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囚绿记PPT教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重要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把握散文的结构 “形”,一定要结合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神”来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围绕一个绿字,写恋绿、囚绿、释绿、
思绿,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把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 情推向高潮。
2.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作为文章的最后一
文进行探究和解读。此类题目应结合课文,在了解作者情感 态度的基础上探究。
参考答案: 观点一: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 民族的不畏强wenku.baidu.com、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 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观点二: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 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 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 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
1. 精彩回放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
参考答案: 常春藤被囚后,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向着太
阳生长,这就突出了它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和执著。作者通过 对常春藤执著精神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与 追求,从而达到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
目标四 探究文章的主题 5. 本文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谈谈你的见解。 提示: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课
二、背景材料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 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备 感焦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 光明的呐喊。
目标一 分析作品结构 1.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囚绿、释
绿、思绿,这个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与主题的理解。散文的一
观点三: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 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 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如何解答探究题 (1)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 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 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 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个性阅 读,也要尊重文本。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 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 的浏览就乱做分析,乱下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应当得 到尊重。 (3)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 点态度,其次再按照次序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陆蠡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集《海星》步入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 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 碎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展 现了作者真诚、淳朴的心灵。作品大都反映现实社会 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 淳朴善良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在艺术上,乡野 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沉诚挚的情感、 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 格。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也曾翻译过屠格 涅夫的《罗亭》、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等作品。
语文:1.3囚绿记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一、文学常识
陆蠡(1908—1942),字圣泉,笔名陆敏、六角,浙江天 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 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 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 合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 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 日被捕,不久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 害,时年34岁。
提示:理解这句语的含意,我们要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
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我的祝福只 是对这常春藤吗?
参考答案: “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指被作者囚禁的常春
藤,也暗指卢沟桥事件后的北京,当然也指我这个囚在北京的 人。作者说常春藤不屈服于黑暗实际上是表达作者的永不屈服 之心。而作者的祝福则是对祖国命运的祝福。从而表达出作者 永不屈服、相信祖国一定能强盛起来的信念。
目标三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4. 常春藤有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
提示: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这一考点。作为
一篇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作者 往往通过所写之物,寄予自己强烈的情感。为了达到借物抒情 的目的,作者必须对所咏之物极尽描写之能事,因此抓住景物 的特征对于分析作者的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段,在散文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升华主题、点明主题、 画龙点睛、照应起始等作用,所以分析这最后一段的作用要结 合全文的结构与主题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前文,表达了对“绿”的
歉疚和祝福,希望常春藤永葆青春,希望象征和平的绿色能够 永远存在,不再遭受蹂躏和欺凌。本段最后一声轻轻的询问, 言尽而意无穷,使读者陷入深思。
目标二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3. 理解下面这两句话的丰富含意。 (1)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 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提示:理解这个句子的丰富含意,我们就要注意感受作
者矛盾的心灵:“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 感到孤独。作者身处孤独之中却不感到孤独,既表达了我对 绿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
参考答案:我在现实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是孤独的,但我
的心灵世界却非常丰富。现实中的“陌生”“困倦”和“不 快”,在与“绿”“自然”的沟通中消解了,我从“绿”中 悟到生的乐观和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以及对人 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 繁茂苍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