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简介及基本特点介绍

合集下载

昆曲的介绍

昆曲的介绍

昆曲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朝南
戏和明代汉剧,在明代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
要流派之一。

昆曲有多种表演形式,包括唱、说、做、打、舞等,以唱腔、音律、音质优美、深沉的情感表达和精美的舞蹈而著名,被誉为中国传统
戏曲中的“百戏之母”。

昆曲剧目以传统历史题材为主,通常以《还魂记》、《汉宫秋》、
《红楼梦》等为代表。

昆曲表演除了演员的表演技巧外,还包括服装、妆容、舞台布置等方面,营造出精致、华丽、典雅的艺术氛围。

另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也具有广泛的评剧价值,不仅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继承和发展形式,也是世界文化交流中
的一种重要形式。

关于昆曲的资料

关于昆曲的资料

关于昆曲的资料昆曲,又称“昆腔”,是指中国戏曲中的一种。

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昆曲因其独特的音乐、表演风格和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境内最具代表性、最受瞩目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

昆曲音乐是昆曲的主体,它的音乐体系是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中极为丰富的一种。

昆曲音乐表现手法丰富,多变,有逼真、简洁、凝重的特点。

其中,昆曲的慢板、快板、断调等形式是其音乐特色之一。

慢板是昆曲的代表性形式,以悠缓优美而感人肺腑的节奏为主,表现深刻、抒情而含蓄。

快板则以快速、欢快、灵巧见长,表现昆曲阳刚之美。

断调则为昆曲特有的特色之一,表现对人物性格情态的深刻剖析。

昆曲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其表演特点是化繁为简,简约明快,力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同时亦讲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角色动作的协调性。

昆曲崇尚自然真切、高雅典雅、古朴端庄,注重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的描绘。

昆曲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则体现了昆曲表演全面性的一面。

唱、念,是昆曲表演中的“线”,即唱腔和说白;做、打,则是昆曲表演中的“色”,即动作和肢体表演。

昆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历史,并且一直为民间所传唱。

明代晚期至清代中期是昆曲的黄金时期,昆曲表演的实践和理论的成就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现代昆曲则具有多元、多样的特点,不断的吸纳、应用其他表演艺术的先进技术,使昆曲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与时俱进,新奇多姿。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魅力和社会意义不可忽视。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艺术的重要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和民族感情的体现和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昆曲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经营艺术与传承文化的桥梁。

昆曲更是中国人尊重传统、珍视文化、维护民族精神的精神象征。

总之,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表演风格独特,音乐风格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昆曲和长调

昆曲和长调

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
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 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 道”,意即长歌,长调中特殊
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
即波折音,类似颤音,对形成 蒙古族长调独特风格有重要作 用。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 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
又长于抒情;
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 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 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 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 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 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
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
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 “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 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 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蒙
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
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 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 报的项目。
【历史地位】 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产 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 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 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 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 剧种之一,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 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 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 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 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 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
【昆曲简介】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 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 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 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
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
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 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 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 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 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 得巧妙而和谐。

昆曲知识点

昆曲知识点

昆曲知识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被誉为“戏曲之花”。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昆曲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昆曲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角色扮演。

以下是一些昆曲的知识点:1.唱腔:昆曲的唱腔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采用的是特殊的乐曲和唱腔技巧。

昆曲的唱腔音域较宽,音色柔美,旋律细腻。

其特点是以音调变化丰富、音域跳跃较大、声音起伏有致等。

2.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十分特殊,它采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敲子”、“套子”、“打腔”等。

其中,“敲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敲击特制的木鱼,以引导节奏和强调情感;“套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携带手提箱,从中取出道具和服装;“打腔”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手拍击自己的身体,以增强节奏感。

3.角色扮演:昆曲中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昆曲中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

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角色类型和表演方式,如生行当扮演男性角色,旦行当扮演女性角色,净行当扮演丑角,末行当扮演世俗角色。

4.剧目:昆曲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目,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经典的剧目有《牡丹亭》、《紫钗记》、《窦娥冤》等。

这些剧目不仅在中国内地广为流传,也在海外得到了认可和喜爱。

5.影响力: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内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许多昆曲剧团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演出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

总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昆曲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了解昆曲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长达六百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苏昆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起源与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现状与前景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昆曲。

一、起源与发展昆曲起源于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的起源与民间音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密切相关。

明朝初期,昆山腔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山腔不断吸收各种音乐、戏剧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明朝中叶至清朝中期,昆曲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昆曲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剧目著称,被誉为“近代戏曲的鼻祖”。

清朝中后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和保护,昆曲才得以重现生机。

二、艺术特点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唱腔优美:昆曲的唱腔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的呼吸、发音、咬字等技巧都十分讲究,以追求完美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2.表演细腻: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外部形象的塑造。

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文学性强:昆曲的剧目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经典剧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舞蹈性强:昆曲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水袖、扇子舞等。

这些舞蹈元素的运用使昆曲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三、传承与保护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昆曲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昆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来加强对昆曲的保护工作。

2.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在各地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赏机会和演出场所。

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

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

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中国古代戏曲是一门独特而悠久的艺术形式,昆曲作为其中的一种,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被广泛传承和欣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吴地(今江苏苏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南宋时期的南曲、元曲以及明代的西昆等各个地方曲艺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昆曲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了当时的宫廷艺术,备受贵族和文人墨客的喜爱。

二、昆曲的表演特点1.音乐独特:昆曲以其悠扬、高亢的唱腔而著名,音乐方面注重唱腔的技巧和表现力,使得观众能够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其独特魅力。

2.身段优美:昆曲强调身段的柔美和优雅,演员们通过舞姿的展示和行动的有机衔接,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3.言词犀利:昆曲的言词锋利而精妙,演员们不仅要有出色的演技,更要具备对语言的娴熟运用,以营造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

4.多才多艺:昆曲要求演员具备多种艺术技能,例如唱、念、做、打,演员们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技能,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昆曲的魅力。

三、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尽管昆曲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来自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但是无论是在艺术表演还是在音乐方面,昆曲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各种推广和传承活动也不断进行。

例如,在学校中开设昆曲艺术课程,培养青少年对昆曲的兴趣和艺术修养。

同时,昆曲演员们也积极参与演出和交流活动,将昆曲走出传统舞台,面向更广阔的观众群体。

而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昆曲的传承与发展也得到了新的机遇。

通过网络传媒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昆曲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同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使得昆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与电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创作,进一步推进昆曲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昆曲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昆曲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昆曲汉服团整理提供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

他善作散曲。

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

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的简介及基本特点介绍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你有了解昆曲的一些基本知识吗?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昆曲的简介,欢迎阅读!
昆曲的简介
昆剧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

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

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

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

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

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

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昆曲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

单单看剧本,
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许多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昆曲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

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我们昆曲都讲究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昆曲的表演更是舞蹈性很强,并与歌唱紧密结合,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昆曲的特点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曲的地域分布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

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昆曲的声音行腔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

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
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

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

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

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