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工夫等于下功夫

合集下载

命题作文导写:工夫与功夫

命题作文导写:工夫与功夫

命题作文导写:工夫与功夫作者:杨红兵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第11期【模拟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70分)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叫做用工夫,具有一定的能耐和本领叫有功夫。

请以“工夫与功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工夫,即付出的精力、时间、投资等;功夫,即具备的能力、本领等。

“工夫与功夫”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型命题,考生作文时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点,而且要将“工夫”与“功夫”的关系辩证地阐述清楚。

具体来说,二者有两种关系:一是必要条件关系,二是辩证关系。

根据上面的分析,考生可以从其两种关系中选择一种展开论述;也可以同时呈现两种关系,逐层深入,但是论证思路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立意:1.只有花了工夫才能有功夫。

“工夫”到“功夫”,其实就是多了一把力,但是如何加上这把力需要我们用时间和精力来掌握。

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让工夫变成功夫的过程就是我们成功的过程。

写议论文时,考生要注意选材新鲜;写记叙文时,要注意围绕“工夫”与“功夫”的因果关系写作,不要跑题。

2.花了工夫不一定有功夫,有了功夫就能省工夫。

下了工夫并不等于有功夫,正如花费精力去做某件事却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寻找最佳捷径达到目标的方法也必不可少。

所以,我们不仅要花工夫,还要懂功夫。

写作时,考生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综合论证。

3.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那么功夫就会退化甚至丧失。

若写议论文,论证这个论点时,考生要注意从反面来选用事例或者进行反面论证;若写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如何花工夫成就功夫,或者一个人开始有功夫但不愿意花工夫而最终失去了功夫。

4.功夫与工夫之间的相互转化。

考生可以采用辩证法横向展开议论,从“用工夫打造精彩功夫”“用功夫缩短工夫”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佳作展示一】工夫与功夫朱钰凤中文中最玄妙的两个词,在我看来便是“工夫”与“功夫”。

下功夫=下工夫

下功夫=下工夫

九日亲祠 , 昨 出 已见治 道 , 雨 当复 更 治 , 而 得 徒弃 功 夫 。“ ”功夫 ” 意为“ 做事花费 的时 间和精力 ” 。东晋时期 葛洪《 抱朴 子 ・ 内篇 十九》 “ : 既生 值多 难之 运 , 靡有 乱 定, 干戈戚扬 , 艺文不贵 , 消工 夫 , 意极思 , 徒 苦 攻微索 隐, 竟不能禄在其 中 , 免此垄 亩。 “ 夫” ”工 意为“ 做事花 费 的时间和精力 ” 功夫” 工夫” 。“ 和“ 在产生之初 就 已 经都有“ 做事花 费的时 间和精力 ” 这一共 同的义项 。 直到清代 , “ 事花 费 的时 问 和精力 ” 上 , 在 做 义 “ 功夫” 工夫” 和“ 都存 在混用的现象。我们仅举几个例 子 。吕岩《 全唐诗 ・ 言》 “ 七 : 出神入定虚华语 , 徒费功夫 万万年 。《 ”红楼梦》 “ :知道贾珍 等是在女人 身上做功夫 的, 因此忙 的不堪 。 吕岩 《 ” 全唐 词 ・ 无俗 念》 “ 物全 :体 彰, 应机独露 , 悟了生前 毕 , 明此理 , 虽 工夫最要绵 密。 ” 《 红楼梦》 “ :这还 了得 !他竟 比盖这园子还 费工夫了。 ” 所 以在“ 做事花费 的时 间和精力 ” ,功夫” 工 上 “ 和“ 夫” 是通用的。“ gn ” 下 6出 意为 “ 为达到某种 目的花费 的时间和耗 费的精力 ” 下功夫 ” 于“ 工夫” 。“ 等 下 是理 所当然的。这也可 以从现在报纸杂 志的文章题 目上求 得例证 。例如 :中国新 闻出版报》 20 年 4月 1 《 在 06 0日 有一篇名《 下工夫 旧题 材也 出新》 的文章 , 而该报纸 在 同年 4 2 月 5日又有 一篇 名为《 在满足群众基 本文化权 利上下功夫》 的文章。 ( 作者为 山东大学威 海分校新 闻学院研 究生)

只要功夫不孬叠字

只要功夫不孬叠字

只要功夫不孬叠字摘要:一、引言1.介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2.阐述在各个领域中,下功夫的重要性二、磨杵成针的典故1.典故来源2.寓意及启示三、功夫在诗外的体现1.学习领域的例子2.工作与生活中的例子四、功夫不孬叠字的启示1.持之以恒的精神2.积累与进步的关系五、总结1.强调下功夫的重要性2.激励人们在各领域不断努力,追求卓越正文:一、引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寓意着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这句话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磨杵成针的典故入手,探讨功夫在诗外的体现,以及功夫不孬叠字的启示。

二、磨杵成针的典故磨杵成针的典故出自中国古代《汉书·枚乘传》。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李白的年轻人,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

他每天都在房间里苦读诗书,吟咏推敲,却始终无法突破。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拿出一根铁杵,说只要李白能够将这根铁杵磨成针,他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

李白用了数年的时间,终于将铁杵磨成了一根细长的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三、功夫在诗外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领域都需要我们下功夫,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学习上,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才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取得好成绩。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功夫不孬叠字的启示“只要功夫不孬叠字”,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积累与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五、总结总之,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工夫与功夫

工夫与功夫

工夫与功夫
汉语中最玄妙的两个词,在我看来便是“工夫”与“功夫”。二者读音相同, 但从一般角度看来,可谓大相径庭。“工夫”似拙,似乎只有庸人才会用大把工 夫去做一件事;功夫则巧,历来贤者都有过人的“功夫”,做事得心应手。 而若仅限于此,便算不得什么妙。这两个词最妙之处便在,看似矛盾的外表 下实则相通的。唯有苦下“工夫”,才能练就一身“功夫”。 “工夫”是成就“功夫”的必要条件。自古以来便有“只要功夫深,铁杵 磨成针”的说法,一根铁杵到一根针,有能力实现这样转化的人,不可谓没有 “功夫”。而 这“功夫”是什么呢?不过是长年累月拿着铁杵磨,苦下工夫罢了。 这看似无聊机械的动作却是达成最终效果的必要条件。若没有这平凡至拙的“工 夫”,何来辉煌 高超的“功夫”呢?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卖油翁,若不是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地花工夫实践,如何做到油通过钱孔而一滴不沾呢? “功夫”是“工夫”积累的必然结果。中国自古以来有“天道酬勤”的说法, 而“勤”之一字概括的便是大量的“工夫”。《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强调的本是“工夫”,但反观之,若积累 了成千上万的跬步,还能停在原地吗?若千万细流汇聚在一起,能不成江海吗? 可见大量的工夫造就的定是功夫。
工夫与功夫
读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去拜访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 门采 尔,向他述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可是卖掉它却要等 上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 年时间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它!” 不知大家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我却浮想联翩,有一个强烈的想法: “为何年轻画家的画卖不出去,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功夫不到家,什么都白搭。” 要想学得好,工夫很重要。 爱好画画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达芬奇这位画坛上的巨匠,他曾画过一幅名画 《蒙娜丽莎》,大家知道达芬奇画这幅画用了多长时间吗?整整四年,是的,整 整四 年,四年的时间才画出这么一幅传世名画,无价之宝。为什么无价?因为他 花了四年的“工夫”,又有二十年的绘画“功夫”才画了这么一幅传世名画,而 上述故事 中的年轻画家缺少的正是这两样法宝。年轻缺少“功夫”,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经验,他用一天时间画一幅画,缺少的是“工夫”也就是时间,那么缺少 这两样东西意 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的画不值钱,意味着你一年才卖出去。门采 尔说得好,倒过来试试。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就意味着你的画值钱,你的画一 天就能卖出去。所 以说干什么事必须认识到“功夫”和“工夫”的重要性。

企业工会工作创新发展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企业工会工作创新发展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 一

企 业工会 工作创新 发展 要在五个方 面下功 夫
宋文 尚
企 业 工 会 工 作 创 新 发 展 ,要 在 教 育 引 导职 工 上 有 新 作 为 , 在 落 实 维 权 职 责 上 有 新 突 破 ,在 协 调 劳 动 关 系 上
有 新 发 展 , 深 化 “ 争 ” 动 上 有 新 在 创 活 成 效 , 在 推 进 基 层 工 会 建 设 上 有 新 加
在基层 , 消化在萌芽状态 : 第三要 加大
普法宣传力度 , 学习法律法规 , 别是 特
加 强 对 《 会 法 》 《 动 合 同 法 》 及 工 、劳 以 相 配 套 的劳 动 法 规 的 宣 传 教 育 , 不 断 增强 各级干 部和 职工 的法 制观念 , 推 动 依 法 治 企 和 依法 用 工 ,促 使 企 业 和 职工 双方 都在法 制环 境下 从事活 动 ;
方 面 既要 教 育 职 工 顾 全 大 局 , 个 人 利 益 服 从整 体 利 益 , 实 干 好 本 职 工 作 ; 扎 另一 方 面 又 要 努 力 重 视 民 生 , 在 解 决
职 工 的 实 际 困 难 上 下 工 夫 , 充 分 调 动 和 保 护职 工 的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如 何
《 于 开 展 创 建 劳 动 关 系 和 谐 企 业 活 关
强, 力把工会建 设成为制度健 全、 努 维
教 育 引 导 职 工 ,传 统 的 说 教 内容 及 方 式 方 法 和 机 制 等 诸 多方 面 存 在 的不 适
应 , 已成 为 加 强 和 改进 工 会 思 想 政 治
权 到位 、 作活跃 、 工 作用 明显 、 职工 信
为把 职 工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放 在 服 务 和 保 障经 济 工 作 的 地 位 , 从 而 贬 低 思想 政 治 工 作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三 是 一 些 工 会 宣 教 干 部 对 经 济 工 作 和 管 理 工 作 生 疏 , 采 用 的新 技Βιβλιοθήκη 术 、 设 备 、 标 准 对 新 新

再谈功夫与工夫

再谈功夫与工夫

再谈“功夫”与“工夫”摘要:现在有些人对“功夫”和“工夫”的使用产生了疑惑,它们是完全通用还是各有分工?近来的报纸杂志对这两个词语似乎是不作区分,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自“功夫”和“工夫”产生以来,人们就没有对它们进行区别,这并没有干扰到文献的记载,所以现在也没有必要苛责。

关键词:功夫工夫区别《辞书研究》的1980年第四期和1981年第四期分别以《“工夫”与“功夫”》和《也谈<“工夫”与“功夫”>》为题,讨论了“功夫”与“工夫”是否应该区别对待,我们读了很受启发,但也发现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还有现在的报刊杂志对“功夫”和“工夫”的使用似乎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几乎可以说“功夫”和“工夫”是一个词的两种书写形式。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功夫”和“工夫”这两个词进行梳理。

一、“功夫”和“工夫”早期的基本义据《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和《四库全书》电子版(辅以纸质文献的校正)等资料显示,先秦典籍中还没有出现“功夫”和“工夫”这两个词,而且从时间上来说,“功夫”的出现要早于“工夫”。

“功夫”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司马彪的《续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续汉书》:“又陇右取材,功夫不难。

”《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吾乃当以十九日亲祠,而昨出已见治道,得雨当复更治,徒弃功夫。

”关键不在于这两部书哪一个时间更早,而在于这两处“功夫”前一个意为“工程夫役”,后一个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换言之,在西晋时期,“功夫”就已经在书面语言中存在两个义项,即“工程夫役”和“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工夫”最早出现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十四》:“闻甲乙多弟子,至以百许,必当有异,便载驰竞逐,赴为相聚守之徒,妨工夫以崇重彼愚陋之人也。

”《抱朴子·内篇十九》:“既生值多难之运,乱靡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竟不能禄在其中,免此垄亩。

”前一个“工夫”意为“时间”,后一个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对六个下功夫的理解

对六个下功夫的理解

对六个下功夫的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对六个下功夫是指在做事情的时候需要付出充分的努力和精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下功夫并非简单的动手去做,更不是马虎了事,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精益求精地去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地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学习而言,下功夫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它是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能力的途径,而下功夫是学习的基础。

只有付出充分的努力,努力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下功夫,不断地去钻研、去实践,才能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工作而言,下功夫同样至关重要。

在职场上,只有付出更多的汗水、更多的心血,才能获得更高的职业发展。

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地精益求精、努力创新,才能够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脱颖而出,为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不断地下功夫,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变化和挑战,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下功夫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之间的相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花时间去倾听、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更需要不断地投入真心和耐心,去维护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只有下功夫,去经营和维护人际关系,才能拥有更加丰富和美好的人生。

对于身体健康而言,下功夫同样重要。

人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展各项工作。

要保持身体健康,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外,更需要下功夫去锻炼身体。

只有每天坚持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才能拥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应对各种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对于情感生活而言,也需要下功夫。

爱情、友情、亲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纽带,只有在情感生活中下功夫,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要经营一段深厚的爱情关系,需要不断地用心去关爱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共同成长。

从五个方面切实做好新时期总经理秘书或总经理助理工作

从五个方面切实做好新时期总经理秘书或总经理助理工作

从五个方面切实做好新时期总经理秘书或总经理助理工作从五个方面切实做好新时期总经理秘书或总经理助理工作作为文秘或者总经理助理,我们必须要做到想老总之所想,急老总之所急;作为文秘,我们是老总的喉舌,要说他之想说,避开他之不想说的话题。

要顺利完成我们的职位所赋予的工作,我们大概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1、力求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善于及时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同时忠于职业操守。

助理或文秘要很感觉敏锐,对周围发生的事,能够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提高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下功夫做有心人。

要经常看书学习,思考问题。

要多接触各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基层员工在想什么,部门领导在想什么,老总在想什么,做到胸中有数,超前思维。

但是,思维敏捷必须注意不要聪明过头,否则便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准确领会老总意图,决不能见风使舵,投老总之所好,看眼色行事。

我们要忠诚老实,如实反映情况和处理问题,不撒谎、不掺假,不能为讨好老总而随便夸大或缩小。

2、不折不扣按老总指示办事,同时富有主见。

文秘(助理)与老总的上下关系,决定了处于被领导地位的文秘(助理)必须听从老总指挥,忠实地按老总指示行事,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定在老总指定的工作范围之内,不得自行其是。

老总的指示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忠实执行,要围绕他的活动,积极开展工作,下大力气帮助老总抓出成效来。

我们要学会从被动中求主动,要善于观察掌握老总的性格、作风等个性特征,便主动配合,形成工作上的默契一致。

但是,严格按老总指示行事,不等于盲目服从、曲意逢迎。

一旦遇到老总作出不妥的决定或者明显失误时,我们还必须出以公心,予以提醒或建议,切不可为博得老总的欢心而迎合屈顺,甚至火上加油。

3、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能忍受怨言、经得起委屈和挫折。

我们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可能没有节假日,可能不分上下班,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脑神经长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功夫=下工夫
《广韵》:“工,古红切,平东见,东部。

”《广韵》:“功,古红切,平东见,东部。

”这说明“功”与“工”的古音相同。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功,以劳定国也。

从力从工,工亦声。

”这说明“功”与“工”在语音和语义上有渊源关系。

我们可以认定“工”与“功”是同源词。

在现有的文献记载中,“功夫”出现的比较早。

早在西晋时期,《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吾乃当以十九日亲祠,而昨出已见治道,得雨当复更治,徒弃功夫。

”“功夫”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东晋时期葛洪《抱朴子·内篇十九》:“既生值多难之运,乱靡有定,干戈戚扬,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苦意极思,攻微索隐,竟不能禄在其中,免此垄亩。

”“工夫”意为“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功夫”和“工夫”在产生之初就已经都有“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一共同的义项。

一直到清代,在“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义上,“功夫”和“工夫”都存在混用的现象。

我们仅举几个例子。

吕岩《全唐诗·七言》:“出神入定虚华语,徒费功夫万万年。

”《红楼梦》:“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

”吕岩《全唐词·无俗念》:“体物全彰,应机独露,悟了生前毕,虽明此理,工夫最要绵密。

”《红楼梦》:“这还了得!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所以在“做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功夫”和“工夫”是通用的。

“下gōngfu”意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花费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

“下功夫”等于“下工夫”是理所当然的。

这也可以从现在报纸杂志的文章题目上求得例证。

例如:《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06年4月10日有一篇名《下工夫旧题材也出新》的文章,而该报纸在同年4月25日又有一篇名为《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上下功夫》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