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及其传播教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工程之地震波传播PPT

&&(t ) + 2λω y (t ) + ω y (t ) = − &&g & y y
2
& (t) + & g =− 2 y(t) −2λωy(t) =ωS sin(ωt − β) & & & y y ω
β = tan−1(B/ A) − tan−1(2λ)
13
第八讲 地震波传播 二、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k ω= m
c c λ= = cc 2 km
杜哈美积分形式 求解方法: 求解方法: 增量法 逐步积分法
10
第八讲 地震波传播 二、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地震反应
地震反应微分方程的解(杜哈美积分形式) 地震反应微分方程的解(杜哈美积分形式):
ω2 t &&(t ) + &&g (t ) = + &&g (τ )e − λω ( t −τ ) sin ω ′[(t − τ ) + 2δ ]dτ y y ∫0 y ω′ δ = tan−1 λ / 1−λ2 ω′ =ω 1−λ2
∂u ∂υ ∂w + + ∂x ∂y ∂z
∂u ∂y
2ω z
y o
∂w ∂υ 2ω x = − ∂y ∂z ∂u ∂w − 旋转: 旋转: 2ω y = ∂z ∂x ∂υ ∂u 2ω z = − ∂x ∂y
∂υ ∂x
x
ωx =ωy =ωz = 0
体应变: 体应变: Θ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八讲 地震波传播
二. 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单自由度体系 (SDOF System-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ystem) -
地震波ppt课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发展更加先进的地震波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 法,提高地震波研究的精度和可靠性。
未来地震波研究将更加注重应用实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地震监 测、预警和抗震减灾工作中,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
海啸预警
在地震引起的海啸预警中,地震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地震波数据,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可能发 生海啸,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灾害损失。
04
地震波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地震波数据解析的挑战
数据处理难度大
地震波数据量大、复杂度高,需要高效、准确的处理方法才能提 取有用的信息。
噪声干扰严重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如何有效去除噪声、 提取真实信号是一大挑战。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地震波为人类服务
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网络,提 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为灾害防范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地震波数据开展工程抗震 设计和评估,提高建筑物和基 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通过研究地震波揭示地球内部 结构和性质,推动地球科学的 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对未来地震波研究的展望
未来地震波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物理学、数学、地质 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揭示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结构。
分辨率和精度要求高
地震波数据需要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解析,才能准确描述地层结构 和地质构造。
地震波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
智能化数据处理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实现地震波数据的自动识别、分
类和解析。
多源信息融合
将不同来源的地震波数据融合,提 高探测精度和分辨率,为地质勘探 和资源开发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提高地热能利用率
通过地震波探测技术了解地热田 的热传导特性和地温场分布,为 地热能的合理利用和提高利用率
未来地震波研究将更加注重应用实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地震监 测、预警和抗震减灾工作中,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
海啸预警
在地震引起的海啸预警中,地震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地震波数据,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可能发 生海啸,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灾害损失。
04
地震波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
地震波数据解析的挑战
数据处理难度大
地震波数据量大、复杂度高,需要高效、准确的处理方法才能提 取有用的信息。
噪声干扰严重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如何有效去除噪声、 提取真实信号是一大挑战。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地震波为人类服务
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网络,提 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为灾害防范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地震波数据开展工程抗震 设计和评估,提高建筑物和基 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通过研究地震波揭示地球内部 结构和性质,推动地球科学的 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对未来地震波研究的展望
未来地震波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物理学、数学、地质 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揭示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结构。
分辨率和精度要求高
地震波数据需要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解析,才能准确描述地层结构 和地质构造。
地震波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
智能化数据处理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实现地震波数据的自动识别、分
类和解析。
多源信息融合
将不同来源的地震波数据融合,提 高探测精度和分辨率,为地质勘探 和资源开发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提高地热能利用率
通过地震波探测技术了解地热田 的热传导特性和地温场分布,为 地热能的合理利用和提高利用率
《地震波运动学》PPT课件

(2)当测线平行于地层走
相等。此时,射线平面是铅直的 ,在该平面内可见到界面的法
线深度h,即 h Vav t0 / 2 ,表示 界面到O点的垂直距离。而从O
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 称为真深度,也称之为铅垂深 度或钻井深度。界面的法线深
度h与真深度hz之间有下列关系
: hz h / cos
真深度、法线深度的关系
测线平行界面走向时深度间的关系
x
x
R
Ds
A
C
h
1
2
φ
C h C
I
R
B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t
1 v
x2 4h2 4xhsinφ
1、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2、xm = ∓2hsinφ 是时距曲线极小点的横坐
标,极小点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上倾一侧;
3、在极小点处,反射波返回地面的时间最短,
tm=2hcosφ/v
4、 xm 点实际上就是虚震源在测线上的投影,
多次覆盖剖面上的特殊波
回转波的水平叠加剖面(a)和偏移剖面(b)
第五节 地震反射的时间记录剖面
原始的地震资料上,地下地质界面是 以双曲线型的时距曲线表现出来的, 水平界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倾斜界面的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 很显然,时距曲线不能直观地反映实 际的地下界面。
时间记录剖面:用时间来标定同相轴 所代表的界面深度的地震记录。
2、断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3、特点:倾角大;反射波振幅强度变化 大;断点有可能产生绕射。
4、地质意义:指示断层的存在及大致的 位置。
三、凹界面上的反射波
凹界面按其具体特点又可分为几种 情况
圆弧的曲率半径为ρ界面的埋藏深
2.地震波及其传播

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类型
形成机制
纵波
vvv RPS0.9vS2
体积形变
Primary wave
横波 Shear wave
形状形变
质点振动 方向
速度
v 与传播方向相同
2
P
v 与传播方向垂直
S
面波 Surface wave
在界面附近,由 P、S波干涉 形成,局限 在界面附近 传播
见后
vR 0.9vS
2.4.1 斯奈尔定理 Snell’s law
• Snell’s law
(反射、折射定理)
当地震波传播中遇 到弹性分界面,地震波 要产生反射与透射,它 们服从Snell’s law:
入射波
介质 介质
反射波
界面 透射波
1. sin sin sin
v1
v1
v2
斯奈尔定理 Snell’s law(续)
vP>vS>vR
表中,、──拉梅系数;──密度; vP>vS>vR
体波质点振动
(a) P 波 (b) SV 波 (c) SH 波
体波质点振动
(a) P 波 (b) SV 波 (c) SH 波
体波质点振动
面波质点振动
面波(瑞雷波、地滚波) P+SV
拉夫波 P+SH
2.1.3 地震波的波形图
• 激发的地震波在3D空间传播,其振动
A
k 1/
波的速度
v x t
• 波的速度
– 波的同一相位(部位)在单位时间沿射线移动的距离。 – 波的速度将波形与波剖面联系起来。
v/ f
2.1.4 有效波与干扰波
• 有效波 通常包括:
幼儿园地震PPT演示课件

2024/1/28
对师生进行应急物资和装备使用培训,提高其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12
03 地震发生时应对 措施
2024/1/28
13
保持冷静,迅速反应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 失措。
如果在室内,应迅速 躲到桌子下、床下或 墙角等坚固物体旁边 。
2024/1/28
快速判断自己所处的 环境,寻找相对安全 的地方躲避。
21
互相关爱,帮助受伤或受困人员
给予他们必要的安慰和鼓励,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情绪。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帮助身边的受伤或受 困人员。
2024/1/28
及时向救援人员报告受伤或受困人员的情况和位置, 以便得到及时救治和救援。
22
05 幼儿园心理干预 与恢复工作
2024/1/28
23
了解孩子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
2024/1/28
倾听孩子的感受和经历
01
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倾听他们对于地震的感受和经历,
理解他们的恐惧和不安。
提供安全感
02
通过温暖的拥抱、安抚的语言以及亲切的环境,为孩子营造安
全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保护。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
03
引导孩子通过绘画、游戏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帮助他们释
放压力和情绪。
27
06 家长参与防震减 灾工作建议
2024/1/28
28
增强家长防震减灾意识
2024/1/28
01
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树立“预防为主,安全 第一”的思想。
02
关注地震预警信息,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的防
第一章第四节ppt课件

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特征ຫໍສະໝຸດ 地壳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岩浆的主要源地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状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5
图2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 地幔
组成
气体 悬浮物
地表水、地 下水、大气 水、生物水 等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其他
是地球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
水圈里的水
处于不间断 的循环运动
之中
它是大气圈、水
圈和岩石圈相互
渗透、相互影响
的结果
8
2 外部圈层的相互联系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9
小结
同心圈层结构
(关注曲线的转折点和变化趋势)
3.分析隐性信息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变化特点)
3
图1.2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
2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横波
2900
纵波
下地幔
地幔
莫霍界面
外核
古登保界面
丽曼界面
地核
内核
4
图1.2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
第一章第四节ppt课件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 地震波的定义及分类
地震波
地
纵波(P波)
共性
速度快, 固、液、气介质
震
传播速度都 随所通过物
地震波案例教育课件

page20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 P波和S波统称体波。P波波 速大于S波波速
page14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11/28
page15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11/28
page16
S波的偏振状态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11/28
体波的反射和折射
斯奈尔定律
svp i1 nsvp i1 nsvpi2 nsvsi 1 n vsvsi2 vn
page18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11/28
已知:Sv波入射角a=30 求:P波的折射角b1 Sv波的临界入射角
2019/11/28
地震波
断层破裂激发地震波,引起地震动。 地震波是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研究的基 本现象。主要依据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 人类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并确定地震发 生位置和地震震级;基于强地震动的观 测和研究,得以确定工程结构的地震动 输入。
page11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19/11/28
地震波传播实例
地震波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821年 纳维(L.Navier)力的平衡方程和振动方程 1828年 泊松(Simeon-Denis Poisson)纵波和横波 1839年 格林(G.Green)应变能函数,弹性波的反
射和折射 1887年 瑞利(L.Rayleigh)弹性面波 1892-1903 洛夫(A.E.H.Love)发展面波理论 1904年 兰姆(mb)层状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精品PPT课件

如图:
在t0时刻,波源开始振动,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t0’ (t0’ > t0 ), 波源的振动可能停止了或暂时停顿了; 到了 t1 时刻,传播了一段距离。
在V0区域:波已经传播过去,振动已停止; 在V1区域:介质振动正在进行; 在V2区域:波还没有传到;
S: t1 时到波前,波是不 断前进的,波前、 波尾是相对某一时刻的波前、波尾。介质 中的任何一点都有一个波面。
5、地震折射波:
当入射角 c 时,发生全反射,不产生滑 行波,没有透射波,滑行波传播又引起另 外的效应,由于两种介质互相密接,滑行 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 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 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在地震勘探中叫“折 射波”。
四、地震勘探中的常见波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 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㈠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区分为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地震波是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二、波的几个特征 1.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 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2. 波前、波后和波面
波前:
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各点组 成的面叫波前。
波面:介质中同时开始振动的各 Nhomakorabea点所组成的 曲面叫波面。
波后: 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各点组 成的面叫波后。
为了反应各点的振动之间的关系,把同一 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 ,即描述 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曲线。
不同的质点可能有不同的振动曲线; 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 的波形曲线叫“波剖面”。
在t0时刻,波源开始振动,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t0’ (t0’ > t0 ), 波源的振动可能停止了或暂时停顿了; 到了 t1 时刻,传播了一段距离。
在V0区域:波已经传播过去,振动已停止; 在V1区域:介质振动正在进行; 在V2区域:波还没有传到;
S: t1 时到波前,波是不 断前进的,波前、 波尾是相对某一时刻的波前、波尾。介质 中的任何一点都有一个波面。
5、地震折射波:
当入射角 c 时,发生全反射,不产生滑 行波,没有透射波,滑行波传播又引起另 外的效应,由于两种介质互相密接,滑行 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 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 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在地震勘探中叫“折 射波”。
四、地震勘探中的常见波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 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㈠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区分为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一、地震波是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二、波的几个特征 1.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 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2. 波前、波后和波面
波前:
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各点组 成的面叫波前。
波面:介质中同时开始振动的各 Nhomakorabea点所组成的 曲面叫波面。
波后: 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各点组 成的面叫波后。
为了反应各点的振动之间的关系,把同一 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 ,即描述 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曲线。
不同的质点可能有不同的振动曲线; 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 的波形曲线叫“波剖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二、地震波的形成
1、地震子波:当地震波传播一定距离后,其
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有一定的延 续时间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它是地震记 录的基本元素。 • 地震子波在继续传播的过程中,严格来讲其 幅度和形状都会发生变化,近似可以认为地震 子波的形状基本不变,但其振幅有大有小、极 性有正有负,到达接收点的时间有先有后。
为正值。
6
纵横波速度比: V p / Vs
2
上式可以统一用泊松比来替代:
2(1 ) 1 1 2
• 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岩石 来说,σ=0.25。=1.73, 横波速度最多达到纵 波速度的0.707倍。
• 0.05(坚硬岩石)≤ σ ≤0.45(松软介质)
第一章 地震波及其传播
• 第一节 地震波的产生 • 第二节 地震波的类型 • 第三节 分层介质中的地震波
1
第一节 地震波的产生
一、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 波
物体受力的三种状态:
永久形变
破坏圈
塑性形变
塑性带
弹性形变
弹性形变区
炸药爆炸在弹性形变区形成弹性波。研究表明弹 性波在近距离内仍会发生较大变化,传播一定 距离(几百米)后便相对稳定,形成地震子波, 并被认为在以后的传播中,地震子波已不发生 大的变化。
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有时也称为压 缩波或疏密波。 • 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 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有时也称为切 变波。
5
2、纵、横波速度的比较
• 在地层介质中,纵、横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 质的弹性和密度。
• 纵波速度:
Vp
2
K4
3
• 横波速度:
Vs
• ρ为介质的密度 ,λ μ κ 为弹性常数,均
• 当地震波垂直入射到某一界面时
• Ar=RㆍAi
Ar:反射波振幅; Ai:入射波振幅
• 2、反射极性
• Z2≻Z1,R≻0 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极性相同;
全程多次波 微屈(层间)多次波
短程多次波
虚反射
12
二、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其它地震波
• 6、由特殊地质体产生的一些特殊波 • 1)断面波:由于断层面上下地层岩性、物性的
差异而产生的波阻抗差引起的沿着断面产生的地 震波。是确定断层的依据之一。 • 2)回转波:满足一定深度和曲率条件的地下凹 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 • 3)绕射波:当地震波传到断层的断点、地层的 尖灭点或地层不整合的突变点时,这些点将会形 成新的震源,再次发射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 波称为绕射波。它是利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波
3
2、地震子波的传播
• 地震勘探原理(实质) • 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或岩
性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的双程旅 行时信息(运动学)和幅度、形状 (动力学)等变化的信息来研究界面 的埋深及界面上下岩性变化的。
4
第二节 地震波的类型
• 一、纵波和横波 • 1、概念 • 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
• 4、有效波和干扰波(产生的地震波对地震勘探是
否有用而言)
• 在地震反射波勘探中,习惯上我们把地震 一次反射波称为有效波,而把妨害记录有 效波的其它所有波都称为干扰波。如面波、
多次波,直达波、折射波有时也是干扰波。
11
二、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其它地震波
• 5、多次波:在一个或几个界面中经过两 次或两次以上重复反射或折射而到达地 面的地震波。多次波是一种干扰波。
• 液体中不产生切应变,即μ=0,VS =0 。液体中
不传播横波,只传播纵波。液体中σ=0.5
7
纵、横波比较
• 理想的流体中不存在横波。利用纵横波 速度比值的变化来识别真假亮点或检测 油气藏的存在及范围就是运用流体的这 一特性。
• 由于在流体中横波速度等于零,所以储
层中含油气后,Vs变化不大,而Vp明显下
降,于是 Vp /Vs
的数值会降低,所以
利用
数值减小这一特征作为判
断油气存在的一个 依Vp据/V;s 利用
数值的横向变化,有可能确定油气藏的
边界。 8
二、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其它地震波
• 1、体波和面波(按波动所涉及的空间范围而言)
• 体波:当纵波和横波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 间中传播时合称体波。
• 面波: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 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最常见的面波是 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其特点是低速(通 常小于横波速度)、低频、强振,是一种 干扰波。
9
二、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其它地震波
• 2、同类波和转换波(依据入射波入射到分界面上 后产生的波的性质而言)与入射波类型相同的反 射或透射称为同类波,反之则称为转换波。
13
第三节 分层介质中的地震波
• 一、反射波和透射波 • 1、概念 当下行的地震波到达两种介质
的分界面时,其中的一部分又回到了上 层介质中,这种波称为反射波;另一部 分穿过界面到达下伏介质中的地震波称 为透射波。 • 波阻抗: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
乘积(Z=ρ· V) 。它是研究界面上地震
波反射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14
2、形成地震反射、透射的条件
• 1)反射条件:Z1≠Z2 界面上下存在有
波阻抗差。
• 反射波的性质:界面上下的波阻抗差越
大,反射波就越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线、入射线、界面上反射点的法线
在一个平面内。法线
入射波
O
S
反射波
ρ1 v1
α
反射角
入射角
界面
ρ2 v2
15
2、形成地震反射、透射的条件
• 纵波入射时,既可以产生反射纵波和透射 纵波,也可以产生反射横波和透射横波, 前者称为同类波,后者称为转换波。
• 当入射角不大时,转换波的强度很小;当 地震波垂直入射时不产生转换波。
10
二、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其它地震波
• 3、直达波(以传播路径的特点来划分)由震源出 发没有遇到分界面(没产生反射)而直接 到达接收点的波。用于区别反射波。
• 2、透射条件 入射角小于或等于临界角的前提 下均可产生透射。
• 透射角与入射角符合折射定律;透射线和入射 线、界面点的法线在一个平面内。
O
ρ1 v1
入射角
ρ2 v2
透射角
ρ3 v3
法线 S
α
β
反射波
反射角 界面1
透 波
界面2
16
二、反射、透射波的一些基本概念
• 1、反射系数
• R=(Z2-Z1)/(Z2+Z1)=(ρ 2ν 2- ρ 1ν 1)/ (ρ 2ν 2+ ρ 1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