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教学设计
姹紫嫣红昆曲教案

姹紫嫣红昆曲教案教案标题:姹紫嫣红昆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昆曲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昆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昆曲的表演要求和艺术特点。
3. 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昆曲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2. 昆曲表演服装和道具。
3. 教室内的音响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昆曲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昆曲的经典片段和表演技巧,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要求。
3. 实践操作(3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昆曲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包括手势、步法、身段等。
老师可以示范并指导学生。
4. 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昆曲片段进行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情况进行创作和演绎。
5. 艺术鉴赏(10分钟)播放昆曲表演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昆曲的艺术魅力,引导他们分析和评价表演。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昆曲艺术。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昆曲表演或请专业演员进行现场指导。
2. 组织学生参加昆曲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情况,包括动作的准确性和表演的自信度。
2. 评价学生在表演展示环节的创意和表现力。
3. 收集学生对昆曲的理解和欣赏的反馈意见。
教案扩展: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昆曲的不同剧目、流派和表演技巧,提升学生的昆曲艺术水平。
昆曲教学活动方案策划

昆曲教学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目的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本次昆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普及昆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1. 活动时间: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本次昆曲教学活动计划持续两个月,每周在周六进行。
具体的活动时间为每周六上午9:00-12:00。
2. 活动地点:为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舞台表演场地,活动地点选择在学校的音乐教室和大礼堂。
三、活动内容和安排1. 第一周:昆曲基础知识讲解和舞台表演技巧初级培训- 讲解昆曲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介绍昆曲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表演形式。
- 学习昆曲的基本舞台表演技巧,包括身体语言、眼神表达和手势动作等。
- 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和表演一段简短的昆曲片段来体会昆曲的艺术魅力。
2. 第二周:昆曲音乐和唱腔演唱训练- 介绍昆曲的音乐特点和唱腔表达方式,学习昆曲的基本音乐记谱和音域控制技巧。
- 指导学生演唱昆曲中的经典唱段,让他们通过模仿和演唱来感受昆曲的音乐之美。
- 组织学生合唱昆曲片段,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和协调能力。
3. 第三周:昆曲舞台化妆和服饰造型训练- 简要介绍昆曲舞台化妆和服饰造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 指导学生学习昆曲的舞台化妆技巧,包括脸谱化妆和眉目描绘等。
- 给学生提供昆曲的服饰道具和造型指导,让他们亲自体验和学习昆曲的舞台装束。
4. 第四周:昆曲角色扮演和表演训练- 介绍昆曲中的不同角色类型和特点,例如生、旦、净、末等。
- 指导学生学习角色扮演技巧,让他们通过模仿和表演来感受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
- 组织学生进行昆曲小品表演,让他们亲自体验昆曲的表演魅力和艺术表达。
5. 第五周:昆曲舞蹈动作和演出编排训练- 讲解昆曲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包括身体平衡、韵律控制和舞步变换等。
- 指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训练,让他们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感受昆曲舞蹈的优美和花样变化。
幼儿园大班昆曲教案

幼儿园大班昆曲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知2.学习昆曲的基本知识:歌词、曲调、演唱、动作3.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4.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课前准备1.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昆曲道具:道观扇、匣子、飞天仙、鲤鱼跳龙门等2.教师应制作好合适的音乐与歌词,准备好CD或磁带3.教师应提前布置好教室环境,如增加昆曲元素的装饰,打造形式多样的合唱、合奏小组教学过程第一课:了解昆曲1.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昆曲,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2.分享昆曲中的经典场景、经典角色,帮助幼儿建立昆曲知识体系3.利用游戏形式,在幼儿中间传递昆曲文化,搭建基础认知的平台第二课:练习基本动作1.教师为幼儿设计一套简单的基本动作,如“阿盼儿”、“香囊扇”等,并由教师领唱并示范2.由幼儿自主练习,逐渐熟悉基本动作的要领并加以运用第三课:学习昆曲曲调1.通过教唱昆曲中的小调,引导幼儿了解昆曲特有的音乐风格2.组织幼儿呈现“诵白调”,并与音乐相协调第四课:学习经典歌曲1.翻唱经典昆曲中的歌曲,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歌曲的唱腔\t2.组织幼儿完成简单的歌曲编排第五课:练习合唱1.为幼儿分配所需演唱的角色,组织形式多样的合唱、合奏小组2.教师为这些小组授予表演技巧,教导他们插着眼帘影视间,展现自己的角色形象第六课:表演昆曲1.为幼儿分配角色,组建班级团队,并练习完整的昆曲表演2.教师以观众的角度指导幼儿信息简短,内容丰富的创造性表演教学总结幼儿园大班昆曲教学,既能够加强幼儿的表现力和音乐感知能力,又能够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幼儿的接受度等因素,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优美的课程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古雅的昆曲》 教学设计

《古雅的昆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昆曲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欣赏昆曲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审美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模仿和表演昆曲的片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昆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
(2)经典昆曲作品的赏析。
2、难点(1)理解昆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
(2)激发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和传承意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
2、欣赏法:观看昆曲表演视频,直观感受其艺术魅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昆曲的感受和理解。
4、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表演昆曲片段,加深体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简短的昆曲音乐或表演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昆曲的初步印象和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1)昆曲的历史介绍昆曲的起源、发展和兴衰,让学生了解其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2)昆曲的艺术特点①音乐:讲解昆曲的唱腔、曲牌和伴奏乐器。
②表演:介绍昆曲的行当、身段、手势等表演技巧。
③文学:分析昆曲剧本的文学价值和诗词韵味。
(3)昆曲的文化价值阐述昆曲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礼仪、道德、审美观念等。
3、作品欣赏(1)播放经典昆曲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等片段。
(2)在欣赏过程中,适时暂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表演细节和艺术特色。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所欣赏的昆曲作品,分享感受和体会。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进行共同探讨。
5、实践体验(1)选择简单的昆曲片段,让学生模仿演唱和表演。
(2)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亲身感受昆曲的魅力。
6、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昆曲知识和学生的表现。
(2)强调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了解昆曲。
7、作业布置(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昆曲的观后感。
(2)推荐学生观看更多的昆曲作品。
五、教学资源1、昆曲表演视频和音频资料。
2、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幼儿园欣赏昆曲教案

幼儿园欣赏昆曲教案教案名称:幼儿园欣赏昆曲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昆曲,增进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2.提高孩子们审美意识和音乐欣赏能力。
3.培养孩子们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内容:1.介绍昆曲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2.欣赏昆曲的表演视频。
3.通过唱、说、做活动,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昆曲。
教学步骤:一、引入1.教师向孩子们介绍昆曲的定义和历史。
2.设计问题:你们了解过昆曲吗?在哪里听过或看过昆曲表演?二、教学内容1.展示昆曲表演的视频,孩子们一起观看。
2.后让孩子们表述他们对昆曲的看法,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孩子们阅读昆曲的故事情节,自己体会其情感和意义。
4.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进行互动,让他们actively learn the subject matter.三、活动实践1.唱: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唱一首昆曲相关的歌曲。
2.说:教师告诉孩子们昆曲中经常使用的汉字,让他们用吐字练习唱:“木兰花儿,爱理不理,又生气又嗔的;柳絮儿,不睬你的。
3.做:孩子们用色彩搭配,把他们学到的昆曲脸谱画在纸上,其中包括脸谱的颜色拥有意义的意义。
四、总结1.教师总结了今天的课程内容,并强调了昆曲的重要性。
2.设计问题:你们今天学习到了哪些东西?你们觉得怎样的昆曲表演最好?教学时长:2-3课时注意事项:1.欣赏昆曲应该选择过滤性的视频,在儿童被安排观看视频的时刻,家长最好认真审核视频的内容。
2.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互动的方式,开发孩子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昆曲的文化内涵。
优美版教案:幼儿园欣赏昆曲教案名称:幼儿园欣赏昆曲-----------------------------------------------------------------------------------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昆曲,增进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提高孩子们审美意识和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孩子们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第18课百戏之祖——昆曲-岳麓书社版选修六教案

第18课百戏之祖——昆曲-岳麓书社版选修六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2.能够了解昆曲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元素;3.能够分析昆曲中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4.能够通过观看精彩的昆曲表演,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2.昆曲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3.认识昆曲中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元素。
三、教学难点1.对昆曲的表演技巧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2.能够把握昆曲表演中的节奏和节奏感。
四、教学过程1. 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1.讲解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5分钟);2.分析昆曲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舞台布景等特点(10分钟)。
2. 昆曲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1.分析昆曲的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10分钟);2.观看昆曲表演视频,通过观察和感受,进一步了解昆曲表演技巧和形式(20分钟)。
3. 认识昆曲中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元素1.分析昆曲中的舞台布景、道具、服饰等元素的作用和意义(10分钟);2.带领学生欣赏昆曲表演视频,重点关注其舞台布景、道具和服饰等元素(20分钟)。
五、教学方法1.讲解;2.观看视频;3.问题导学;4.分析讨论。
六、作业1.了解国内外的其他戏曲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欣赏比较,并写一篇心得体会;2.制作一份关于昆曲的信息资料,要求包括昆曲的历史、特点、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课以昆曲为主题,通过讲解、观看视频和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加深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让学生制作资料和写心得,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昆曲表演中的节奏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昆曲表演的艺术魅力。
初中音乐昆曲教案

初中音乐昆曲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昆曲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基本腔调。
2. 学会欣赏昆曲经典剧目,体验昆曲的美学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昆曲的历史与发展2. 昆曲的艺术特点3. 昆曲基本腔调4. 经典昆曲剧目欣赏5.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昆曲经典唱段,引导学生感受昆曲的美妙旋律。
2. 学生分享对昆曲的初步印象,教师总结。
二、昆曲的历史与发展(10分钟)1. 教师讲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重要历史人物。
2. 学生了解昆曲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
三、昆曲的艺术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昆曲的唱腔、表演、服饰、舞台等艺术特点。
2. 学生掌握昆曲的基本艺术形式。
四、昆曲基本腔调(10分钟)1. 教师教授昆曲的基本腔调,如“水磨腔”、“弋阳腔”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昆曲片段。
五、经典昆曲剧目欣赏(10分钟)1. 教师介绍《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昆曲剧目。
2. 学生欣赏选段,感受昆曲的魅力。
六、昆曲的传承与保护(5分钟)1. 教师讲解昆曲现状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昆曲。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昆曲的艺术价值。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昆曲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腔调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的提高。
备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昆曲欣赏教学设计

昆曲欣赏教学设计昆曲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中国乃至国际戏曲界享有盛誉。
在昆曲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针对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欣赏昆曲艺术。
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昆曲的起源、发展历史和表演特点。
通过了解昆曲的文化背景和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昆曲的独特之处,并对其表演形式产生兴趣。
接下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昆曲剧目进行欣赏。
在欣赏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简要的介绍剧情和伴奏乐器,引导学生对剧目产生相应的期待和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经典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昆曲的唱腔、表演手法以及传统的化妆服饰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欣赏剧目中的对白和唱词,进一步了解昆曲的曲艺形式和表演技巧。
为了加深学生对昆曲的理解和欣赏,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剧目的创作和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昆曲的理解,选取经典剧目的片段,进行改编和独特的演绎。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昆曲的唱腔、表演手法以及角色形象的处理等方面,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反馈。
通过亲身参与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昆曲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除了剧目的欣赏和创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昆曲的艺术评论。
学生可以就自己欣赏过的昆曲剧目进行分析和评价,讨论剧目的艺术特点、表演技巧以及对于观众的情感传递等方面。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昆曲艺术家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工作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识。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昆曲表演或博物馆等相关展览。
通过实地体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曲的舞台演出和现实应用,感受昆曲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昆曲欣赏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介绍昆曲的历史和表演形式,欣赏经典剧目,进行创作和表演,进行艺术评论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欣赏昆曲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一、导入:出示奥运会视频,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 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
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
(出示视频)2、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
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
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
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
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
(二)唱词形式。
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
(三)伴奏乐器。
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
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
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
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
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
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游学偶宿园中,拾得一画,连连呼叫,画中女子现身,和书生梦梅结为人鬼夫妻,终于成就一段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人姻缘。
介绍出示《牡丹亭》片段视频,思考:在唱词念白、唱腔风格上表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唱名段加以引导)。
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舞合一,唱做并重。
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昆曲是歌舞结合的最佳典范4、学生感受昆腔,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学生模拟开门等动作。
二、欣赏《望家乡,去路遥》 1、介绍剧情:《望家乡,去路遥》是昆曲《林冲夜奔》中的一个片段。
《林冲夜奔》又是《宝剑记》中的第37出。
《宝剑记》是明代文学家、剧作家李开先(1502—1568)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创作的传奇。
全剧共52出。
林冲火烧草料场后,为避追捕,投奔柴进,柴进修书荐投梁山,林冲乘夜趱行。
《林冲夜奔》扮演的就是夜奔梁山的一段戏,它表现了林冲“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2、欣赏《望家乡,去路遥》,思考:a乐谱有哪几个音组成?音阶有什么特征?b\在字词演唱节奏上有什么特征?演唱风格有什么特征?表演做功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段唱腔是七声音阶,属于北曲套曲。
北曲一般为“辞情多”(词位较密),“声情少”(拖腔较少)。
北曲发声较“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这出戏是武生应工,唱做并重,边唱边舞,拳打脚踢,有许多威武雄壮而优美的身段,武工要求很高。
c\学生跟唱<望>第一段.三、南曲北曲不同点:1、读字。
个多用普通话,一个多用苏州方言。
2、词曲关系。
北曲字多腔少,字密而少拖腔,曲调高亢昂扬,慷慨朴实。
南曲则相反,字少腔多,字位疏散,旋律流利,曲调抒情柔和,善于表达深切细微的内心情感。
3、音阶不同,北曲是七声音阶,即1、2、3、4、5、6、7,七个音在曲牌中都有。
南曲的基本音阶是1、2、3、5、6、即五声音阶。
没有4和7。
4.唱法特点。
北曲发声较“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南曲讲究吞吐收放,追求声音的起伏多变。
且因南曲常用入声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点,与音乐结合时就需“逢入必断”,而乐句的内在关系又是相连的,在演唱时便造成极有特色的“断中有连”。
5.演唱形式。
北曲一般只用独唱这一种形式,且在一出戏里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不能唱;南曲则用独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齐唱)、独唱接齐唱等多种形式演唱。
6、剧目。
北曲里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则侧重文戏。
四\、拓展与延伸:昆曲的传承戏曲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叫“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用来形容昆曲的普及。
但如今,如此景象已经一去不返,昆曲的繁荣,来源于高人雅士的偏爱,以及文人墨客的投身创作,但是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却难以抵抗商业发展的潮流,今天只有很少的人们愿意学唱昆曲,昆曲的寂静与城市的繁华喧嚣,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在如今的年代里,还有谁能体味到杜丽娘的百转千回?昆曲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同时又因为它鲜明的民族和文化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一份文化遗产。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墙内桃花,在墙外是怎么香的?请看这样一则视频昆曲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2.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奥运会视频,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
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
(出示视频)3、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
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
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
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
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
(二)唱词形式。
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
(三)伴奏乐器。
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
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
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
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
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
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游学偶宿园中,拾得一画,连连呼叫,画中女子现身,和书生梦梅结为人鬼夫妻,终于成就一段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人姻缘。
介绍出示《牡丹亭》片段视频,思考:在唱词念白、唱腔风格上表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唱名段加以引导)。
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舞合一,唱做并重。
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昆曲是歌舞结合的最佳典范4、学生感受昆腔,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学生模拟开门等动作。
四、欣赏《望家乡,去路遥》1、介绍剧情:《望家乡,去路遥》是昆曲《林冲夜奔》中的一个片段。
《林冲夜奔》又是《宝剑记》中的第37出。
《宝剑记》是明代文学家、剧作家李开先(1502—1568)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创作的传奇。
全剧共52出。
林冲火烧草料场后,为避追捕,投奔柴进,柴进修书荐投梁山,林冲乘夜趱行。
《林冲夜奔》扮演的就是夜奔梁山的一段戏,它表现了林冲“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2、欣赏《望家乡,去路遥》思考: a乐谱有哪几个音组成?音阶有什么特征?b在字词演唱节奏上有什么特征?演唱风格有什么特征?表演做功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段唱腔是七声音阶,属于北曲套曲。
北曲一般为“辞情多”(词位较密),“声情少”(拖腔较少)。
北曲发声较“硬挺直截”,“以遒劲为主”这出戏是武生应工,唱做并重,边唱边舞,拳打脚踢,有许多威武雄壮而优美的身段,武工要求很高。
c\学生跟唱<望>第一段.五、南曲北曲不同点:1、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