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农历

合集下载

鬼节农历十月初一

鬼节农历十月初一

鬼节农历十月初一农历十月初一星期六小雨今天是寒衣节,这个节日是给死去亲人寒衣的,所以我们上坟去了。

我们带了好吃的东西有:酥饼、江米条、小面包、水果和肉等。

妈妈说这些是贡品。

摆好贡品,我们开始给爷爷烧纸钱,还有纸做的衣服、被子,这就叫做寒衣。

给爷爷上过坟,我们就去采花了,我们采的是菊花。

然后,我们再去给外婆上坟,我们把菊花在坟上给外婆放一点。

然后就去二姨和舅舅家玩,然后,我们就回家了,我们真开心啊!今天就是公历十一月十五日,农历十月一日,就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可能同学们都不是很清楚,但是老年人都知道:今天是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烧纸钱的日子。

活在阳世间的人们感觉到炎热了,活在阴世间的灵魂也可以感觉到炎热;阳世间的我们热了晓得拿钱回去消费,卖衣服御寒,而阴世间的亲人们只有等他们的子女给他们烧送寒衣和纸钱去过冬。

所以人们大都挑选在这一天之前就给阴世间的亲人们烧送寒衣和纸钱,不好使他们早点御寒。

十月一日,亦为送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走衣谣役,修建万里长城。

秋去冬去,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来衣御寒。

不料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掩埋在城墙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大喊,敬佩了上天,大哭好像了长城,找出了丈夫尸体,用增添的棉衣再次妆殓葬。

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今年的寒衣节刚好就是二十四节令的小雪。

但事实上这天没有下小雪而下了小雨,而且绵延了两三天。

雨并不大、不愁、气者。

一切都是那么悠闲,无可奈何你想要走进野外,体温体温新鲜空气,体会吕型伟桑泰七十年散记体会相同的生活,这会儿的田野安静、静谧,一片片,一行行枣树行子间有一些新绿不由自主地感动了你,那就是西北地区的越冬植物———油菜,在雨水的浇水后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摸了些油菜叶,这可是我们体会过的无上美味:用水一烫,一调。

春节的农历时间和主要风俗

春节的农历时间和主要风俗

春节的农历时间和主要风俗春节在不知不觉中即将到来,你知道春节的农历时间和主要风俗吗?今天店铺特意准备了一些春节的农历时间和主要风俗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春节的农历时间春节农历时间: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习俗办年货年货是过年前买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例如贵价的鲍参翅肚用来煮一顿好的饭菜,来慰劳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庆祝新年的来临。

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的年货放在全盒里,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

另外办的年货就是拜年时送的礼物,城市地区流行送巧克力、曲奇饼等,这是因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换桃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挂年画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扭秧歌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

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

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春节的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公历农历年月日计算公式

公历农历年月日计算公式

公历农历年月日计算公式公历农历年月日计算公式是许多人在处理日期问题时需要的基本知识。

公历是我们常用的日期计数方式,而中国的传统农历则是历史悠久的时间计算方式之一。

这两种计算方式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如何将它们互相转换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公历农历年月日计算公式。

1.公历转农历公历转农历的计算公式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借助农历日历手动查看或使用一些专业的工具软件。

但如果你只是需要大概地了解某公历日期对应的农历年月日,也可以使用简化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1)首先需要知道该公历年份的春节日期(阳历除夕),例如2022年春节是在2月1日,2023年春节是在1月22日。

(2)计算该公历日期到春节的天数差,并加上春节日期对应的农历月初一的天数即可,例如2022年5月1日对应的是3月初五(2月1日到5月1日相差90天,3月初一对应阳历2月1日,5月1日再加上4个月,故为3月初五)。

2.农历转公历农历转公历的计算公式较为繁琐,但一般应用较少,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基本的计算方法:(1)首先需要知道该农历年份的春节日期(阳历除夕),例如2022年春节是在2月1日,2023年春节是在1月22日。

(2)计算该农历日期到春节的天数差,并加上春节日期即可。

以2022年农历10月初一为例,该天距离2022年春节相差219天,而春节日期为阳历2月1日,因此10月初一阳历日期为3月11日。

总结:公历农历年月日计算公式对我们处理日期问题是非常实用的,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可以快速地将公历日期转化为农历日期,或者将农历日期转化为公历日期。

但由于涉及到一些数学公式和历法术语,初学者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逐步学习和掌握。

对于日常应用,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软件或者查询工具来快速地帮助我们完成日期转换的操作。

最忌讳房事的日子,你知道吗?

最忌讳房事的日子,你知道吗?

最忌讳房事的日子,你知道吗?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有许多记载养生与保健的医药书籍。

如《本草纲目》、《黄帝内经》。

中医自古注重养生,倡导锻炼身心、适量房事。

中医理论有说到:“一滴精,十滴血”,他们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人的气血生成依靠精气来化生,气血旺盛,可转生精,藏之于肾,因此有“精血同源”的说法。

因此;多欲则伤身,尤其是在阳火亢烈的九毒日同房,不仅伤身,还影响个人运势。

今天,要与大家一起探究的,就是中国民间最忌讳行房事的日子。

最忌讳行房事的日子一、雷鸣天气忌讳房事古时候人们把雷声当作神明的声音。

古语有言:“雷将发声,若有不戒其色,不正其容的人,生子不备(五官有缺陷,六根不足),必有凶灾”......等等。

因此,雷雨天气行房事,则属逆天时而犯淫欲的作法,属触犯神明,易遭晦气并会导致福寿减弱。

为此,在老一辈人眼里,还有一些信仰传统民俗观念的人群里面,都忌讳在雷鸣天气行房事。

二、月虚不行房事,日虚不行房事月虚指的是农历节气与天文历象里面“上弦月”的前几天。

日虚指的是天地变化形成阴风阵阵、风雨交加的日子。

这些时间段行房事,天地之间变化较大,对于养生不利,在这样的日子下,行房事容易影响健康运势。

三、头七日不行房事头七属于白事的日子,在民间习俗中,人过世后的七天里,过世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会在家里或生前喜欢的地方游荡。

而在宗教的说法上,男女之间的房事属于不洁净之事。

所以,家族有人去世,头七天内不宜房事,以免沾惹去世者的灵体或污浊气场,如不是自家亲属去世的除外。

四、九毒日不行房事九毒日,指的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这九天,俗称“天地交泰九毒日”。

另外需特别说明,农历十四为天地交泰日,加上之前所说九毒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忌讳行房事。

农历五月在民俗节气里亦称“毒月”,而毒月的九毒日是最伤身耗气损精元的日子,切忌行房。

古人在这些日子里通常会喝雄黄酒、插艾草来驱邪、祛晦气。

中国人不知道农历的由来?一部农历纪年法,半部中华历史

中国人不知道农历的由来?一部农历纪年法,半部中华历史

原创索彦聊诗词2021-01-04 22:06:00我国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历。

黄帝历据说是黄帝打败蚩尤,统一天下以后,命人制定的。

因此黄帝历的元年,就是黄帝继位的那一年,也就是西历的公元前2698年。

黄帝历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

不过在“古六历”之前,我国还有两种纪年的历法,分别称为太阳历和太阴历。

太阳历太阳历相传为伏羲氏所创,也称为甲历、上元历。

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采用“十杆测影法”,把一年平均分为十个月,每个月固定有36天。

这种纪年的历法,一直被彝族沿袭并传承下来,因此也被称为“彝族十月太阳历”。

不过,按照太阳历纪年,会有一个误差,就是每年少5天。

起初也许还没多大影响,但时间长了,则完全不能反映气候、季节的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安排。

太阴历由于太阳历的缺陷,后来女娲便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了更为准确的太阴历。

实际上这就是“女娲补天”传说的由来。

太阴历,又称为阴历、月亮历。

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把月亮圆缺一次,也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计算为一个月。

在太阴历中,可以准确反映潮汐变化,但却没有“年”的概念,因此也就没有一年四季。

干支历干支历,也叫星辰历、甲子历。

其实是在太阳历和太阴历的基础上,再以北斗七星作为参照物,把斗柄自东向西旋转一周,计算为一年。

同时,再把十天干、十二地加以两两搭配,形成60个不同的组合,用来对年、月、日、时进行标记。

在干支历中,60年为一个轮回,称为一甲子。

再把一年分成12等分,也就是12个月,这就是“十二月建”。

实际上,“古六历”就是“干支历”的雏形,或者完善过程中的历法。

而且“古六历”中,一年之始的算法也不同。

据《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具体就是:夏历建寅、殷历建丑、颛顼建亥,而周历、黄帝历、鲁历建子。

也就是说,夏朝是以农历正月(孟春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商朝时以农历腊月(季冬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秦朝(颛顼历)是以农历十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

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

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传统民俗那些你需要知道的民俗知识民俗[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娘在这日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这日的其他习俗主要有送穷,开市贸易,南方在这日祭财神。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元宵节][送孩儿灯] [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你知道吗农历十二月,月月有别称

你知道吗农历十二月,月月有别称

你知道吗?农历十二月,月月有别称正月。

又称早春,端月,嘉月二月。

又称酣春,花月,如月。

三月。

又称暮春,莺月,桃月。

四月。

又称初夏,梅月,麦月。

五月。

又称仲夏,榴月,皋月。

六月。

又称夏季,荷月,伏月。

七月。

又称新秋,瓜月,凉月。

八月。

又称中秋,桂月,壮月。

九月。

又称晚秋,玄月,菊月。

十月。

又称孟冬,露月,良月。

十一月。

又称仲冬,葭月,畅月。

十二月。

又称残冬,腊月,除月。

农历的每个月都有别称。

农历的四季是指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

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

因此,在传统农历历法中,正月、二月、三月又别称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又别称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又别称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又别称孟冬、仲冬、季冬。

同时,在民间老百姓根据寒暑、季节、习俗,又把农历的每个月演绎出了不同的别称。

比如:农历二月还有别称为丽月、仲月、酣月等,农历十一月还有别称为冬月、畅月、幸月、龙潜月等。

还有一种农历月份的别称是根据物候,主要是根据植物开花的季节命名。

比如:农历二月被称为杏月、农历三月被称为桃月、六月被称为荷月。

而七月是凤仙花开放的季节,也是瓜果成熟的季节,因此被称为巧月和瓜月。

农历月份的别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多,但是作为文化,它们不应该被忘记。

月份的别称你能说出几个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二月:杏月、丽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三月:桃月、绸月、季月、莺月、晚春、暮春四月: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初夏五月:蒲月、榴月、郁月、天中、仲夏、皋月六月:荷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七月:瓜月、巧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壮月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季秋、玄月、青女月、三孟秋十月:良月、露月、初冬、开冬、阳月、飞阴月十一月:冬月、畅月、葭月、仲冬、幸月、龙潜月十二月:冰月、腊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可能不知道的农历今天农历是几号,相信很多人不查日历是不知道的。

时至今日,对于远离农耕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农历的意义可能更多的在于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的假期是什么时候。

而对于农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历法,为什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哪个月大哪个月小,为什么有闰月,为什么说“十年碰不上个闰腊月”,农历如何臵闰,二十四节气又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说“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了”等等,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是全部很清楚。

之前虽然楼主也有过疑问,但却也从未深究过,直到不久前无意翻查资料,才发现农历原来如此牛逼。

一、公历是什么说农历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公历,说到公历其实是有一堆规则要介绍的,但因为这些规则大家都太熟悉了,没必要再废话,所以这里就大概说一下公历的起源吧。

现行的公历又称《格里高历》,是意大利一个名叫利里乌斯(Lilius)的哲学家在原历法上进行改良,经由罗马教皇格里高(Gregorius)在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正式颁行的一套历法。

而其在国内正式开始使用,则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

但辛亥革命后纪年仍采用民国纪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元纪年,全面与世界接轨。

说起《格里高历》这套历法,则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儒略历》。

《儒略历》是由一位名索西琴尼的古希腊天文学家经过计算得出,并由古罗马皇帝(实为独裁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即著名的凯撒大帝,《旧约》中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即指这位凯撒大帝。

)自公元前46年(西汉初元三年,汉元帝刘奭在位,即让昭君出塞的那位亲。

)起颁行的一套历法。

这套历法最初是规定一年共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逢4年一闰。

因为凯撒同学是7月生的,所以7月就以凯撒为名(拉丁文Julius,即现在英文的July)。

凯撒死后,他的继承人盖乌斯〃屋大维统一了罗马帝国,受封“奥古斯都(Augustus)”,并自称“第一公民”(实际上这些后来都成为皇帝的头衔)。

而“奥古斯都”死后,罗马元老院为纪念其功绩,将其列入“神”的行列,并将其逝世的8月改为“奥古斯都”(拉丁文Augustus,即现在英文的August)月。

为了使其与凯撒等同,又在2月里抽了1天,将8月改成大月。

后又为避免连续出现3个大月,便将大月往后各推一个月,这就形成了现在“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的大小月份的规定。

如果大家熟知现在的公历,就知道每逢百年如果年数可被400整除是不臵闰的。

但《儒略历》没有这个规定,因此到1582年(《儒略历》已实行1600余年)的时候,两至两分就已经和正确日期相差了10天出来,历法改革迫在眉睫。

为了消除这个误差,《格里高历》将《儒略历》四年一闰的制度,修正成现在的逢百年可被400整除则不臵闰。

并在实行后,由教皇下令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定义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中间有10天被强行抹除,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上消失的十天”。

修正后的《格里高历》平均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地球公转一回归年365.2421天已相差无几,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历。

二、农历是什么农历是我国自殷商时代起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数千年中一直延用的一套历法。

其主要特点是以月相盈缺来确定一“月”的终始,并通过设臵“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周期接近地球公转的一个回归年。

农历的一个平年是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是13个月,383天或384天。

比如2012年的农历是闰四月所以就有384天。

目前已知有记载的最早的农历是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古六历”(即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共六种历法,这几种历法的区别主要是岁首和四季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下文统称古六历)。

由于其定义一回归年为365年又1/4年,因此又称四分历,是四分历的一种。

其精度大约等同于西方的《儒略历》,但就算以最晚的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来计算,也要比《儒略历》早上百余年,而在这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历》就已经实行了数百年。

简单介绍一下“古六历”。

“古六历”的特点是以366年为一岁,在有闰月的时候通过“正闰余”来调整周期,另外闰月也同时用来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

这里所谓“正闰余”是指:一年有366天,比起一回归年的365又1/4天多出来约3/4天,把这3/4天称之为“岁之余”,而在闰月的时候,要把这多出来的“岁之余”给抹掉,即有“闰余成岁”(《千字文》: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

这里“闰”的最早意思其实是“减掉”,而非现在的“额外、加多”。

对于臵闰的时间则几朝各有不同(这也是古六历的主要区别),以商为例是以十二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十一月之后,而以秦为例则是以十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

但闰月之后都是新一年的开始,即所谓“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用闰月来确定一年的终始。

古六历之后,中国农历曾发生过一次比较大的变化,也称为农历的转折点,这就是西汉时期颁行的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是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汉武帝下令定改的一套的历法,也是现存最早的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

《太初历》之于古六历最大的改动是加入了二十四节气以定农时,并确定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这也是现在的农历有时被称为《夏历》的原因)。

同时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加入,又有了在“无中气”的月份的臵闰的规定,使得农历的月份与四季的配合更为合理。

再往后各朝各代虽然均有在时行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但大多都是在《太初历》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再无太大的改动。

尽管如此,在这之后还是出现了一些比较牛逼的历法,比如大宋《统天历》计算一回归年为365.2425年,与《格里高历》一致,但比《格里高历》早了近400年。

三、阳历阴历是什么可能在大多数人包括之前楼主的印象中,公历就是阳历,农历就是阴历。

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人们所谓的阴历指的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周期的历法,即“月亮历”,阴历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月”;而阳历则指的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周期的历法,即“太阳历”,阳历的一个周期就是一“年”。

这样看起来既然公历和农历都有“年”有“月”,那似乎应该都是“阴阳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现行的公历可以说是严格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臵年的,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公历是阳历,但公历的月份设臵是不是也和月亮盈缺有关连呢?公历是不是阴阳历呢?从公历那些大小月的规定以及皇帝乱改大小月的设定来看,肯定是没有的了。

事实上英语里month(月份),和moon(月亮)语出同源,并且一个月的长度也接近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周期,所以公历的“月份”确实也有“月”的意思,但由于其并不严格遵照月相盈缺,所以严格说公历并不能算作是阴历或阴阳历,只能算作是单纯的阳历。

而我大农历虽然经历过很多版本,很多修正,但有一点从头到尾一直都没有变过。

那就是农历的臵月。

农历以月亮运行一个周期为一个“朔望月”。

“朔”,月一日始苏也,即新月始苏的那天称之为朔。

而“望”,本意为月相之王,即满月之时。

所谓一个“朔望月”指的就是月相盈缺正好一个周期,即从一个“朔日” 到下一个“朔日”的一个周期,农历将每个朔日定为每月的一号。

而由于一个“朔望月”的周期大约是29.5天,所以农历一个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肯定看不到月亮,而十五肯定是月圆,所以农历是阴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

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太阳历”,因为“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太阳在黄道面上每运行15°所在的时间点,而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周期正好就对应了一个太阳年。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地方“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了”,因为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是农历中的“阳历年”。

所以我大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就是同时兼顾到了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一种历法,简单说,就是贼特么牛逼的一种历法。

四、农历的臵月农历与公历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臵月的方式。

农历是“严格”按照一个月相盈缺一个周期来臵月的,即农历的一个月其实是一个“朔望月”。

可能有很多人都把“朔望月”简单理解成月球绕地球公转一个天文周期,但实际上月亮绕地球公转的一个天文周期是27.32天,称之为一个“恒星月”,而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那究竟什么才是“朔望月”呢?而“朔望月”又为什么会和“恒星月”有这大约2天左右的误差呢?其实在上文中有提到过,一个“朔望月”其实指的是月相变化一个周期,即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或从一个“望日”到下一个“望日”之间的时间间隔。

而至于为什么一个“朔望月”不等于一个“恒星月”,那就要先大概说一下什么是“月相”了。

众所周知,月亮是不会发光的。

我们所观测到的“月有阴晴圆缺”,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太阳光的反射。

当月亮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由于月亮面对太阳的一面正好背对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亮的反光所以也看不到月亮,这就是“朔日”。

而相反的,当月亮运动到太阳和地球的延长线上的时候,由于月亮面对太阳的一面就是面向地球的一面,所以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就是“满月”,即“望日”。

如果地球是静止不动的,那么很显然一个“朔望月”就等于一个“恒星月”。

但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因,每当月亮从一个“朔日”开始绕地球旋转了360°之后,地球都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臵已有了变化,所以月亮要到达下一个“朔日”的时间点一般都要比一个“恒星月”稍长一两天。

农历之所以选择一个“朔望月”而不是一个“恒星月”做为一个月的周期,并不是因为“朔望月”更容易观测。

而是因为“朔”、“望”等月相变化通常和地球上的一些诸如潮汐、甚至地震海啸等都密切相关,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更有指导意义。

相反的其实如果以“恒星月”做为周期,那农历就可以简单的和公历一样了,算算最小公倍数就知道哪个月大哪个月小了。

而农历为了使这套历法更科学、更具实际意义,才以“朔望月”作为月的周期,这大大的复杂化了农历。

为什么用“朔望月”就会使农历复杂化,这就牵扯到农历大小月份的设臵了。

(P.S.:其实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早就观察到了“恒星月”的存在。

因为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约27.322天,天文学家观测的时候发现月亮每天要经过一个星区,大约二十八天就正好是一个周期。

而这每天的一个星区,就是著名的“二十八宿”,这里的“宿”,即意为“一夜”。

想想“二十八宿”是有多早吧。

另外,有意思的是,历法中常用的一个“回归年”和一个“恒星年”,由于“岁差”的存在也略有不同。

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如果现在有人还记得高中地理学过的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大定律”,那么应该知道行星公转的速度是不等恒的。

简单说就是地球在远日点(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的时候,转的比较慢,而在近日点(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的时候,转的比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