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追问》读后感人性的拷问 精品

合集下载

反腐败纪实小说《追问》个人读后感

反腐败纪实小说《追问》个人读后感

反腐败纪实小说《追问》个人读后感反腐败纪实小说《追问》个人读后感时间不可以从来,但过往可以回忆;人生不可以复制,但教训可以总结。

以下是XX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近期空闲,遂又翻开《追问》一书,细细品读。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

由丁捷所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了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记录了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8个典型事迹,以及他们违纪违法的心灵路程,揭示了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通观《追问》全书,虽然以纪实文学为名,但很多文字采用第一人称,以官员的自述为主,现场感与严谨性极浓,八部优秀作品,八个反面典型,他们起点有别,但际遇各异,殊途同归,都走向监狱的大门。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都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曾经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可一旦拥有了权力,放松了警惕,道德信仰缺失,迅速“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最后沦为阶下囚。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书中的题记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通过几个故事的深读,我认为领导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一要读书修德。

读书、修身、立德,是立身之本,从政之基。

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

我们要有学习的自觉性,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内在动力,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多读一些经典,读一些原著。

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很多人在锒铛入狱时会说,自己平时疏于学习,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

在忏悔录中基本都有这样一句话“书也读了,也学了,但是没有把读书学习与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世界观改造结合起来。

”所以我们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真正挤出时间读书学习,真正做到学以强能、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学以立德。

追问读后感5篇范文

追问读后感5篇范文

追问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追问》一书是对贪腐份子直击心灵的叩问,深入挖掘书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历程,还原其精神裂变的路径,追问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内心薄弱点、阴暗面。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能力卓越、业绩斐然的领导干部,他们身处领导位置,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任由人性中的负面因子野蛮生长,被吹捧声、利益蒙蔽了双眼,放松了警惕,害人害己,最终等来了冰冷的铁窗泪。

长夏初芒,于夜深人静时翻阅这些纪实书目,透过那些平实而隽永的文字,体验一段段波澜起伏的人生,不禁对他们、对自己发出心灵的追问。

为什么能力超群、前途无量却要走上贪腐的不归之路?为什么家庭幸福、儿女双全却迷失在错误的多角关系中?为什么前期踌躇满志、务实肯干,人生后期却懒政怠政?究其根本,是政治信念不够坚定,眼界局限于个人名利得失,没有真正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如《四海之内》中的交通厅副厅长,居功自傲、腐化堕落,整天天上飞来飞去、地上球杆挥来挥去、“朋友”间眉来眼去,没扶正就不履行公职,故意与厅长对着干,有钱收就精神大振“勤政”办事。

如果他如愿当上了厅长,“朋友”的事还办不办,好处费还收不收,职务的“正副”是否就直接导致了人生的“正负”?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贪欲割断了权力之上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生结局只能一切归零。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他们的人生际遇提醒着我,初心不会自然保持新鲜,稍不注意就容易蒙尘腐烂。

党员干部要慎小防微,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初心才能臻于至真至纯。

诚如书中的一些警世之言,“千万不要做丢西瓜捡芝麻的蠢事”“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怎么能变通呢?”“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尽人散;以利结盟,四面楚歌;平平淡淡,天长地久。

”值得我以及我们深刻铭记于心。

第二篇: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一)“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

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

《关于《追问》的感悟》

《关于《追问》的感悟》

《关于《追问》的感悟》当我拿到《追问》这本书时,就被书中的一句话深深地折服了,“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是的,《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当代的“罪与罚”。

整本书大致有十个部分,涉及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所有的人物,大都曾经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有的成为了阶下囚。

他们的斑驳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他们的心路历程令人惊悚震惊,甚至压抑窒息,他们的如此结局令人五味杂陈,瞠目结舌。

《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位教授,《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厅长,等等,这些人物或男或女,或正部级,或正副厅级,或在地方党政机关,或在省属实权部门,或在高校,或在国企,起点有别,境遇各异。

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拥有了权力,放松了警惕,任由人性中负面因子肆虐,其人生结局竟然是如此的彻底归零。

《追问》是一部与所谓“落败者”真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

看得出来,面对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本书作者既没有居高临下地先入为主,也没有不无猎奇地照单全收,他与他们接触对话,换位思考,碰撞交锋,既入情入理入心,更是呕心沥血进行理性层面的哲思熟虑。

《风雅殇》、《暗裂》有着特别的意义,作者拨开了当今中国“文化精英”阶层一层脆弱的面纱,让我们发现若是任由其中的一些人身上虚弱的光彩,去昭示社会,导向人心,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曲终人散》这一典型案例,堪称当下某些国企的“厚黑学”,是难得一见的深入骨髓的心灵样本。

《追问》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复教材,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

《追问》读后感8篇

《追问》读后感8篇

《追问》读后感8篇【篇一】近日再读丁捷所著的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书里一共描写了八位腐败人物:《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的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副厅长。

这七男一女,起点不同,际遇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违纪或犯罪都是在走到人生巅峰或者一定高度之后,却在身居高位的某一个时刻放松了警惕,迷失了自己。

读完后感触颇多,一方面是很受警示,一方面很受教育,对于现实有指导性。

先说警示,纵观他们的心路历程,发人深省。

究其原因,这些人大多都是从自我放松党员要求开始,逐步走向违纪乱纪的。

所以,告诫我们党员干部,不要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谋取私利,要做一名清正、廉洁、自律、有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中不难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问题。

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将党的规矩意识根植于心,必须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醒、道德上的纯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偏移、不迷失。

在工作生活中,维护党的团结,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严于律己,战胜欲望、诱惑,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章规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应不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打牢思想基础、积蓄精神力量,严守党规党纪、做好本职工作,勇敢接受各种困难、风险和诱惑的挑战,在考验中不断精心策划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成长。

再说学习,《追问》中的这八位人物,谈的都是自己的经历,从头至尾,能够看到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的历程,他们初期的奋斗、艰辛、苦涩,以及他们如何出人头地的经过。

看到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开拓经营,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气度。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对于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篇一《爱的》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心得体会《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

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

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对于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篇二读《解忧杂货店》有感900字吕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东野圭吾先生以一种时空交流的奇思妙想,让笔下的敦也、翔太、幸平三个问题少年最终获得了救赎,期间穿插着不同时期杂货店遇到的各色烦恼,烦恼故事中透露着关于面临选择的挣扎。

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追问》是一部深度描绘贪腐官员内心世界的纪实文学,通过落马官员的口述,真实而直抵人心地展现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

每个故事背后都是深刻的教训,每个官员在失去自由后,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都有无限的唏嘘和感慨。

每次诉说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无情鞭笞和拷问,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通过阅读《追问》,我对于贪腐官员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官员在位时,拥有着极高的权力和荣誉,但当他们卸下荣耀与疲惫的外衣之后,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得以展现。

他们面对自己的贪腐历程,不仅有着悔恨和自责,更有着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这部作品也让我对于反腐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反腐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反腐斗争也是一项需要深入人心的任务,需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贪腐的危害和代价。

通过对于贪腐官员内心世界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反腐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追问》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纪实文学。

它不仅深度揭示了贪腐官员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对于反腐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贪腐的危害性,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

《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

《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问》读后感篇1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

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

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

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

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

《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

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

《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

读《追问》后心得 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后心得 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后心得读《追问》有感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这是印在反腐纪实文学《追问》封面上的2句深深的追问。

《追问》是由一位基层纪委书记、著名作家丁捷编著,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反腐纪实文学书籍,被作为党员教育材料推荐给各级党员学习。

本书记录了最具代表性的8位落马高管的腐败案例,但与严肃刻板的案例通报或博人眼球八卦故事不同,作者从灵魂的拷问出发,走进落马高官的内心,探究腐败变质的过程和根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样本。

作者并未从批判或对立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而是通过深入内心的剖析,来探究思想、行为演变的过程,案例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深深的代入感,让读者沉浸故事难以自拔。

一个人要多自律,才能抵御所有的诱惑?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曾经是社会中坚、国家栋梁、时代的弄潮儿,也曾清正廉明,为事业而无私奋斗,最后却没能守住底线,成为腐败的沦陷者。

作者通过与主人公深入交流,追溯到他们的学习、成长经历来探究腐败的根源,想要不断追寻是何时埋下了罪孽的种子。

当翻开案例里那一幕幕的场景,才发现他们身边的诱惑无处不在,处处都是陷阱和深渊,一些人向苍蝇一样在不断的在他们身边盘旋,等待着任何一个地方细微的裂缝,他们将飞速的飞向那里,植入腐败的种子。

你所暴露出来的任何弱点或缺陷,都会被作为突破口,我甚至不仅会想,如果我也像这些主人公一样,处在那样的岗位和环境,我能否做到一尘不染,这让我陷入了沉思,也给了我很多警醒。

身边的人要多同步,才能不偏离共同航道?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一部分而存在,只管好自己还不够,你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都有可能是让你偏离航道的那个人,而你的另一半尤为重要。

案例中的一位女性官员的丈夫为了她的事业牺牲了很多,而她一直也怀着对丈夫深深的愧疚,而对爱人不经意的放松和成全,便被人利用成为突破口,从而驶向错误的远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问》读后感:人性的拷问
人性的拷问
——《追问》读后感
张雷远
丁捷先生的《追问》,是一部口述体的非虚构文学,全书21万字,八个故事,分别选取当下不同行业的反面典型作为解剖对象,让写作对象自话自说,不仅真实可信,又提升了对读者的震撼力与冲击力。

可以说是继《人民的名义》之后,从另一个视角介入反腐题材的文学力作。

它恰逢其时地给人在仕途者一个沉下心来进行自我反思的契机。

每每读完一个故事,掩卷沉思,在对主人公扼腕长叹的同时也深深地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有蓄能、有绽放,有高潮,有落差,这是生命的本真,当人生处于平地时,人们常常挤破脑袋去攀登高峰。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人的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使然。

无奈道太窄,有人掉落,有人根本上不了山道,能上道者只是少数精英,到达山顶者更是凤毛麟角。

站立山道途中或山顶,俯瞰来时路,人们看到依然那么多的人在争抢上道,有人掉落,有人被推走,此情此景定然让上道者感到自己是胜利者、和幸运者。

殊不知,当你的生命之花开始绽放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会接踵而至,这时候你要有定力,山风凌厉,一不留神掉进谷底,比处平地更痛苦。

悲剧就是把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书中的忏悔者绝对是社会的精英,但是渐入歧路,给社会增添了负能量。

《危情记》的副市长搞权色交易,还冠以爱情的高尚外衣;《无法直立》的市政协主席,由教入仕,竟然无比世俗与贪婪;《最后的华尔兹》的正部级国企董事长玩弄女明星,还冠以优雅的面子;《风雅殇》的著名画家、文化厅长,竟然对部下的非法勾当,睁只眼闭只眼,堪为渎职;《四海之内》的交通厅长在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之时,消极不作为,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暗裂》里的高校党委书记,贪财贪色,斯文扫地;《曾记否》的市委常委苦尽甘来,为了相濡以沫的爱人,打党纪国法的擦边球,付出惨痛代价;《曲终人散》的董事长拉帮结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