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渔歌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年代: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 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

附:诗人张志和介绍:约730—810,唐代诗人。

本名龟龄,字子同,
金华(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

字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掉叟。

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通用15篇)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通用15篇)

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通用15篇)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篇1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5张志和《渔歌子》词赏析渔歌子①【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②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青箬笠,④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

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四年级古诗词渔歌子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词渔歌子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词渔歌子知识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四年级会接触到的古诗词——《渔歌子》。

《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作品,全文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先来说说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悠闲的生活。

咱们来看词的上阕“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是个地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这里的景色那叫一个美!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随着溪水漂流。

而水里呢,鳜鱼长得又肥又大。

这两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再看下阕“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笠”是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是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一位渔夫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完全不想回家。

这里通过对渔夫形象和其行为的描写,表现出了他对这种悠闲自在生活的喜爱。

从意境和情感上来说,整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宁静、优美、闲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修辞手法方面,这首词没有特别明显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它通过生动的描写,让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比如“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这些景象。

在诗词的格律上,《渔歌子》属于词牌名,有固定的格律要求。

它的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理解词中的字词意思。

比如“鳜鱼”,要知道这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

“不须归”不要简单地理解为不回家,而是不想回家,强调的是渔夫被美景吸引,陶醉其中。

在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可以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按照“景——人——情”的顺序去记忆,这样会更容易背下来。

另外,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

比如,古代还有很多诗人也写过与渔翁、垂钓相关的诗词,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此词选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张子和,字子同,早年出仕,唐肃宗时因事贬官归隐乡里,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自谓“烟波钓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访谒,次年三月,颜真卿与名士时贤饮宴,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席上诗酒唱和,张志和首唱,唱的便是《渔歌子》五首。

曾一度散佚,幸有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保存,流传至今。

此词是五首中的一首,其余四首被此首所掩,流传不广。

在盛、中唐时代,词还处在发展初期,形式上与诗相异不大。

此词乍看很似七言绝句,唯一的不同,只是第三句分成二个三字句。

然而,诗词已分界,词是配合曲调来演唱的,且有特定的曲子调名,此词的曲子名就是“渔歌子”,今存唐《教坊记》记载有此调名。

后来曲子失传,调名就成了词的词牌,此处“渔歌子”就是此词的词牌。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

《渔歌子》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渔歌子》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渔歌子》的意思及全文赏析《渔歌子》的意思及全文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渔歌子》的意思及全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

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

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

本为唐朝教坊曲。

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

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单调。

【释词】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

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不须:不需要.【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意思】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3古诗词三首渔歌子人教版新课标2019
渔歌子张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西塞山:在湖北省黄石市。

③白鹭:一种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⑥蓑衣:用草或棕榈叶编制成的雨衣。

⑦须:愿意
⑧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也很肥美。

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

赏析唐诗《渔歌子》

赏析唐诗《渔歌子》

赏析唐诗《渔歌子》《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夫在江边捕鱼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全文如下: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的主题是渔夫的生活,通过白鹭、桃花、鳜鱼和蓑衣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色。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用白鹭的飞翔来衬托出西塞山的壮丽景色。

白鹭是一种优雅的水鸟,经常在水边觅食。

这里,白鹭飞翔的场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了桃花盛开、江水清澈的景象。

鳜鱼是一种美味的淡水鱼,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通过对渔夫的服饰描绘,展现了渔夫的生活状态。

青箬笠和绿蓑衣都是江南水乡常见的渔具和服饰,体现了渔夫的勤劳和朴实。

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表达了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也不愿意回家的心情。

这里的“斜风细雨”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气候特点,还象征着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渔夫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渔歌子》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好的,接下来我将继续分析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首诗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还通过渔夫的形象,传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首先,渔夫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仍然坚持捕鱼,这表明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毅力。

这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张志和想要表达的。

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

其次,渔夫的形象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江南水乡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因此,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渔歌子·张志和》原文与赏析

《渔歌子·张志和》原文与赏析

《渔歌子·张志和》原文与赏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宗画的始祖王维认为:“水墨最为上”。

其原因是:“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传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这就是说,淡而能远,饶有余味。

唯其云雾迷茫,才能得朦胧之致,冥漠之情。

这时,空间中各个侧面的界线打破了,远近的距离模糊了,历史和现实茫茫无际的流光也无形融化了。

这便是心理时空的广阔,是由悟解之深与浮想之广交织而成的绝妙境界。

这里有诗情,也有画意。

大体后于王维的张志和,便是这样一位词人,以画意写诗情的作手。

他留传下来的作品极少。

其《渔歌子》原有五首,但另外四首却都为“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一首光辉所掩。

格调清新,韵味高洁,语言质朴,而最为珍贵的,是展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蹈文人的淡泊胸襟。

张志和,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曾因事被贬,赦还后绝意仕途,长期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

他不仅娴于音乐,还通晓书画。

由于江南水乡的风光给了他丰富的艺术营养,水墨淋漓和烟波浩渺的自然景色内化为词人的意象,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他的以画意写诗情的风格,特别是融汇了南宗画家的风格,确乎不失为他自号的“烟波钓徒”的风格。

“烟波”中点染了这么一个“钓徒”,“钓徒”的高情远意又为“烟波”增加逸韵。

“钓徒”而徜徉于“烟波”之中,他的本来旷放的胸襟自然也就随着流光的空明而翛然远引,得“天地浑溶之气”(石涛《题青莲草阁图》)。

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既然张志和是富于高情远意的诗人兼画家,所以他善于把诗的时间性和画的空间性结合起来。

烟波茫茫,可感之物、可写之景正多,但在他的笔下,却能够从纵横千万里的山水中切取一角,那便是旧吴兴县的西塞山前;从朝辉夕阳的光景流变中切取一刹那,“有先一刻,后一刻不能之妙”(王士祯:《诗友诗传录》)的一刹那,那便是白鹭鸶刚从水田中扑喇喇飞起时,在桃花汛泛起的清溪中肥嫩的鳜鱼正在浮游嬉逐时。

更凑巧的是,斜风细雨的烟波中,恰恰有一个钓徒,载着青青笠帽,披着绿草蓑衣,在水天迷濛中垂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志和《渔歌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简析]
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秀美景色: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一位渔夫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十分悠然自得。

全诗静景柔和,色彩鲜明。

动静活泼:水涨鹭飞,斜风细雨。

江南烟雨,优美迷人。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
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