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小说《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_20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1968 年夏,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从“赤脚 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同年第三 期《红旗》杂志和 9 月 14 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都全文转 载。正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 式称为“赤脚医生”。当天,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批示
“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 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赤脚医生的兴起是与当时在全国普 遍开展的农村合作医疗密不可分的,赤脚医生是合作医 疗的忠实实践者。新中国合作医疗的典型是一个叫覃祥 官的人在鄂西长阳土家山寨创造的。覃祥官主动辞去公 社卫生所的“铁饭碗”,在大队卫生室当起了记工分、吃农 村口粮的“赤脚医生”。农民每人每年交 1 元合作医疗费, 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留 5 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 金。覃祥官首创的看病吃药不花钱的 “农村合作医疗制
覃祥官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 自采、自制、自用)的方式,在大队卫生室和小队土药房开 辟了药园栽种了大量的常用易植药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在总结赤脚医生广受农民 欢迎的原因时说,首先,以中医、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赤 脚医生更适合农村的实际,西医是城市模式,是静态的,且
L 历史广角 ishiguangjiao
赤脚医生:20 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 李砚洪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个熟悉并非遥 远的名词。从 1968 年首次见诸报端到 1985 年卫生部决 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 20 年的岁月里,数百万乡村里 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具体实践着中国农村 的合作医疗,为六亿农民提供着最基础的医疗服务。中 国这种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也 广受国际肯定,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
赤脚医生手册好书分享知识分享

赤脚医生手册好书分享知识分享摘要:1.赤脚医生手册的简介2.赤脚医生手册的作者背景3.赤脚医生手册的主要内容4.赤脚医生手册的实用价值5.赤脚医生手册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意义6.知识分享对于医疗行业的重要性7.赤脚医生手册好书分享的意义和价值正文:【1】赤脚医生手册的简介赤脚医生手册是一本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专业书籍,旨在为农村的赤脚医生提供实用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潜,他是一位著名的医学教育家,曾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赤脚医生手册的作者背景陈志潜在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他发现当时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许多农民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陈志潜在1965 年编写了《赤脚医生手册》,为农村的赤脚医生提供了实用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3】赤脚医生手册的主要内容赤脚医生手册涵盖了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科室。
这本书的特点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的赤脚医生阅读。
【4】赤脚医生手册的实用价值赤脚医生手册在当时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甚至在20 世纪8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还曾把赤脚医生手册作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向全球推荐。
【5】赤脚医生手册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意义虽然现代医疗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赤脚医生手册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不仅反映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6】知识分享对于医疗行业的重要性知识分享是推动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赤脚医生手册的出版和传播,就是一次成功的知识分享案例。
通过知识分享,我们可以提高医疗行业的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7】赤脚医生手册好书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分享赤脚医生手册这样的好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也可以激发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医疗行业的发展。
赤脚医生阅读笔记

残雪《赤脚医生》阅读笔记读完残雪的小说《赤脚医生》,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就像是喝了一杯老酒,又辣又醇,回味无穷。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老朋友,跟你絮絮叨叨地讲着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头,有笑有泪,有苦有甜,让人感慨万千。
故事说的是一个叫王七的赤脚医生,在那个年代,他可真是个“香饽饽”。
为啥?因为在农村,医生少啊,尤其是像王七这样既能看病又能开药的赤脚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他每天忙得跟陀螺似的,从这个村跑到那个村,给人看病,治病救人。
村里人见了他,那叫一个亲热,就像是见了自家亲人一样。
王七这人,心眼儿好,医术也高。
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去找他,他二话不说,拿起药箱就走。
有一次,村里张大娘病得厉害,高烧不退,王七连夜跑了好几十里路,去请了个老中医来给她看病。
你说,这人心肠得有多好?村里人都说,王七这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将来肯定有福报。
不过,王七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那时候条件差啊,医疗设备简陋,药品也紧缺。
有时候,他为了给病人找药,得跑遍整个镇子,甚至还得去城里。
有一次,为了给一个孩子找退烧药,他愣是在大雨里跑了一宿,最后终于在一个小药店里找到了药。
你说,这得多不容易啊!村里人都说,王七这是“舍己为人”,真是个大好人。
王七还是个有原则的人。
有一次,村里有个地主家的孩子病了,村里人都说,别管他,让他自生自灭吧。
可王七不这么想,他说:“医者父母心,哪有见死不救的道理?”他二话不说,拿起药箱就去了地主家。
那地主见了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谢谢!”村里人都说,王七这是“一视同仁”,真是个难得的好医生。
当然啦,王七也有烦心事儿。
那时候,农村的医疗条件差,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薄弱。
有时候,他费了好大劲儿给病人治好了病,可人家却不领情,还说他“小题大做”。
你说,这得多让人寒心啊!可王七呢,他从没抱怨过一句,还是一如既往地给村里人看病治病。
村里人都说,王七这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真是个大气的人。
读完这本书啊,我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难以言表。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赤脚医生悬壶济世有些职业,曾在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却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成为历史中的旧词,成为一代人温情的回忆。
【释义】指20世纪60~80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溯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谈到医疗卫生工作时,提出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
根据“六二六指示”,中共“九大”以后,开始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大量的农村医务工作者。
由于条件有限,一时间培养不出那么多专业的医生,只能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农村“卫生员”来应急。
这些仍具农业户口、收入实行工分加补贴的卫生员,“下田赤脚干活,上田治病开药”,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
【往事】赤脚医生第一人1965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开始实施医疗知识速成培训,王桂珍成为江镇公社第一批28名卫生员之一。
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后,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这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了“赤脚医生”这个词。
该文章经过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的《人民日报》的转载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毛泽东还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便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而王桂珍则被看作“赤脚医生”第一人。
20世纪70年代谢晋导演的讲述赤脚医生故事的电影《春苗》,女主角的原型就是王桂珍。
此外,王桂珍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这可是令人羡慕的殊荣。
发行量仅次于“毛选”的《赤脚医生手册》1969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这本手册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随即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
文学类文本范小青《赤脚医生万泉和(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赤脚医生万泉和(节选)范小青其实早先后窑大队也是有两个医生的,一个就是土生土长的我爹万人寿,靠家传的秘方和医术,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再加上长期在农村和病人打交道的经验,方圆几十里,也算是个名医了。
另一个是从乡卫生院自愿下乡来支持农村合作医疗的涂医生。
他叫涂三江,念过五年医科大学,在城里的医院工作过两年,又到公社卫生院工作,然后又到大队的合作医疗来了。
他自己说,人家是人往高处走,我总是人往低处走,走到最后,走得和万医生一样了。
其实涂医生和万人寿还是不一样的,他是带薪到合作医疗来工作的。
万人寿是赤脚医生,没有工资,看病记工分,每天记十分人工,是队里的最高工分。
奇巧的是,万医生和涂医生都擅长伤科,虽然在农村的合作医疗站什么病都得看,但伤科医生是最受欢迎的。
万涂两个医生一土一洋,一中一西,如果配合得好,真是天衣无缝。
可是万医生和涂医生合不来,先找万医生看了的,下回涂医生就不给看,先找涂医生看了的,下回万医生也不给看,两个人顶着牛,谁也不服谁。
你守在医疗站,我就出诊去,我守在医疗站,你就出诊去。
后来县里搞赤脚医生模范评比,万医生报名,涂医生也报名。
万人寿说,你不可以报名的,你不是赤脚医生。
涂三江说,我怎么不是赤脚医生,我在大队合作医疗站上班,我就是赤脚医生。
万人寿说,你是穿鞋医生,你还是穿皮鞋的医生,一个月拿四十几块钱工资,算什么赤脚医生。
涂医生说,四十几块钱算什么,我大学同学,在县里市里的医院,加工资都加到五十几了。
我主动要求到合作医疗站来,结果加工资也没轮上。
万人寿说,你哭什么穷,我一个工分才一毛三分钱,你替我算算,你做一年,我要做几年?涂医生说,我们做医生的,是治病救人,不谈钱不钱。
万人寿说,好,我们不谈钱,就谈治病救人。
涂医生说,谈治病救人我就怕你吗?你连医学院的门朝东朝西都不知道,江湖郎中,市井之徒,还谈什么治病救人。
残雪最新长篇小说《赤脚医生》出版

(51恩籲残雪最新长篇小说《赤脚医生》出版先锋作家残雪耗费3年时间精心打磨的最新长 篇小说《赤脚医生》日前出版。
书中主人公亿嫂年轻时 不甘平庸,出外闯荡,进入了县城的医疗培训班,成为 一名学员——未来的赤脚医生。
残雪通过对赤脚医生 亿嫂、米益、灰句等人的成长过程和他们行医故事的 描述,将大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依存关系不 断加以披露,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来建构这种未来世界 里的新型关系,其间有很多描述惊世骇俗。
文学评论 家白烨认为,每一个普通读者都有可能从这种境界里 找到共鸣,得到生活的力量,发现既接地气又横空出 世的真实风景——自由的风景。
也有评论家认为,这 部小说再一次用文学的方法精练而质朴地凸显出残 雪的哲学观与自然观。
1985年1月残雪首次发表小 说,至今已有六百万字作品,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 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等。
截至目前,残雪是在全球范围内被翻译作品最多、入选外囯高校 教材最多、拥有研究机构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
修金宇澄《繁花》将改编为同名电影开拍据港媒报道,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较早前举办春 茗,导演王家卫透露正在筹备与“老上海”有关的新戏 《繁花》的剧本,也是《花样年华》、《2046》的第三部曲。
王家卫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自己拍过许多香港题材,但未曾拍过老上海。
他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可以拍 摄,演员名单未落实。
他继指由于原著小说《繁花》是 以沪语语体书写,所以演员要知道讲上海话。
电影改 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长篇小说《繁花》,2013 年正式出版小说单行本。
全书以上海话描写出1960 至1990年代的都市,书中讲述了阿宝、沪生、小毛三 位主角的上海往事。
早在2015年王家卫接受内地媒 体访问时便透露,会开拍电影《繁花》,王家卫对这本 小说评价极高,形容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图》”,展现 了上海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都市实景。
王家卫表 示要将这部“上海密码”翻译成电影语言,让更多观众 了解。
研究赤脚医生的书

研究赤脚医生的书
研究赤脚医生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事迹、工作和对社会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赤脚医生的书籍推荐:
1. 《赤脚医生:中国乡村卫生事业的奇迹》 - 作者王力雄。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赤脚医生的历史和发展,以及他们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工作和社会影响。
2. 《赤脚医生:中国农村卫生计生事业的奇迹》 - 作者张晓虹。
这本书记录了中国赤脚医生的故事和经历,以及他们为农村地区的卫生事业做出的贡献。
3. 《赤脚医生:中国农村基层医疗的奇迹》 - 作者李伯华。
这本书展示了中国赤脚医生的勇敢和无私精神,以及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4. 《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卫生》 - 作者刘丰。
这本书通过对赤脚医生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国乡村卫生事业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5. 《赤脚医生:乡村卫生事业的奇迹》 - 作者周红。
这本书通过多个赤脚医生的真实故事,展现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勇气和奉献精神。
这些书籍可以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赤脚医生的背景、工作模式、挑战和成就的机会。
它们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展示了赤脚医生们为改善农村地区卫生状况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阅读这些书籍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赞赏赤脚医生的价值和意义。
1969年版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版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版的《赤脚医生手册》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部重要医学参考书籍,也被称为《农村合作医疗手册》。
这本手册是在当时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政策的背景下编写的,旨在培训农村地区的赤脚医生,使他们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这本手册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涵盖了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外科手术技巧和急救知识。
内容涉及了常见疾病如感冒、腹泻、疟疾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包括了一些简单的解剖学和药物知识。
这本手册的特点之一是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农村地区医疗水平较低的赤脚医生使用。
它的出现填补了当时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然而,这本手册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赤脚医生制度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可能导致误诊和治疗不当。
因此,虽然《赤脚医生手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空白,但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医疗质量和安全性的讨论。
总的来说,1969年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结合现实探究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 答:这篇小说通过对丁老三、局长等形象的塑造, 意在告诫人们: ①做官要关心百姓疾苦,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 方; ②要知错就改,不要“讳疾忌医”; ③为人要正直,不要阿谀奉承,助长不正之风; ④每个人要为改变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⑤同时,表达对建立平等、和谐的干群关系的希 望。
“局长的家很豪华”一句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写局长奢华的生活(内容), 侧面表现了局长的颐指气使、爱好奢华性格特征 (人物), 与下文写局长“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形成了对比 (手法、结构), 同时,也为下文写丁老三为局长“治心病”的情 节做了铺垫(结构) 。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情节)。
请简要分析丁老三这一人物形象。 答:丁老三是一个医术高明、心地善良又富有智 慧的赤脚医生。 ①医术高明,在当地小有名气; ②心地善良,替农民工看病不收手续费,而且可 以赊欠甚至免除药费; ③正直,富有智慧,为了让局长了解民生疾苦, 想出了一个妙法,既治局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