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11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圣才出品】

第7章课堂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布卢姆C.克伯屈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

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2.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A.发现学习模式B.范例教学模式C.设计教学法D.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答案】B【解析】瓦·根舍因是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瓦·根舍因首先在物理和数学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

他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

A.身心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个性所有方向的发展D.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答案】A【解析】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认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

“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是指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4.“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B.罗杰斯C.乔伊斯D.韦尔【答案】B【解析】“非指导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四个特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

第7章课堂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布卢姆C.克伯屈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

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2.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A.发现学习模式B.范例教学模式C.设计教学法D.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答案】B【解析】瓦·根舍因是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瓦·根舍因首先在物理和数学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

他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

A.身心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个性所有方向的发展D.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答案】A【解析】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认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

“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是指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4.“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B.罗杰斯C.乔伊斯D.韦尔【答案】B【解析】“非指导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四个特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10章 学生评价【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10章 学生评价【圣才出品】

第10章学生评价1.名词解释:(1)学生评价答: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实际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的质量既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标准,也是提高学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根本所在和关键要素。

所以,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地实施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的必然追求。

学生评价的类型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以及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学生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以及管理功能。

(2)相对评价法答: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相对评价法是以建立在机遇规律基础上的正态分布原理为理论依据,一般采用标准的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评价的结果。

这一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评价的客观性,不易受评价者主观标准差异性的影响,能准确地表示出被评价者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

但是也存在局限性,无法给被评价对象以绝对的水平评估,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水平。

同时,由于遵循正态分布的原则,不易满足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上进要求。

(3)绝对评价法答: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由于绝对评价法只考虑被评价对象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受被评价对象在其特定整体中位置的影响,因此,最大优点是易于使被评价者能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明确目标,主动学习。

但是,由于客观标准的制定要达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它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评价的信度。

(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答: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特指学校教育,即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技能和生存经验的传授,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模仿。

意义:这种教育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

例如,古希腊的“学院”和中国古代的“私塾”。

封建社会的教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例如,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特点: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宗教、伦理和政治为主。

3. 近代社会的教育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开始面向大众,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

教育制度的变革:各国纷纷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推行义务教育,教育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4. 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的理念:现代社会强调终身教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三、教育的基本功能1. 个体发展功能知识传授: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训练: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品德培养:教育通过德育课程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出品】

第9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答: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在中世纪末期便产生了班级组织的最初雏形,后经过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和实践积淀,最终开始发展起来。

(1)班级组织的概念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教育理论及实际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①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大多是预先决定好时间、场所和活动内容,要求班级每一位成员接受。

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等。

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扮演了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这是学生主导的角色。

班主任或教师是班级的中心角色,由于时空、条件的变换,班主任或教师的中心角色也在变换,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

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

班级要与学校沟通信息,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班级要与家庭沟通信息,还要与社会沟通信息。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师与学生)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师与学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5 章 教师与学生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如何? 答: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教育地位紧密相连,它丌仅不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有关, 而丏不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不期望有关,还不它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 关。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①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一般来说,职业社会作用的大小不其地位高低呈正相关,教师 职业对社会収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丌可叏代,教师的劳劢理 应叐到全社会的尊重不承认。 ②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戒民族的政治生活中 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仹获得、教师自治组细的建立、政治参不度、 政治影响力等。形成统一的与业组细是认同教师与业和争叏与业权利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 的収展,教育地位的提升,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成为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③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教师的劳劢属二复杂劳劢、创造性劳劢,因此,教师劳劢具有 较高的价值,教师职业从业者在社会总体劳劢中的经济待遇水平应不其劳劢的性质和形式相 称,即教师的经济待遇应相当二社会复杂劳劢者所享有的经济待遇水平。 ④教师职业的权利。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如生存权、选丼权,享叐 各种待遇和荣誉等)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与业方面的自主权,包括教育的权利、
1 /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与业収展权、参不管理权。 ⑤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尽管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很难像医生、律师与业那样严格规范,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目的1.说明教育目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答:(1)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之一。

它是指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①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以便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如果偏离了社会要求或违背了社会性质,社会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教育进行批评、整顿、改造,严重的甚至予以取消。

②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

而这种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在总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坚持了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把握了它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说明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和把握它们。

答:(1)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

教育学辅导书学习测试题1-11章答案

教育学辅导书学习测试题1-11章答案

三、改错题1.教育科学总称;2.作为单独学科的;3.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4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5.人类劳动的进行;6《普通教育学》;7.赫尔巴特;8.古代社会;9.布鲁纳;10.柏拉图;11.人类的教育实践;12.生产李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3.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14.文字的产生的应用;15.赫尔巴特;16.杜威;1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18.学校教育;19、教育活动;20、夸美纽斯;21.《大教学论》;22.夸美纽斯;23、赫尔巴特;24.杜威四、简答题1.P92.P153.P154.P16-175..P18 6P20 7.P24 8.P26 9.P29 10.P27 11.P30-31 12.P29五.论述题 1.P26-28第二章学习测试题三、改错题1.P632.P443.P49 5.P62 6.P74 7.P75 8.P74 9.P75 10.P71 11.P66 12.P6813.P65 14.P68 15.P65 16.P40 17.P54 18.P44 19.P42 20.P39四、简答题1.P342.P383.P284.P395.P38-396.P407.P40-418.P439.P44-47 10.P49 11.P49-51 12.P52-53 13.P54 14.P56 15.P61 16.P65 17.P67 18.P7119.P73 20.P76 21.P78-79五、论述题1.P392.P433.P474.P495.P496.P657.P738.P73-75第三章学习测试题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四、简答题1.P882.P893.P894.P91-925.P92-936.P947.P958.P95-969.P97-99 10.P99-101 11.P101-102 12.P102-103 13.P105 14.P105-106 15.P107 16.P106 17.P107 18.P107 19.P108 20.P108-109 21.P109 22.P109 23.P109 24.P110 25.P110 26.P111 27.P111-112 28.P111 29.P111 30.P112 31.P112 32.P11333.P113 34.P113五、论述题1.P872.P903.P994.P1045.P1076.P1107.P1108.P113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四、简答题1.P1162.P1173.P1174.P1175.P122-1236.P1227.P124-1258.P1269.P131 10.P135 11.P138 12.P142 13.P143 14.P144 15.P144 16.P144 17.P144 18.P145 19.P145 20.P145 21.P145 22.P145 23.P146 24.P14625.P145 26.P146 27.P147五、论述题1.P1262.P127 .P128 4.P142 5.P146第五章学习测试题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四、简答题1.P1492.P1513.P1534.P1545.P1556.P1567.P163、1658.P165-1679.P168 10.P170-171 11.略12.P171 13.P172 14.P173-174 15.P17716.P177 17.P182-183 18.P183 19.P184 20.P186五、论述题1.P149-1502.P157第六章学习测试题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四、简答题1.P1912.P191-1923.P1994.P1925.P1926.P1937.P194-1958.P1949.P194 10.P195-198 11.P195 12.P196 13.P196 14.P197 15.P200 16.P201 17.P202 18.P202 19.P204-205 20.P205 21.P207 22.P20723.P207 24.P209 25.P210 26.P212 27.P212 28.P213 29.P213-215 30.P213五、论述题(略)第七章学习测试题一、单选题1-5.BADBB 6-10.ACBBA二、多选题1.BD2.AE3.ABC4.CD5.ACE6.ACE7.ABCDE8.ABCDE9.ABC 10.ABCDE 11.ABCDE 12.ABD 13.CDE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1.P2182.P219-2203.P2214.P2225.P2276.P2287.P2308.P231-2339.P231-233 10.P231-232 11.P232 12.P233 13.P235 14.P235 15.P235-238 16.P236 17.P237 18.P237 19.P238 20.P239 21.P239 22.P240 23.P24124.P243 25.P243 26.P243-244 27.P244 28.P245五、论述题1.略2.P223-2243.P2264.P244-246第八章学习测试题一、单选题1-5.ABBDA 6-10.BACAB 11-15.ACBDA 16-20.ACCBA 21-25.BCABC 26-30.DABCA 31-32.DB二、多选题1.AD2.AD3.ACD4.ABD5.BCDE6.ABCD7.ACE8.ABC9.AB 10.ABCDE 11.ABCDE 12.BC 13.BCE 14.ABCD 15.ABCDE 16.ABCE17.ABCDE 18.BCD 19.ABC 20.ABCD 21.ACE 22.ABE 23.ABCD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四、简答题1.P2622.P2623.P2624.P26225.P2636.P2637.P2638.P2649.P264 10.P264 11.P265 12.P266 13.P267 14.P267 15.P269 16.P269 17.P270 18.P274 19.P274 20.P275 21.P275 22.P276 23.P276 24.P277 25.P278-280 26.P283-291 27.P281 28.P280 29.P280 30.P282 31.P282 32.P283 33.P284 34.P284 35.P292 36.P292 37.P294 38.P294 39.P295 40.P295 41.P29642.P296 43.P292 44.P292 45.P297五、论述题1.P2652.P271-2723.P2744.P276-2775.P2816.P289第九章学习测试题一、单选题1-5.ACAAB 6-10.DABAA 11-15.BCACA 16-19.BAAB二、多选题1.ABCE2.AD3.BCD4.ACDE5.BCDE6.ABD7.ABE8.ABDE9.ABCDE 10.ACD 11.ABD 12.ABCE 13.ABCDE 14.ACDE 15.BCD 16.CDE 17.ABCD 18.AC 19.BD 20.CE 21.ABD 22.ACDE23.ABCDE 24.ABDE 25.ABCDE 26.ABD 27.ABD 28.ABC 29.ADE30.AC 31.ABCD 32.ABCDE 33.AB 34.CD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1.P3002.P3013.P3024.P3045.P3076.P3057.P3078.P3079.P308 10.P310 11.P311 12.P312 13.P312 14.P314 15.P314 16.P319 17.P319 18.P320 19.P321 20.P321 21.P321 22.P320 23.P322 24.P232 25.P232 26.P323 27.P232 28.P326 29.P326 30.P326 31.P327 32.P329 33.P330 34.P330 35.P331 36.P332 37.P332 38.P335 39.P336 40.P336 41.P33642.P338 43.P339 44.P339 45.P341 46.P343五、论述题1.P3242.P3323.P341第十章学习测试题一、单选题1-5.ACBCC 6-10.ACBAA 11-15.BBBBB 16-20.CDBBC二、多选题1.ABC2.ABCDE3.BCD4.ABCD5.ABCD6.ABCDE7.ABCD8.ABC9.ABCDE 10.ABCDE 11.BCD 12.ABCD 13.ABCDE 14.ABCE 15.ABD 16.ABCD 17.ABD 18.ABCD 19.ABD 20.ABCD 21.ABD 22.ABC 23.ACDE24.ACD 25.AB 26.ABCD 27.ABCD 28.ABCDE 29.ABC 30.ABCD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四、简答题1.P3462.P3473.P3484.P3525.P3586.P3637.P3638.P3649.P365 10.P368五、论述题1、P378 2.P373 3.P370 4.P365 5.P352第十一章学习测试题一、单选题1-5.BABCB 6-10.DABDA 11-15.DCCDC二、多选题1.AB2.ABCDE3.ABCD4.ABD5.ABCD6.ABCDE7.ABD8.ABCD9.ABDE 10.ABCD 11.ABCD 12.ABDE 13.ABCDE 14.ABCDE 15.ABCD 16.BCD 17.ABCDE 18.ABC 19.ABCD 20.ABCDE 21.ABC 22.ABD23.ABC 24.ABDE 25.AB 26.AC三、改错题(见单选和多选答案)四、简答题1.P3862.P3883.P389-3904.P391-3945.P395-3966.P3967.P3988.P400 9.P401 10.P404 11.P402 12.P401 13.P400 14.P399 15.P388五、论述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1.为什么说“教师即研究者”?
答: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教育家”形象。

教师要向科研要质量,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之所以说“教师即研究者”,其主要原因如下:
(1)教师的工作环境作用
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这是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所不具备的,教师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教育问题的感知和解决有助于教师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理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科学研究的问题来源,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用研究成果来指导实际的教学。

(2)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等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亲密,能从调查和询问中得知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本身的问题作对比,有利于教育研究。

(3)教师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

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这些优势是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教师应当增强信念,很好地发挥优势。

教师可以
将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和问题解决方法结合,将理论直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的改进,从而体现教育研究的效益性。

2.教师的教育研究为什么说属“行动研究”?
答: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它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在教育领域中,行动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和“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之所以说教师的教育研究属于行动研究,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研究符合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具体分析如下:
(1)为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将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发展成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2)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这一特点指出了教师教育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

教师教育研究的情境就是教育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

其研究过程,就是教育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教育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提高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3)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这一特点指出了教师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者的主体。

中小学教师之间,及其
与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

总之,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研究者的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研究的应用者是行动研究者;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和立即应用性,因此教师的教育研究属于“行动研究”。

3.如何分析和把握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答: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拟方案、实施尝试、反馈评价、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如图11-1所示。

图11-1教师行动研究过程示意图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用自我追问的方式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
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3)拟定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制订初步的计划,明确问题的核心原因,确定重要因素以及研究的关键任务。

此外,还要收集资料,与其他人交流与合作,查阅相关文献和必要的理论学习等,不断修正方案和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回到确定问题和分析问题上,重新界定和分析问题,最后形成更为可行的可能性行动策略构想。

(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

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通过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

但在实践尝试的过程中,不只满足于先定的构想,也不要过多地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干扰,应随时注意观察、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

如果遇到问题,也要随时作具体的分析,通过及时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行动策略。

(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这一阶段需要对行动结果进行反馈、评价和修正。

这就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做出全面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生新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

(6)归纳总结
这一阶段是把整个实际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收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行动研究的总结应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抽象与本质的整合。

4.试以下列案例为素材,设计一个研究计划。

一位初一班主任发现本班学生在消费方面出现了攀比的苗头,如比花零钱。

许多学生将零用钱用于购买磁带,课间议论的是流行歌曲和歌星,至少有一半学生最崇拜的人是某歌星。

除购买磁带外,校园内的人情消费见涨。

同学、朋友过生日请客、送礼,各类节日互赠礼品等,有些孩子还开始关注名牌消费。

在学校要求上学穿校服的情况下,有的学生比穿名牌旅游鞋。

该教师进行了消费来源调查,孩子们的钱来自家长给的零用钱。

有家长定期给孩子的,也有孩子从家长手里软磨硬泡要来的,有用压岁钱的,还有长辈、亲戚给的钱,孩子积攒起来用于自己的消费。

针对学生的消费观,面对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娇惯,教师感到有必要进行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何做家长的工作,使家长与教师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提示:
(1)如果你是这位班主任,您选择的课题是什么?
(2)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3)你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
(4)列出一个行动研究的方案。

答: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1)如果我是这位班主任,我会选择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我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学生出现的攀比现象不利于其健康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养成,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审美情趣。

(3)我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包括:首先分析学生产生攀比的消费心理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找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策略。

(4)行动研究的方案
学生消费观念转变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班上,发现本班学生在消费方面出现了攀比的苗头,消费的倾向主要集中于流行音乐和各种人情消费。

学生的这种消费观念转变很快,并且和传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学生经常从家中各种途径获得经费,这必然影响到学习和日常生活。

因此,班主任在掌握学生的消费观念上,需要进行实际的行动研究,促进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

二、课题的界定和意义
消费观念作为一种人内心的意识状态,包括意识水平、态度和价值观念。

作为新生的一代,和以往学生的消费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种变化是来自于心理观念的转变,还是消费行为的变化,或者存有什么外部原因,这是很值得探究的。

同时,通过消费原因的挖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学生的消费倾向和行为,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该行动研究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实证研究,主要是纠正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因此,主要集中于探究学生的消费观念这个核心词,将研究的问题集中于学生消费行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哪些,学生消费行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通过对上面行为和原因变化进行分析后,得出相应的一些研究结论,总结出促进学生消费行为转变的一些措施,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通过各种实证的调查和方法的采用,主要为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的方法,以及一些实际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而设计的问卷,通过让学生填写,了解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变化。

个案访谈法主要是选取适当的访谈对象,应用访谈提纲来对学生进行实地的询问,得出相应的结果。

同时,在这两种方法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观察和家访,了解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问题,得出相应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