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肺部疾病中纤维化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

肺部疾病中纤维化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肺部疾病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其中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纤维化是由于过度生长和沉积的胶原纤维导致肺部组织变硬,导致呼吸困难和持久的咳嗽等症状。
纤维化在多种疾病中都存在,如肺结核、肺癌、COPD等,并且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光滑肌细胞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光滑肌细胞分布在呼吸道和肺动脉血管中,而在肺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细胞也会进行一系列的调节。
在一种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提取自肺部病变患者的细胞系,发现前列腺素E2 (PGE2) 处理可以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的表达,从而导致光滑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降解下降。
这一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光滑肌细胞在肺纤维化中的潜在作用,尤其是在MMPs降解下降的情况下。
这也为将来开发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提供了新途径。
三氧化硫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除了光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也参与了肺纤维化的过程,其中三氧化硫(SO3) 是一种潜在的调节因子,因为它可以在气体状态下流动且高度反应性。
SO3通过泛素连接酶(H2S)氧化的二硫化碳 (CSS) 转化而来,在侧向和嗜氧条件下,SO3可以被氧化酶催化成为硫酸,从而诱导大量的氧化应激。
这种氧化应激可能会导致基质的蛋白沉积和光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肺纤维化的恶化。
因此,SO3可能是肺纤维化的新靶点。
细胞因子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调节除了上述调节因子外,多种细胞因子和DNA修复相关的基因也被证明在肺纤维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转化生长因子beta (TGF-β) 是众所周知的纤维化激素,参与了肺纤维化病理过程中的胶原沉积和基质增生。
此外,和基因组学分析证实fanconi贫血 (FA) 蛋白家族成员在肺癌中的纤维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损伤-修复机制有助于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因此,这些细胞因子和基因调节因素均为未来开发肺部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结论总之,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和生物学过程。
NOTCH信号通路与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与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在多个细胞发育和组织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信号通路。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与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肺泡结构的破坏和纤维组织的增生。
NOTCH信号通路是由NOTCH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激活的一条信号传导途径。
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NOTCH信号通路可以促进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它们的凋亡。
这会导致肺纤维化过程中纤维母细胞的大量积聚。
NOTCH信号通路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为活化的纤维母细胞。
活化的纤维母细胞会释放大量的胶原蛋白和其他纤维化相关因子,导致纤维组织的过度积聚。
研究还发现,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进一步促进了肺纤维化的发展。
针对NOTCH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许多研究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来改变肺纤维化的进程。
一些研究通过抑制NOTCH受体或配体的表达来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转分化。
其他研究则尝试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来促进纤维母细胞的凋亡。
还有一些研究使用药物来调节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以治疗肺纤维化。
NOTCH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调控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可能是治疗肺纤维化的一种新方法。
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NOTCH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肺纤维化的炎性细胞机制研究

肺纤维化的炎性细胞机制研究引言: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特征是肺组织中的纤维母细胞和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并最终导致呼吸功能受损。
多种因素可以引发肺纤维化,其中包括炎性反应。
在过去几十年间,学者们对于肺纤维化的炎性细胞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关键的进展。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一、炎性反应与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由于各种刺激物如微生物感染、药物或环境污染物等能够引发肺纤维化的发生,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持久或慢性的炎性反应则容易引起病理上可见的组织改变,进而促进纤维母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
二、调控肺纤维化发生的主要炎性细胞类型1.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高度的功能多样性。
在肺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激活的巨噬细胞参与了炎性反应并释放大量的促炎性因子和分泌物。
这些因子直接或通过其他信号调节通路刺激纤维母细胞增殖和合成基质蛋白。
2.炎性浸润细胞肺纤维化患者的肺组织中经常存在有大量炎性浸润的血管周围区域。
这些区域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ocytes等炎性浸润细胞组成。
它们通过产生不同类型的介质来参与修复过程,但也可能导致异常炎症反应。
3.乙酰化机制最近的一些研究还发现了乙酰化在调节肺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乙酰化于影响多种基因和蛋白质修饰。
一些实验证据表明,通过调节乙酰化水平可以影响炎性细胞的功能和炎症程度,并对肺纤维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 炎性细胞机制相关分子途径1.白介素-1(IL-1)信号通路IL-1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
在肺纤维化中,IL-1信号通路被激活并进一步增强了巨噬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该通路激活导致IL-1受体及其同伴蛋白增加,并引发下游NF-κB内核被激活。
这种激活最终导致促炎基因转录水平上调以及其他相关途径的启动。
2.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TLRs是天然免疫系统中关键的检测外源性微生物感染的受体。
TGF-β1与肺纤维化关系研究进展

TGF-β1与肺纤维化关系研究进展肺纤维化是尘肺等多种肺部疾病的转归,而尘肺是一类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威胁着粉尘接触工人的健康,多年来,肺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一直受到医学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在其发病中发挥了主要作用,TGF-β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细胞因子之一。
本文对TGF-β1与肺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为研究肺纤维化致病机制的参考。
标签:TGF-β1;尘肺;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是一组气道受损、炎性因子大量分泌[1],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的肺部疾病,可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甚至呼吸衰竭,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于肺部损伤修复过程中纤维原性和抗纤维原性两大类细胞因子作用失去平衡,发生肺功能受损的病变,实质上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修复机制,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可以作为判断粉尘作业人员接尘状况的指标,反映接尘个体肺部受损害程度的大小,预示着疾病发展的结局,在早期即可作为判断预防控制尘肺的预警信息。
关于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受到医学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已取得了较大进展,转化生长因子β在调控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分裂以及胶原蛋白合成与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肺纤维化的关系尤为重要,相关研究较多,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该方面研究做一综述。
1TGF-β1在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TGF-β在1978年首次被鉴定出,之后发现与其功能类似的物质,统一命名为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广泛分布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Ⅱ型)、巨噬细胞及间质细胞等,在肺纤维化过程中充当重要的刺激信号。
TGF-β是一类生物学活性十分广泛的细胞因子,可引起成纤维细胞活化,胶原合成、沉积并致纤维化。
对多数细胞的免疫调节、创伤修复、胚胎发生、细胞凋亡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已有較多研究表明[2],生产性粉尘进入机体首先引起肺泡巨噬细胞损伤,发生炎症反应等波及肺泡正常结构,促进肺成纤维细胞增生、肺组织纤维化,即肺纤维化病变过程涉及多细胞、多因子参与反应并相互作用,这是肺纤维化发病的分子学基础之一,即尘肺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策略

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策略肺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肺组织中纤维化成分增加,导致肺功能受损。
本文将通过探讨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策略来深入了解这一疾病。
一、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1. 上皮间质转化(EMT)上皮间质转化是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正常情况下,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和功能区分。
但是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上皮细胞可转变为间质样细胞,并开始产生基质蛋白,从而促进纤维组织形成。
2. 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反应也是导致肺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的持久性或复发性炎症反应会诱导多种造花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进而激活免疫细胞和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最终导致肺组织纤维化。
3. 实质成分沉积慢性肺部感染、过敏反应和其他长期刺激可引起机体对实质成分进行过度反应。
这些实质成分的异常沉积会诱导和加剧纤维化反应,从而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
二、药物治疗策略1. 抗炎治疗由于炎症反应在肺纤维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抑制炎症可能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非甾体消炎药(NSAIDs)。
皮质类固醇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来减轻纤维化程度。
NSAIDs则可以缓解慢性肺部压力,从而降低了组织损伤的风险。
2. 抗纤维化治疗针对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上皮间质转化和基质蛋白生成等环节,可以采用抗纤维化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上皮间质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其信号通路或合成可以降低肺纤维化程度。
此外,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等药物也可阻断纤维组织形成。
3.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系统失调也是肺纤维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可控制慢性肺部炎症反应,并减轻相关组织损伤。
常见的免疫调节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
4. 支持性治疗肺纤维化患者往往伴随着呼吸困难、咳嗽和氧合不足等严重症状。
因此,支持性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选用呼吸道扩张剂、镇静剂或氧气供应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肺纤维化疾病的形成和逆转的研究进展

1 3 血 管紧 张素 Ⅱ在 肺 纤维 化形 成 中的促 进 作用 . 血 管紧 张素 Ⅱ是 R 的主 要活 性 物 质 , AS 除调 节 血压 、 固酮 释 醛 放 和 重 吸 收钠 而调 节 机 体 的 血 液 动 力学 外 , 发 现 , 还 多种 组 织 中
存 在 局 部RAS 具 有广 泛 的 生 物 学属 性 , 部 RA 可 以 激 活细 胞 , , 局 S 调 节 许 多 参 与 细 胞 生 长 、 亡 、 维 化 形 成 和 炎 症 反 应 介 质 的 表 凋 纤
1 肺纤 维 化的 形成 机 制 1 1 T -p 致 纤 维化 的重 要 介质 . GF 是
T F D 一 种 多效 性 的 细 胞 因子 , 可 由T细胞 、 核 /巨 G - 是 它 单 噬 细 胞 、 小 板 和 结 构 细 胞 产生 , 括 成 纤维 细 胞 和 上 皮 细 胞 , 血 包 它 对 炎 症细 胞 、 免疫 细 胞 和 结 构细 胞 有 着 重要 的 影 响 。 G — p 一 T F 是 种 重 要 的 免疫 调 节 剂 , 能 够增 强 、 制单 核 细 胞 的 功 能 , 能 够 既 控 也 抑制T细胞 、 细 胞增 生 。 些 作 用发 生 在 低浓 度 时 ,I 细胞 因子 B 这 型 I N— 和T - p 于 各种 细胞 功 能 有 拮抗 性 的关 系 。 IN— 抑 F r GF 对 即 F r
数 减 少 ; 作 用 主 要 由血 管 紧 张 素 系统 介 导 。 此
AngI还 可 能 通 过 上 调 丝 裂 原 活 化 蛋 白 激 酶 磷 酸 酯 酶 I ( i gn at i d poe iaep op a s , P- mR 水 m t e- c vt rti kn s h sh t eMK )3 NA o i e n a 平 介 导 内皮 细 胞 凋 亡 , 明激 活 的 肺组 织 RAS 以通 过 多 种信 号 说 可
基因治疗用于肺纤维化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因治疗用于肺纤维化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特征。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然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正逐渐成为治疗肺纤维化的研究热点。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治疗改变了肺纤维化患者中的特定基因的表达,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基因治疗可以调节肺纤维化患者中的炎症反应。
在肺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中,炎症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项研究使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将一种特定的抗炎基因导入患者的肺部细胞中,结果显示这种治疗能够减轻肺纤维化患者的炎症症状,改善肺部功能。
其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基因治疗可以修复这些突变引起的异常表达。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基因治疗可以改变肺纤维化患者中某些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纤维化过程。
这一发现为开发针对不同基因突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一项研究展示了基因治疗在修复受损肺组织中的潜力。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治疗方法向肺纤维化患者的肺部导入一种特定的修复基因,这种基因能够促进受损肺组织的再生。
结果显示,在接受基因治疗的患者中,肺部纤维化程度减轻,肺功能得到改善。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基因编辑技术也被应用于肺纤维化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矫正了与肺纤维化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一研究为基因编辑在肺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尽管基因治疗在肺纤维化治疗中的前景令人鼓舞,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基因治疗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虽然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安全性较好,但长期的效果和副作用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验证。
其次,基因治疗的成本较高,这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经济评估和技术改进来降低治疗成本。
综上所述,基因治疗在肺纤维化治疗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
基因治疗可以调节炎症反应、修复受损肺组织以及矫正与肺纤维化相关的基因突变。
NOTCH信号通路与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与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肺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肺部组织的瘢痕化和纤维增生,最终导致呼吸功能受损。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NOTCH信号通路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一、 NOTCH信号通路的基本特征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跨膜信号传导通路,对胚胎发育、干细胞维持和组织再生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在哺乳动物中,NOTCH信号传导通过四种单体型的Notch受体(Notch1-4)和五种Notch配体(Jagged1/2和Delta-like1/3/4)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当Notch配体与其受体结合时,受体的胞浆尾部经过γ-分泌酶介导的剪切而释放,进入细胞核与转录因子结合并激活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二、 NOTCH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肺部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了肺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肺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具体来说,NOTCH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肺部纤维母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在正常情况下,肺部的纤维母细胞主要负责维持肺部结构的稳定,当肺部组织受到损伤时,这些细胞能够迅速激活并增殖,修复受损组织。
当NOTCH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时,它可能导致肺部纤维母细胞的过度激活和增殖,从而导致纤维组织过度沉积,最终形成纤维化瘢痕。
2. 间质细胞的转分化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还能够影响肺部间质细胞的转分化。
在肺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中,肺部的间质细胞可能会发生异常的转分化,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从而加速肺部纤维化的进程。
3. 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细胞凋亡的调控最近的研究还发现,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肺部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细胞凋亡的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扩展到邻近的肺实质。
发病机制
• 反过来,当支气管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发生后,“关 闭”转化生长因子-β的转基因,纤维化的组织可被完全重 吸收,恢复正常的支气管周围组织和肺实质结构。 • 这些发现证明了转化生长因子-β对于诱导纤维化是必 要的,但还不足以维持纤维化。在另外的研究中发现,人 白细胞介素-1β的腺病毒传递导致明显的炎症和肺结构的 破坏,进而出现持续的纤维化,这些改变受到持续表达的 转化生长因子-β的调节。
二、基底膜完整性破坏、上皮细 胞和内皮细胞的再生失败可导致 肺部结构的破坏和病理性纤维化。
IPF患者肺组织的超微结构描述了以下现象:
(1)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损伤同时伴 有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基底膜完整性的破坏;
(2)细胞外基质的肺内沉积伴随成纤维细胞和肌 成纤维细胞的聚集;肺泡闭陷和纤维化伴有 相邻的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基底膜残余结构的
在IPF/UIP,基底膜完整性遭到破坏时,上皮细 胞和内皮细胞的再生失败可导致肺部结构的破 坏和病理性纤维化。
• 转化生长因子—β是纤维化的必要条件,但 不足以促发永久的纤维化;
持续的损伤/抗原/刺激是纤维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和骨髓干细胞(纤 维细胞的干细胞)是纤维化中重要的细胞调节 机制。
肺纤维化发病机制新进展
背景
• 30多年前最初提出的理论认为慢性炎症是肺纤维化 最基本的病因[1]。
• 这个理论随后受到两个临床观察质疑[2] :
(1)组织炎症的程度与肺纤维化的严重性或预后关系不大 (2)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并不影响疾病的自然病程。
• 后来的理论认为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是不明原因的上皮 细胞损伤伴有异常的损伤修复的结果,但是,与之前的 炎症无关。
融合,导致成纤维细胞灶的发生。
发病机制
• UIP患者的三维重建显示脏层胸膜增厚、广泛的 血管重塑以及成纤维细胞灶与结缔组织筋膜层的 相互连接。
• 这种现象表明这些结构在解剖结构上并不是相互 独立的实体。
• 提示成纤维细胞灶可能代表整个解剖肺小叶肺泡 结构的丧失。
发病机制
• 肺小叶(肺泡或同侧的血管)可能是持续或反复 损伤的解剖靶位,这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基底 膜完整性的丧失伴随机性的纤维化,最终破坏整 个肺小叶的完整性,形成UIP的成纤维细胞灶。
[1] Crystal RG, al. Ann Intern Med 1976; 85:769–788。 [2]Selman M. Ann Intern Med 2001; 134:136–151。
主要观点
近10年来,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理论的进展,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基底膜完整性的破坏代表病 变“不可逆”,可导致病理性的纤维化,且不能 重建正常的肺组织。
• 肺泡结构和功能的丧失取决于持续性炎症的程度 以及对特殊蛋白酶的暴露程度,该蛋白酶与肺泡 毛细血管屏障上皮和内皮的明显丧失有关。
发病机制(异常的修复过程)
• 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基底膜的完整,则喻示正常 的上皮再生和内皮再生,肺泡的结构得以保存;
• 完整性破坏可促进肺泡的塌陷和相邻基底膜的 融合,促进肺泡结构的丧失包括整个解剖肺小 叶结构的破坏。
一、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基底膜 完整性破坏代表病变不可逆。
发病机制(正常的修复过程)
• 肺泡毛细血管屏障为肺部气体交换的界面,是肺将机体 与外界环境分隔的最大表面。
• 超微结构上,这层屏障包括I型肺泡上皮细胞,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以及它们各自的基底膜。
• 屏障中的两层基底膜大约一半以上是相互融合的,其余 部分被一薄层间隙分开。
过度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导致晚期的肺纤维化。
• 这个过程引起肺泡结构丧失甚至累及整个解剖结 构上的肺小叶。
• 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发生与分泌蛋白酶细胞的减少 或丧失有关,这些细胞与正常情况下细胞外基质 的重建或重吸收有关。
• 上述过程可导致UIP终末期组织病理学改变。
发病机制(异常的修复过程)
• 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基底膜的完整性决定了损伤肺 是恢复正常还是被瘢痕取代(伴随肺泡结构的完 全丧失)。
发病机制(异常的修复过程)
相反,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与以下相关: (1)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丧失; (2)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基底膜完整性的破坏伴随肺
泡结构的塌陷和两层基底膜的融合; (3)I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异常的细
胞外基质上增殖,不能重建正常的肺泡结构; (4)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募集和增殖以及
• 换句话说,以上的发现支持以下观点:UIP的过 程就是呼吸肺小叶靶位丧失,导致成纤维细胞灶 的形成。
三、肺纤维化的细胞因子介质 和组织结构的破坏。
发病机制
• 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多效性的细胞因子,被认为与 促纤维化高度相关。
• 已经证明转化生长因子-β促进肺纤维化的发生。 • 啮齿动物模型中,腺病毒转基因传递和转化生长因子-β
• 因为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都是表面面积大而细胞浆少的 扁平细胞,所以大部分屏障都是由4层磷脂双层、少量 细胞浆和基底膜构成的,而且屏障只有0.3微米薄[3]。
[3]Weibel ER. Physiol Rev 1973; 53:419–495。
发病机制
alveolar-capillary barrier0.3μm
发病机制(正常的修复过程)
• 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组织修复从急性炎症期向细胞外基 质沉积过渡是一个基本过程。
• 如果基底膜是完整的,并且原始损伤的刺激已经消除, 那么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将得到重建或重吸收,同时伴随 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的上皮和内皮细胞再生。
• 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基底膜上重建了正常的分 隔定向,正常的修复过程就完成了。
发病机制(正常的修复过程)
• 急性肺损伤和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正常修复使损伤后组织 的完整性和功能迅速恢复。
• 在屏障损伤之后,这个过程立即开始并伴随出血和血浆向 肺组织的渗出。
• 在凝血过程中也可发生血小板的激活和脱颗粒,导致一些 脂类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到基质中。
• 这些脂类介质和细胞因子既是重要的生长因子也是趋化因 子,它们促使白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 细胞以及表皮细胞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