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昆曲的发展过程

昆曲的发展过程昆曲,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充满了变革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昆曲的发展源远流长,起源于元代。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政治统治使得汉族戏曲受到限制,戏曲表演被禁止。
然而,戏曲艺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将各种表演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昆曲的雏形。
在元末明初,昆曲开始得到正式的发展机会,并成为当时宫廷文化的瑰宝。
在明代,昆曲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明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戏曲爱好者和才华横溢的艺人。
昆曲迅速流行起来,不仅在宫廷中演出,也越来越受到民间的喜爱。
此时的昆曲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艺术特点,如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入微,成为了中华戏曲五大剧种之一。
清代是昆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虽然清朝实行了封建专制,但昆曲在宫廷中得到了巨大的推广和发展。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对昆曲表演非常痴迷,每逢佳节必定举行盛大的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
这使得昆曲得到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表演平台,艺术水平得到了迅猛提高。
近代以来,昆曲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戏曲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昆曲逐渐面临了与新兴戏曲形式的竞争。
然而,昆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仍然吸引着许多传统艺术爱好者。
为了与时俱进,昆曲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如与京剧、话剧等合作演出,使昆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昆曲已经形成了多个流派,如昆腔、昆剧、昆调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展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审美观念。
同时,昆曲也积极吸收并融合了一些现代戏曲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法,使之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昆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推广,昆曲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参与其中。
同时,昆曲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身临其境式的观赏体验,使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享受。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昆曲,也称江南曲,是中国一种代表性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始于明清,传承至今。
昆曲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曲艺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方面它以武汉江汉岸,湖北武汉为中心,其推动技法、乐器、旁白、腔调、歌曲等一系列演出风格的发展;另一方面,表演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组成的人员的不断变化,大大丰富了昆曲的演出内容和形式。
昆曲以讲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体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郊野的小山村的文化内容,加上许多悬疑曲调惊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的表现。
昆曲有着传统气息,并且越发深厚,正如昆曲文化里有“安得好昆曲醉月,发胸不用入青山”,“闻昆仑说黄鹤到,无端将泪暗洒楼”这样的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气氛。
昆曲以诗歌故事形式表现,主题涉及到对生活的描述及对社会的魔鬼的抵抗,色彩浓烈,情节生动。
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让昆曲表演成为一种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昆曲的发展变化无常,其特点把持不稳,使它有既蕴藏着传统式的文化,又有着现代氛围的特质。
其实,改革开放后,民间艺术也在革新和演变,昆曲也不例外。
比如以前押调都比较老古,但是现在昆曲也开始运用现代押调,发展出更具现代色彩的曲调。
昆曲演出的变化也非常神奇,除了一些传统的特殊乐器外,一些现代乐器也开始被应用进来,把昆曲的演出变得更加丰富,也使它有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昆曲也和国内现代文化相结合,很多注重剧本构思、强调行业道德操守的艺术形式日趋成熟。
昆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被当时有很多不统一的流派,其中一份有其独特优势。
一般来说,昆曲表演格外注重传统文化,反映了地方感。
音乐方面,一般传统的押调较多,故事的情节比较复杂,且绝对的中心思想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有的地方昆曲变化也比较多,像不同音乐乐器的不断更新、舞蹈的演绎的融合,这使昆曲得以变得更加动态和丰富多彩.昆曲有着极为丰富的旋律,现实生活的内容,加上歌舞金句等混合而成,将诗歌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交错的艺术形式,也是昆曲形成的重要特点之一。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因其高雅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王”。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代:昆曲发源于明代,是由当时的曲艺发展演变而来的。
明代昆曲以苏州方音为基础,结合了南北曲艺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昆腔。
2. 清代:清代是昆曲的黄金时期,经历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当时的昆曲分为“四派”,即“昆山派”、“天派”、“沈派”和“长派”。
这四派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各有特色,并且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演唱技巧。
3.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昆曲遭受了较大的打击。
戏曲改革运动对昆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不再受欢迎,昆曲的濒临衰落。
4. 现代:建国后,昆曲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昆曲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扶持。
国家政府推动了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要的昆曲剧目进行了改编和演出,培养了一批新的昆曲演员。
同时,一些昆曲团体和学者也积极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与研究中。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经历了起伏和挣扎,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承。
如今,昆曲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外演出活动中受到了重视。
相信在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理念下,昆曲将继续传承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昆曲研究报告

昆曲研究报告一、引言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昆曲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昆曲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剧目分类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吴越地区,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
昆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代是昆曲的鼎盛时期,许多经典剧目如《牡丹亭》、《西施》等在此时问世,并逐渐传播开来。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昆曲的艺术特点1.曲调优美婉转: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而闻名,曲调婉转优美,给人以愉悦心灵的感受。
2.身段柔韧独特:昆曲的表演以柔软的身段为特色,演员通过身体的舞动诠释角色的情感。
3.细致精炼的表演技巧:昆曲注重细节,演员的表演技巧极为讲究,包括舞台动作、音乐节奏等方面都要达到极致。
4.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昆曲作为一种戏曲形式,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唱腔、舞蹈等手段,将角色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昆曲的剧目分类昆曲的剧目可以分为历史剧、传奇剧、悲喜剧和评剧等几个大类。
其中历史剧以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题,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传奇剧则以神仙、鬼怪等传说故事为内容,奇幻而神秘;悲喜剧则呈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冲突和转折,深受观众喜爱;评剧则是昆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评论时事和社会热点为题材。
五、昆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昆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凝聚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昆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技巧对于现代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起到了借鉴和启发的作用,使得现代表演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精彩纷呈。
最后,昆曲还在国际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

昆曲历史发展简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以下是昆曲历史发展简介:起源与初期发展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据传是由于当地民间音乐的流传和戏曲爱好者的创作而形成的。
在明朝初年,昆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受到了皇室的重视和喜爱。
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曲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明代戏曲繁荣与昆曲的普及明朝万历年间,戏曲繁荣发展,昆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许多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演员应运而生。
其中,汤显祖是当时最著名的戏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等对昆曲的表演风格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著名演员沈璟、梁辰鱼等也为昆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昆曲的鼎盛时期进入清代,昆曲继续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
康熙、乾隆年间,许多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涌现出来,如孔尚任、洪昇、唐英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昆曲的表演和文学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清代宫廷也开始将昆曲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推动了昆曲艺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的传承与发展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昆曲逐渐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在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昆曲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开始推动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演员如梅兰芳、俞振飞等人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现代保护与传承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956年,昆曲“传习所”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培养专业的昆曲演员和音乐人才。
1980年,中国昆曲研究会在苏州成立,旨在推动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而昆曲作为其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
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昆曲的起源、表演特点与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等方面,探讨昆曲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一、起源和发展昆曲艺术起源于元朝时期,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沧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昆曲以儒、释、道的思想精髓为基础,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表演特点与魅力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而闻名。
昆曲以声腔、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其高亢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身段动作,展现了情感的深沉和人物角色的鲜明。
昆曲的表演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演员通过声音、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传达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昆曲还以其细腻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优雅的身姿和缓慢的动作,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体验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昆曲艺术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诠释和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文化的深远内涵。
三、昆曲艺术的意义与传承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昆曲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昆曲艺术对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艺术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流传,而且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广大的影响力。
通过昆曲艺术的推广和交流,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昆曲发展历程

昆曲发展历程
昆曲啊,这可是咱们中国戏曲界的“老资格”,它的历史悠久得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香飘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让我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给你讲讲昆曲的发展历程。
最初,昆曲还只是个“小宝宝”,在元朝末年的江苏昆山一带诞生。
那时候,它还叫做昆山腔,听起来就像是一群江南文人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唱着小曲儿自娱自乐。
第一步,成长壮大。
到了明朝,昆曲可就不甘寂寞了,它像是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开始四处闯荡,先是把南京、苏州这些文化大城给“征服”了,然后又北上京城,成了皇家的“宠儿”。
第二步,登上顶峰。
在明朝中期,昆曲已经是戏曲界的“巨星”了,无论是皇族贵胄,还是市井百姓,都为它如痴如醉。
那时候的昆曲,就像是现在的流行音乐,无处不在,无人不爱。
第三步,遭遇挑战。
清朝一来,昆曲遇到了些“小挫折”。
一来是其他地方戏曲的兴起,比如京剧,抢了它的一些风头;二来是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昆曲那缓慢的节奏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了。
第四步,传承与创新。
虽然遭遇挑战,但昆曲毕竟是“老戏骨”,它开始自我调整,一边传承经典,一边创新求变。
就像是一位老艺术家,虽然年纪大了,但魅力依旧,还能吸引一大票年轻粉丝。
现在,昆曲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它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首悠扬的昆曲唱段,历经风雨,依旧
动人心魄。
所以说,昆曲不仅是历史的,它还是时尚的,永远有着让人着迷的魅力。
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

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昆曲是一种地域性的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本文将介绍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以加深读者对昆曲的了解。
一、昆曲的起源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昆曲被称为“秦曲”。
秦曲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宗教和理论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据史料记载,秦曲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昆曲的发展随着春秋时期的出现,秦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演变成了春秋曲。
春秋曲主要描写古代英雄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参与的战争、宫廷斗争等故事,把古代社会现实生活和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接着,昆曲进入了唐代,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唐曲”。
唐曲主要描写唐代时期的历史及其人物,以及宫廷斗争、政治阴谋等故事,把唐代社会现实生活和古代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随着宋代的到来,昆曲进入了宋代,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宋曲”。
宋曲以宋代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及宋代名士、官僚以及宋代宫廷斗争等故事,把宋代社会现实生活和古代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三、昆曲的现代发展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昆曲进入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明清曲”。
在明清时期,明清曲受到了政治、哲学、宗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同时,明清曲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如西方喜剧、歌剧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至今,昆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
综上所述,昆曲的发展历程悠久而复杂,从先秦时期的秦曲、春秋时期的春秋曲、唐代的唐曲、宋代的宋曲、明清时期的明清曲,一直发展到当今,昆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主,辅以、、、、等(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的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和北曲。
南昆以白话为主,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为昆曲之。
明朝年间,杰出的家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坚信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密切联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
这种新腔奠定了昆曲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
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曲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
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
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着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下面通过对《长生殿》的曲目加深对昆曲唱腔音乐深层次的理解。
一、昆曲唱腔是曲牌体。
即:每一段唱腔都是由长短不等的古代韵文体诗词组成的牌子,牌子都有其名,如【小桃红】、【下山虎】等。
每一支曲牌,都有其不同的唱式和音乐结构组成。
每一折戏都由南曲套(南套)、北曲套(北套),南曲北曲合套(南北合套)以及复套(两种不同类别的套数复合在一折戏)等各种不同套式、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每一部传奇中的每一折戏都由不同情绪类别、即昆剧中不同宫调类型的成套唱腔组集而成。
以上归纳昆曲唱腔音乐总体结构为“三体”:
“每一段唱腔是曲牌体,每一折戏的组合是联曲体,每一部传奇的体裁为集折体。
”
二、昆曲曲牌体的程式。
在唱词上要求每个曲牌由相对规范的字格、句型、平仄、韵位及一定衬字组成的旧体格律诗为词式。
在唱腔上要求表达各个不同曲牌本身的特性腔调,曲谱的腔格要与唱词的平仄对应,曲牌的乐段、板式、结音、主腔等音乐结构均应有相对的乐式规范。
在折子戏每段唱腔之间,由各种音乐旋律上既有特性,又有连带的不同套组成。
这些套数中,有可以反复唱几次的“孤牌自套”;有同一宫调中不同曲牌组合的“本套”;有不同宫调、感情类别的套数复合组成的“复套”。
以上归纳昆曲曲牌体的程式为“三式”:“词式,乐式,套式。
”
三、昆曲唱腔音乐在传承中的古典特征。
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遗存。
昆曲曲调兼收宋、元南戏的南曲曲牌,以及元杂剧的北曲曲牌。
同时,套曲中所隶属的宫调名称,源
于隋唐燕乐系统发展而来。
昆曲中的联套则发源于唐、宋大曲并在唱赚等音乐中发展,昆曲则更成熟更完善。
唱腔及伴奏音乐中,还吸收了明清年代民间时调、里巷歌谣、宗教喜丧等曲调。
昆曲的唱,是中华语音基础上的声韵音乐,其四声:平、上、去、入(各声还细分为阴、阳两声,实为八声),各有不同规范的高低闪赚的腔格音调,见字即唱,相当讲究。
每个不同的昆曲唱腔曲牌,必须依曲牌定腔调来唱曲,这种两结合的做法,称为“依字定腔度曲”。
在唱腔伴奏乐器方面,从最早的笛、鼓、到吸收属弦索伴奏的拉弦、弹拨乐器,形成了以曲笛为主,笙、三弦、琵琶、提琴(类似二胡的拉弦乐器)为副的五大件文场伴奏班子。
四、昆曲唱腔音乐是昆曲独特表演体系中的最佳载体。
昆曲表演艺术载歌载舞,有歌必舞。
这在于昆曲唱腔曲牌中的文辞典雅,意境深邃,辅以表达这些唱词意蕴“水磨调”的一唱三叹,使得这种载歌载舞、细腻生动的表演,有着一个音乐上空间非常大的载体。
文字美、身段美、唱腔美,这三者是综合在“曲牌体”这一程式中的,加上剧作美等诸多因素,在中国诸多戏曲剧种中形成其独特的“体系”,这种古典戏曲的精致,这种深刻,是其它剧种所无法与之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