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魏晓娟冯维摘要攻击性儿童之所以频繁作出攻击行为与其特殊的社会认知特点有关。
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不符合实际,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因此从认知出发,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措施是教育干预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攻击性儿童社会认知教育干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经常性的有害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在中小学校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且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通常长期内适应不良其攻击等行为对未来的长期失业、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有预示作用。
不仅如此,受害者也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退缩、学习成绩不良等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
由于其种种负面影响,攻击性儿童历来被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社会认知制约社会行为,儿童之所以频繁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对自我及外界必然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因此明了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育干预,必然会减少攻击性行为,进而进攻击儿童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
一、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他们的自我认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倾向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这必然进一步影响其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模式。
具体说来,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 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除在身体或生理上具有某些“优势”外,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也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
等人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的自我认同感较高,对自己外貌及体力优势等方面的评价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虽然经常攻击他人的儿童智商通常低于一般儿童,但他们却有一种盲目的“智力优越感”,因而在对自己的认知上存在着偏差,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优势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作者: 杨治良;刘素珍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75-78页
主题词: 攻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实验性分离;社会认知
摘要: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探索。
结果表明:①再认过程中,被试对被攻击者的辨别率(A')明显高于攻击者,B″也具有明显特征。
证明人类的外显记忆更多倾向记忆“灾难现象”。
②偏好测试中,被试偏好攻击者明显多于被攻击者。
证实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实验性分离的存在。
也就是说学习攻击性图片在人类记忆中,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启动效应。
同时也证实了内隐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任务分离的加工演变过程。
③偏好测试中出现被试对陌生人(中性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与被攻击者的总和。
我们认为这是间接启动效应,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选择上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倾向一致的结果。
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摘要] 本文对引起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工读学生攻击行为原因教育对策工读学校是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学生实施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学校。
据调查工读学生易攻击他人,攻击性行为就是有意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青少年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为了预防工读学生毕业后犯罪;为了工读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为了多渠道培养工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从学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一)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1.生物学因素首先是遗传。
所说的遗传,并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体行为遗传给了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适合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其次,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心理断乳期”,辨别是非及抗干扰的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感情易冲动而不能自我调控。
一旦受挫,便易产生攻击行为。
2.个体自身因素首先是认知因素。
据调查,如果被同伴无意中伤害了,工读学生很可能会认为是同伴有意造成的,他们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
其次,情绪不稳定,人格偏差。
(二)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首先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大量的研究表明,惯于使用暴力惩罚孩子的父母,其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被父母过分溺爱的孩子往往任性,性格暴躁,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专制型的家庭,孩子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模仿父母的攻击性行为发泄积怨。
其次是父母的离异。
父母离异研究发现,父母离婚比父母一方死亡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伤害更严重,这些孩子变得更压抑,攻击性更强。
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行为,中职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当前中职院校内的多发事故,学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和针对这种行为的应对措施,都是现在教师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中职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分析;对策一、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1.青春期叛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般会出现自卑、焦躁、消极、逆反等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不服管的阶段,所以一般的攻击性行为是出于冲动导致的行为过激。
2.误解个性化发展文章所指的个性化发展一般是个人特有的心理、思维以及行为的发展。
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住校的,所以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因为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个性发展的理解不到位,往往是看到社会上某些怪异的着装打扮,就将其理解为时尚,加上他们处在青春期,有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越不让他们学,他们就越要学。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中职学生开始顶撞教师,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曲解社会认同感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他们所接收到的负面信息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了极大影响。
而且网络上经常传播一些负面新闻,比如,非主流传媒以及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会造成不小的冲击,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这些负面信息的不断增加,有些中职学生可能会以为这才是社会的主流,然后开始模仿,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4.从众心理很严重一个思想、经验、自制力都不足的中职学生,很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我们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在什么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就会观察其他人怎么做,中职学生也不例外。
比如,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到网吧去上网,或者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抽烟、打架,这时如果不和他们一起,就显得很不合群,所以这些学生就会出现从众心理,跟随那些学生做出很多不良行为。
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中很常见。
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

关于3-7岁攻击性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状况的探究引言:攻击性行为是小儿行为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而3-7岁的孩子期是社会认知进步的关键时期。
本文旨在探究这一年龄段攻击性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状况,探讨相关因素对他们进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和教育建议,以增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状况1.1 社会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社会认知是指孩子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包括情绪认知、适应性行为、角色认知等。
社会认知的进步对孩子的整体进步、与他人的交往及纠纷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攻击性孩子的社会认知特点攻击性孩子在社会认知进步上存在一定偏差,表现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失衡、情绪调整能力不足、角色认知模糊等。
这些特点导致了他们在与他人交往和问题解决中出现困难。
1.3 社会认知进步的阶段性特征在3-7岁期间,孩子会经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认知进步阶段,例如情绪认知、将心比心、角色认知等。
理解这些阶段特征对分析攻击性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3-7岁攻击性孩子社会认知进步的因素2.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社会认知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家庭中的冲突、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支持的程度等都与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密切相关。
2.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对孩子社会认知进步也至关重要。
例如,教育质量、班级氛围、师生干系等都可以影响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
2.3 个体特征除了家庭和学校环境外,个体特征也会对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产生影响。
例如,孩子的性别、智力水平以及行为特点等都可能与其社会认知进步状况相关。
三、干预和教育建议3.1 家庭干预加强乐观的育儿方式,提高家长的教养技能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培育孩子情绪调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学校教育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关注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
培育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为孩子的社会认知进步创设良好的条件。
大班教研活动攻击性行为(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攻击性行为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同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我们大班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及表现形式。
2. 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
3. 探讨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4. 提高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分类(1)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伤害他人身体、心理或财产的行为。
(2)分类:根据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根据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攻击。
2.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个体原因:遗传、气质、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等。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教育观念等。
(3)学校原因:教师教育方式、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等。
(4)社会原因:社会风气、媒体影响、人际关系等。
3. 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1)个体层面: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同理心、加强心理辅导等。
(2)家庭层面: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亲子沟通等。
(3)学校层面:优化教育方式、加强同伴关系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等。
(4)社会层面: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规范媒体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
4. 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能力(1)识别: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如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破坏攻击等。
(2)应对: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如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家校合作等。
四、活动过程1.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2. 专家就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原因及干预策略进行详细讲解。
3. 教师分组讨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做法。
4. 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关于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现象的探讨

中学生作文指导关于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现象的探讨因徐佳摘要: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发展,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情绪波动较大,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此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一些过激反应,比如本文中所谈到的攻击行为倾向现象。
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现象,对于学生自身以及周遭他人都有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本文探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成因,并指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现象;探讨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导致他人身心受到伤害的不良行为。
通常情况下攻击性行为会出现在青少年时期,因为此阶段青少年恰处于叛逆期,价值观念不成熟,未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情绪容易波动,所以易受外界影响会导致冲突出现攻击性行为倾向。
为了杜绝中职生攻击行为倾向的出现,我们必须要从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角度进行分析,从根本出发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一、中职生出现攻击行为倾向现象的主要原因(一)家庭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分析中职身攻击行为倾向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要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入手。
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以及笔者长年的教学经验,处于家庭良好家庭氛围的学生,父母经常与其进行沟通,这类学生更加外向开朗;如果学生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下容易出现极端行为,比如不少中职生家庭属于不健全的,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家庭争吵不断,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交流,长此以往,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孤僻或者焦躁的极端性格,是出现攻击行为倾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影响学生在学校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某校出现攻击行为倾向的中职生中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校园欺凌,遭到了教师、同学的冷漠对待,因此才不得不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之前已经出现过攻击行为的学生,其中仅有20%左右的人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严厉批评,因此变本加厉。
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儿童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面临着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行为的挑战。
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和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以肢体接触、言语侮辱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伤害或威胁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伴随着情绪的失控和冲动的表现,例如抓打、推搡、踢踹等。
儿童攻击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发生频率高:在幼儿园和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儿童攻击行为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且发生频率较高。
2. 多样性:儿童攻击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包括肢体接触,也包括言语上的伤害或威胁。
3. 行为规律不明显:儿童攻击行为往往没有明显的行为规律,难以预测和防范。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多个社会心理因素相关。
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因素:1. 情绪管理困难:儿童攻击行为往往与情绪管理困难有关。
儿童在面对挫折、不满和压力等情绪冲突时,可能会选择以攻击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2. 不良示范:家庭和社交环境中存在的不良示范也是引发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过多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他们可能模仿这些行为,将其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3. 自我认知问题:儿童攻击行为与自我认知问题有关。
如果孩子自我认知能力较弱,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就容易以攻击的方式表达。
4.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一种触发因素。
儿童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过大,也会增加他们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三、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性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背后因素,我们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帮助儿童实现积极的行为变化和心理成长。
1. 个体层面:对个体来说,理解儿童攻击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从而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
【摘要】:工读生是指那些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特殊学生,而攻击性行为在工读生中是一种比较突出的行为表现方式。
对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且很少涉及到工读生这个特殊的群体。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与矫治目前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的研究能为有效地矫治工读生攻击性行为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参照内隐社会认知和情绪的斯特鲁普(stroop)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和道奇(K.ADodge)的攻击性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对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系统探讨。
研究内容涉及到攻击性行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攻击性行为环境线索发生变化后信息识别、攻击性行为问题解决、攻击性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后果的评估等几个方面,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方式提出干预的建议,以期今后能进一步探讨通过社会认知方式的干预来减少和改变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方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论文第一部分是研究的背景与构想。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攻击性行为研究,特别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攻击性行为研究的概况,涉及到主要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研究的意义,提出了本论文的整体构想。
论文第二部分是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
由六个从不同的侧面
来探讨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组成。
研究1是攻击性行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实验。
实验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研究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发现,工读生在攻击性行为的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征上和普通生相比都凸显出攻击性的倾向。
研究2是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
借助情绪的斯特鲁普(stroop)效应的研究范式以对攻击性词汇和消极退缩性词汇的加工反应时为手段来探讨工读生攻击性情绪状况的特点。
结果发现,工读生和普通生相比,攻击性情绪和消极抑郁性情绪表现都比较强烈。
这两类情绪也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研究3是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研究。
采用投射测验,通过集体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来探讨工读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特点。
结果发现,工读生对意图不明的伤害作敌意性归因和攻击性反应预测的倾向比普通生明显。
工读生攻击性情绪反应更冲动,而不顾后果。
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较为自私,更多的考虑对自己产生的不利,较少考虑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
研究4是攻击性行为环境线索发生变化后信息识别的研究。
通过访谈的方式来比较两类学生在环境线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反应方式,结果发现,少部分工读生缺乏精确“阅读”社会环境的能力。
大部分工读生能敏感于环境线索的变化,并对反应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反应比较冲动和单一化。
调整的灵活性相对较小。
己有的经验和价值标准使他们在反应方式上和普通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5是攻击性行为问题解决的研究。
通过对两类被试的访谈发现,工读生在社会冲突情景中表现出反应搜索简单、富有攻击性且缺乏必要的
人际冲突解决的技巧和方法。
他们提出的策略的数量,变通性和可行性都较普通生差。
研究6是攻击性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反应后果的评估的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类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和普通生相比,工读生对自己通过攻击性行为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估计过高,对其后果常常抱有乐观的期待。
在这一点上男生常常比女生表现的更为突出。
本研究基本上和道奇(D侧g(?)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研究结论一致,证实了工读生在信息加工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信息的识别、对信息的解释和归因、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的选择和策略评估、攻击性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后果的评估等方面和普通生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偏差。
并且发现工读生和普通生相比对社会事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在社会矛盾冲突情境中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反应方式。
他们对被攻击者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对攻击性行为的良心谴责也比较缺乏。
这些社会认知上表现出的偏差都和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42
【目录】:中文摘要5-7ABSTRACT7-10引言10-11第一部分研究的背景与构想11-451攻击性行为研究的回顾11-262工读生社会认知研究与攻击性行为26-393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研究的意义及本论文整体构想39-45第二部分实验研究45-931攻击性行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实验研究45-552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55-623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研究62-704攻击性行为环境线索发生变化后信息识别的研究70-785攻击性行为问题解决的研究78-866攻击性行为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后果评估的研究86-93第三部分讨论、总结、反思与展望93-1121总讨论93-1102总结反思与展望110-112主要参考资料112-118附录118-149附录一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材料118附录二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材料118-119附录三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研究材料119-120附录四攻击性行为环境线索发生变化后信息识别的研究材料120-121附录五攻击性行为问题解决的研究材料121-122附录六攻击性行为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反应后果评估的研究材料122-125附录七中国工读教育发展的回顾125-131附录八干预方案和内容131-149后记149-15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