/10/17
卒中后亚急性和慢性期脑修复的主要 新策略
卒中急性期 ——有限治疗时间窗
亚急性期、慢性期 ——治疗时间窗宽泛,需以神经功能恢复为主要治疗目的
全世界有8 千万的卒中患者,急需发展新的治疗策略
目前比较公认的卒中后亚急性和慢性 期有效的治疗方法
包括丰富环境、改良物理治疗方法、药物干预及干细胞治疗
各种原因 所导致的 运动、感 觉、智力 以及语言 等方面的 功能障碍
康复工程学在康复学科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主要瓶颈问题
1. 大脑结构 和功能的极其复杂性
人类大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 神经突触,包含着巨大科学奥秘 人类大脑粗略来分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司令部-智 慧中心;二是执行部-传输系统,二者虽有交互存在 ,但确有严格的结构性分工 脑组织的特点在于:一是高度耗“能”:二是不储 “能”所需的一切代谢物质需要通过血流持续不断的 按时、按需供应。
生物医学工程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branch of engineering heavily based both in engineering and in the life sciences.
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 ◆医学图像分析系统 ◆ 血液分析的新型诊疗仪器 ◆ 生物纳米技术
脑卒中康复治疗主要瓶颈问题
10
3. 脑卒中后主要危险因素持续存在
脑卒中治疗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疾病与康复并存的过程
脑卒中康复治疗主要瓶颈问题来自114. 疾病的恢复往往伴随老化-学习困难
随着年龄的老化,细胞功能逐渐衰老、变性,死亡,学习变得 困难, 这是生物世界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学习困难就意味着脑损伤后康复困难
康复工程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 康复医院
吕泽平 师昉
目录
1 康复工程学的内容、特点、范围和作用 2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主要瓶颈问题 3 康复工程技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运用
2
第一部分
康复工程学的内容
康复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学科。其内容是充分利用工程学的原理、技术和 方法,恢复、代偿或重建病人功能
4 肌痉挛定性分析--静息肌张力
第三部分
科学家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只有满足一些“特殊条件”的 康复训练才能在脑卒中早期真正有效地让患者大脑受损区域的 代偿连接重新建立起来
这些“特殊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中风病人通过意念驱动 进行重复性的任务练习, 以促使病人的大脑可以 通过创造新的机能路径 来恢复之前丧失的运动 能力
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康复效果
脑卒中康复治疗主要瓶颈问题
12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诸多治疗都存在 明显的瓶颈
改善循环——主要瓶颈是时间窗和神经血管单元的匹配 细胞保护、挽救神经元——主要瓶颈是细胞表面及细胞内是无血管,借道血脑 屏障的内皮C、受体、细胞间质。。。。 对抗和清除有害物质——主要瓶颈是病理情况下清除有害物质的能力及其有限 ,毒性物质的大量蓄积,反过来又会加重组织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修复与再生医学任重道远 神经系统遭受损伤后的修复这个学科的发展刚刚跨过“能还是不能”这个起步 阶段,目前能够达到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期望值仍存在很大差距。神经一旦损 伤,即使应用修复手段使其修复,也难以达到损伤前的功能状态
康复工程新技术
减重步行训练器
主 要 技 术 要 求
康复工程新技术
减重步行训练器
机器人辅助训练器
• 机器人辅助训练器是一种自动化康复医疗设备,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帮助患者 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科学训练,使患者机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脑卒中康复治疗主要瓶颈问题
9
2. 生物进化伴随的高度的保守性
低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很强,高等动物则减弱, 哺乳动物更弱 半世纪来虽然改变了脑细胞始终处在一种连续不断地死亡 且永不复生增殖的过程的传统观念。但成人神经细胞再生是一 种非常有限的现象(海马和嗅球两个区域)。事实上,关于神 经细胞是否可以再生的争议也是始终存在的
• 卒中患者步行时患侧肌电活动的影响包括:1、使抗重力肌的运动电位降低; 2、降低跖屈肌的前期收缩,防止足的跖屈痉挛,同时减少胫前肌和腓肠肌的 同时收缩,使小腿肌肉收缩节律接近生理状态;3、使竖脊肌动作电位接近生 理状态。减重步行训练还可以使偏瘫恢复期患者步行速度提高,步幅加大,步 行耐力增强,平衡功能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