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和他的儿童读经教育

合集下载

13岁之前教给孩子一生学问20141124

13岁之前教给孩子一生学问20141124

13岁之前教给孩子一生学问想给孩子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家长可以好好看看,王财贵教授对孩子读经教育的理解真的让我是茅舍顿开,突然明白孩子学国学给孩子一生带来的好处,把这篇文章发出来贡献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长能够受益!王教授讲:“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这就是台湾省台中师范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财贵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孩子的启蒙教材应该是《论语》,3岁前应该听尽世界名曲看完世界名画。

王财贵,台湾省台南县山由乡人,台湾省国学大师、台中师范学院博士生导师,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

美国和科技教育协会研究员,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

以下是一些家长父母们在家里教育孩子学习国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长父母能够改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

“一生学问13岁前教给孩子”王教授说:“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

这对于现代教育思想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现代人也多不相信。

王教授是这样解答的,他说:事实上,我强调的是孩子在13岁之前的教育很轻松的,一定要把他一辈子应该有的学问全部教给他,让他自己终身去开发领悟。

科学研究证明右脑的学习力是左脑的100万倍,而现代世界流行的教育95%的都是抑制右脑潜能的教育。

而诵读经典恰恰是开发右脑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王教授讲:人的右脑是一个专用于知识储存的大脑,也就是说是存盘的。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右脑的东西都存在着,它就像计算机的硬盘,在你想用时,就可以调出来用。

而左脑则不存盘。

儿童在3-6岁,右脑发育成熟60%-80%,13岁前右脑发育成熟能达100%。

这段时期孩子潜意识中耳闻目染的知识和内容往往能全盘吸收。

如果用国内外最经典的文化熏陶,包括古典音乐、传世名画、经典书籍等,就等让孩子全盘吸收,终身受用。

当年龄超过13岁之后,那种直觉的能力消失,深度学习的习惯也就消失,之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付出比13岁以前千万倍的努力了。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第一篇: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什麼叫作教育的理想?就是依照道理而去思考教育的问题。

假如知道了教育的理想,还能够按照这个理想而去实施,那麼,你就完成了一种理想的教育。

”——摘自王财贵教授登丰演讲稿一、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1、以开发人性为目的2、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3、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4、读经教育的四个标准: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5、读经教育的五个特质:理论的深刻性、内容的扩展性、操作的简易性、例证的广大性、教育的笼罩性。

“吾人以为,如果单纯从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说问题,而没有一个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则无实益。

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麽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

但其总的纲领,吾人却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凖去善加衡量与抉择。

当今中国,乃至於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於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於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

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於「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

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

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

因此,吾人当注目於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

”二、从人性出发,建立永恒的人类语文教育新典范语文教育新典范的体现:以语文为核心的教育生涯规划1、胎教:古典音乐、中文经典诵读、英文经典诵读,24小时不间断播放。

2、0-3岁:除以上之外,看尽世界名画、雕塑、建筑、舞蹈......认识至少三千汉字3、3-13岁:十年读经,背诵中文经典至少二十万字、外文经典至少十万字4、13-23岁:十年解经,深入经藏,通览历史,广泛涉猎人类一切学问(对於有特别天赋的孩子,特别培养)5、23-33岁:十年历练,遍访名师“我有四句话做为新典范建立的标准。

王财贵教育心得

王财贵教育心得

王财贵教育心得王财贵教授《儿童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王财贵教授《儿童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地点:深圳梧桐山时间:己丑年正月初十下午(2009,02,04)主讲人:王财贵录音提供:哲萱文字录入:智楷一、从人性出发教育是「按照人性开发人性」的工程各位朋友,大家好!(鼓掌)本来过年是要休息的,不过,因为朋友的热情,就不让我休息(笑)。

我在过年时节,有机会跟这么多关心教育的朋友见面,其实也舍不得休息,我很乐意来跟大家谈一谈。

读经教育,有些人还是不很了解,或许是因为我们还有些意思没有完全表示——虽然我推广读经这么久,讲了这么多场演讲,但大部分演讲都在宣导基础理论,今天好像给我一个比较特别的题目,要我把读经教育构想中的全程规划来作一个完整报告,所以今天的演讲是很特别的。

有关读经教育,我讲过一千场了,今天是第一千零一场,今天最特别,所以,今天参加的朋友都是很有福气的,(鼓掌)。

其实说特别也无所谓特别,西方有句谚语说:「天地间没有任何新鲜的事物,没有任何特别的东西。

」但现在我们讲读经教育,好像对于当前,也可以说对中华民族一百年来,乃至于对西方三百年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就是比起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西方的教育体制——读经教育好像显得非常特别。

不过,我刚才说,天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尤其是讲教育、办教育,本来就不可以特别,它是最平实的东西,哪一个人在教育中耍花样,哪一个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给教育做一些特别的不一样的新鲜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与做法,通通都是违反教育本质的胡作非为。

因为教育是「按照人性开发人性」的工程,而普天之下,千古以来,人性都是一样的,没什么特别,没有古代跟现代的差别,也不可以有东方和西方的差别。

天下间任何事情,总起来只是一个道理。

将天下所有的事,总起来看成是一个道理,就好像朱子所说的「统体一太极」,从这个总体的道理,下放出来,有许多个别的事物,每一个个别的事务,也都有它的道理,这叫「物物一太极」。

王财贵-读经教育百问千答

王财贵-读经教育百问千答

王财贵:读经教育百问千答录制时间:2008年2月录制地点:北京策划:张利民/柏林主持人:张晓灵1、问:您是国内非常知名的教育家,我想知道在您这样一个有建树的教育家眼中,教育到底是什么?他的根本、宗旨、灵魂是什么?答:教育是个大问题,要说起来不容易,但总有一个了解的原则——教育是教人,就要从人性教起,即开发他的人性。

万物都有本性,那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当然只有开发出來你才知道,但是我们总是要让一个人能够在天地之中不要辜负他的生命,所以我称教育是一种“赞天地之化育”的工作。

“赞”就是协助,协助天地的工作。

天地生人,跟生草木、生一只猫一只狗,不很一样的。

因为草木以及其他动物,大概都是听天由命的,但天生人,却留给人类很大空间去自我调整、自我开发、自我改善。

父母和师长就是负责下一代的调整、开发、改善的工作。

有了父母和师长的教育,人才能成长得更加完美,所以教育就是开发人性的工作,就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工作,让他更加充实、饱满、光辉的工作,我们尽其可能,希望他们走向完美。

至于什么是完美,只有在过程当中尽其本分,所以不是要求已经讲出來的完美,而是随时把握到人性,随时想尽办法,尽可能来开发。

而要良好的开发,就要对人性有良好的了解,以及正确教育的方法,所以教育就是开发人性培养人才的大工程,这是我对教育的了解。

2、问:您做教育这么多年,您的生命是完美的吗?答:纵使是圣人,也不敢说他的生命是完美的,他也是尽其心力走向完美。

我们当然不能说自己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会更加完美,只能这样希望,不能够自以为是,所以问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吗?),不是,只是问这个问题比较笨,哪有人会说自己完美的。

3、问:那我重新问,您从事教育这么多年,也进行了许多钻研,那有些人就想知道,您觉得自己在那些方面比较完美?这样问可以吗?答:(笑),也不太好,我研究教育了解教育,那是在我能够自我教育以后,因为一个人在他比较幼稚的时候,心灵没有成熟的时候,需要别人给他教育,等到心志渐渐成熟,他就可以自我教育。

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王财贵教授

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王财贵教授

访谈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儿童经典教育述评陶继新(山东教育社总编辑,编审,中国教育报记者)王财贵,博士,着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

台湾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副教授。

台湾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

1994年,王财贵博士开始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诵经活动,后又行走于大陆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激情演讲千余场,得到了广泛的回应与支援,儿童读经诵经人数由起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今天的100余万人。

2001年12月,记者就看过王财贵博士于2001年7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VCD光碟,并爲人们称作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所震撼。

记者也曾看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内重要媒体对王财贵博士的精彩报道,也被这一“全球推广读经第一人”的精神所感召。

采访王财贵博士,就成了记者近年来的一个心愿。

2005年10月中旬,王财贵博士专程来鲁讲学,在泉城济南,记者终于如愿以偿,对他进行了专访。

时机:越早越好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似乎早成定论,那就是从六七岁入学之日始。

而作爲教学内容的课本,也从小学一年级方才登堂入室。

学前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堂而皇之地走进幼稚园的课堂;游戏,才是其“教学”的主体内容。

“五四”以降,对于这一“定律”鲜有质疑的声音。

王财贵博士则是这一“定律”的挑战者;而同时,他还成了“学习时机越早越好”的建构者与倡导者。

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教育时机则是生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孩子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而不开始,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生命的潜能,甚至是一生的发展。

所以,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不容忽视。

犹如宇宙有一定运转规律一样,人的发展也有一个大体的定数。

违背这一定数,或者逆道而行,近则失却学习大智大慧的机遇,远则失却终生发展的文化空间。

那麽,学习应该从什麽时候开始呢?王财贵博士认爲,学习应当从有生命的时候开始。

王财贵先生开启儿子智慧的故事

王财贵先生开启儿子智慧的故事

王财贵先生开启儿子智慧的故事王财贵先生开启儿子智慧的故事时间有限,听说到十一点要结束,对不对?还有几分钟,我就讲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印证一下,这个各位回去做也能如此。

首先我讲的是我家里的孩子,因为这个大家比较亲切,因为刚刚看过电视了,而我不是来这里宣扬,这里也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就是因为是亲身的体验,所以比较深刻。

我有四个孩子,在大陆是犯法的,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不聪明。

我大女儿比较聪明。

我开始教这些功课的时候又太慢了,千万不要太慢,越早越好,所以五六年级才教她,她就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太聪明了,“我们学校又不教,我们老师又不考试,我们同学又不读,我干吗要读?”啊!没办法,所以她只学了一点点,但是学这一点点到了初中高中啊,就不得了了,她的作文不必指导,下笔千言,就只学那么几句哦。

我的第二个孩子是男孩,是比较笨,所谓比较笨,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学校里都可以表现,一二三年级都是二三十名,都是后边的,老师以为他有自闭症,或老师以为他怎么样,反正到了六岁还不大会讲话,到了七八岁还流口水这种人,我第二个孩子。

第二个是男孩子,我唯一的这个男孩啊,所望者终生呀!所仰望者终生,结果这个男孩是这样,但是我不紧张,因为我知道,我懂心理,所以我不紧张。

到了他三年级的时候,他姐姐是五年级,差两岁。

我教他姐姐的时候也教他,我怎么教他呢?我就拿一本书给他说:“孩子啊,你这么大了,你应该读读这本书了。

”拿去给他翻,第一页读给我听。

他就翻开了,第一页,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把第一章五十几个字都读了,都没有读错,我翻第二页,第二页就读了:“第二章,天下皆知……”又是六十个几个字,总共一百十几个字,统统没有读错,一个三年级,成绩这么差,而且是小子,一个小子就在读《老子》这本书,是小子读《老子》,而居然没有读错,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有注音,所以他没有读错啦,所以太简单了嘛!老师何必那么浪费精神呢?就像我一样就好了,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读经二十年》读后感

《读经二十年》读后感

《读经二十年》读后感有人说读经典有用吗?读了王财贵教授的《读经二十年》,我感触颇深,王教授对中国古文化的推崇及他提出的儿童13岁之前诵读经典的深远益处对我启发很大。

每天读经一百字,读经一百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

在学生的幼年时代,若能给予他们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那将使他们受用终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庆幸自己读了王财贵教授的《读经二十年》,一切还有机会,还来得及,决心从现在做起,带领我班的孩子开始读经。

我也庆幸自己是一年级的的教师,为我们班一年级的孩子们感到幸运。

我们这一代,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是在白话教育中走过来的,如今涉世渐深,我们才发觉,国学经典小时候读的太少。

经典中的为人做事的道理是永远用得着的。

从这点看,读经大有必要。

在读王财贵教授的《读经二十年》之前,我一直利用早读开展读经教育,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

在和孩子的交谈中,我已体会到诵读中华经典的好处,有时孩子也能用经典句子来回答我们的问题,而且恰到好处。

有的小朋友不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用《弟子规》中的句子怎么却说他?学生劝说: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用五千年文明凝聚的经典熏陶学生的心灵的确意义非凡,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它不仅影响学生在校言行,更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当孩子们爱上读经时,当老师们爱上读经时,当读经成为我们一生习惯的时侯,相信学生会充满智慧,教师会超凡脱俗。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尤其适用于经典的学习。

王财贵教授说: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层,关键是给儿童背什么。

应该背一生可以受益的东西。

现在死背多了,将来才能活用。

儿童时代记忆力是最强的,儿时的记忆往往到老都不会忘却。

有人说,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给他读经,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要强求理解,这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

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过了,怎可说是不应该呢?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

王财贵和他的儿童读经教育

王财贵和他的儿童读经教育

王财贵和他的儿童读经教育———与经典同行,和圣人为伴一、缘起二、王财贵简介王财贵先生,字季谦,1949年4月10日出生,台湾省台南县人。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师事隐者掌牧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是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

国立台中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台湾汉学教育协会会长。

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

1994年, 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开始致力于推广事业。

15年来,在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及大陆地区公益演讲千余场。

2001年7月24日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经典导读讲座”,被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掀起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风潮。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8000万儿童从中受益。

王财贵教授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

三、读经教育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学者引述半个多世纪前一位教育家叶圣陶的话说:「中国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之下太过重视升学考试,以致于造成了『以智毁德、以智毁体、以试毁智』的结果。

」过度注重升学考试而毁了德、智、体三育,乍听之下,或许是有点惊世骇俗、危言耸听,可仔细玩味之后却实在是一针见血的伟言谠论。

回顾我们这几十年来的教育,升学主义大行其道,文凭主义到处充斥,师长们竞相以考高分、中第一志愿期勉自己的子弟,莘莘学子们朝夕苦读为的也只是高中金榜、荣登名校。

这样的教育,究其实不外追求「功名利禄」四个字而已。

彷佛人生的价值,除功、名、利、禄外,其余皆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真、善、美等更高的价值,往往只是教科书中供人凭吊的远古遗训;理性、尊重、合作等美好的行为,往往也只是公民课本上聊备一格的道德教条。

一旦走出了学校的象牙塔,投入真实又现实的社会,一切只能向「钱」看,拚了命只为把「权」抓,谁教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侏罗纪公园」?在这样一个「失落的世界」里,生存的法则是「弱肉强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财贵和他的儿童读经教育———与经典同行,和圣人为伴一、缘起二、王财贵简介王财贵先生,字季谦,1949年4月10日出生,台湾省台南县人。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师事隐者掌牧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是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

国立台中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台湾汉学教育协会会长。

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

1994年, 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开始致力于推广事业。

15年来,在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及大陆地区公益演讲千余场。

2001年7月24日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经典导读讲座”,被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掀起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风潮。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8000万儿童从中受益。

王财贵教授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

三、读经教育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学者引述半个多世纪前一位教育家叶圣陶的话说:「中国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之下太过重视升学考试,以致于造成了『以智毁德、以智毁体、以试毁智』的结果。

」过度注重升学考试而毁了德、智、体三育,乍听之下,或许是有点惊世骇俗、危言耸听,可仔细玩味之后却实在是一针见血的伟言谠论。

回顾我们这几十年来的教育,升学主义大行其道,文凭主义到处充斥,师长们竞相以考高分、中第一志愿期勉自己的子弟,莘莘学子们朝夕苦读为的也只是高中金榜、荣登名校。

这样的教育,究其实不外追求「功名利禄」四个字而已。

彷佛人生的价值,除功、名、利、禄外,其余皆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真、善、美等更高的价值,往往只是教科书中供人凭吊的远古遗训;理性、尊重、合作等美好的行为,往往也只是公民课本上聊备一格的道德教条。

一旦走出了学校的象牙塔,投入真实又现实的社会,一切只能向「钱」看,拚了命只为把「权」抓,谁教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侏罗纪公园」?在这样一个「失落的世界」里,生存的法则是「弱肉强食」。

竞争才是目的,合作只是争取胜利的手段。

上至谋国谋政的政治人物,下至谋身谋家的贩夫走卒,大家只能纷纷慨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生命落在名利的争逐与权势的奔竞当中,彷佛庄子笔下泉涸之鱼:「相喣以湿,相濡以沫」。

奄奄然无有生机矣!至圣先师孔子曾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我们最伟大的教育家所揭橥的教育愿景。

「立志」是一个人品格学问高下的分水领,「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古人强调立志的重要,故一起步便要人立大志。

王阳明十二岁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阳明小小年纪却提出质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这是在传统文化教养的风气下所蕴育的高贵心灵,也才能造就出一个巍巍大人的生命风范,对时代起了波澜壮阔的影响。

如今,我们的教育不能兴发学子立大志、发大愿,一开口只说立志考上明星学校,正是落入科举登第之彀中。

如此学风之下,所培养而成的不过是功名利禄之徒,很难期于成为开物成务之博雅君子。

所以立志者既在于「利」,而不在「道」,则「德」亦不能据守,立身行事亦不能依于「仁」,纵令有百千技「艺」亦无补于世俗风教,恐为害更烈而已。

曾经,家庭是完美人格的摇篮,学校是谈论真理的殿堂,社会是实现理想的园地。

如今,我们的家长不再期许子弟「希贤希圣」,只期望他们考上第一志愿;我们的老师不敢自期于为真理代言的「传道」者,只求能作个称职的「授业」者;我们的社会视「道德理想」为虚幻不实,却一天到晚为「拜金主义」大张旗鼓。

于是,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的学子再也无力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愿,只能孜孜矻矻地完成父母师长交付的「金榜题名」的使命。

如今,联考的确是一去不复返了,高中、大学的入学方式是多元了,教材也变得活泼而多样了,可是不变的是:我们的功利心态依旧,明星学校依然抢手,学生的升学压力仍在。

这当中的关键是:只要我们不提升全民的文化意识,不落实全民的文化教养,那么,再好的教育改革终将被误解,再好的教育制度也终将被扭曲变质。

于是,入学的多元化竟兴旺了五花八门的才艺班;教材的多样化却丰富了原已蓬勃发展的补习业;基本学力测验虽然生活化、简单化了,家长们依然不放心地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大作模拟考卷。

联考制度或许已成了昨日黄花,但联考文化却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我看着我们的下一代继续在恶性循环的教育制度中载浮载沉,内心倍感焦虑,忧心忡忡。

我想在校园中提倡读经的风气,这其实也是一种读书风气。

大学生最主要的还是读书,读书为本,不可失其本。

所以,如果家境还可以的人,可以供应他生活费的人,最好不要去当家教,去打工。

如果认为打工可以增进他的人生经验,那他对于人生的想法就太狭隘、太浅疏了,他居然只想要过社会一般人的生活,只想到自营营生——那不是读书人的本质所在,读书人要有比这个社会的流行观念更高的深心大愿。

如果不去学德慧术知,只为了学怎样生活,而去打工赚钱,那就违背了读书人的本质。

孔子说:「士志于道。

」他居然为了达到比较好的生活,满足他的日用品所需,放下求道的本质,那不是本末倒置吗!所以,年青人应该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才华。

一个人要开始去读那些艰深的经典其实是很容易的,第一点,它是中文;第二点: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距离不远;第三点是,既然是经典之作,讲的是常理常道,或是人类心灵深处共通的智慧与情感。

譬如杜甫的情感不离李白的情感;李白的情感也与我们相去不远。

假如他是一个很特殊、很刁钻、很不合情理的感情,那么,我们必定百思不解,永不能懂,于是不应该读它,而杜甫、李白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他们的情感是亲切的、本乎人性的,而我们当然也有这些情感,所以能起共鸣。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佛陀甚至耶稣他们所讲的道理也都是人类深刻的心灵脉动应共震的道理,他们基本上是都是在指点我们的心灵生命,因此我们一定可以了解!只要多读书,多去了解它,就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人生境界、开发我们的情感、领导我们的理想、鼓舞我们的志气,这便是读经的基本意义。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民族的绵延不衰,关系在於人心之邪正清浊;欲使人心清正,则必须奠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国民的品行,是国家兴衰的征兆。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乃在於孔子教人凡事要“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因此,古人的心性修养、食衣住行、文事武备,乃至於日用器物等一切文采,都秉持著“文以载道”的原则,这是固有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我们过去的教育,即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以“明人伦、敦善行”为基本修持。

一般人只要研读其中任何一经,而接受其教化,就能有与众不同的气质,然后实现成己成物、造福社会的理想,这正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历久不衰的主要因素。

因此之故,古来即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之佳言传世。

“读经教育”就是让儿童高声朗诵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切经典,以此推及人生各个阶段及整个经典文化艺术的教育。

近十几年来,民间悄然兴起一股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风气。

有识之士和社会团体纷纷为传统文化和经典的推广奔走呼吁、出资办学。

自中华大地重开读经风气以来,由于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支持和参与,读经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

全国各地已经成立了数百家各类的读经推广机构,其中有国家级,省级的专业学术团体,有大学的人文学院、专业研究机构、学生社团,有民间书院以及各类的民间推广组织。

读经班分布在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分布在社区,少年宫,业余培训班中,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众多的家庭读经,成立了许多读经幼儿园。

读经已经从中文读经拓展到英文读经,音乐读经,美术读经,书法读经,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少年儿童,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儿童已逾八千万。

读经的儿童品学兼优,家长放心,老师满意,邻里称赞。

教育是“按照人性开发人性”的工程。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读经”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符合儿童的天性,而且符合教育原理,不仅不过时,而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普适性,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起点,且是培养中西文化会通人才的基础。

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儿童读经的顺序:儿童读经方法读经顺序第一级:《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第二级:《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级:唐诗、宋词、元曲第四级:《三字经》《千字经》《百家姓》。

读经的四要领:1、及早读,越早越好,最好是十三岁以前。

2、老实读,只是读。

3,大量读,基本标准:一天一百字,一字一百遍。

4,快乐读,前三个都做到了,就快乐了。

从第一级开始读,越读越简单,越读越快乐。

读经教育的三个要点:1,教育的时机,儿童期,十三岁以前。

2,教育的内容,人类最高的文化经典。

3,教育的方法,诵读。

读经的方法有音乐读经、美术读经、文字读经、书法读经等。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一个房子没有地基叫做什么?叫“豆腐渣”工程,对不对?那我们反思一下,假设我们的教育没有给孩子打地基,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孩子的地基,那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是教育上的“豆腐渣”工程?如果这样的话,还谈何让子成龙,让女成凤呢?那么什么是人的地基呢?我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都很重视教育,多数的家长都会让孩子去学钢琴、舞蹈、绘画等各种技能,以及奥数、英语这一类课程,但是对于孩子怎样做“人”,如何健全孩子的“人格”和“品德”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没有真正思考过,更没有认真去实践探索……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是在0-13岁之内完成的。

而这13年的早期教育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0-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完成60%;二是3-6岁完成大脑发育的80%;三是6-13岁基本完成大脑发育。

超过13岁,人脑发育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人的聪明程度就基本定型了。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教育应该在0-3岁完成,其次是3-6岁,最迟不能超过13岁。

但是儿童的早期教育却被大部分家长忽视了。

一些家长以为自己传给孩子优良的基因,孩子无需教育就能成才。

另一些家长认为随便教教,顺其自然就可以。

这些错误的想法让孩子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贻误孩子终生。

1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这正证明,一个有智慧的人,无不体会到,必须努力发扬中华文化,才能在未来的里程中,安然地度过艰难险阻,从而引领人类迈向光明灿烂的前途。

2003年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