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图书馆
名人与图书馆的相互作用

员。二者相互作用、 互促进 , 相 图书 馆 是 产 生 名 人 的温 床 ,
名 人 是 图 书馆 作用 广 而 告 之 的名 片 。 “ 人 不 识 凌 云 木 , 时 直
待凌 云始道 高”, 希望 国 民从 名人成 功的脚 印里 , 找到通 往
图 书馆 的 路 。
图书馆拥 有的信 息和知识, 不会因为你的吸取而减少或
【 关键词 】 图书馆 ; 名人 ; 图书馆 史
【 btat1 Fmos e o ssces a ob prt o ui te n weg i ayI e ys fhm.ba s A s cs a u r n’ cs cn t e ea e f mNorho h o l enLb r.nh e ote 1rr ia r ps u n s a dr s f k d i r t e i ys
“ 因风 吹 火 , 力 不 多 。 因渔 父 引 , 得 见 波 涛 。 世 界 用 不 怎 ” 上 许 多 的科 学 家 、 明家 , 不 是 通 过 图书 馆 这 个 “ 父 ”的 发 无 渔 指 引 , 揽 到 了 各 自学 科 领 域 的 皇 冠 。 才
公共图书馆地方名人专藏推广实践与探索

公共图书馆地方名人专藏推广实践与探索一、地方名人专藏的意义地方名人专藏是公共图书馆新时期的文化服务项目之一,它鼓励地方知名人物为图书馆捐赠其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的资源平台。
这项专藏项目的开展,能够激励读者参与,并响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读观念,更好地传递社会经验和文化遗产,维护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地方民族个性。
(一)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实施“地方名人专藏”必需的是图书馆的宣传工作,通过向社会和读者宣传地方名人专藏项目的背景、意义和特色,使公众更加明确这个项目的价值和显著意义。
此外,还应整合线上和线下宣传渠道,在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数字展柜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中,宣传地方名人的事迹、著作及馆藏文物,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发挥地方名人的积极作用为了让地方名人专藏得以顺利开展,图书馆需要积极联系当地知名人物,鼓励他们为图书馆捐赠自己的作品,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文化推广。
在收集到作品和文献资料之后,公共图书馆应该及时加工整理,梳理出一些富有本地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专题,举行讲座和爱好者活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地历史和文化,感受地方地区文脉的魅力。
(三)加强合作,扩大影响力地方名人是本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可以整合区内文化资源,加强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广本地文化。
例如,举行读书会、文化讲座、专题展览等方式,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呈现给读者,同时扩大地方图书馆的影响力,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三、困难与挑战实施地方名人专藏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首先是经费问题,需要图书馆集中人力物力来开展及维护此项工程,这对于一些经费困难、资源匮乏的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扰。
此外,面对大量图书和文献资源的收录、加工和层层筛选,需要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调查社会的能力,这对于很多基层图书馆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谈高校图书馆收集、利用学术名人资源

工作 走 上 良性发 展 的轨 道 。
其 主要活 动 的生平 材料 , 自传 、 如 书信 、 电 、 函 各种履 历表 、 证 明 学历
类奖状 、 荣誉证 、 专利证书 、 、 奖杯 奖牌 、 奖章以及国内外有关评价材 料。 二是手稿类。 包括各种创作手稿 、 日记 、 笔记、 教案以及学术名人 创作的书画、 雕塑等形式的艺术作品等。三是反映学术名人从事教 育或科研成果 的材料, 如著作 、 译著及论文等 ; 四是学术名人收藏 的
其亲友手 中, 目前已经造成一些珍贵资料的损毁 、 散失。 20 年 如 08 秋天,季羡林的部分私人收藏品在季老没有给出任何授权的情况
下 , 向拍 卖 市 场 。 同年 , 元 化先 生 去 世不 久 , 流 王 他生 前 的 部 分 手
图书、 期刊和书同等; 五是对学术名人进行研究的论文或论著。
源 出现外 流 现象 。 20 年 1 如 02 2月 1 0日. 京某 报 以《 北 巴金赠 书惊 现 旧书摊 》 为题 发 表 了相 关 报 道 , 金赠 1 巴 j 被发 现 流 散 民 间后 , 其
3充分 利用 媒体 , 养收 藏 学术 名人 资源 的 意识 。要充 分利 用 . 培
稿、 书札和字画等物品, 已出现在拍卖市场。这些 资料流散到市 也
场 上后 , 多 被不 同的 购买 者 分 散 收藏 , 法 发挥 其 应 有 的 价 值 . 大 无 给 收集工 作带 来 了很 大 困难 。 3 . 轻用 或保 管 、 不善 。学 术名 人资 源具 有 重要 的保 存 重藏 利用
名人名言与图书馆

名人名言与图书馆
高曼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1988()2
【摘要】伟人语录和名人名言,是革命导师和不计其数的名人志士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探索人生的思想浪花。
这些语录和名言富于哲理,充满睿智,语言精练,意味深长,每一句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一语都表达一种感人的体会。
读了这些语
录和名言,能减除人们生活中的忧虑,陶冶人们的心灵,使读者受到有益的启示和教育。
经常学习伟人语录和名人名言,能使你在顺利时头脑冷静、警惕骄傲;
【总页数】3页(P56-58)
【关键词】图书馆;名言;高尔基;阅览室;学习知识;革命导师;莎士比亚;名人;别林斯基;不计其数
【作者】高曼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G35
【相关文献】
1.汲取名人名言中的文化精髓开辟英语教学新的发展思路——论名人名言对中学
生英语学习的帮助作用 [J], 王静
2.名人名言 [J],
3.桓温的“名人名言” [J], 景志祥
4.名人名言 [J],
5.名人名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海拾趣——名人与图书馆不得不说的故事

书海拾趣——名人与图书馆不得不说的故事作者:暂无来源:《东方企业家·财富生活》 2017年第5期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不假。
古往今来,多少对历史发展、科技革新做出贡献的贤达都是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而若是说到拥有大量藏书,又极其适合检索资料,可供人们静心学习、阅读的地方,自然是图书馆了,那么你是否知道,图书馆与诸多名人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呢?马克思真在图书馆留下过脚印?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圆形穹顶图书室有一个固定的座位,他在此潜心撰写《资本论》;由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不懈写作,结果他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
这一激励人们苦读的故事听来极为励志,可惜,伟人嗜书的精神是真,但他的笔耕之地并没有留下什么“马克思的脚印”。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在他所写的《大英博物馆点滴》一文中便记录了他探访“马克思脚印”未果的故事,“按照(大英)博物馆的介绍,在这座阅览室里,150年来,无数的学者、革命家、作家、诗人、音乐家、学生和抄写员曾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在一圈的说明牌中,果然有一块牌子是介绍马克思的。
这块以‘阅览室与革命’为题的牌子上写道:这间阅览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筑为众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学生提供了避难所和精神的源泉。
最深地植根于这间阅览室的政治体系是共产主义。
卡尔·马克思在将近30年的时间中每天来到这里。
1850年6月,马克思最先被旧的阅览室接待。
从1857年起,他在这里从事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数项计划的研究。
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离他所需要的参考书不远处的L、M、N、O、P几排的座位。
当我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交谈,问起这块说明牌的介绍,并讲了在国内流传的说法后,一位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回答说,我们经常听到的那种说法应该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马克思并不是固定地坐在某个订好的座位上。
不过,那位工作人员又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某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来这里参观时,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只好告诉戈尔巴乔夫说,马克思当年就坐在某某排某某号,因为那里是离参考书比较近的一个座位。
论名人效应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书的藏 书家和 热心捐款 的慈善 家 , 名人会产 生一 系列的名人 效应 , 些效应可应 用于图书馆广告 宣传、 这 阅读推广 、 募集经 费和
赢 得社 会认 同方 面 。
关键 词 : 人 效 应 ; 书馆 ; 用 名 图 利
与 图书 馆有 关的 各类 名人 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 注意、 强化事物 、 扩大影响 的效应 , 或人们模仿名人 的心理现象统称为名人效应 。 名 人 效 应 已经在 生 活 中 的方 方 面 面产 生 深 远影 响 。… 图 书馆可以通过名人在人们心 目中的知名度 、 美誉度 、 信任 度 而扩 大 自身 的影 响 力 , 而更 容 易 获取 人 们 的 认 可与 从 青 睐 。与 图书 馆相 关 的名人可 分 为 以下几 类 : ( ) 一 有馆员经历的社会名流。他们享有盛名 的领域 并 不 是 图 书馆 界 , 是 无一 例 外 地从 事 过 图书 馆 员 的工 但 作, 这段 经历 或 许 只是 在他 们 闪亮人 生 里如 萤 光般 短暂 , 但 对 于 图 书馆 的发 展 历 程来 说 , 是 光 耀 门 楣 的 篇 章 。 却 例 如 毛泽 东 11 至 11 年 间来 到北 京 大学 , 98 99 出任 北 大 图 书 馆 助 理员 , 同李 大钊 组 织 “ 克思 主义 研究 会 ” 并 马 。在 这里 , 他找到了救 国救民的真理。他 曾经说 :我在李大 “ 钊 手下 , 国立 北京 大 学 当图书 馆助 理员 的 时候 , 在 就迅 速 地朝 着 马克 思 主义 的方 向发展 。 ” 另外陈景润高 中没有毕业就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 , 15 年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 。他曾在北京任 中学数学 92 教师 , 后由厦 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将他调回母校 , 任图书馆 管 理员 。陈 景 润 对数 学 的 研究 如 醉 如 痴 , 图 书馆 工 作 在 期间, 充分利用图书馆 良好的学 习环境 , 刻苦研究数学 , 终 于在 歌 德 巴赫猜 想上 取得 突破 性 的进展 。 ( 痴迷图书的知名读者。他们的职业纷繁多样 , 二) 有 个共 同的爱好就是读书 , 喜欢去图书馆借书, 是图书馆 的忠实读者 , 图书馆的声誉因他们而扩大。冯玉祥将军就 是 这 样 的一个 读 者 , 在 天 津兵 营 充 哨 长 的时 候 开 始接 他 触 图书馆 , 并且说 “ 在阅览室里 , 我更欢喜得不得了” 。 冯玉祥 日记中有很 多前往图书馆看书的记录, 白天带兵, 晚问赴图书馆看书看报是他 日常生活的一大内容。 共产主义奠基 人马克思酷爱读书 , 图书馆结下 了 与 不解之缘。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有一间收藏着大量书籍 和文献资料的图书馆 , 在这里 , 马克思前后学习 了 1 多 0
走过南京图书馆的名人们

0引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非凡的人生勾勒出一幅幅不朽的画卷。
而在这些画卷中,我们都依稀能够捕捉到南京图书馆的身影。
无论是浓墨,还是淡笔,南京图书馆都为这一幅幅的画卷增添了光彩。
在这一群人中,有的为南京图书馆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为之殚精竭虑;有的虽然只是与南京图书馆擦肩而过,但是这短暂的碰撞,却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或是因为他们,南京图书馆才更加光彩夺目;或是因为南京图书馆,他们才更加才华横溢。
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有两个脉络,一是1907年成立的江南图书馆,另一个是1933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图书馆。
到了1929年,江南图书馆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期间这两个图书馆经过改名革新等发展,到了1952年,终于合二为一,第二年正是命名为南京图书馆。
从江南图书馆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从国立中央图书馆到国立南京图书馆,直到今天蜚声海内外的南京图书馆,历经了一百多年的路程,南京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深厚的底蕴位列全国第三大图书馆。
[1]南京图书馆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我们列选了数位匆匆走过南京图书馆的名人,再现他们与南京图书馆息息相关的岁月,分享这些大家名流与南京图书馆之间耐人寻味的故事。
通过他们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对南京图书馆的发展,乃至于整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有一个更为生动、更为真切的感性认识。
1端方端方(1861-1911),清末满洲正白旗人,字午桥,号匋斋。
相继任过陕西按察史、湖北巡抚、湖广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南巡抚等职。
[2]宣统三年,在四川资州被起义士兵杀死。
端方属于清末官员中的开明人士,他在提倡科技兴国的同时,也注重民族文化事业的延续传承。
1903年,中国的第一所官办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的建成,就与端方的筹划和支持分不开,4年后,他亲自操办了江南图书馆的建设,也就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幼苗。
公共图书馆地方名人专藏推广实践与探索

公共图书馆地方名人专藏推广实践与探索
一、搜集与整理名人相关资料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采访、调查、调研等,搜集与整理与该地方名人相关的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包括名人的生平事迹、创作成果、著作等,旨在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权威的名人相关信息。
可以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专题图书、文集或者编纂成电子资源,以供读者借阅或浏览。
二、开展与名人相关的主题活动
公共图书馆可以结合名人专藏推广活动,开展一系列与名人相关的主题活动。
举办名人写作沙龙、名人经典阅读分享会、名人作品演讲会等,通过名人与读者的对话、交流,提高读者对名人作品的关注度和阅读兴趣。
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名人作品进行解读,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名人创作背后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内涵。
三、构建名人展览馆
公共图书馆可以新建或者改建一部分空间,用来展示名人相关的展品和文物。
可以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等进行展览设计,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示名人的生平、成就和作品。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前来,还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阅读氛围,提高读者对名人的认识和赏析能力。
四、举办名人专题讲座
公共图书馆可以邀请名人专家、学者来图书馆举办名人专题讲座。
这些讲座可以包括名人的人物形象、文化背景、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名人的思想和作品。
也可以通过讲座提高读者对名人专藏的关注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名人专藏的阅读和研究中。
公共图书馆在地方名人专藏推广方面,应该注重搜集与整理名人相关资料,开展与名人相关的主题活动,构建名人展览馆,举办名人专题讲座等。
通过这些实践与探索,可以提高读者对名人作品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推动名人专藏的传播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