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栓塞术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PPT

血管内药物涂层球囊
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药物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从而防止动脉狭窄的复发 ,但药物释放量和球囊扩张压力的控制需要精确掌握。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
患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 膜下腔出血,经过动脉瘤介入栓 塞术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 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常见并发症
栓塞后综合征
手术后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发热等症状,一
般一周内自行缓解。
动脉瘤破裂
手术后动脉瘤可能发生 破裂,需及时处理。
血栓形成
手术后可能形成血栓, 导致血管阻塞,需及时
溶栓治疗。
感染
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 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与处理措施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 安全。
开颅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患者 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药物治疗
适用范围有限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控 制病情发展,无法根治动脉瘤。
副作用明显
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疗效不确切
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且疗效 不够稳定。
其他介入治疗方式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成功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多发动脉瘤,经过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所有动 脉瘤均得到有效栓塞,患者恢复 良好,无严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就诊,经过动 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未能 完全闭塞,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等并 发症,患者预后不良。
失败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巨大动脉瘤,经过动脉 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仍继续 增大,并出现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预后较差。
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

护理要点 1.病人在出血后或动脉瘤破裂危险时绝对卧床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及再出血3.密切观察癫痫发作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于予抗癫痫药物4.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如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给予一些缓泻剂5.饮食清淡,易消化6.术后加强肢体活动,穿弹力袜7医嘱予丹参,脉通药物静滴,防止静脉血栓形成8.术后观察股动脉伤口敷料足背皮肤温度,末梢血运情况.预防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动脉瘤栓塞术后,由于导管和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球囊过分膨胀,可导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
另外,各种因素引起周身血压急剧升高,也可成为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如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时,周身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及颅底动脉环与颅内固定结构的相对性移动,动脉瘤内压力在瞬间上升并持续增高,短时间内超过动脉瘤壁薄弱点的弹性限度,加之动脉瘤内的湍流压力,遂在薄弱点破裂出血,立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强直,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
出现以上情况,须立即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瞳孔,及时发现瞳孔散大等早期脑疝征象,以尽快采取紧急处置。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由于导管在脑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加之栓塞材料机械刺激等因素,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
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于手术后12~24h发生。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肌力三级。
使用尼莫通注射液经微量泵缓慢静注。
穿刺点的观察:股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6h,并伸髋静卧24小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及血肿,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腹部情况(因导管损伤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
颈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8~10h后加压包扎,并去枕平卧2d。
动脉瘤栓塞术术前抗凝指南

动脉瘤栓塞术术前抗凝指南摘要:1.动脉瘤栓塞术的概念和重要性2.术前抗凝的必要性3.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4.抗凝治疗的监测和调整5.术后抗凝的管理和注意事项正文:动脉瘤栓塞术是一种通过导管或微创手术将栓塞剂注入到动脉瘤内部,以消除或减轻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介入治疗方法。
在手术前,为了防止血栓形成,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前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动脉瘤栓塞术术前抗凝指南。
一、动脉瘤栓塞术的概念和重要性动脉瘤是指动脉壁的局部膨胀和扩张。
动脉瘤破裂可导致严重的出血和死亡,因此对于患有动脉瘤的患者,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动脉瘤栓塞术是治疗动脉瘤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
然而,在手术前,抗凝治疗对于降低血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术前抗凝的必要性术前抗凝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形成。
由于动脉瘤部位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因此,在手术前采取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三、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在动脉瘤栓塞术术前,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特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适用于急诊手术或术前短期抗凝治疗,华法林适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四、抗凝治疗的监测和调整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保持凝血功能在合适范围内。
五、术后抗凝的管理和注意事项术后抗凝治疗仍然十分重要,需要继续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
术后的抗凝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注意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在动脉瘤栓塞术术前,合理的抗凝治疗对于降低血栓风险、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原理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原理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脑动脉瘤。
该术式的原理是通过在动脉瘤内部放置一些金属弹簧圈来堵塞血管,防止血液在动脉瘤内积聚,从而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弹簧圈是由一种特殊的合金制成,可以被压缩成细小的圆环,然后通过导丝经过血管插管进入脑动脉瘤内进行放置。
在放置过程中,医生会利用X射线和造影剂来定位弹簧圈的位置和大小,确保其能够完全覆盖动脉瘤的口部。
弹簧圈的放置可以使动脉瘤内的血液凝固,形成血栓,从而完全隔离动脉瘤与血管系统之间的血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栓会逐渐形成,将动脉瘤内部填满,并逐渐变为纤维化组织,从而消失。
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但是,术后需定期复查,以确保弹簧圈的稳定性和疗效。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术后的生活护理和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健康。
- 1 -。
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体会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介入手术将栓塞剂注入瘤体内,阻塞瘤体供血动脉,达到栓塞瘤体的目的。
在护理过程中,我参与了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工作,并积累了一些体会。
以下是我对这些体会的总结:1.术前准备在术前,我们要仔细查看患者的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指征。
还要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术前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指标、心电图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2.术中监测手术开始后,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以及监测导管穿刺部位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和并发症,如过敏性休克、瘤体脱落等。
3.防止感染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在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手术器械和导管的无菌。
出血和导管穿刺部位的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血,并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
术后,我们要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4.维持患者的舒适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或不适感。
我们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症状,及时给予轻微镇痛或舒适措施,如调整体位、给予床垫和枕头等。
5.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我们要给予适当的药物支持治疗,如镇痛药、抗呕吐药等。
此外,我们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如果出现明显的出血或导管位置移位,需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处理。
6.定期随访和教育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颅内动脉瘤的缩小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我们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做好教育工作,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药物使用,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起来,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工作需要仔细、严密地执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1.Seldinger法穿刺
• 经典Seldinger术:用带针芯的穿刺针 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 外拔针,直至血液从针尾喷出,迅速 插入导丝,拔出针,通过导丝引入导 管,将导管放至主动脉,即Seldinger 术。
1.Seldinger法穿刺
1.Seldinger法穿刺
2.造影导管造影
动脉瘤手术治疗时机
• Koos总800例动脉瘤得出结论:有 SAH的I-II级病人主张尽早手术;IIIIV级病人在临床情况稳定并有所好转, 应即刻手术;V级的病人不建议行手术 治疗。
动脉瘤手术治疗时机
• Suzuki等人主张对各级病人行“超早 期”手术,即在动脉瘤破后48小时内 进行手术。 • Suzuki认为在出血48小时内红细胞尚 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较少,引 起血管痉挛的可能较少。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 1973年前苏联Serbinenko首先使用可 脱性球囊治疗脑血管病,Debrun、 Taki等人进行了可脱性球囊导管技术。 • 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 治疗颅内动脉瘤。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的为铂金质地的GDC弹簧圈 。
适应症
• 1.因动脉瘤难以夹闭或病人全身状况 不适合开颅手术者。 • 2.手术夹闭失败或复发者。 • 3.不完全夹闭动脉瘤。 • 4.与外科手术配合。
技巧 单个支架 X/Y-支架术
Why it is done
Where it is done
宽颈动脉瘤在单枝载瘤 ICA, MCA, ACA, VA, BA, PCA 动脉上 宽颈动脉瘤位于两个主 MCA, BA, ICA 分 要大血管间 叉
并排释放技术
“冰淇淋”技术
与 Y形一样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护理课件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介绍 • 术后常规护理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出院指导
01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介绍
手术过程
01
术前准备
02 手术过程
03 术后处理
手术效果
成功几率 并发症
术后恢复时间
恢复时间
注意事 项
在恢复期间,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 息,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进 行复查。
04
出院指导
定期复 查
术后1个月复查
术后6个月复查
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效果 及恢复情况。
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3个月复查
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了解动脉瘤 栓塞情况及血管通畅性。
健康生活方式
01
保持良好作息
02
合理饮食
03
适量运动
04
控制情绪
心理支持
术后心理调适
02
术后常规护理
伤口护理
伤口清洁 疼痛管理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
降压药和降糖药
饮食指导
清淡易消化
高蛋白、低脂肪
多喝水
0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脑血管痉挛
பைடு நூலகம்总结词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脑缺血、脑水肿 和神经功能损害。
详细描述
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脑血管 痉挛。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采取药物治疗、血管扩张等措施,以缓解痉挛,改 善脑部血液循环。
紧急情况处理
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如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在紧急情况下,应保持冷静,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四)

动脉瘤介⼊栓塞术(四)⾃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摘除术平时⾈车劳顿赶到杭州,也不⼀定能挂上号,现在在家门⼝就能享受⼤咖级诊疗服务!最近,肾病科接收了⼀位透析了6年的尿毒症患者詹某。
他因左前臂⾃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形成1年多,疼痛不适困扰了他⼀个多⽉⼊住该科。
浙江省⼈民医院派驻专家沈泉泉主任为病⼈检查后表⽰,患者动脉瘤体⼤(约6*7cm),需及时切除。
顺利摘除困扰患者多时的动脉瘤。
术中可见瘤体粘连明显、壁薄、瘤体内⾎栓形成明显,若不及时摘除,极易发⽣破裂及感染。
⾎管通路是维持性⾎液透析患者的⽣命线。
⾃体动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发⽣率低、使⽤寿命长成为⾸选的⾎管通路。
动脉瘤是⾃体动静脉内瘘使⽤中的并发症之⼀,按瘤壁结构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真性动脉瘤指内瘘吻合部的静脉侧或动脉化静脉在内瘘⼿术后数⽉或数年发⽣扩张,伴有搏动,瘤壁含⾎管壁全层;内瘘由于穿刺出⾎,在⾎管周围形成⾎肿,与内瘘⾎管相通,伴有搏动为假性动脉瘤,瘤壁是⾎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
动脉瘤有可能继发感染、瘤内⾎栓、压迫神经、破裂出⾎等,如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内瘘功能丧失,重则威胁⽣命。
颅内巨⼤脑动脉瘤市⼆院介⼊治疗解忧愁近⽇,介⼊⾎管外科运⽤脑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治愈⼀名巨⼤脑动脉瘤患者,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为⾼龄⼥性,因头晕头痛⼊院,通过脑⾎管造影确诊为脑动脉瘤,直径达2cm,同时合并有⾼⾎压、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进⼀步增加脑动脉瘤破裂出⾎的风险,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突发脑出⾎,后果不堪设想。
介⼊⾎管外科主任赵增富通过详细分析,决定对该患者实施脑动脉瘤栓塞术。
即通过患者股动脉穿刺⾎管,将导管超选⾄脑动脉瘤内,向动脉瘤内填⼊总长度达3⽶的弹簧圈,从⽽闭塞动脉瘤,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术进⾏顺利,术中造影可见患者巨⼤的脑动脉瘤被完全填塞,脑动脉⾎液通畅,⼿术⾮常成功。
为患者解除了脑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出⾎的危险,解除患者痛苦,提⾼了患者的⽣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A:检测动脉瘤的敏感性75%。
CTA:敏感性85%左右。
32
SAH的诊断
突然发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 定位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可诊断 本病。 应常规行头颅CT检查证实临床诊 断,并进行病因学检查。
33
SAH治疗
原则:控制继续出血、防止CVS、去除病因、防 止复发。 一、内科处理 1、安静卧床. 2、对症处理:降颅压、调控血压、镇痛镇静镇 吐、控制精神症状、纠正低钠血症等. 3、防止再出血. 4、防止CVS. 5、脑脊液置换?
0 未破裂动脉瘤
1 2
3 4 5
30
无症状或轻微头疼 中-重头痛,脑膜刺激征、脑神经麻痹
嗜睡,意识混沌,轻度局灶性神经体征 昏迷,中度到重度偏瘫,早期去脑强直 深昏迷,去大脑强直
造影阴性: CT显示最初出血模式很重要。 若CT显示动脉瘤出血,应重复造影。 2周后第二次造影的指征: 1、第一次CT扫描显示动脉瘤出血者。 2、第一次造影显示有CVS。
首要条件:从开始头痛到穿刺间隔6小时, 最好12小时进行。
28
脑血管造影术 DSA
DSA是检测动脉瘤的金标准
造影时机:
未破裂或病情属Ⅰ~Ⅱ级,在出血后应尽早造 影,以便尽早诊断、尽快治疗。 Ⅲ~Ⅳ级者,应待病情好转后再造影。
29
SAH分级
Hunt and Hess Classification 级别 标准
39
• 尽量行动脉瘤栓塞术,实在栓塞不 了可行动脉瘤颈夹闭术。
一般,前循环动脉瘤两种方法均可, 后循环动脉瘤以血管内栓塞为主。
40
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栓塞术具有无创、病人无痛苦、恢复 快、效果确切,但费用高。
瘤颈夹闭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癫痫、 局灶性症状体征,但费用少些。
1、后交通动脉瘤:动眼神经受压表现。
2、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前额部头痛,血 管杂音,突眼,第3、4、6、5 1脑神经损害所 致眼动障碍,破裂后—颈内动脉海绵窦漏 (CCF)。
3、大脑中动脉瘤:偏瘫、失语、抽搐。
17
4、前交通动脉瘤:精神症状,单瘫或 双下肢瘫。 5、大脑后动脉瘤:同向性偏盲, Weber综合征、第3对颅神经受累。 6、椎基底动脉瘤:枕部和面部疼痛, 面肌痉挛,面瘫,脑干受压。
21
22
23
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24
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5
前交通动脉瘤
26
注意:
1、HCT小于30%,可出现阴性。 2、Hb小于100g/L,可表现为等密度。 3、脑血管造影术后可以出现蛛网膜下腔 高密度影。
27
脑脊液检查
SAH后腰穿有风险,只有在无条件做CT或 颅脑CT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时。
入治疗能提供更好的疗效,5年疗效也证 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死、致残率低于 手术夹闭组,尽管介入治疗可能有更高 的复发率。
38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 疗效对比观察》----- 宣武医院凌峰教授
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夹 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外科手 术并发症的略多于介入治疗,两种手 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 济情况选择术式。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 病因学:
自发SAH:
• • • • • • • • • 破裂颅内动脉瘤 (75-80% of SAH):先天,后天。 血管畸形: AVMs (10% of cases of SAH),海绵状血管瘤。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 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 凝血障碍、抗凝治疗后 颅内肿瘤 垂体卒中 Moyamoya病(占儿童SAH20%) 病因不明
颅内动脉瘤
Aneurysm
1
2
动脉瘤的定义
定义: 血管壁薄弱局部形成膨起(球形隆起), 形成瘤囊样改变,内充满血液。
3
4
动脉瘤的病因
1. 先天性动脉瘤:占80%左右。与动脉壁 弹力层及中膜发育异常有关。 2. 后天因素:与动脉硬化有关,称为动脉 硬化性动脉瘤,占 10%~18%。 3. 感染性动脉瘤:又称霉菌性或细菌性动 脉瘤,占0.5%~ 2.0%。 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处。 4. 外伤性动脉瘤:占0.5%左右
5
动脉瘤的形状、大小
形状: 大致分为囊状、梭形、夹层动脉瘤等。
大小: 微小动脉瘤:直径<2mm 小动脉瘤: <5mm 一般动脉瘤: 5mm-15mm 大型动脉瘤: 15mm-25mm 巨大动脉瘤: >25mm
6
a
b
宽颈动脉瘤: a<b 或 瘤颈 > 4 mm 窄颈动脉瘤:a>b
7
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
34
二、病因治疗
• 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 • 血管内栓塞术
35
36
两种治疗方法如何选择
?
37
• 目前对脑动脉瘤治疗影响最大的是国际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 (International SubrarachnoidAneurysm Trial,ISAT),
结果认为:在治疗后1年随访,血管内介
15
SAH临床特征
• 出血症状
– 头痛: 突然、剧烈、持续性头痛,“一生中最剧 烈 的头痛”。 8%逐渐加重,92%一开始即为剧烈头痛。 发生在任何部位,可单侧,也可双侧。 33%合并有短暂的意识丧失。 – 脑膜刺激症状 – 局部脑神经缺失
16
非出血症状: 动脉瘤本身对邻近神经、血管的
压迫而致,多与动脉瘤的体积和部位有关。
8
大脑中动脉下干窄颈动脉瘤
动脉瘤好发部位
前循环
后循环
9
10
可解脱弹簧圈
2D Coils
11
可解脱弹簧圈
3D Coils
12
辅助用的支架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chnoid hemorrhage,SAH
• 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 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 占急性脑卒中10%左确诊SAH首选的检查。还可
以提供以下的信息: 1、出血量和严重程度。 2、推测出血来源: a、前纵裂或一侧侧脑室出血:可能为前 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
20
b、一侧鞍上池出血:可能为后交通动脉瘤、 眼动脉动脉瘤。 c、外侧裂、颞极出血:可能大脑中动脉瘤 d、第四脑室出血、四叠体池出血:提示后 循环动脉瘤 E、PNSAH出血特点:中脑环池周围少量 出血。出血可波及到鞍上池,一般不 会波及到外侧裂及前纵裂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