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中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其中,肝毒性是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在中医药的应用中,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然而,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肝毒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许多常用的中药和复方制剂都被报道具有肝毒性,如雷公藤、黄药子、何首乌等。
这些药物引起的肝毒性症状多样,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
例如,雷公藤是一种常用的祛风湿药,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会引起肝损伤甚至肝衰竭。
黄药子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也会引起肝损伤。
何首乌是一种补益肝肾的中药,但不当使用也会引起肝损伤。
分析这些药物产生肝毒性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代谢和个体差异等因素。
一些中药成分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如氧自由基、过氧化物等,这些物质会损害肝脏组织。
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中药的肝毒性。
一些人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甚至会引起严重肝损伤。
中药的剂量、剂型、使用时间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肝毒性的发生。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虽然一些肝毒性事件可能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合理用药和加强监管,可以降低肝毒性发生的风险。
医生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适应症和剂量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过度用药。
患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避免使用假冒伪劣药品。
加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和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肝毒性事件。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合理用药和加强监管,可以降低肝毒性事件的发生率。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肝毒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安全合理地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信誉度。
近年来,中药肝毒性成分代谢与毒理研究备受。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得中药1.肝聲性中药川棟子:对肝脏得奉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專性肝炎ALT、AST显著升高。
配伍:白芍。
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与肝用,刚柔相济。
桅子:有奉成分:梔子昔血清中ALTT、ASTT、TBILt。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得含量与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就是梔子昔能抑制CYP3A2使索性成分代谢减股、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黃素、大黃素甲醛、大黄酸等组成得蕙醍类化合物、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得“量—时一毒"关系款冬花:有毒成分:毗咯烷类生物碱血清中ALT、AST、TBIL得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得炎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与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就是水提组分得毒性大于醇提得•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得变化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得改变.PPAR(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奉成分:苍术戎致命性得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与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得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与大剂量得用药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得DNA受到损伤,DNA得合成受到影响。
/由于大黄所含得大黄素等蔥醍类成分被认为有肝瘁性、肾聲性与致癌性得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得忧虑还波及到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得含葱a类成分得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得关系比校明显得就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养甘、养成四种气昧属性得中药之间肝奉性得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唯独“酸”味属性得中药缺如,就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与酸能人肝得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草药肝毒性、肾毒性及对策

药由于药物本身 、 用药方法 、 患者体质等 问题 , 会对机 子 、 及已、 常 山、 鸦 胆子 、 马桑根 、 细辛 、 芫花、 甘遂、 大 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我们应该在人体 中草药中毒后采 戟 、 罂粟壳 、 三七 、 土三七 、 木通、 广防 己、 汉 防己、 马 兜 取相应措施以及时减轻并解除药物的毒性。下面就 目 铃、 天仙藤 、 青木香 、 寻骨风 、 山 慈菇 、 丢了棒 、 川乌 、 草 前 中草药 肝 毒性 、 肾毒 性及 中毒 后对 策作 一 阐述 。 乌、 天麻 、 胖大 海 、 马钱 子 、 决 明子 、 野百 合 、 藜芦 、 瓜蒂 、 1 近年 文献 提及 的肝 毒性 及 肾毒性 中草 药 H 】 土 牛膝 、 洋金 花 、 夹竹桃 、 桃仁 、 石榴皮 、 商 陆、 八 角莲 、 1 . 1 具有肝毒性的中草药 1 ) 植物药 : 黄药子 、 菊三 槟榔 、 博落回、 白果 、 朱砂莲 、 棉籽油 、 千年健 、 番泻叶 、 七、 苍耳子 、 何首乌 、 雷公藤 、 川楝 子 、 金不换 、 千里光 、 相思子 、 肉桂 、 臭梧桐 、 独活、 白头翁 、 毒蕈 、 虎杖 、 松节、 望江 南子 、 昆 明 山海 棠 、 乌头、 大 黄、 五倍 子 、 地榆 、 虎 侧柏 叶 、 荜澄茄 、 补骨脂 、 大黄 、 栀 子 等 。2 ) 动物药 : 鱼 杖、 柴胡 、 款冬 花 、 番泻 叶 、 苦参 、 山豆根 、 巴豆 、 鸦胆子、 胆、 全蝎 、 蜈蚣 、 斑蝥 、 红娘子 、 蟾蜍 、 麝香 、 海马 、 蜂蜜 、
J i a o Yu n t a o ,G a o J i n g ,Re n B i n,L i Xu e ,Hu r ng a ,Z h a n g We n,L i J i n g
哪些中草药具有肝肾毒性?

论著·防保康复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1期以表明中医保健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机体抵抗力,降低患病率。
两组入选阶段的贫血患病率、急性腹泻、支气管肺炎患病率,见表2。
讨论本组结果表示,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超过对照组(P <0.01或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贫血患病率、急性腹泻、支气管肺炎患病率比对照组低很多,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可以得出结论:中医保健对于常见病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而社区医护人员应当在对常见病儿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其系统的中医保健,以此形成体质的改善作用,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与发育。
综上所述,儿童保健中利用中医保健法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医疗保健的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国杰,张强,张迪.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1):56-58.
[2]陈博文,滕红红.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
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3]徐绍芝.354例体弱儿管理情况分析[J].安徽医学,2010,31(7):793-794.[4]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75-1276.
[5]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53.
[6]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1:247-248.
[7]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88。
常见有肾毒性的中草药

近年来,由于中药运用不当或滥用,致使中毒现象时有发生,而中药所致的肾脏损害,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现将常见有肾毒性的中草药简介如下。
雷公藤:有毒成分为雷公藤生物碱。
具有消炎、止痛和免疫抑制作用。
中毒者多为用量过大者,也有常规剂量(1mg/kg·d)引起中毒者。
累计中毒者多见。
有资料报道,服用雷公藤发生不良反应184例,其中肾损害发生率为25.5 9/6,死亡率为14.7%。
还有文献报道雷公藤中毒214例,肾损害占总例数的54.2%,44例因急性肾衰竭致死,占37.6%。
木通:有毒成分为马兜铃酸与木通碱。
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藤茎,商品名习称关木通。
具有利尿、强心作用。
有文献报道木通煎剂或含木通的中药煎剂服用后引起急性肾衰竭者10例。
8例因急性肾衰竭于服药后5~25天死亡,剂量50~200g;1例连服有木通25g的中药10剂,引起急性肾衰竭。
木通常用量为3~6g,超量应用是造成肾损伤的重要因素。
朱砂:有毒成分为硫化汞。
汞是肾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药用为二价汞盐,仍有很大的毒性。
朱砂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能。
进入体内的汞70%由肾脏排泄。
有些中成药含朱砂量很高。
如朱砂安神丸含20%,万氏牛黄清心丸含10.2 9/6。
按每日服朱砂安神丸2丸计算,则每日可能服入可溶性汞0.75mg。
据文献报道,二价汞盐使人产生中毒的剂量为5mg,所以服药时间稍长,10天左右就会产生蓄积中毒。
因此,中国药典1995年版已将朱砂安神丸、磁朱丸淘汰。
苍耳子:有毒成分为苍耳子毒苷。
常用量3~lOg,中毒量30g以上。
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甚至发生广泛的近曲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衰竭,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球。
柴胡:有毒成分为挥发油及柴胡皂苷。
常用量3~lOg,中毒量35g以上。
可致敏。
天花粉:有毒成分为天花粉蛋白。
常用量3~12g,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是特异体质者。
白头翁:有毒成分为白头翁素和三萜皂苷。
常用量10~15g,中毒量30g 以上,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肾炎样改变。
部分中药可引起肾脏损害

部分中药可引起肾脏损害文章来源:发布时间: 2006-4-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空军总医院原肾内科主任刘云海教授经过近年来对中药毒性的研究,已发现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
刘云海教授总结归纳可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蜡梅根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民、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有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它矿物类(明矾)等。
据刘云海介绍,雷公藤含有多种生物碱和双萜类三环氯化物及细胞类烷化剂,毒性大,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肾炎、肿瘤等,但其毒性可致心、肝、肾、神经等多系统疾玻其中肾毒性可引起肾小管变性、坏死,中毒性肾病,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急性肾衰。
在214例雷公藤中毒者中,死亡64例,其中44例死于急性肾衰。
又如木通,常用于治疗温热淋并小便不利、肾脏并闭经等,大量使用可致肾小管上皮坏死急性肾衰。
有人报告有7例病人服木通60克以上,7-10日内死于急性肾衰。
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蛇毒也可引起肾脏损害,他本人就曾遇到3例用常规量腹蛇抗栓酶1个疗程后,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者。
刘云海教授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与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已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在治病时有的有毒。
他呼吁中、西医师在应用中、草药治病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尽可能避免发生中药的药物性损害。
毒性中药材目录

毒性中药材目录28种毒性中药材目录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蟊、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含义毒性中药饮片是毒性中药材经过正确的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1]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必备条件生产毒性中药饮片必须是通过国家GMP认证的正规饮片生产厂或公司,并且GMP认证资质中明确规定可以生产毒性中药饮片,才算是国家承认的,可以生产毒性饮片的正规企业。
代表品种制水半夏[2]分为:清水半夏、姜水半夏、法水半夏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止咳。
用于咳嗽痰多,支气管炎。
储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
归肺、脾经用法用量:6-15g制草乌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性味与归经:辛、苦、热;有毒。
归心、肝、肾、脾经用法用量:1.5-3g,宜先煎、久煎行业概况毒性饮片是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28 种毒性中药材,经过炮制而成的中药饮片产品,常用品种主要包括半夏、附子、雄黄、川乌、草乌等。
毒性饮片虽然品种少,但主要常用品种如半夏、附子的用途广泛,下游市场应用广泛,且优质、道地的毒性饮片产品目前市场供需矛盾较大,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现以最常用的毒性饮片品种半夏、附子为例说明毒性饮片的发展概况。
半夏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应用广泛的常用毒性饮片之一,根据SFDA 南方所的统计资料,对558个常用中医处方的抽样分析结果显示,半夏在处方中出现的频率位于第22位。
目前,半夏市场需求量较大,每年约为1万吨左右,从国内市场看,除了作为中药饮片直接用于配方外,以半夏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大约有500余种,涉及2,000余家制药企业,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饮片品种之一。
对肝有毒性的中药

对肝有毒性的中药文章目录一、对肝有毒性的中药二、对肝好的水果三、对肝好的蔬菜对肝有毒性的中药1、对肝有毒性的中药柴胡、黄芩、半夏、大黄、川楝子、苦楝皮、栀子、决明子、补骨脂、诃子、番泻叶、苍耳子、黄药子、佩兰、款冬花、麻黄、薄荷、何首乌、雷公藤、穿山甲、虎杖、五倍子、丹参、大黄、元胡、白鲜皮、天花粉、防己、青黛、葛根、吴茱萸、贯众、芫花、苦参、艾叶、蒲黄、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地榆、白及、石榴皮、肉豆蔻、苍术、合欢皮、独活、淫羊藿、丁香、泽兰、泽泻、青木香、香加皮、紫菀、佩兰、五倍子、木通、桑寄生、潼蒺藜、蒲黄、穿山甲、全蝎、蜈蚣、水蛭、芫花、乌头、海藻、常山、藏红花、野百合等。
这些药物若使用不当,或者没有按照中医理论来辨证使用,轻者可能会出现肝区不适、疼痛、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头痛头晕、抽搐、嗜睡、厌油腻、肝功能异常等,重者可出现肝区剧烈疼痛、肝脾肿大、黄疸等。
2、肝不好的症状全身倦怠感日趋严重。
食欲不振,有恶心感觉。
持续性微热,或发恶寒。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酒量突然减少。
脸色晦暗失去光泽。
皮肤呈黄疸色、或觉搔痒。
尿液变为啤酒色。
肝掌、蜘蛛痣。
头昏耳鸣。
3、怎么检查肝血清胆红素定量:总胆红素正常值<17、1μmol/L,直接胆红素<5、0μmo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活力测定:肝脏中此酶比血中浓度高1万倍。
血清中正常值5~40u血清蛋白质总量、白蛋白、球蛋白及白球比值测定:正常值总蛋白60—80g/L,白蛋白35g—55g/L,球蛋白20g—30g/L,白球比值为1、5—2、5:1。
各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血清学检测均阴性B型超声波检查:肝脏大小肝右叶斜径<130mm;形态包膜光整、无特殊形变;实质光点细小晴淡,分布均匀;管道门静脉、肝动脉、胆管等走向正常,血管清晰;门静脉内径<12~13mm(>15mm有临床意义)。
对肝好的水果1、养肝护肝吃西瓜——治疗肝病的天然食疗“良药”俗话说“夏吃三块西瓜,药物不要抓”,可见西瓜不仅只有消暑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1、肝毒性中药
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ALT、AST显着升高。
配伍:白芍。
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肝用,刚柔相济。
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
血清中ALT↑、AST↑、TBIL↑。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
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一时一毒”
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
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
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
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DNA受到损伤,DNA的合成受到影响。
✓肾毒性和致癌性的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何首乌、芦荟、决明
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
显差异,但均有发生
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人肝的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肾毒性中药
柴胡:有毒成分:挥发油及柴胡皂苷。
常用量
中毒量:35g以上。
可致敏。
天花粉:有毒成分:天花粉蛋白。
常用量
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是特异体质者。
山豆根:有毒成分:苦参碱及金雀花碱。
常用量
中毒量:12g以上,有服60g死亡的报道,不宜久煎,慎与大黄合用。
山豆根10 g以上入煎剂绝大多数有中毒反应。
山豆根用量在15~20 g,其中毒反应率在50%,
用量在10~12 g,其中毒反应率在17.6%。
威灵仙:有毒成分:白头翁素及皂苷类。
常用量
中毒量:50g以上,主要是过敏反应。
蜈蚣:有毒成分: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
常用量
中毒量:15g以上,多为过敏反应。
有2天连服蜈蚣4条致死的报道。
虎杖:有毒成分:蒽醌类化合物。
中毒量:60g以上,常量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泽泻:有毒成分:苷类生物碱。
中毒量:30g以上。
过量可直接损害肾小管。
白果:有毒成分:白果中性素。
中毒量:20粒以上,与炮制方法有关,可直接损伤肾小管
入煎剂可生用,入丸剂宜煨熟用。
中毒量:30g以上,不可过量久服。
川楝子:有毒成分:川楝素。
中毒量:生用6~8g,炒用30g以上。
可直接损伤肾
小管。
水蛭:有毒成分:水蛭蛋白、水蛭索。
常用量:
中毒量:15g以上。
槟榔:有毒成分:槟榔碱。
中毒量:60g以上。
可引起肾实质的损害,出现肾炎样
改变。
不宜空腹服用。
山慈姑:有毒成分:秋水仙碱。
中毒量:15g以上,可引起肾小管损伤,出现肾炎样改变。
补骨脂:有毒成分:补骨脂酚
对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有明显的毒性。
亦可导致光毒性接触性皮炎
HLM(人肝微粒体)中CYP酶将补骨脂酚代谢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
小的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