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目的分析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就诊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78例,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39例,行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39例,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采取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采取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标准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开展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较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荐。
标签:中医康复护理;中风偏瘫;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风在神经内科疾病中是较为常见的,通常表现出认知功能障碍、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严重者有可能因运动障碍而出现中风后偏瘫,这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中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再构造能力,通过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干预,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开展穴位推拿、针刺疗法的同时,结合肢体康复锻炼,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就对2015年1月~12月诊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39例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作如下总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78例中风偏瘫患者,入选标准[1]:经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关脑卒中诊断标准;有肢体功能障碍,神智、意识清晰,伴一侧偏瘫。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者;有认知功能障碍者;重度痴呆者。
随机将本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39例,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62.5±1.8)岁,病程(1.3±0.4)月。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精神状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精神状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精神状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通过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发现早期中医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中医康复护理;脑中风;精神状态;肢体功能1引言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精神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康复护理在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本文旨在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精神状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2材料与方法2.1情志护理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的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心理疏导和移情易性是调节情志的两种重要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使其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心理疏导注重的是倾听和理解,通过专业的技巧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充足的耐心和关爱,让患者感受到安全和被接纳。
可以帮助患者正面面对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
移情易性则是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转移到其他更加积极、健康的活动上。
这可以是艺术创作、运动、听音乐、阅读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患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态。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还强调了饮食、针灸和运动的重要性。
在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来调整饮食结构和分量,以实现营养均衡和身体健康。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和气血、舒经活络,有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方案,则有助于增加患者的运动量,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提高。
2.2饮食护理在中医理论中,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脑中风患者的饮食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体质特点。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于脑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进行中医康复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4周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运动障碍严重程度(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ES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ESS、FMA、ADL评分均较入院时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ESS、FMA、ADL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中风患者实施早期的中医康复护理,能增强患者的肢体功能,降低伤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最大程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标签:早期;中医康复;护理;预后脑中风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随有意识障碍且发病持续24 h或以上。
脑中风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70%以上的患者预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负担[1]。
因此治疗目的中降低其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医学强调与发病同步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于脑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脑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45±10.17)岁;病程1~3 d;出血性32例,缺血性40例。
所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康复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影响分析

中医康复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间收治的9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以及NIHSS评分。
结果经过干预,康复组Barthel指数水平要高于对照组(t=5.540,P=0.000);康复组NIHSS评分要低于对照组(t=4.576,P=0.001)。
结论对中风恢复期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中风;恢复中风属于较为严重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了上升趋势。
中风恢复期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及半身不遂,存在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以及肢体肌肉萎缩等,患者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1]。
在中风患者治疗期间,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并降低其痛苦,提升其生活质量。
我院对45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采取了中医康复护理,整体效果较优,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所选患者经过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符合中医中风相关诊断标准,主症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次症包括头痛,头晕,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种以上主症或1种主症及2种次症,并结合先兆症状、诱因等即可确诊[2]。
上述患者均处于恢复期,且患者家属对此次研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存在恶性肿瘤者。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脑外科进行治疗的9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设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字表法分为康复组(n=45)以及对照组(n=45)。
康复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49~76岁,平均(67.56±6.76)岁,病程为1~7年,平均(4.23±1.56)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66.23±6.43)岁,病程为1~8年,平均(4.32±1.62)年。
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中风患者恢复的影响

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中风患者恢复的影响发表时间:2019-12-03T17:20:00.2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1期作者:吴娟杜春蕾[导读] 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在脑中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南充市中医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研究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在脑中风恢复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接诊的中风患者60例进行研究。
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
记录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MA)、生活能力(MBI)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67% vs 80.00%,P<0.05)。
结论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在脑中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中风;穴位按摩;功能恢复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引发。
统称脑卒中。
其临床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突然昏倒等,且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同时伴有各种并发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1]。
近年来,随着中医特色康复护理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当中,其可有效帮助语言功能与肢体功能恢复[2]。
所以,可以采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治疗中风患者,其能够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现对接诊的中风患者60例的诊疗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接诊的中风患者60例进行研究。
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脑卒中;②患者知情同意,并得到伦理委员会认可。
排除标准:①脑出血及其与病变患者;②严重心、肾、肺疾病患者。
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
平均年龄为(59.60±9.22)岁(46~75岁)。
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13例。
平均年龄(62.32±9.51)岁(45~81岁)。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加强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101

早期加强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加强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8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一组为采取常规治疗措施的参照组,一组为在参照组基础上加以早期加强中医康复治疗的早期组,每组各34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早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经过不同的治疗后,早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06%;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9.41%;可见,早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显著。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加强中医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康复;早期;脑卒中;预后影响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按照分类可以分成出血性和缺血性,该疾病会诱发患者出现消化、循坏、呼吸等系统的疾病,危及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该疾病的致死率得到了下降,但是致残率仍处于较高的位置,所以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问题一直是临床桑较为关注的,本文就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早期加强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2018年3月-2019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进行分组,一组为采取常规治疗措施的参照组,一组为在参照组基础上加以早期加强中医康复治疗的早期组。
参照组3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15名,男性患者19名,年龄最小51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为(55.62±2.11)岁;早期组3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16名,男性患者18名,年龄最小52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为(56.12±1.81)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在我院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的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均知情,且自愿参与。
中医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

中医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急性脑功能损伤。
中风患者在急性期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后,进入恢复期。
中医护理作为中风恢复期患者的重要一环,对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并分析护理对策,为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提供参考。
一、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1. 中医草药熏蒸法中医认为中风患者是由于气血阻滞、脑经络受损引起的,可采用中药熏蒸法进行治疗。
熏蒸药物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定,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全蝎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经过观察发现,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患者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还出现了一定的恢复迹象。
2. 中医推拿按摩法中医推拿按摩法能够刺激经络,调整气血,有助于患者恢复。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拨、捏、揉、滚、挤等,适用于不同的脏腑、经络、穴位。
经过观察发现,采用中医推拿按摩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肌肉紧张、肌肉无力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患者自控能力。
3.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中风的原因之一,因此饮食调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患者应遵循饮食调理原则,如多食谷类、杂豆、蔬菜、水果,少食肥甘厚味、辛热刺激之品,以及忌烟酒等。
经过观察发现,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消化功能、提高免疫力,为身体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护理对策分析1.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中风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各异,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在制定护理方案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家庭环境等因素,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2. 进行全面评估护理人员应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病情变化、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
通过全面评估,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

中医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对恢复期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中医护理在促进患者康复过程中有显著效果。
效果观察结果显示,中医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
护理对策分析提出了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中医护理的优势和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重要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为中风患者的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这些发现对提升中风患者康复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医护理、中风恢复期、效果观察、护理对策、中医护理的优势、注意事项、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风(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中风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进入恢复期需要长期的康复和护理。
传统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脑经络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因此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人们对中医护理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效果也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对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对患者的疗效,并总结出有效的护理对策。
本文旨在对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其护理对策,以探讨中医护理在中风康复中的重要性和优势,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通过观察分析中医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及护理对策,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疗效,探讨中医护理在促进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对策,为改善中风患者的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水平和促进患者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01-03T13:00:00.5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2期作者:郭莉莉
[导读] 目的:分析针对脑中风患者运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对改善其预后的临床价值。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三科 110032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脑中风患者运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对改善其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同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中医康复护理。
结果:两组入组时NIHSS、Barthel评分比较中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P<0.05。
结论:针对脑中风患者运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情况,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残程度。
【关键词】脑中风;早期中医康复护理;预后;价值
脑中风是近年来临床中高发的卒中疾病,具有发病突然和病情危重等特点,患者常伴随语言、肢体和认知障碍,且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较高。
有报道指出[1],70%左右的患者预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缺损和劳动能力丧失,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而对于脑中风患者在治疗中还需进一步降低残疾率并改善预后。
早期科学的护理干预是改善脑中风患者预后以及降低病残程度的重要途径,本文将着重分析通过早期运用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中风患者预后效果的临床价值。
1资料、方法
1.1线性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8月~2019年5月我院74例脑中风病例,以其护理干预模式为标准分组,观察组(早期中医康复护理组,37例):性别比,男∶女=20∶17;发病时年龄45~76岁,均值(59.4±0.3)岁。
对照组(常规复护理组,37例):性别比,男∶女=19∶18;发病时年龄44~78岁,均值(60.2±0.2)岁。
2组线性资料在比较中P>0.05。
1.2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即加强体位护理和维持呼吸道畅通,同时加强饮食护理,对于无法进口进食者还需进行鼻饲护理,维持患者大便通畅以及会阴部的清洁。
针对高热患者运用物理降温法进行降温,同时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及压疮等并发症;同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中医康复护理,方法如下:(1)手法按摩与被动运动:患者于入院后治疗首日即可开始对其患侧肢体实施手法按摩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改善肌细胞活性。
通过对局部皮肤进行按摩,来预防静脉炎及压疮等并发症风险,为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良好基础。
在护理中特别需要注意对患者肩部和下肢进行充分按摩,在按摩过程中保持力度的轻柔并缓缓进行。
针对瘫痪部位采取按摩、揉捏方法。
而针对拮抗部位采取轻抚式按摩,避免发生肌肉和关节挛缩情况。
保持患者患侧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患肢关节发生弯曲和扭转等不良情况。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按捏、摩揉四种不同方法,由远心端开始直到近心端,保持先轻后重的节奏进行按摩,来帮助缓解痉挛性收缩。
在此基础上,协助并引导患者进行肢体关节的屈伸和旋转练习,以及肩关节的外展和内外旋活动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每日需练习一到两次保持,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的活动顺序,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2)针灸护理:患者入院后第二日提供针灸康复护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取穴,对于上身不遂者可取曲池穴、外关穴;对于下肢功能障碍者,可取足三里穴、太冲穴、环跳穴、阳陵泉穴和三阴交穴;针对口眼歪斜患者取穴包括合谷、阳白、迎香、地仓和人中等穴,针对语言不利者穴取玉液、哑门、金津、通里等穴。
与此同时对于神阙、膀胱俞、气海、百会、肾俞、关元和命门等穴进行艾灸,进针实施提插行针,促使针感朝远端逐步扩散,每次的留针时间为20分钟;(3)中医情志护理: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七情属于正常精神活动,如若情志太过或者情志不急均可能致病。
对于中风患者来说,由于情绪急躁且易怒,因而在护理中需做好健康教育,并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维持情绪稳定。
在情志护理中,灵活运用中医护理学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保持耐心和细致的护理,充分给予患者体贴及关心,充分调动病人内在潜力以及积极性。
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讲解和思想工作,以争取其良好的支持,从而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
1.3评估指标
(1)利用卒中量表(NIHSS)针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加以评价,该包含其意识状态、面部、肢体运动、感觉和语言等,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比;(2)以Barthel指数表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主要有进餐、洗漱、穿衣、如厕、行走和上下楼梯等,0~100分,分值与病残程度成反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以SPSS17.0分析,标准差以(±s)描述,行t、χ2检验,P<0.05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入组时NIHSS、Barthel评分比较中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P<0.05。
表1 两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s,分)
3讨论
脑中风是近年来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起病突然且病情进展较快,同时残疾率和死亡率较高。
在脑中风患者的治疗中,一方面需要进行规范化的治疗来降低其死亡率,另一方面还须开展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来帮助改善其预后并降低病残程度。
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2]-[3],对于脑中风患者来说,注重早期护理干预也,就是患者发病三日内在确保其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上开展科学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肢体功能并调动脑组织细胞功能,有利于降低患者的伤残程度。
中医理论认为[4],中风疾病的病机在于正气不足、饮食不节以及五
志过极等一系列内外因素导致的脏腑气血逆乱以及阴阳失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为患者提供手法按摩、针灸、刺激穴位以及情志护理等,能够帮助改善经络传导及促进精气调达,有利于发挥调节阴阳的效果。
通过特色情志护理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并调动其积极性和康复信心,因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
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经护理干预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这提示,对于脑中风患者来说,积极开展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脑中风患者运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情况,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残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永琴,李晋文.中医护理对脑中风偏瘫抑郁患者康复的临床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23(30):308.
[2]王伟婷.康复护理对脑中风瘫痪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心理医生,2018,24(17):240-241.
[3]陈荣林.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脑中风瘫痪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3):4742-4743.
[4]曹书珍.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和ADL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