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史(亦庄支派)
赵氏总谱顺公后裔

赵氏总谱顺公后裔第一篇:赵氏总谱顺公后裔天水郡赵氏总谱赵氏同通公支系士先后裔赵根声支派族谱黔西新仁乡赵氏家谱赵品章后裔赵根声支派公元前十七世纪,商灭夏,汤王改国号为商,季费玄孙费昌保汤王有功,封费昌为上卿官,费昌公的五世孙仲容辅佐朝有功,封于天水郡。
仲容长子名启,启子名升,升奔投周王,升次子孟增,孟增更名狼皋生子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事周穆王有功受封于赵,把山西圹改为赵成,至此,我族定姓为赵,千秋万代,永不更改,有诗为证:(赵氏源流诗)颛顼流传伯盖裔,伯益事舜始姓赢。
益公助禹功劳大,开通九州有声明。
禹王受政把夏保,子孙佐朝封为卿。
费昌夏台把汤保,汤王灭夏改国号、昌公为卿把商保,裔孙伴架随王朝。
传至五世孙仲容,佐朝有功封天水。
天水仲容生二子,长名启公次恶来。
启公事商纣王害,武王灭纣杀恶来。
启子名升奔周王,来嗣非子住于邱。
升公三世孙造父,非子养马号赢奏。
造父事周功劳大,受封山西名赵成。
永不更易为赵氏,千秋万代到而今。
子孙繁衍千奕世,代代谨记二十六。
我族自得姓之造父,迄至周末,夙祖以前,约四百余年,已两兴两衰,当威、衰、盾、穿、朔时,世为晋卿。
操之大权,其荣宠已可想见。
朔因事成公,与屠岸贾有仇,枉奏欲灭赵,围攻下官、杀去三百余口,赵氏基本灭族,因赵塑之妻乃晋成公之女,是公主,身怀遗服子赵武,拘禁待生杀之,所幸韩厥与公孙杵臼至交,将程婴之子替换成赵武匿于孟山,谋存赵孤,历尽艰险,十五年后,因韩厥而武立,复事悼公、复仇、反攻岸贾,戮其户,夷其族,屠氏灭。
赵氏兴,自赵武祖之后,传至嘉祖国灭,嘉祖长子赵陀奔粤为龙川令,嘉祖之次子公辅助西戎(陕西省),由此分为两支,我祖陀公传至赵典祖以下,世系又分为两支,至此我族赵氏分为皇室系,清献系,高峰系三支。
我皇室支系,先世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积德累仁,后世跟踪继承,子孙繁荣昌盛。
公元1279年宋亡,吾祖赵敏,匡胤祖之第十一代孙随侄帝昺于临安(杭州),奔岸山(福建),播越海滨,昺帝溺海,宋亡,敏祖登岸潜宋,逃到南京应天府,荆山下姚公家中隐避,蒙姚公以女许配,从此敏公身有依,遂改名赵焜,焜生子名继宗,继宗生成美,成美娶田氏迁居南京凤阳府,寿州县,白马街柳树巷,三擒井,生九子,即九子九将军,我祖德权更名德胜封为梁国公,娶常氏生子赵席(赐)名颙,留守滇黔之始祖也。
赵氏族谱图(杜家支派)

第五世赵茂
六世
十三世
赵尚德字
若人配张氏生一子
赵尚仁配吕氏生二子
四世
赵门善配张氏生一子葬杜家村东北徒居杜家
赵门德配任氏生一子葬同兄
第八十
赵友配牟氏生一子葬从父
十五世
赵永字賓虞配张氏生二子葬从父
永
赵起進止
十六世
赵起发止
赵起盛配曲氏生二子
起盛
赵尚德字若人配张氏生一子
赵尚仁配吕氏生二子
葬龙虎山后立碑
赵二德止
第十二世赵宏白
赵福字禄阶配李氏生二子葬小寨子沟
赵学赴口外后附
第十三世赵福
赵门善配张氏生一子葬杜家村东北徒居杜家
赵门德配任氏生一子葬同兄
第十四世赵门善
赵永字賓虞配张氏生二子葬从父
赵友配牟氏生一子葬从父
第十五世赵永
赵起发止
赵起盛配曲氏生二子
赵起進止
第十六世赵起盛
赵克昌
配王氏生二子
继配王氏生二子,共有四子
第六世赵尚仁
七世
赵藻配刘氏生一子
赵苍配于氏生一子
第七世赵藻
八世
赵铎配崔氏生一子
第八世赵铎
赵捷配曹氏生二子
第九世赵捷
赵從新配祁氏生三子
赵明新配?氏生二子
第十世赵從新
赵湘配于氏生一子葬北老茔徒居城东院下
赵洸失系
赵渤配刘氏生二子葬北老茔徒居文山后
赵大失考
赵江止
第十一世赵湘
赵宏白配?氏生二子
赵宏進配孙氏生三子
赵培生配于氏生四子一女
赵佩龙配董氏生三子一女
赵佩凤配张氏生三女
赵佩虎配杜氏生一子一女
第二十世
赵添辈不详
赵氏家史(亦庄支派)

赵氏家史(亦庄支派)赵氏家史(北京亦庄支派)赵氏家史,(寻根记实)。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老家。
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后代。
赵均用(原名赵君用)1323年—1378年,安徽省萧县人。
起义失败后,在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孙家夼村隐姓埋名。
娶隋氏为妻,生五子,务农终老山东。
孙家夼村,有1000多户人家,孙姓是村中大户。
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得到孙姓人的帮助,现在孙家夼传有孙赵不分家的说法。
赵均用后代迁居赵疃村,夼里村,上夼村,文山后村、杜家村、榆疃庄村等,在赵疃村扎根落户。
现在赵疃村,有800户人家。
百分之九十五为赵姓。
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发源地,是最大的居住地,根据地。
我们这一支赵姓是赵均用第十一世孙,赵湘,赵渤,兄弟二人,从赵疃村迁居到文山后村定居。
赵湘从文山后村迁居到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院下村定居。
第十四世孙赵门善迁居,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杜家村定居。
杜家村有600户人家,杜姓是村中大户,于姓是大户。
赵姓只有几户人家。
杜家村是我们这支赵姓的老家。
有一部分赵姓从第十八世孙和十九世孙开始从杜家村迁居到北京定居落户。
到现在大约有100年的时间了。
近百年来几代人都没有回过老家,和老家失去了联系有几十年了。
对老家的事情都不知道。
第一次去老家是2012年10月18日我从乳山租了一辆车去赵疃村和杜家村。
第一次去赵疃村看到了家乡的土地,一切都很亲切。
看到老家的人都很亲切。
山东人实在民风淳朴。
找到了第二十世赵路平叔叔家。
看到了家谱。
才知道我们这一支在杜家村。
我又来到杜家村。
我从村民了解到,姓赵的只有几户人家。
据赵疃人说,赵氏家谱是在赵均用,四世,五世以后才有家谱,以前没有家谱。
我们这一支是第十一世从赵疃村迁到文山后的。
是由赵湘赵渤弟兄两个。
赵渤落户文山后,赵湘从文山后迁到城东院下,是康熙年间,到现在有了300多年了。
文山后这一支人丁兴旺。
有几百户了,是村中大户。
我们这支300多年到现在才有十几户。
2018赵氏家谱大全!(完整体例)赵家人快收藏吧!

2018赵氏家谱大全!(完整体例)赵家人快收藏吧!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谱、谱录、谱碟、世碟、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统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清芬录家传薄世恩录先德传族谱图谱志略大同谱、大成谱、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救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谧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赵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原始姓赵(凤的传人)东夷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因人口繁衍,大部分向东南迁至山东泰山一带,再沿东南海岸分布于江浙地区,迁涉中分为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鸟夷是赵姓先祖氏族。
《禹贡》载冀州:“鸟夷皮服”,郑玄释为:“东方之民捕食鸟兽者”,颜师古释为“居在海曲、被服穹然象鸟”,童书亚指出“以鸟为图腾的部族”。
故鸟夷是善于捕鸟为食,并以鸟羽为衣饰,还模仿各种鸟叫诱鸟入网、或用弓箭射鸟的氏族。
姓氏略考 赵姓 家谱文献 2

姓氏略考赵姓家谱文献2仙居赵王合谱,(清)赵文官等纂修,清朝光绪六年庚辰(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八卷、第十三卷、第十五卷、第十七~十九、卷末。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仙居赵王合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白杨山下赵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白杨山下赵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邑城上市赵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光绪九年癸未(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合肥北乡赵氏创修支谱四卷,(民国)赵文彬纂修,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勤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阴、常熟暨阳章卿赵氏宗谱三十卷,(清)赵毅含等纂修,清朝光绪九年癸未(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阴石桥赵氏宗谱,(清)赵汝明、赵汝洪纂修,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诚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十七~二十卷、卷首。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进西盍赵氏族谱十二卷,(清)赵禄保等纂修,清朝咸丰八年戊午(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进西盍赵氏族谱十二卷,(清)赵禄保等纂修,清朝咸丰八年戊午(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进青山赵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民国)赵育纂修,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崇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青浦县赵氏家谱一卷,(民国)赵鸿书纂修,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求赵氏家族所有的辈分表

求赵氏家族所有的辈分表赵氏的排辈不都是一样的,支派很多,每个指派有自己的字辈,在网上应该有这就是湖南资阳赵氏字辈:旧派:“尤宜孝思彦荣止启民天立志希先哲敦修尚世贤”,已废;新派:“剑垂徵远大继述定昭宣盛德乡邦仰芳名□策传”;今派:“祖训良昭显家传善继承文章诒盛业功德振芳声”。
湖南益阳赵氏琴鹤堂字辈:旧派:“万学成世正永远立朝纲忠良维国本祖德发祥光”;新派:“大启崇先绪鸿章锡庆长贤能开鼎甲盛烈佐隆昌”。
河南西平赵氏字辈:“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河南濮阳郎中乡赵屯村赵氏字辈:“中德永开良玉树腾光远廷顺仲殿汉(底)文华志尚贤永廷国恩春兴士克安泰隆盛利昌明、同福临东江轩”。
河北南宫赵氏字辈:“……余庆堂”。
山西沁水赵氏字辈:“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浙江慈溪鸿庄赵氏字辈:“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浙江乐清赵氏字辈:“……齐洪典章顺”。
云南赵氏一支字辈:“振国廷相连此德全家兴世开宏恩”。
北京门头沟区琉璃渠镇赵氏字辈:“福德碧大朝廷的山东青州到广西”。
山东蒙阴赵氏字辈:“……振就京树英元”。
山东沁水赵氏字辈:“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山东永平乐亭赵氏字辈:“延顺仲殿汉(底)文华志尚贤同福临东江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永廷国恩春兴士克安泰隆盛利昌”。
山东青州赵氏字辈:“福德碧大朝廷方元玉绅益善守吉瑞纪乃密子言欢瑟开昌世恩鸿深卿维仪”。
山东青州赵氏字辈:“福庭宗碧大景文世朝廷奇廷顺立朝玉绅益世贵寿长年玉德文元开山东小云南赵氏字辈:“永廷国恩春兴世克安泰隆盛利昌明”。
山东临沂赵氏字辈:“……化传华景振福”。
广东潮州赵氏字辈: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魏王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赵氏总谱顺公后裔(活动za)

天水郡赵氏总谱赵氏同通公支系士先后裔赵根声支派族谱黔西新仁乡赵氏家谱赵品章后裔赵根声支派公元前十七世纪,商灭夏,汤王改国号为商,季费玄孙费昌保汤王有功,封费昌为上卿官,费昌公的五世孙仲容辅佐朝有功,封于天水郡。
仲容长子名启,启子名升,升奔投周王,升次子孟增,孟增更名狼皋生子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事周穆王有功受封于赵,把山西圹改为赵成,至此,我族定姓为赵,千秋万代,永不更改,有诗为证:(赵氏源流诗)颛顼流传伯盖裔,伯益事舜始姓赢。
益公助禹功劳大,开通九州有声明。
禹王受政把夏保,子孙佐朝封为卿。
费昌夏台把汤保,汤王灭夏改国号、昌公为卿把商保,裔孙伴架随王朝。
传至五世孙仲容,佐朝有功封天水。
天水仲容生二子,长名启公次恶来。
启公事商纣王害,武王灭纣杀恶来。
启子名升奔周王,来嗣非子住于邱。
升公三世孙造父,非子养马号赢奏。
造父事周功劳大,受封山西名赵成。
永不更易为赵氏,千秋万代到而今。
子孙繁衍千奕世,代代谨记二十六。
我族自得姓之造父,迄至周末,夙祖以前,约四百余年,已两兴两衰,当威、衰、盾、穿、朔时,世为晋卿。
操之大权,其荣宠已可想见。
朔因事成公,与屠岸贾有仇,枉奏欲灭赵,围攻下官、杀去三百余口,赵氏基本灭族,因赵塑之妻乃晋成公之女,是公主,身怀遗服子赵武,拘禁待生杀之,所幸韩厥与公孙杵臼至交,将程婴之子替换成赵武匿于孟山,谋存赵孤,历尽艰险,十五年后,因韩厥而武立,复事悼公、复仇、反攻岸贾,戮其户,夷其族,屠氏灭。
赵氏兴,自赵武祖之后,传至嘉祖国灭,嘉祖长子赵陀奔粤为龙川令,嘉祖之次子公辅助西戎(陕西省),由此分为两支,我祖陀公传至赵典祖以下,世系又分为两支,至此我族赵氏分为皇室系,清献系,高峰系三支。
我皇室支系,先世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积德累仁,后世跟踪继承,子孙繁荣昌盛。
公元年宋亡,吾祖赵敏,匡胤祖之第十一代孙随侄帝昺于临安(杭州),奔岸山(福建),播越海滨,昺帝溺海,宋亡,敏祖登岸潜宋,逃到南京应天府,荆山下姚公家中隐避,蒙姚公以女许配,从此敏公身有依,遂改名赵焜,焜生子名继宗,继宗生成美,成美娶田氏迁居南京凤阳府,寿州县,白马街柳树巷,三擒井,生九子,即九子九将军,我祖德权更名德胜封为梁国公,娶常氏生子赵席(赐)名颙,留守滇黔之始祖也。
赵氏起源

赵氏起源目录一、华夏起源二、赵姓概况三、赵姓得姓始祖四、赵姓起源五、赵姓史料六、赵国历史七、赵国政权八、赵姓迁移史九、赵姓名人十、赵姓楹联典故十一、赵姓郡望堂号十二、赵氏格言十三、赵氏世系十四、赵氏图腾十五、当代赵氏人口分布十六、建谱概念华夏起源赵姓概况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赵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赵氏之先出于颛顼帝,周穆王时造父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城,子孙因氏焉。
赵姓得姓始祖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
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
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
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
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秦、赵祖少昊氏,以少昊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只。
至汉唐宋明,则于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
明朝仍延续其祀,于少昊之虚曲阜祀少昊。
赵姓起源一、出自嬴姓,周穆王赐赵城,因邑为姓。
根据《姓纂》记载:“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做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
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
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
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
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氏家史(北京亦庄支派)赵氏家史,(寻根记实)。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老家。
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后代。
赵均用(原名赵君用)1323年—1378年,安徽省萧县人。
起义失败后,在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孙家夼村隐姓埋名。
娶隋氏为妻,生五子,务农终老山东。
孙家夼村,有1000多户人家,孙姓是村中大户。
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得到孙姓人的帮助,现在孙家夼传有孙赵不分家的说法。
赵均用后代迁居赵疃村,夼里村,上夼村,文山后村、杜家村、榆疃庄村等,在赵疃村扎根落户。
现在赵疃村,有800户人家。
百分之九十五为赵姓。
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发源地,是最大的居住地,根据地。
我们这一支赵姓是赵均用第十一世孙,赵湘,赵渤,兄弟二人,从赵疃村迁居到文山后村定居。
赵湘从文山后村迁居到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院下村定居。
第十四世孙赵门善迁居,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杜家村定居。
杜家村有600户人家,杜姓是村中大户,于姓是大户。
赵姓只有几户人家。
杜家村是我们这支赵姓的老家。
有一部分赵姓从第十八世孙和十九世孙开始从杜家村迁居到北京定居落户。
到现在大约有100年的时间了。
近百年来几代人都没有回过老家,和老家失去了联系有几十年了。
对老家的事情都不知道。
第一次去老家是2012年10月18日我从乳山租了一辆车去赵疃村和杜家村。
第一次去赵疃村看到了家乡的土地,一切都很亲切。
看到老家的人都很亲切。
山东人实在民风淳朴。
找到了第二十世赵路平叔叔家。
看到了家谱。
才知道我们这一支在杜家村。
我又来到杜家村。
我从村民了解到,姓赵的只有几户人家。
据赵疃人说,赵氏家谱是在赵均用,四世,五世以后才有家谱,以前没有家谱。
我们这一支是第十一世从赵疃村迁到文山后的。
是由赵湘赵渤弟兄两个。
赵渤落户文山后,赵湘从文山后迁到城东院下,是康熙年间,到现在有了300多年了。
文山后这一支人丁兴旺。
有几百户了,是村中大户。
我们这支300多年到现在才有十几户。
文山后记载有赵姓子孙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
当官从省部级到科级都有文山后赵氏子孙,人才辈出(据说文山后的赵氏子孙有做官到省部级的。
解放初期就有一位从文山后定居到黑龙江省哈尔滨,任黑龙江省办公厅主任,黑河市专员地委书记。
赵培星是赵氏子孙的光荣。
)赵培星是赵均用第二十世孙。
抗日战争时期,文山后村。
姓赵的出很多战斗英雄。
(也有姓于的战斗英雄。
闻名全国的民兵战斗英雄于化虎、就是文山后村的)。
我们这支300多年来,生存下来是很艰难的。
也没出什么大的人才。
我们这一支是从第十四世赵门善从院下迁到杜家村的。
所以我们这一支就称为杜家村支派。
杜家村是我们的老家根据地。
从赵疃和文山后的赵氏子孙居全国各地的都有,有的居海外,有很多都居东北。
都是清末以后闯关东时去的。
我们这一支赵姓是赵均用第十八世和十九世孙,从山东省海阳市杜家村迁到北京的,有的在这之前,还去过东北,闯过关东。
和海参崴。
后来又到北京落户,开始落户北京城里。
因是农民出身,离不开土地。
最后定居在北京郊区,就是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董场村,也叫董家场。
董场村的来历是清朝时期,是给皇帝养马的草料场,也是场院。
因草料场的负责人姓董是个太监。
董场村就是以他的姓氏得名的,就叫董场。
后来清朝灭亡了,董场就成了一个村庄。
董场村村民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大约有几十个姓氏。
有村民大约200多户人家,大约有800多人。
2003年初,董场村拆迁了,现在都住居民小区了。
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富源里小区。
我们这支赵姓从山东海阳杜家村也算是逃荒到北京的.近百年来几代人也没有回过老家,我去老家旅游了解老家风土人情,也算是了几代人心愿,我是重情义的人,对老家有亲切感,希望赵氏子孙要加深了解和团结。
《寻根》我是亲自到这些地方做过考察了解。
听到一些传说故事和史料。
有关赵均用的传说有很多。
也有很多是个谜,因史料太少,无法解开。
现在全国有几个地方赵姓,也有说是赵均用后代。
主要有山东聊城莘县,莱阳县的赵姓。
这需要以后研究考证。
2012年4月22日,山东聊城莘县,赵来广,来赵疃寻访考察,赵氏家史,家谱。
赵均用起义征战过程和介绍赵均用,1323年—1378年,原名赵君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省萧县人。
元朝是蒙古人(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封建王朝,(1271年—1368年)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建立的元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之子。
元朝统治中国97年。
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和最强大的王朝。
但从元朝建立至灭亡,存在不足一百年,而从灭亡南宋算起,只有90年,做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元朝的寿命是不长的。
元朝末年社会腐败,统治黑暗,民不聊生,爆发了农民起义。
元末1351年5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人聚众3000人在安徽颍州颖上县。
(有的说在河北永年)准备起义,因走漏消息,韩山童被捕牺牲。
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占领颖州阜阳,大起义正式爆发。
刘福通在安徽颍州首先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从此元末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都有起义队伍,反抗元朝统治。
北方响应起义的主要有,徐州的李二,又称芝麻李,赵均用,彭大和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等。
南方起义的主要有彭莹玉,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等。
元朝末年,1351年8月,徐州、邳县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也有说是安徽萧县人)传说李二用芝麻救济灾民,所以百姓称李二为芝麻李,与赵均用共同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与社长赵均用、彭大及其子彭早住等8人共同起义,占领徐州,从者有十余万人。
是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占领徐州后,又攻下了很多州县,也称红巾军。
1352年8月,元朝丞相,脱脱亲领大军40万人,出征徐州的芝麻李、赵均用等。
9月徐州失守,李二被俘被杀,在河北雄县就义。
也有说逃走,削发为僧,不知所终。
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转战濠州和另一支农民起义领袖郭子兴、孙德崖(1352年2月郭子兴、孙德崖、愈某、鲁某、潘某等人在濠州起义)会合。
因赵均用、彭大的实力和知名度都在郭子兴、孙德崖之上,共推赵均用为盟主居上。
因郭子兴、《厚彭、溥赵》,赵均用性情刚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孙德崖打抱不平,对郭子兴说:“郭元帅只知道有彭将军,不知道有赵将军。
”赵均用闻之大怒,把郭子兴抓起来,关押在孙德崖府上,后来让郭子兴部将朱元璋救出。
矛盾化解,赵均用、郭子兴和好,后来与朱元璋发生了矛盾,原因就是赵均用与朱元璋都共同看上了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双方要发生冲突,在郭子兴、孙德崖的调解下,为了共同抗敌,赵均用同意和解,郭子兴做主,把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就是后来的马皇后,马大脚,从此赵均用和朱元璋就有了过节。
1353年,元朝丞相,脱脱命元将贾鲁领重兵围困濠州,赵均用足智多谋,与孙德崖、彭大等将领同心固守,当时在濠州城,有五大起义军领袖,号称五大元帅,史书上记有赵均用号令五大元帅的故事共同守城,长达半年之久,后来元将贾鲁病死军中,濠州城解围。
赵均用、彭大、孙德崖相继攻克盱眙县、泗州等淮安地区。
传说赵均用与郭子兴、孙德崖、彭大成为把兄弟,还和另一支起义领袖陈友谅也成为把兄弟,后来彭大、彭早住自成一家,彭早住称鲁淮王。
1355年3月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1355年4月,朱元璋在南略定远时,与始祖赵均用发生冲突,赵均用使用钢鞭打中朱元璋左肩,使之险些落马,从此成为仇敌。
1356年10月,赵均用攻占淮安,杀死元朝镇南王孛罗普化,一时军威大振,军中传有“起义军中有一赵,吓得元军闻名逃”的歌谣。
1357年初,赵均用自立为永义王(有称淮安王)。
1356年9月北方红巾军起义军总指挥刘福通发动了著名的三路北伐,想一举包围元大都(现北京市),推翻元朝统治。
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领,中路军是曹州、盛文郁的部队,由关铎、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率领,中路大军一直打到高丽、开城。
东路军的统帅是毛贵,1356年9月,毛贵、续继祖领兵十万北伐,战果辉煌,安徽一部分地区,江苏一部分地区,山东全部。
河南一部分,河北一部分,天津、北京一部分,辽阳、辽东地区。
都是赵均用部将毛贵、续继祖占领控制地区。
续继祖一起打到辽阳辽东地区。
毛贵是赵均用的部将,是元末起义军中最著名的将领,是一员名将,有军事才能。
他的战功战绩,在当时超过任何起义军将领,他智勇双全,号称常胜将军。
宋政权、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任命,赵均用为淮安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毛贵奉赵均用之命转战于安东涟水县、海宁、沭阳、赣榆一带。
1357年元将也速攻海宁、毛贵夺其战船由海道入山东,二月,毛贵取胶州,杀元朝,山东宣慰释嘉纳。
又下海转攻益都(青州市),攻下滨州,莒县,短短两三个月内,尽有山东州县,1358年2月,毛贵攻占河北南皮魏家庄,杀河南行省右丞苳抟霄,又连攻克河北青县、沧州,三月攻克蓟州、郭州、柳林(在北京市境内),毛贵孤军深入,后方粮草刘福通没有按时送到,在柳林败于元将刘哈刺不花,不得不退师济南。
投降元朝的另一支起义军领袖张士诚进攻淮安,淮安失守,赵均用退回山东益都(青州市),依附于毛贵,赵均用和毛贵开始关系一直很好,只是从柳林(今北京境内)作战不利退回济南后,两人互相埋怨,开始失和,毛贵部下士兵有抢平民的事情,赵均用责怪毛贵治军不严,最后发生内讧。
1359年4月,赵均用在济南杀毛贵,7月,毛贵部将续继祖从辽阳渡海起兵回益都杀赵均用。
据赵均用后代所说,赵均用没有被杀,是在乱战中只身一人逃走,续继祖在乱战中阵亡,赵均用只身一人逃往今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孙家夼,隐姓埋名,娶隋氏为妻,生五子,务农,终老山东。
据说跟着孙氏姓三世孙。
赵均用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因内讧互相残杀失败了,南方的起义军朱元璋、陈友谅趁机招兵买马,扩大地盘,1363年10月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
1367年又消灭了张士诚,后来朱元璋派徐达、常玉春领兵北伐,明军攻下元大都,元朝灭亡。
最后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由朱元璋取得1368年1月23日建立大明王朝,当了皇帝,朱元璋派人追查赵均用下落,有人告知朱元璋,赵均用早已被续继祖所杀,朱元璋下令重新厚葬续继祖,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没有被查到。
赵均用后代在孙家夼姓过孙的说法,在赵疃是有争议的,赵均用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武艺高强的武将,传说赵均用使用的兵器是方天画戟和钢鞭(另说使用刀)。
他要后代,不要习武,要习文,不做明朝的官,所以赵均用的武艺后代没有传下来。
有关赵均用最后去向和身世之迷有几种说法,山东海阳,山东莘县赵姓有些不同的说法。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赵姓记史,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后娶隋氏为妻,生五子,赵氏家谱赵均用是第一世始祖。
有五子,老大,赵孟,老二,赵仲,老三,赵季,前三子,都无子,失系。
老四,赵伯,老五,赵文。
老四,赵伯后代主要居住在山东海阳市行村镇夼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