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检测

合集下载

沙门氏菌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
36 ℃±1 ℃,18 h~24 h XLD(或HE、科玛嘉显色培养基) 36 ℃±1 ℃,18 h~24 h
挑取可疑菌落
TSI,赖氨酸,NA, 靛基质, 尿素 (pH 7.2), KCN H2S+靛基质- 尿素KCN- 赖氨酸+ H2S+ 靛基质 + 尿 素- KCN-赖氨酸+ H2S-靛基质-尿素 -KCN- 赖氨酸+/-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4)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桂华
1 前增菌; 2选择性增菌;
3 分离;
4 生化鉴定;
5. 血清学鉴定;
6.报告。
1 2 3 4 5
前增菌 选择性增菌 分离 鉴定 报告
检样 25g(mL)样品+225 mLBPW 36 ℃±1 ℃,8 h~18h 1 mL+TTB 10 mL 42 ℃±1 ℃,18 h~24 h BS 36 ℃±1 ℃,40 h~48 h 1 mL+SC10 mL
河生肠杆菌20E鉴定结果
应用一系列小的多孔的聚苯乙烯卡片进行测试,卡片含 有干燥的抗菌药物和生化基质。先制备一定浓度的欲鉴定菌
株的菌悬液,然后将菌悬液接种到各种细菌的小卡上,将其
放入具有读数功能的孵箱内,每隔一定时间,仪器会自动检 测培养基的发酵情况,并换算成能被计算机所接受的生物编
码。最后由计算机判定,打印出鉴定结果。
I-BS
C-HE
I-HE
I-XLD
C-XLD(变形菌落-错误)
样品+BPW+SC+BS
I-BS
C-BS
C-BS
I-BS
I-BS
C-BS

沙门氏菌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实验六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一、概述:1.沙门氏菌的形态特征: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无芽孢,一般无荚膜,周身鞭毛,运动力强,具菌毛。

2.沙门氏菌需氧或兼性,10-42℃都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 为6.8-7.8。

3.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污染肉类食物的几率很高。

冷冻对沙门氏菌无杀灭作用,即使在-25℃低温仍可存活10个月左右。

意义:沙门氏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

在世界各国各类细菌性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常居前列。

因此,沙门氏菌的检测是各国检验机构对多种进出口食品的必检项目之一。

二、操作步骤:1.前增菌——第一步使食物样品在含有营养的非选择性培养基中增菌,使受损伤的沙门氏菌细胞恢复到稳定的生理状态。

2.选择性增菌——在含选择性抑制剂的促生长培养基中间,样品进一步增菌的一个步骤。

此培养基允许沙门氏菌持续增殖,同时阻止大多数其他细菌的增殖。

3.选择性平板分离——这一步采用固体选择性培养基,抑制非沙门氏菌的生长,提供肉眼可见的疑似沙门氏菌纯菌落的识别。

4.生化鉴定——排除大多数非沙门氏菌,提供了沙门氏菌培养物菌属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5.血清学技术——对沙门氏菌属培养物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确定菌型。

主要沙门氏菌有2000多个血清型,可先用多价血清鉴定,再用单因子血清鉴定,先有常见菌型的血清鉴定,再用不常见菌型的血清鉴定。

三、实验过程:1.前增菌将样品鸡蛋壳用灭菌棉签查拭蛋壳后,将棉签上部剪掉,下部放入前增菌培养基BPW中,5个棉签放入150mL前增液中,将制备好的预增菌液于37℃培养8-18h。

(样品液变浑浊即可)2.选择性增菌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4mL前增菌液转种于40mL TTB选择性增菌液内,于42 ℃±1 ℃培养18h-24h。

如果菌株生长过慢(TTB 培养基需现配现用,每组制备40ml增菌液,需加入816uL的碘液后再加入前增液)。

食品沙门氏菌测试方法标准

食品沙门氏菌测试方法标准

食品沙门氏菌测试方法标准
食品沙门氏菌测试方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样品采集:从待检测的食品中采集适量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如破碎、研磨等,以便后续的
检测操作。

3.增菌培养: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增菌培养。


择性培养基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沙门氏菌的增殖。

4.分离培养:将增菌培养后的样品划线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
养。

鉴别培养基可以进一步筛选出沙门氏菌,并对其进行鉴别。

5.生化鉴定:对分离培养得到的沙门氏菌进行生化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为
沙门氏菌。

常用的生化鉴定方法包括API 20E、三糖铁试验等。

6.血清学鉴定:对生化鉴定为沙门氏菌的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以确定其
具体血清型。

常用的血清学鉴定方法包括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等。

7.药敏试验:对分离得到的沙门氏菌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其对不同药物
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沙门氏菌测试方法标准可能因不同国家和地区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的标准和法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操作。

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用免疫力放大技术来鉴定病原菌。

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高,在增菌以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出来。

酶联免疫法全称为酶联免疫法吸附测定法,英文缩写为ELISA,是一种酶标记测定方法,可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等,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定量的实验诊断方法。

酶联免疫法原理是已经被包被在聚苯乙烯板上的固相包被的抗原或抗体与
过量待检测的抗体或抗原反应,一部分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另一部为多余的游离抗体或抗原,通过洗板,保留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去多余游离抗体或抗原,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形成固相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复合物,洗去多余酶标抗体,加入底物,此时酶催化底物显色,颜色的深浅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含量成正比或反比。

酶联免疫法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非传染病等各方面的免疫诊断,也已应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测定,如检测结核抗体、EB病毒抗体、HIV抗体、乙肝病毒抗原、破伤风抗毒素、流感病毒的抗原、梅毒抗体等。

酶联免疫法虽然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手工操作步骤繁琐,而且影响因素多,易出现假阳性结果等,因此有很多项目被兴起的化学发光法所取代。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沙门氏菌是一种主要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其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分离、生化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下面是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培养分离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离来检测。

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包括XLD培养基、SS培养基和BS培养基等。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并采用适当的温度和培养时间进行培养。

沙门氏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红色或无色的菌落,可以通过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判断。

2. 生化检测生化检测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代谢产物或酶活性来进行的。

常用的生化检测方法包括气体产生试验、亚甲蓝试验和尿嘧啶酸试验等。

气体产生试验通过观察沙门氏菌在培养基中是否产生氢气或硫化氢气体来判断其存在。

亚甲蓝试验则是通过观察沙门氏菌对亚甲蓝的还原作用来进行检测。

尿嘧啶酸试验则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产生的尿嘧啶酸来进行。

3.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对沙门氏菌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来进行的。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在这些方法中,沙门氏菌抗原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物或荧光产物,从而判断是否感染沙门氏菌。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序列来进行的。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杂交和基因测序等。

PCR方法可以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沙门氏菌基因的特定片段,从而进行检测。

核酸杂交可以通过与沙门氏菌特异性探针结合,形成杂交信号来进行检测。

基因测序则可以直接检测沙门氏菌菌株中的特定基因序列,确定其身份。

总结: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分离、生化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可以提供准确鉴定和检测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沙门氏菌检测操作规程

沙门氏菌检测操作规程

沙门氏菌检测操作规程1 原理沙门氏菌的检测需要四个连续的阶段见下图:1.1 用非选择性液体培养基预增菌将试料接种到缓冲蛋白胨水(BPW),在36℃±1℃下培养16~20h。

(样品中可能存在少量的沙门氏菌却含大量的肠杆菌科的其他菌,所以选择性增菌是必须的;为了检测受伤的沙门氏菌,常须进行预增菌。

)1.2 在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上增菌将1.1中的培养物接种到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和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中。

于TTB增菌液内42℃±1℃培养18h~24h;SC 增菌液内36℃±1℃培养18h~24h。

1.3 初步筛选将1.2的培养物接种到以下两个选择性培养基:亚硫酸铋(BS)琼脂、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于36℃±1℃分别培养40h~48h(BS 琼脂平板)或18h~24h(XLD 琼脂平板),根据菌落特性,辨别可疑沙门氏菌菌落。

1.4再次筛选挑出1.3中的可疑沙门氏菌菌落,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中培养再次筛选,再用合适的生化和血清学试剂进行鉴定。

2 试剂与仪器2.1所用器具三角烧瓶、玻璃珠、具塞试管、培养皿、1000μL枪头、5mL枪头、称量勺、接种环、接种针2.2 仪器: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微型振荡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2.3 所用试剂和培养基2.3.1缓冲蛋白胨水培养基(BPW)称取BPW培养基20.1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以90mL/瓶分装到各锥形瓶,并于121℃灭菌15 min,冷至常温。

2.3.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取TTB增菌液基础93.6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于锥形瓶中,每瓶100mL。

将锥形瓶放入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n;冷至30℃,每1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TTB配套试剂碘液和煌绿各一支(开启前用75%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混合均匀。

2.3.3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取SC培养基23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锥形瓶,冷至常温备用。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每种方法的原理。

1. 传统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

原理是将样本(如食物、病人体液等)接种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沙门氏菌的生长特性进行培养。

经过一定时间的孵育,形成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后,可以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进行鉴定。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利用沙门氏菌特异性的基因或DNA序列来检测其存在。

最常用的方法是聚合酶链反应(PCR),其中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含有沙门氏菌特定序列的DNA片段。

扩增后的产品可以通过凝胶电泳进行检测与鉴定。

此外,还有核酸杂交、测序和引物探针技术等方法也可以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

3.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利用沙门氏菌的抗原与抗体之间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ELISA基于固相试剂酶标板,将沙门氏菌的抗原固定在试剂酶标板上,然后加入特异性抗沙门氏菌的抗体。

经过洗涤步骤,再加入辅助抗体结合酶标记物。

最后加入底物,沙门氏菌存在时可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阳性反应。

这些方法在实验室或食品安全监测中广泛应用,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

沙门氏菌鉴定流程

沙门氏菌鉴定流程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式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ELISA法检查等,能够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1、血常规检查:感染沙门氏菌时,多数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出现偏低的情况,大儿童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出现升高的现象,该项结果可以辅助诊断沙门菌病。

2、便常规检查:感染沙门氏菌以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黏液样变或血便的情况,通过明确患者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来辅助诊断沙门菌病。

3、ELISA法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沙门菌抗原、抗体是否出现异常的情况,有助于沙门菌感染的诊断。

除此之外,沙门氏菌的检测方式还包括B超检查、肥达试验等,如果自身的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感染病科进行检查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检测1 设备和材料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1.1 冰箱:2℃~5℃。

1.2 恒温培养箱:36℃±1℃,42℃±1℃。

1.3 均质器。

1.4 振荡器。

1.5 电子天平:感量0.1g。

1.6 无菌锥形瓶:容量500ml,250ml。

1.7 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1.8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1.9 无菌试管:3mm×50mm、10mm×75mm。

1.10 无菌毛细管。

1.11 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1.12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2 培养基和试剂2.1 缓冲蛋白胨水(BPW):见附录中1。

2.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见附录中2。

2.3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见附录中3。

2.4 亚硫酸铋(BS)琼脂:见附录中4。

2.5 HE琼脂:见附录中5。

2.6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见附录中6。

2.7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2.8 三糖铁(TSI)琼脂:见附录中7。

2.9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见附录中8。

2.10 尿素琼脂(pH7.2):见附录中9。

2.11 氰化钾(KCN)培养基:见附录中10。

2.12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见附录中11。

2.13 糖发酵管:见附录中12。

2.14 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见附录中13。

2.15 半固体琼脂:见附录中14。

2.16 丙二酸钠培养基:见附录中15。

2.17 沙门氏菌O和H诊断血清。

2.18 生化鉴定试剂盒。

3 操作方法3.1 试验前准备3.1.1 将供试品及所有已灭菌的平皿、锥形瓶、匀浆杯、试管、量筒、吸管(1ml、10ml)、稀释剂等移至操作室内。

准备好足够用量,避免操作中出入操作间。

3.1.2 开启无菌室紫外杀菌灯和洁净工作台的空气过滤装置30min。

3.1.3 操作人员用肥皂洗手,关闭紫外杀菌灯,进入缓冲间,换工作鞋,用消毒液洗手或用乙醇棉球擦手,穿戴好无菌衣、帽、口罩、手套等。

3.1.4 操作前先用乙醇棉球擦手、工作台面,再用乙醇棉球擦拭供试品瓶、盒、袋等的开口处周围,待干后用灭菌剪刀或镊子将供试品启封。

3.2 前增菌称取25g(ml)样品放入盛有225ml BPW的无菌均质杯中,以8000r/min~10000r/min均质1min~2min,或置于盛有225ml BPW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

若样品为液态,不需要均质,振荡混匀。

如需测定pH 值,用1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

无菌操作将样品转至500ml锥形瓶中,如使用均质袋,可直接进行培养,于36℃±1℃培养8 h~18h。

如为冷冻产品,应在45℃以下不超过15min,或2℃~5℃不超过18h解冻。

3.3 增菌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1ml,转种于10ml TTB内,于42℃±1℃培养18 h~24h。

同时,另取1ml,转种于10ml SC内,于36℃±1℃培养18h~24h。

3.4 分离分别用接种环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BS琼脂平板和一个XLD琼脂平板(或HE琼脂平板或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

于36℃±1℃分别培养18h~24h(XLD琼脂平板、HE琼脂平板、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或40h~48h(BS琼脂平板),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

各个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见表1。

表 1 沙门氏菌属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3.5 生化试验3.5.1 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2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刺;接种针不要灭菌,直接接种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平板,于36℃±1℃培养18h~24h,必要时可延长至48h。

在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内,沙门氏菌属的反应结果见表2。

3.5.2 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的同时,可直接接种蛋白胨水(供做靛基质试验)、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也可在初步判断结果后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

于36℃±1℃培养18h~24h,必要时可延长至48h,按表3判定结果。

将已挑菌落的平板储存于2℃~5℃或室温至少保留24h,以备必要时复查。

3.5.2.1 反应序号A1:典型反应判定为沙门氏菌属。

如尿素、KCN 和赖氨酸脱羧酶3 项中有1项异常,按表4可判定为沙门氏菌。

如有2项异常为非沙门氏菌。

3.5.2.2 反应序号A2: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沙门氏菌靛基质阳性变体两项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但需要结合血清学鉴定结果进行判定。

3.5.2.3 反应序号A3:补做ONPG。

ONPG 阴性为沙门氏菌,同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赖氨酸脱羧酶阴性。

3.5.3 如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可根据3.5.1的初步判断结果,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生理盐水制备成浊度适当的菌悬液,使用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3.6 血清学鉴定3.6.1 抗原的准备一般采用1.2%~1.5%琼脂培养物作为玻片凝集试验用的抗原。

O血清不凝集时,将菌株接种在琼脂量较高的(如2%~3%)培养基上再检查;如果是由于Vi 抗原的存在而阻止了O凝集反应时,可挑取菌苔于1ml生理盐水中做成浓菌液,于酒精灯火焰上煮沸后再检查。

H抗原发育不良时,将菌株接种在0.55%~0.65%半固体琼脂平板的中央,俟菌落蔓延生长时,在其边缘部分取菌检查;或将菌株通过装有0.3%~0.4%半固体琼脂的小玻管1 次~2次,自远端取菌培养后再检查。

3.6.2 多价菌体抗原(O)鉴定在玻片上划出2个约1cm×2cm的区域,挑取1环待测菌,各放1/2环于玻片上的每一区域上部,在其中一个区域下部加1滴多价菌体(O)抗血清,在另一区域下部加入1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再用无菌的接种环或针分别将两个区域内的菌落研成乳状液。

将玻片倾斜摇动混合1 min,并对着黑暗背景进行观察,任何程度的凝集现象皆为阳性反应。

3.6.3 多价鞭毛抗原(H)鉴定同3.6.2。

3.7 结果与报告综合以上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的结果,报告25g(ml)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沙门氏菌。

附录培养基和试剂1 缓冲蛋白胨水(BPW)1.1 成分蛋白胨10.0g氯化钠 5.0g磷酸氢二钠(含12 个结晶水)9.0g磷酸二氢钾 1.5g蒸馏水1000mlpH 7.2±0.21.2 制法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搅混均匀,静置约10 min,煮沸溶解,调节pH,高压灭菌121 ℃,15min。

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2.1 基础液蛋白胨10.0g牛肉膏 5.0g氯化钠 3.0g碳酸钙45.0g蒸馏水1000mlpH 7.0±0.2除碳酸钙外,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煮沸溶解,再加入碳酸钙,调节pH,高压灭菌121℃,20 min。

2.2 硫代硫酸钠溶液硫代硫酸钠(含5个结晶水)50.0g蒸馏水加至100ml高压灭菌121℃,20 min。

2.3 碘溶液碘片20.0g碘化钾25.0 g蒸馏水加至100 ml将碘化钾充分溶解于少量的蒸馏水中,再投入碘片,振摇玻瓶至碘片全部溶解为止,然后加蒸馏水至规定的总量,贮存于棕色瓶内,塞紧瓶盖备用。

2.4 0.5%煌绿水溶液煌绿0.5g蒸馏水100ml溶解后,存放暗处,不少于1d,使其自然灭菌。

2.5 牛胆盐溶液牛胆盐10.0g蒸馏水100ml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高压灭菌121 ℃,20min。

2.6 制法基础液900ml硫代硫酸钠溶液100ml碘溶液20.0ml煌绿水溶液 2.0ml牛胆盐溶液50.0ml临用前,按上列顺序,以无菌操作依次加入基础液中,每加入一种成分,均应摇匀后再加入另一种成分。

3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3.1 成分蛋白胨 5.0g乳糖 4.0g磷酸氢二钠10.0g亚硒酸氢钠 4.0gL-胱氨酸0.01g蒸馏水1000mlpH 7.0±0.23.2 制法除亚硒酸氢钠和L-胱氨酸外,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煮沸溶解,冷至55℃以下,以无菌操作加入亚硒酸氢钠和1g/L L-胱氨酸溶液10ml(称取0.1g L-胱氨酸,加1mol/L氢氧化钠溶液15ml,使溶解,再加无菌蒸馏水至100ml 即成,如为DL-胱氨酸,用量应加倍)。

摇匀,调节pH。

4 亚硫酸铋(BS)琼脂4.1 成分蛋白胨10.0g牛肉膏 5.0g葡萄糖 5.0g硫酸亚铁0.3g磷酸氢二钠 4.0g煌绿0.025g或5.0g/L水溶液5.0ml柠檬酸铋铵 2.0g亚硫酸钠 6.0g琼脂18.0g~20g蒸馏水1000mlpH 7.5±0.24.2 制法将前三种成分加入300 ml 蒸馏水(制作基础液),硫酸亚铁和磷酸氢二钠分别加入20ml和30ml蒸馏水中,柠檬酸铋铵和亚硫酸钠分别加入另一20ml和30ml蒸馏水中,琼脂加入600ml蒸馏水中。

然后分别搅拌均匀,煮沸溶解。

冷至80 ℃左右时,先将硫酸亚铁和磷酸氢二钠混匀,倒入基础液中,混匀。

将柠檬酸铋铵和亚硫酸钠混匀,倒入基础液中,再混匀。

调节pH,随即倾入琼脂液中,混合均匀,冷至50℃~55℃。

加入煌绿溶液,充分混匀后立即倾注平皿。

注:本培养基不需要高压灭菌,在制备过程中不宜过分加热,避免降低其选择性,贮于室温暗处,超过48h会降低其选择性,本培养基宜于当天制备,第二天使用。

5 HE琼脂(Hektoen Enteric Agar)5.1 成分蛋白胨12.0g牛肉膏 3.0g乳糖12.0g蔗糖12.0g水杨素 2 .0g胆盐20.0g氯化钠 5.0g琼脂18.0g~20.0g蒸馏水 1 000ml0.4%溴麝香草酚蓝溶液16.0mlAndrade 指示剂20.0ml甲液20.0ml乙液20.0mlpH 7.5±0.25.2 制法将前面七种成分溶解于400 ml 蒸馏水内作为基础液;将琼脂加入于600 ml蒸馏水内。

然后分别搅拌均匀,煮沸溶解。

加入甲液和乙液于基础液内,调节pH。

再加入指示剂,并与琼脂液合并,待冷至50℃~55℃倾注平皿。

注:①本培养基不需要高压灭菌,在制备过程中不宜过分加热,避免降低其选择性。

②甲液的配制硫代硫酸钠34.0g柠檬酸铁铵 4.0g蒸馏水100ml③乙液的配制去氧胆酸钠10.0g蒸馏水100ml④Andrade指示剂酸性复红0.5g1mol/L氢氧化钠溶液16.0ml蒸馏水100ml将复红溶解于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