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转化方法
水稻转化方法

水稻转化方法1.愈伤组织的诱导选取成熟良好、饱满、无霉变的籼稻种子,用糙米机或人工方法去掉种子的内外粰,保留胚的完整性。
先用75%酒精消毒1 min,再浸泡于40% NaClO+0.1% Tween 20 溶液,并置于100 rpm的摇床上消毒30 min。
在超净工作台上,消毒后的去粰种子用无菌水洗涤5次以上,洗净后转移至装有无菌吸水纸的培养皿中吸干水分,再将去粰种子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
培养条件为32℃,持续光照(100 mole m-2 s-1)。
30天后即可得到较好的愈伤组织用于转化。
2.农杆菌的准备农杆菌选用水稻转化中常用的菌株Ag10。
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电激转化法转入农杆菌Ag10,选取阳性菌株,再将阳性菌株划线于含合适抗生素的YEB固体平板培养基中,于28 ℃暗培养3天。
3天后,用接种针挑取米粒大小的农杆菌震荡悬浮于装有100 mL AA 浸染培养基的150 mL灭菌三角瓶中,以此作为愈伤组织的农杆菌浸染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杆菌应充分分散,而且浓度不能太大(OD600=0.1),否则后续的脱菌效果不好。
3.愈伤组织和农杆菌的共培养挑取诱导30天并且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长出的水稻芽与种子去掉)浸泡于装有100 mL 农杆菌浸染液的150 mL灭菌三角瓶中(在加入愈伤前,先加入150ml的AS,使AA液中AS的浓度为30mg/L),摇动5min。
同时,在共培养基平板上预先垫1张无菌滤纸,用1 mL 的AAM浸染培养基打湿,并除去气泡。
然后将浸染5 min后的愈伤组织用无菌滤纸吸干,置于垫了滤纸的共培养基上于25℃黑暗培养3天。
4.农杆菌的洗脱将共培养3天后的愈伤组织置于250 mL锥形瓶中,先用无菌水洗涤4-5次,直至洗液清澈透明为止。
加入过滤灭菌的400 mg/L羧苄青霉素溶液适量,于摇床上100 rpm 震荡洗涤25 min。
然后倒掉洗液,继续用羧苄青霉素溶液洗愈伤3-5次,再加入适量羧苄青霉素溶液,于摇床上100 rpm 震荡洗涤25 min,然后倒掉洗液,继续用羧苄青霉素溶液洗愈伤3-5次,最后用无菌滤纸将愈伤组织吸干。
水稻 花粉管通道法

水稻花粉管通道法摘要水稻花粉管通道法是一种高效、实用的遗传转化方法,广泛应用于水稻遗传改良。
本文介绍了水稻花粉管通道法的原理、技术流程、优缺点以及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引言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遗传改良方法。
其中,花粉管通道法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遗传转化方法。
二、原理花粉管通道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受精卵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在花粉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花粉管会穿过卵细胞壁,与卵细胞融合。
此时,外源基因可以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精卵,并随受精卵的发育而表达。
三、技术流程1. 基因构建:首先,将目标基因与合适的载体连接,构建成表达载体。
2. 载体转化: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导入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中,获得转基因细胞或原生质体。
3. 细胞培养:将转基因细胞或原生质体进行培养,筛选出转化成功的细胞或原生质体。
4. 植株再生:将转化成功的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成植株,并进行表型鉴定和分子检测。
5. 遗传稳定性检测: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多代繁殖,检测其遗传稳定性。
四、优缺点1. 优点:花粉管通道法具有操作简便、转化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此外,该方法不需要组织培养和病毒载体等辅助手段,降低了实验成本和操作难度。
2. 缺点:花粉管通道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基因沉默现象、转化植株的遗传稳定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等。
此外,该方法对环境可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加强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
五、应用前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花粉管通道法在基因功能验证、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花粉管通道法技术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和安全性,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更加高效、实用的方法。
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和审批也将更加严格。
水稻的遗传转化

水稻的遗传转化1)种子消毒:用75%乙醇浸泡去皮的水稻种子1min(剧烈摇动),再用2.5%的次氯酸钠分别处理两次,每次15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后均匀铺于诱导培养基上,不宜过多,一个培养皿大概14-20粒。
2)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消毒好的成熟种子在诱导培养基上28℃暗培养25-28天。
待愈伤组织长至合适大小,在培养基中来回剧烈摇动几次,使一些小块愈伤从大的组织块上脱离,从中挑选光滑、淡黄色、较硬、大小在2-3mm的胚性愈伤,均匀铺放在继代愈伤培养基上,28℃避光培养7-8天,即可用于农杆菌转化。
3)农杆菌介导的水稻愈伤组织转化及共培养:刮取已活化3天的农杆菌,放入液体共培养培养基中,用力打散,置摇床摇培0.5-2h,使得菌液的OD600在0.1-0.15(0.125最宜)之间。
将挑选的愈伤组织小粒放入已加农杆菌的液体培养基中,轻轻摇动几次,放置15-20min。
倒去菌液,用无菌滤纸吸干均匀的铺在已加滤纸的共培养基中。
愈伤在共培养培养基中22℃条件下暗培养3天。
4)转化愈伤组织的选择培养:共培养后的愈伤先用灭菌水洗涤三次,后用含头孢500mg/L的灭菌水浸泡30min,期间轻轻摇动,之后用滤纸吸干,均匀铺放在选择培养基上,28℃暗培养10天,之后进行第二次筛选,挑选淡黄色、生长状态良好的愈伤,均匀铺放在含潮霉素和头孢的选择培养基中,28℃暗培养15天。
5)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挑选黄色、圆形的愈伤组织,均匀铺放在预分化培养基上,28℃暗培养7天。
之后挑选生长状态良好、淡黄色的胚性愈伤,放入分化培养基上,28℃光照培养30-60天左右,直至转基因小苗长出。
中间每隔25天左右将愈伤转移到新鲜的分化培养基上。
6)水稻的壮苗培养与移栽:将长出的小苗去掉周围的愈伤,在无菌条件下转移到1/2MS的壮苗培养基中,使根部浅插入培养基中,28℃光照培养(14h光/10h暗)。
当苗长至瓶口、约10cm以上时,打开瓶口所覆塑料膜,瓶内加入约1/3 的水,使苗暴露于空中炼化培养。
转基因水稻的原理

转基因水稻的原理
转基因水稻的原理是通过将具有特定基因的外源DNA导入到水稻细胞中,并使其正常表达,在水稻中产生所需的特定性状。
转基因水稻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基因选择: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来自同一物种或其他物种。
例如,选择具有抗虫性、抗草木得、耐盐碱等性状的基因。
2. 基因克隆:将选定的基因从其原始来源中克隆出来,通常使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扩增目标基因序列。
3. 插入载体:将目标基因插入携带基因转移所需的DNA片段的载体中。
常用的载体是冠状病毒、细菌或酵母等。
4. 基因转移:将插入载体的基因导入到水稻细胞中。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和基因枪转化等。
转化过程中,目标基因被导入水稻细胞的染色体中。
5. 基因整合和表达:插入的基因在水稻细胞中整合到染色体上,并在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中被正常复制和遗传。
转基因水稻的这些细胞和后代可以继续表达改良后的特性。
6. 选育和鉴定:基于获得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进行纯系选育和鉴定,确保其稳
定性和所需特性的遗传传递。
通过这些步骤,转基因水稻可以获得具有所需特性的水稻品种,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抗逆性、增加产量等特性,进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
水稻遗传转化体系Protocol

水稻遗传转化体系ProtocolIntroduction1.水稻的遗传转化研究历史与现状20 世纪80年代末, 水稻的遗传转化首获成功。
1988 年, 3 个不同的研究小组以水稻原生质体为受体,采用“电击法”或“PEG 介导法”等方法将外源3]。
1991 年, 基因枪转化的方法在水稻中基因导入到水稻中并获得再生植株[1~获得成功[4],随后成为水稻遗传转化的常用方法之一。
1993 年,Chan 等人[5]首先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了转基因水稻。
Hiei 等人[6]以水稻成熟种子诱导的愈伤为受体, 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粳稻高效转化体系, 使得农杆菌介导法逐渐成为了水稻转化最常用的方法。
此后, 粳稻的转化方法被进一步优化, 使粳稻的遗传转化周期大幅缩短[7]。
虽然Hiei等[6]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使得粳稻的转化不再困难, 但是许多籼稻的转化依然存在障碍, 主要是转化效率低下。
因此, 一些研究者对籼稻的转化体系进行了一些优化, 使得籼稻的转化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8,9]。
最近, Hiei 和Komari[10]发表了一个粳稻和籼稻均适用的农杆菌高效转化的方法.根据他们的结果, 采用幼胚作为外植体, 籼13 个稻的转化可以在两个半月内完成,且转化效率非常高(一个幼胚可以得到5~独立的转化植株)。
2. 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研究与应用[11]a.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于水稻最主要的害虫——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在水稻中尚未发现有效的抗性种质资源. 目前,最有希望和前途的方法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把外源抗虫基因引入水稻中创造出新的抗虫品种。
虽然水稻中已经发现和鉴定了19 个抗褐飞虱的基因[12], 但是由于褐飞虱有多个生物型且易产生变异, 抗性品种往往推广数年后就会失去抗性。
b. 转基因抗病水稻见抗水稻病毒研究c. 转基因抗旱水稻d. 转基因营养高效利用水稻e. 转基因优质水稻f. 转基因高产水稻g. 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3.转基因技术在水稻抗病毒基因工程上的应用随着RNA干扰技术(包括siRNA和miRNA介导的RNA干扰)在抗病毒18 ],结合RNA干扰技术和水稻遗传转化技术基因工程上的广泛研究和应用[13~来研究水稻,获得对水稻病毒高抗的品系越来越受研究人员的重视,成为国内外水稻病毒研究的热点。
水稻遗传转化步骤

实验流程:种子灭菌(ms+, 28天,暗培养,28℃)---愈伤继代( ms,7天,28℃自然光照)--转化共培养(co,暗培养3天,上面放一层滤纸19℃,很重要!)---第一次选择(S500,暗培养15天,28℃)---第二次选择(S500,暗培养15天,28℃)---第三次选择(选抗性愈伤,S250,暗培养7天,28℃)---预分化(m,暗培养8天,28℃)---第一次分化(f,先暗培养2天,28℃,后光照13天)---第二次分化( f,光照15天)---壮苗(1/2,光照,时间不定)种子灭菌:(1)用75%酒精泡5分钟,倒出酒精,加2.5%次氯酸钠摇10分钟以上(2)倒出次氯酸钠,再加2.5%次氯酸钠15-20分钟,猛烈摇动,在超净台上倒去次氯酸钠,用灭菌水洗10次以上,然后放于滤纸上吸干,接种于ms+培养基。
共培养处理:种子愈伤处理28天左右,挑优质愈伤继代培养一次,挑颗粒用农杆菌浸泡15分钟,共培养三天后,挑无褐色愈伤颗粒,用灭菌水洗三次,放入NBL中,摇床摇2小时(200rpm),滤纸吸干后放入筛选培养基S中。
培养基配制;接种培养基(ms+)MS大量,微量,有机,2,4-D(2mg/L)Fe-EDTA,肌醇(0.1g/l),蔗糖30g/l, 脯氨酸2.8g/l, 水解酪蛋白0.3g/l, phytagel3g/l接种继代培养基(ms)MS大量,微量,有机,2,4-D(1mg/L)Fe-EDTA,肌醇(0.1g/l),蔗糖30g/l,Phytagel 3g/l共培养培养基(co,pH5.3)N6大量,B5微量,B5有机,2,4-D(1mg/L)Fe-EDTA,硝酸银1ml/l,肌醇(0.1g/l),蔗糖30g/l,葡萄糖10g/l,phytagel(3g/l),灭菌后加AS20mg/lNBL:就是co加上头孢500mg/l,不加AS选择培养基S500N6大量,B5微量,B5有机,2,4-D(1mg/L)Fe-EDTA,硝酸银1ml/l,肌醇(0.1g/l),蔗糖30g/l, 脯氨酸0.5g/l, 水解酪蛋白0.3g/l, phytagel3g/l灭菌后加头孢500mg/l,潮霉素50mg/l抗性愈伤继代培养基(S250)N6大量,B5微量,B5有机,2,4-D(1mg/L)Fe-EDTA,硝酸银1ml/l,肌醇(0.1g/l),蔗糖30g/l, 脯氨酸0.5g/l, 水解酪蛋白0.3g/l, phytagel3g/l灭菌后加头孢250mg/l,潮霉素50mg/l成熟培养基(m)N6大量,B5微量,B5有机,NAA1mg/l,Fe-EDTA,肌醇(0.1g/l),蔗糖30g/l, 脯氨酸0.5g/l, 水解酪蛋白0.3g/l, phytagel3g/l灭菌后加头孢250mg/l,潮霉素50mg/l,ABA3mg/l,BA2mg/l分化培养基(f)N6大量,B5微量,B5有机,NAA0.5mg/l, Fe-EDTA,肌醇(0.1g/l),蔗糖30g/l,水解酪蛋白0.3g/l, phytagel4.6g/l灭菌后加BA3mg/l壮苗培养基(1/2)MS大量,微量,有机,Fe-EDTA,肌醇(0.1g/l),蔗糖30g/l,Agar5.8g/l 注:2,4-D浓度为2mg/l,溶于0.1NNaOH或酒精硝酸银浓度为0.85mg/ml,避光保存。
水稻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6): 843-853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307001郭涛, 沈任佳, 王加峰. 水稻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4(6): 843-853.GUO Tao, SHEN Renjia, WANG Jiafeng.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f ric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6): 843-853.特约综述水稻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郭 涛 ,沈任佳,王加峰(华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42)摘要: 介绍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为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从生物介导转化法和非生物介导转化法2类方法出发,介绍各种转化方法在水稻上的首次报道和重要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生物介导转化法中,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转化法通过侵染种胚、稻穗、愈伤组织和茎尖进行转化,种胚及其诱导的愈伤组织作为材料的转化体系较为成熟,稻穗和茎尖转化法则操作简便、转化再生周期短;此外,有研究尝试用根瘤菌Sinorhizobium和Rhizobium以及附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转化水稻。
非生物介导转化法中,物理方法转化法(基因枪法、电击法、花粉管通道法和显微注射法)是较为传统的转化方法,基因枪法应用较为成熟,花粉管通道法则取得较多育种成果;介质介导转化法中,纳米材料的应用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发展可从转化材料的筛选和优化介导转化的载体入手,同时将转化体系和DNA-free、单倍体诱导等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安全性,缩短转化再生周期。
水稻遗传转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农杆菌介导法在水稻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从而实现基因功能的验证和水稻性状的改良。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材料:水稻品种为南桂占,农杆菌菌株为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目的基因(GFP基因)载体为pBI121。
2. 试剂:农杆菌转化培养基、抗生素、潮霉素、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等。
3.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的克隆:将GFP基因从质粒载体pBI121中切出,插入到农杆菌载体pBin19中,构建重组载体pBin19-GFP。
2. 农杆菌的活化:将农杆菌菌株EHA105接种于YEB培养基中,在28℃条件下培养过夜。
3. 农杆菌转化:将活化后的农杆菌与重组载体pBin19-GFP混合,用涂布法将混合液涂布于农杆菌转化培养基上,28℃条件下培养2-3天。
4. 水稻叶片的消毒:将水稻叶片用70%酒精浸泡30秒,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然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5. 农杆菌侵染:将农杆菌转化菌液滴加到水稻叶片上,用无菌滤纸轻轻擦拭叶片,使农杆菌均匀分布在叶片表面。
6. 愈伤组织诱导:将侵染后的水稻叶片放入农杆菌转化培养基中,28℃条件下培养5-7天,诱导愈伤组织形成。
7. 抗性筛选:将愈伤组织转入含有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28℃条件下培养3-4周,筛选出转化成功的愈伤组织。
8. 转化植株再生:将筛选出的转化愈伤组织转入再生培养基中,28℃条件下培养2-3周,诱导再生植株。
9. 抗性鉴定:将再生植株种植于田间,对植株进行潮霉素筛选,筛选出抗潮霉素植株。
10. PCR检测:对筛选出的抗潮霉素植株进行PCR检测,验证GFP基因是否成功导入水稻基因组。
四、实验结果1. 目的基因的克隆:成功构建了重组载体pBin19-GFP。
2. 农杆菌转化:农杆菌转化效率较高,大部分叶片出现愈伤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转化方法水稻转化(来自文献/content/nt36q44450563406/fulltext.pdf) For rice transformation, mature rice seeds were de-husked and sterilised with 3% sodium hypochlorite (30 min). The seeds were thoroughly washed three times with sterile distilled water and transferred onto MS basal medium (Murashige and Skoog1962) containing 500 mg/l proline, 300 mg/l casein hydrolyte, 2 mg/l 2,4-dichlorphenoxy acidic acid (2,4-D) and 30 g sucrose, for 1 week. The freshly induced calli were dipped in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GL1 strain) and transferred onto NB medium (N6 macro-elements, B5 micro-elements) containing 500 mg/l proline, 300 mg/l casein hydrolysate, and 30 g sucrose. After co-cultivation with Agrobacterium (no dim light, 28℃, 2 days), the calli were transferred onto NB medium containing 2 mg/l 2,4-D, 120 mg/l G418, and 500 mg/l Cefotaxime. The resistant calli were subcultured on fresh plates at 2-week intervals for 4 weeks, and then transferred onto MS medium containing 0.2 mg/l anaphthalene acetic acid (NAA), 3 mg/l 6-benzylaminopurine (6-BA) and 150 mg/l G418 until shoots regenerated. Shoots were transferred onto 1/2 MS medium containing 0.5 mg/l NAA for rooting and further growth. The transgenic plants were grown inthe field or at 28℃ under a 16/8 h light/dark cycle in the greenhouse.配置1升诱导培养基:1.水解酪蛋白300 mg/L2.谷氨酰胺500 mg/L3.脯氨酸500 mg/L4.肌醇100 mg/L5.蔗糖30g/L6.PHytagel 2.6 mg/LN6大量50毫升,B5微量5毫升,B5维生素5毫升,铁盐毫升,2,4-D母液2毫升,pH 5.85.1水稻转化受体的准备5.1.1水稻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取开花后12-15天左右的水稻幼穗脱粒,用清水漂去秕粒,用70%乙醇浸泡1-2分钟,然后用加有几滴Tween20的1.25%的次氯酸钠溶液(活性氯含量为1.25%)浸泡90分钟,进行表面灭菌。
(灭菌时要经常搅拌)用无菌水冲洗3-4次,沥去水备用。
在无菌滤纸上用镊子和刮牙器挤出水稻幼胚置于固体诱导培养基(NB培养基)上,26℃暗培养诱导愈伤组织。
约5-7天后剥下愈伤组织,转入新鲜配制的继代培养基(NB培养基)上,在相同条件下继代培养5天左右,用于共培养。
5.1.2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去壳的水稻成熟种子先用70%乙醇浸泡1-2分钟,然后用0.1%升汞浸泡30分钟,进行表面灭菌(最好在摇床上进行),无菌水冲洗3-4次,再将种子放在无菌滤纸上吸干水分后,放在成熟胚愈伤诱导培养基上,26℃暗培养。
约10-15天后,剥下成熟胚盾片长出的愈伤组织,转入成熟胚继代培养基上,在相同条件下继代培养。
以后每两周继代培养一次。
挑选继代培养4-5天、色泽淡黄颗粒状的愈伤组织共培养。
成熟季节的天气;颖壳和种皮表面没有麻点(病斑);按成熟度分开(青米优于完熟米)注意:粳稻不适宜用NaClO灭菌。
5.2农杆菌的培养将含有目的基因载体的农杆菌EHA105在含有50mg/L Kanamycin的YM平板上划线,28℃黑暗培养2-3天,用一金属匙收集农杆菌菌体,将其悬浮于共培养CM液体培养基中,调整菌体浓度至OD600为0.3-0.5,加入AS,使AS终浓度为100mΜ,即为共培养转化水稻用的农杆菌悬浮液。
5.3水稻愈伤组织与农杆菌的共培养挑选状态较好的继代到一定时间的水稻愈伤组织放入无菌三角瓶中,然后加入适量农杆菌悬浮液(至少保证有足够的菌液与材料接触),室温放置20min,并不时晃动。
取出愈伤组织,在无菌滤纸上吸去多余菌液,随即转移到铺有一层无菌滤纸的固体共培养基上(将诱导愈伤和继代培养时始终紧贴培养基的那一面依然朝下放置,愈伤应摆放整齐,相互之间最好不要叠放),26℃黑暗培养2-3天。
仔细挑选无菌、状态较好(继代培养4-5天、色泽淡黄、颗粒状)的愈伤组织放入100ml无菌三角瓶中,加入适量农杆菌悬浮液,室温放置20min,并不时晃动。
倒掉菌液,将愈伤组织放在无菌滤纸上吸去多余菌液,随即转移到铺有一层无菌滤纸的固体共培养基上,25℃黑暗培养2-3天。
5.4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将共培养后的愈伤组织(也可以水洗除菌后)放在含有50mg/lHygromycin 的筛选培养基上,26℃暗培养14天,转到新鲜配制的筛选培养基上继续筛选14天。
大部分愈伤组织在筛选后10天左右褐化,然后在褐化组织的边缘重新生长出乳白色的抗性愈伤组织。
现象:愈伤组织在选择培养基上出现脓状现象,导致培养失败。
减少菌量和共培养后水洗并不能消除这一现象。
对策:需要从两方面把关:从继代培养开始,精心挑选愈伤组织,杜绝染菌的愈伤组织。
另一方面,严把农杆菌关:农杆菌不应该多次传代,坚持用单菌落的农杆菌划线。
5.5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从经两轮筛选后长出的抗性愈伤组织中,挑选乳黄色致密的抗性愈伤组织转至含有50mg/L Hygromycin的分化培养基上,先暗培养3天,然后转至15h/d光照条件下培养,一般经过15-25天左右,有绿点出现。
30-40天后进一步分化出小苗。
从经两轮筛选后长出的抗性愈伤组织中,挑选乳黄色致密的抗性愈伤组织转至含有50mg/l hygromycin B的分化培养基上,先暗培养3天,然后转至15h/d光照条件下培养,一般经过15-25天左右,有绿点出现,30-40天后进一步分化出小苗。
只要愈伤组织的质量符合要求,预分化并非必需。
我们省略了预分化,将抗性愈伤组织直接转到分化培养基上,不但节省了能源、昂贵的hygromycin B和ABA,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使转基因的时间缩短了10天。
5.6生根、壮苗和移栽当抗性愈伤组织分化的芽长至约2cm时,将小苗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两周左右。
选择高约10cm、根系发达的小苗,用温水洗去培养基,在温室内移栽入土。
水面以不淹没小苗为度,如果天晴,需要遮荫到小苗成活(以吐水为准)。
A,再生的转基因苗要适时移到生根培养基上,保证转基因苗在试管中生长正常。
B,对过于细小的苗通过剪根、剪叶和再次转培,使转基因苗强壮。
C,选苗高约10-15cm,根系旺盛的试管苗,选择时机直接移栽入土。
D,平整土地,保持水位,适当遮阴。
1,试管苗根系发达,株高约10cm2,选择天气:春夏季选阴天、傍晚移栽;冬季选晴天移栽,连续阴雨天不适合移栽3,洗根时的水温要与土温基本一致4,洗根和移栽时不要将成丛的试管苗分开5,平整土地,控制水面,水不能淹没植株培养基(1)LB培养基Trypton10g/L Y east extract5g/L NaCl10g/L Agar15g/L pH 7.0(2)YM培养基KH2PO40.5g/L Mannitol10g/L L-Glutamine2g/L NaCl0.2g/L MgSO40.2g/L Y east extract0.3g/L Agar15g/L pH 7.0(3)NB基本培养基KNO3 2830 mg/L(NH4)2SO4 463 mg/LKH2PO4 400 mg/LMgSO4.7H2O 185 mg/LCaCl2.2H2O 166 mg/LFeSO4.7H2O 27.8mg/LNa2EDTA 37. 5 mg/LMnSO4.4H2O 10 mg/LH3BO3 3 mg/LZnSO4.7H2O 2 mg/LNa2MoO4.2H2O 0.25 mg/LCuSO4.5H2O 0.025 mg/LCoCl2.6H2O 0.025 mg/LKI 0.75 mg/L盐酸硫胺素10 mg/L盐酸吡哆醇 1 mg/L烟酸 1 mg/L肌醇100 mg/L水解酪蛋白300 mg/L谷氨酰胺500 mg/L脯氨酸500 mg/L蔗糖30,000 mg/LPHytagel 2.6 mg/LpH 5.8(4)水稻愈伤诱导及继代培养基(粳稻)NB2,4-D0.002g/L L-Glutamine0.5g/L Proline0.5g/L Casein0.3g/L Sucrose30g/L Gelrite 2.6g/L pH 5.8(5)共培养培养基NB基本培养基(不包括谷氨酰胺和脯氨酸,加10克葡萄糖/升) 2,4-D 2 mg/L肌醇 2 mg/LpH 5.5-5.2AS(acetosyringone,乙酰丁香酮) 100µM 10-20毫克/升注释:AS于用前溶化的培养基放至55℃左右时加入;共培养液体培养基中不加2,4-D。
(6)抗性筛选培养基NB基本培养基2,4-D 2 mg/L cefotaxine(头孢霉素) 500 mg/L hygromycin B(潮霉素) 50 mg/LpH 5.8二筛时可适当降低头孢浓度。
(7)水稻分化培养基(粳稻)NBBA0.002g/LNAA0.0005g/LSucrose30g/LGelrite 3.5-2.6g/LpH5.8还要加头孢300毫克/升潮霉素50毫克/升,增加培养基的硬度和渗透压,山犁醇30克/升(8)水稻长根壮苗培养基(粳稻)1/2 NB无机盐1/2 B5有机Sucrose10-15g/LGelrite 2.6g/LpH 5.8(9) 20×N6大量元素母液KNO356.6g /L(NH4)2SO49.26g /LKH2PO48g /LMgSO4. 7 H2O 3.7g /LCaCl2.2H2O 3.32g /L(10)100×B5有机母液Inositol(肌醇)10g/LNicotinic Acid(VB5)100mg/LPyridoxine(VB6)100mg/LThiamine(VB1)1g/L注意:棕色瓶4度保存,每次配100毫升为好,肌醇在配培养基时直接加到培养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